如何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

一溪綠水

世界上任何藝術都提倡創新,但創新是建立在對前人繼承的基礎上的,離開了繼承也就談不上創新。

書法也一樣,除了臨與摹,觀與悟皆為創新之條件。


(一)取捨

書法要有自己的風格,先取捨,後參合。

清王澍《論書剩語》指出:“凡臨古人,始在能取,繼在能合。能取易,能捨難,然不能力取,無由得舍。”書法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就要“吐故納新”,其關鍵就在於取捨。

前人學書,都是從臨摹而漸入蛻化,以達最終之創造。“臨摹對於範本,重要的是取其意,兼得其形,擷其精,酌存其貌,庶可自成一家,不可為古人所囿”(陸維釗《書法述要》)。蕭退庵先生曾過學習李邕應學習其運臂、弄硬弓的手段;學習蘇軾當學其用筆沉著痛快,而不可學其傾側;學習黃庭堅當學其朗透,不可學他曼衍。可見學習前人書法必須取其精華,舍其糟粕,才能自懷杼軸。


(二)參合

學書懂得取捨之法後,還須掌握參合之法。

古人強調初臨古帖時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到了純熟之後,又不可無我,無我便雜,應集眾長於我,斯為大成。

這就是參合之法,所謂參合,也就是要參合新意,參合己意。王羲之就是通過

“增損古法,裁成今體”,也就是推陳出新而獲成功的。

而晉以後各大家,雖皆淵源書聖,但各有面貌,各有精神氣度。所以善書者應將各家之長,融會在心,皆為我用。

清王文治《論書絕句》:“天姿凌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一掃二王非妄語,只應釀蜜不留花”闡述的就是這個道理。清《承晉齋積聞錄》指出:“草參篆籀,心懷素是也。而右軍之草書,轉多折筆,間參八分。楷參八分,如歐陽詢、褚遂良是也。而智永、虞世南、顏真卿楷,皆折作轉筆,則又兼篆籀。以此見體格多變,宗尚難拘”。實際上,書家無論參合何法,都是書家理解後的新法,說到底也就是參合了己法。


(三)通變

古來善書者未有學在而不變者,因為法不變不新,法不變則死。

唐代釋亞棲《論書》稱:“凡書通則變。王變白雲體,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永禪師、褚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等,並得書中法,後皆自變其體,以傳後世,俱得垂名。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是書家之大要。”

變就是創新,就是自立風格。而變又必須以“通”為前提,故得法者,自能悟,自能通,自能變。前人常常稱書法能通變者為“書中之仙手”。

宋代黃庭堅也有詩句“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所以學書者要善於發揮自己的靈性,切莫寄人籬下,法度學成之後,理當別立機抒,自成一家。


臨池管窺

想要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一般做到下列四點即可。

第一,大量臨摹字帖。無論你主攻篆隸楷行草哪種字帖,儘量是找一個主攻字帖進行大量臨摹和學習。而且對於自己主攻的字帖要有一個比較全面,深入的認識。要了解字帖的時代背景,字帖的風格特點,用筆特點。這個需要大量的閱讀書法史籍類的書籍。

第二,在以你所主攻字帖為主要書法風格的歷代名家中,或當代名家中,多看他們的作品和書論,多看他們的風格特點。瞭解主攻字帖的書寫方法及其變形的方法。



第三,多看歷代名碑名帖,無論是印刷品還是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通過多看提升自己的鑑賞水平。

第四,多和同道交流。不要閉門造車。


當然真正要完全形成自己的風格,在臨摹的基礎上要學會創新。無論是在用筆,還是結構,都要有所創新,當然這個創新要在古人書法的基礎上創新,而不是想怎麼創新就怎麼創新,不然容易形成野狐禪。


大量堂龍

我認為1.要對古人有敬畏之心,畢恭畢敬,亦步亦趨,掌握其用筆、結字方法。要精於一體,兼涉它體。2.要象乞丐一樣討取各大家的長處,包括點畫形態、結體。拆取他們字體中的自己感覺有用的“部件”,進行重新組合。3.也可結合自然物像,領略其中奧妙,如古人將“鼓蓬”、“壁坼”、“擔夫爭道”、“公孫大娘舞劍”、“鸞舞蛇驚”、“驚蛇入草”“雁陣驚寒”引入書法,使書法在用筆、情態上有豁然改進。4.在臨帖階段,自己要做古人的奴隸,創作階段要‘’奴隸‘’古人。要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膽識。不要怕別人指指點點,不要讓別人左右自己,佳境往往在險絕之處。

創作非常不易。自己生個別樣面目的孩子,往往遭人指指點點,每個人欣賞水平不同,甚至有偏愛,評論容易,可是作者其中的艱辛,你很難體會到。


師範小王子

想要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必須要具備紮實的書法基本功。書法基本功從何而來?多臨摹臨帖,多練多寫。自然功多業熟,熟能生巧。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書法風格。如果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就劍走偏鋒,走捷徑搞創新,這樣是不可取的,容易出醜書和怪書。總之,練書法離不開一個“勤”字。始終相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楚陽天下1

先有100分的臨摹水平,再有獨特的滄桑經歷。再用筆如實地表現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