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到底有多浪费?


真实案例,一个美国人来中国之后学会了节约……

故事发生在胡哥的前东家的一位美国同事身上。这个小伙来自美国洛杉矶,刚来中国工作的时候很不习惯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出门就关灯,也不习惯一年四季只有夏天和冬天才开空调。

据他自己说,他在美国的时候就不知道空调开关在哪里,因为一直都是开着的……

他家里洗衣机是那种大功率的,而且还有一个烘干机,旁边还配着熨斗。家里出去买菜要买一后备箱,很多都吃不完,吃不完就扔。

而且美国的食品上没有保质期,只有“最佳食用期”,过了这个日期其实还是可以吃的,但大部分老美一过这个时间点就把食物给扔了……

他家里有两辆野马,没事就出去兜风。

后来他来中国之后有一段时间还保留着美国的生活习惯,人走灯不关,出门也不关空调,每天要泡澡,食物买一大堆吃不完就扔,出门就打车(那时候还没有优步和滴滴)……

然后他就傻了,一个月不到就把预存的三个月的水电费给用光了!

中国的物价比美国要便宜一点,所以买东西的时候没注意,拿着信用卡刷刷刷,最后爆了……

经过这么惨痛的一段往事,小伙子也明白在中国不能这么玩,中国的电费比美国贵,他的工资虽然看起来很多,但也经不起这样乱搞。

痛定思痛,生活习惯终于改了。现在买菜也不去超市了,学会去菜市场蹲半天和老板砍价了;也养成了随手关灯的习惯了;泡澡改淋浴了;出门也去挤公交了……

有意思的是他学会了和中国人一样在洗了衣服之后用太阳晒干这个方法之后,回美国叫家人不要用烘干机,给家里省了钱,还被他老妈夸了一顿……

在胡哥看来,美国的能源费用比较低廉,再加上消费主义的影响,让美国人在资源使用上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

地球只有一个,一部分人节约一部分人浪费,那样永远都保护不了。

你还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关的话题呢?欢迎向胡哥提问!


嘿老外

美国确实是非常浪费的国家,这和他们能源价格的过度低廉有关。\n以加州为例,加州的居民用电平均电费是15.34¢/kWh,折成人民币差不多才一元上下一度电,夜间谷峰电价就更低,家里不管白天黑夜照明和一些家电常年不关确实是当地人生活的常态。如此大的能源浪费也催生了巨大的节能市场,像Nest这样小小的家庭能源管理公司就被谷歌以32亿美元收购。\n不关灯只是能源浪费的一隅,我们可以通过美国人的日常生活,透视出背后因为低廉的能源价格形成的整套高能耗生产体系。

在旧金山硅谷一带,随处可见大片绿化:

门罗帕克(Menlo Park):


帕罗奥图(Palo Alto):


但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了,旧金山是地中海气候,年平均降雨量才4.49英寸,而耐热耐旱的棕榈树也是加州的一大标志性景观,怎么会随处可见这么多热带的宽叶植物?

答案当然不是这些植物自己长出来的,而是大量的喷淋系统每天不断地对这些植物进行喷淋的结果。从这张在棕榈大道对斯坦福的俯拍我们可以看到,进入斯坦福校园的棕榈大道周边到斯坦福的校园内部都是拥有非常好的绿化,但斯坦福背后的山上却像沙漠一样,零零星星长一点矮小的灌木。其实后面,才是旧金山无人打理的自然景观的常态:

加州是极度缺水的一个州,甚至有一首歌的歌名就叫“It Never Rains in Southern California”,加州需要从周边的州(比如内华达州)购买大量水,通过水渠运输过来。\n但加州的气候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加州有充裕的阳光,稳定的气候,只是缺水。得益于加州的气候,洛杉矶的亨廷顿图书馆、艺术廊和植物园(The Huntington Library, Art Collections and Botanical Gardens)就拥有极其大量的奇花异草,其中山茶花就有超过1200种,而里面也有各种不同风格的人造园林,当然都是依赖人工灌溉。其中一个沙漠植物园林就在室外放着也打理得很好,可见洛杉矶自身的气候其实是很适合沙漠植物生长的。

从其他州引来的水这些水除了日常居民用水、绿化灌溉以外,还有一大用途——农业。加州的中央山谷(Central Valley)是世界一大粮食产地之一,加州有充裕的阳光,稳定的气候,非常适合粮食生产,但是就是没有水。于是加州在1945年建成了一个超级水坝——沙斯塔坝(Shasta dam ),沙斯塔坝的蓄水顺着萨拉门托河(Sacramento river),连接20多个水坝、水库和数条水渠,硬生生地将水输送到了这片4200平方英里的中央山谷,形成了一个人造的大粮仓。

其中一条水渠:Los Angeles Aqueduct


中央山谷农场:



美国的农业生产是十分工业化的,从中央山谷的农业可以一睹,大量的农业机械应用在农业生产里。大量片的土地和高效的工业化作业让这片土地每年产出大量粮食。而番茄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作物。但这样的生产模式是极其耗费能源的,需要完全通过人工来引水灌溉、施工业肥、利用飞机进行农药喷洒等。但由于工业化的规模化生产和低廉的能源价格,但如此大费周章生产出来的农作物其实值不了几个钱,在商场里面里面也可以看到农产品的价格其实非常低,且分量很大。也常常会发现牛奶的价格常常低于同体积的饮用水价格。边上的内华达州的Reno市就会每年举办番茄大战(La Tomatina),这些番茄都来自中央山谷农场,而我之前的一篇回答里面则推荐了一部纪录片叫《透视美国》American Revealed,这部纪录片就以中央山谷为其中一个例子,讲述了美国的农业。


这些商场中大量商品都是保质期不超过三天的食物,这些食物往往极其便宜,沃尔玛是拿极少甚至是不拿利润的。因为便宜的食物是客户的刚需,这些食物会引来大量客流,沃尔玛则通过客户对其他品类商品的购买实现盈利。而这些食物在过期之后会被严格处理掉。在奥兰多的迪士尼乐园甚至有更严格的规定规定:食物在完成加工后温度下降到一定度数,或者超过了一定时间,不管顾客有没有吃完,都要换新的。不难想象上个世纪叶利钦访问美国,没有被美国的高楼大厦和自由女神像所震撼,却因为参观了一个小小的超市而抱头痛哭。

工业化生产和低廉的能源价格让美国的食品价格定价非常畸形。这也是美国大量浪费食物和肥胖的原因。在美国可以看到最便宜的食品几乎都是高油、高糖、高脂的食物,比如Pizza、炸鸡、汉堡、甜点等但我们知道生产出同样重量的肉类从能量角度上来说是需要消耗6到10倍的植物,生产一磅(0.9斤)的牛肉则需要1669升的水和20磅的谷物。极度依赖肉类的饮食结构其实是一种非常浪费的消费方式,美国畸形的定价模式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浪费。在美国甚至可以通过身材大致区分出一个人所在的阶级。不少身材极度肥胖的人多半是穷人,因为垃圾食品是最便宜的。而有机蔬菜贵,富人也会更常去健身房锻炼,所以身材好的一般经济状况都不会太差。

另一个导致美国人均能耗高的原因来自于美国的居住环境。美国地广人稀,很对地方没有汽车相当于是半个残疾。上个世纪美国利用高速公路打通各大城市之后成功实现了又一次经济腾飞,而美国的人均通勤距离也比其他国家长很多。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非常低的车辆价格和汽油价格让汽车成了美国家庭的标配。一个美国家庭常常会拥有2台或以上的车,因为美国人出门常常不和别人一起和乘坐一台汽车。\n洛杉矶拥有非常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和很宽的马路,但洛杉矶的高速公路却常年拥堵,因为人均汽车保有量实在太高,而且大部分人是一人开一辆。导致上路的机动车辆非常惊人,当然也带来了很高的个人能耗。Uber模式在美国也有很高的环保意义。

洛杉矶堵车

这篇报道把洛杉矶定为美国最堵的城市,紧随其后的是旧金山和纽约。

美国的机动车油耗和马力也往往很大,除了美国人喜欢开卡车(Truck)这种非常耗油的车辆以外。

美国人喜欢开大排量的车因为本身爱开大车(装载力强,方便大宗购物),爱开重车(更安全),爱开高车(视野好)…说白了就是,因为一辆车的排量大,除了油耗是缺点其他基本都是优点。而美帝油便宜,绝大部分人买车都不怎么考虑大排量的负面效果——中国的油要是价格降一半,买大排量的也会多很多。

因为地广人稀,所以大车在购物上会很有优势。另外美国人也喜欢出游,大车方便拖挂其他物件,比如房车、小船、野餐工具等。因此大车有很高的普及率,当然作为居民把大车用来装载物品的时候是少数,平时能用大车来通勤也和他们油价低有关,加上一般喜欢一人开一辆,这也是美国人均能耗很高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些小细节:在加州会发现即使拥有充裕的阳光,还是没有人会晾晒自己的衣物,而是家家户户都使用烘干机。一方面是由于习惯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晾晒衣物是犯法的。在美国的许多地方,有一种没有正式立法的禁令,叫做“晒衣绳禁令”(听说加州已经在干预这条禁令)。由于晾晒衣物会影响美观,导致房地产商没办法把房子卖个好价钱,不少社区禁止居民晾晒衣物,这个事情也引起了环保人士的抗议。

但即使不少美国人过着能耗很高的生活,也不能直接给全美国人贴上这个标签。美国大部分人是住在房屋(House)里面,拥有很丰富的屋顶太阳能资源。曾经和一个康奈尔的教授在伊萨卡住了一段时间,他们住的社区家家户户都在屋顶铺设的太阳能板,光伏用于发电,光热用于供暖。整个社区可以能源自给自足,发电高峰时还能卖电回电网。由于那个教授是研究环境的,所以厕所还装了粪便回收系统用于制作农业肥料。旁边的房子甚至还装有室内外热交换系统,保持房屋冬暖夏凉,降低能耗。而小小的社区边上就是大面积光伏板,而车库中也偶尔能见到Model S的身影。

整个社区也一起外包了附近的农场给一个公司运营,公司每天会打理好农场然后将当天的时令蔬菜采摘好放到一个小房子里,社区的人每个人当天去领回自己当天的那一份,领多少全凭信用。各个户主会和公司签订合约,以年或季度以固定价格售卖蔬菜。这样的生产方式极大减去了生产的运输和能耗成本,这样的生活方式能耗毫无疑问是非常低的。但这样的方式也决定了社区的人们的蔬菜供应很依赖气候和时令,自家菜谱也要根据时令制定。但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反而觉得这样自然健康。而和教授一起住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素食比例很大,我特意询问了是大部分人的饮食习惯都这样吗?他们说不是的,只有这个社区注重环保的人才会有这么高的素食比例。

总体来说,美国还是一个浪费的国家。但要澄清的是浪费是一个度的问题,这里指的浪费是指过度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具有很低甚至不具有边际收益了(比如加州番茄多到只能烂掉或者拿来玩)。为了“节约”而降低生活品质是不实际也不是我所提倡的。

但美国也是一个极度分化的国家,美国的科技水平足够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有能力构建起极为高效、环保、甚至具有经济盈利能力的生产系统(比如之前提到的社区),但由于没有迫切需要,这种系统只存在于部分有社会责任感或者生活富足人士的家园中。大部分人不关心,也没必要去考虑是否浪费,而整个社会定价系统也是不鼓励,甚至是打压节约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同时看到资源的大量挥霍,和全球最前沿的环保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创新。


猎梦姐

在美国生活久了,你会发现美国人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大手大脚,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食品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美国化学理事会去年有个研究报告说,美国人一年浪费的食物高达165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每年浪费500多美元的食物。

美国化学理事会所做的调查发现,76%的受访家庭称他们每月至少扔一次食物,其中有半数受访家庭称每周会扔一次食物。

食物被丢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一开始买了太多,结果吃不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剩饭剩菜没人吃,只好倒掉。70%的受访者对浪费食物的行为感到不安,他们估计每人每年浪费食物640美元,而美国政府估计每年浪费食物超过900美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也能看到许多美国人浪费食物的现象。比如有的人过的非常精细,蔬菜和肉只吃某个部位;还有就是办聚会、开PARTY之后,剩余的食品美国人很少有打包回家的习惯,基本上全进了垃圾桶。美国家庭厨房里的洗菜池下,几乎都有一个搅碎器,剩饭剩菜倒到下水道里,一按开关、一搅碎、水一冲就走了,每年不知有多少食品就是这样从下水道给流走的。

美国食品浪费现象之所以这么严重,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食品太便宜。美国是个现代农业高度发达的大国,又是一个农产品市场相当开放的国家,美国的食品价格非常便宜,超市里的食品来自全世界各地。一个四口之家,如果不到外面吃饭,全是自己在家做的话,一个月花在食品上的钱有600、700美元就足够了。食品便宜了,自然大家也不会那么爱惜。

其次跟美国人的生活习惯有关。美国人习惯每周去一趟超市,买一大车食品回家,把冰箱塞得满满的。因此美国人家家户户有大冰箱,除了周末的农民市场,美国也很少有像中国那样的农贸集市,美国人也没有下班路上拐到农贸市场买两把菜、一斤肉的习惯。东西在冰箱里放久了,容易变质、不新鲜,因此扔掉的食物不少。

第三是人们对食品包装标签的认识有误。美国食品包装上写的日期,通常是「最佳使用期」(Best Before),而不是保质期。也就是说,那是厂家建议消费者食用的日期,超过那个期限,食品未必就坏了,但90%消费者因此那个超过那个期限而扔掉食品。政府部门对食品保险期限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说法,加剧了这种浪费。

美国其实有许多民间组织在推动节约食品的活动,包括号召民众将多余的食品捐赠给「食品银行」,再转赠给那些穷人。鉴于大量废弃的食物会因为腐烂发酵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也有环保组织呼吁美国人减少浪费食物15%,省下钱为2500万人买食品,还能保护环境。环保署给民众提建议,希望他们列购物清单,一次不要购买太多食品,先吃容易变质的食品,学会妥当保存食品。农业部制定「食品如此美好,怎能浪费」的计划,目的是督促美国消费者只买需要的东西,同时吃掉买来的东西。然而这些措施有多大效果还很难说,我觉得关键还是要通过经济手段,促使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


迷失在耶路撒冷

刚到美国的人,都会发现这个国家真浪费。

很早以前就看到过一个数据,美国的人口约占全球的5%,但是产生的垃圾却占全世界25%。

美国人的浪费体现在衣食住行、工作、公共场合等各个方面,下面举几个方面来看。

1.食:食品饮品保质期短、食品外相标准高

美国食品的保质期普遍过短,所以很多可以食用的的东西因为过期而被扔掉。

此外,美国的商业文化就是,商家要把最完美的食物提供给消费者,所以很多卖相不好的食物直接“夭折”,一生产出来就被扔掉了。

看过一个资料,美国有一群名为Dumpster Diving(垃圾生存者)的人们。在超市打烊后,他们开着车来到超市附近的垃圾桶,去寻找那些还能使用的东西,从食物丶衣服到电脑,总会有很大的收获。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贫穷,而是环保和节约的意识。

女儿在北卡、芝加哥上幼儿园和小学时,我做过几次志愿者。午饭都配有一瓶牛奶,可是很多学生打都不打开,老师也不会像中国老师那样,一切随学生,爱吃不吃,于是,时间到了,一桶桶全新的牛奶就进了垃圾箱,看得我真是心疼。

还有一次,在costco停车场边上的垃圾箱边,看到十几个小孩子的汽车座椅,全新的,还包着塑料纸,有人用刀片故意划了几道,估计是哪时感觉合格,被当废品扔了。

2.行,汽车就像自行车一样普及,汽油便宜

美国有“车轮上的国家”之称,没有汽车跟没长腿一样,基本无法生活。据统计,平均每个家庭都会有两到三辆汽车,汽车就像我们的自行车一样普及。

此外,美国人喜欢用大排量的车,如SUV、皮卡和小货车等。这样大排量的汽车,动力足,但是十分耗油的,这也就造成了美国人在汽油上的极度浪费。

美国人汽车上的浪费,主要取决于美国汽油价格低,平均3到4美元一加仑,所以有一种说法,在美国不开大车就亏了,很少有人会为了省油而选择小排量的汽车。

3.电:很多大楼彻夜长明、电脑不关、空调长开,家用烘干机是标配

美国的商场丶办公楼丶酒店和公寓等场所,空调是一年四季都开的,夏天冷得得放件厚衣服,冬天室内温度高,只穿一件短袖就可以。

不只是公共场所,美国人自己家里也这样。因此有人说,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用的能源,足够中国一个单元楼的家庭取暖。

美国人家里,烘干机是标配,即使在一年阳光灿烂的加州,即使在有很宽敞的后院,人们也是习惯烘衣服。

除了空调,美国的办公楼很少有办公室下班后关灯的,电脑也一直开着,到处灯火通明的写字楼。2009年的个人电脑能源报告称,在10.8亿台办公室电脑中,有一半在下班后没关闭。同时该报告还指出,如果美国人可以在晚上不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正确关闭电源,那么仅晚上节省的电费就高达28亿美元。而这是近十年前的数据,现在的可想而知了。

汽油一样,由于美国的电费也不高,所以即使这样挥霍,美国人可能并不认为这很浪费。

十年前,先生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我第一次晚上去他办公室,真得被吓着了,迷宫一样的大楼,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办公室的都不关,能看到绝大多数电脑都开着,有的因为工作需要,一人两台,都在开着。那时刚从上海来,感觉太浪费了。

此外,美国人爱开Party,用的都是一次性的用品,像餐刀丶餐勺丶纸杯丶盘子等的消耗都很大,每次完了都是几大垃圾袋的一次性用品,非常浪费。

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有人说,是美国的经济将美国人惯成这样的,物价便宜,让人能浪费起。但是,这不应该是浪费的理由,从环保的角度。

每次看到美国的环保公益广告,我就觉得好假啊。在北卡大学上广告课时,上课时我们创意了一些环保广告。


方立在加州

我认为浪费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供给和消费二者关系的不平衡。

其实关于美国浪费的问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国力的强盛,各种工业设备军事装备设计和生产的顶峰造极,遍布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对世界金融经济巨大的控制和影响力,都可以映射在美国的浪费问题上。

国人总是喜欢和美国比,我在中国挣多少钱一个月,又支出了多少供养我自己和家庭的消费,然后以同样的比例去对比衡量美国家庭的收入与支出比例,是非常不客观也不理智的。

美国的能源,农产品价格适中甚至低廉,客观意义上,首先是因为美国国内的能源来源异常丰富,各种煤矿,油田星罗棋布,世界领先的并且在不断开发研究的原油提炼技术,从根本保证美国可以在满足自给的前提下出口海外市场,如此强大的能源生产能力也是欧佩克集团不敢减产而始终保持国际油价低价的原因之一。纽约原油交易市场的期货价,贵金属交易,股票交易一直是这个星球上资源交易的晴雨表。强大的资源储备为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化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农业生产的大量自动化可以完全超越以人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从而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以及产出效益,并大幅降低农作物单一生产成本,反映在生活中,就是量化和规模生产后农产品价格相对低廉的事实。

第二,强大的购买力和政府调控能力使得各种国际生产业巨头纷纷以价格优势进行比拼来占领市场。例如一辆Volvo XC90,国内标配可能需要近八十万,但是在我们纽约当地购买,中配税后也只不要七万美元,约合人民币近五十万左右。因为市场的异常庞大以及政府监管的异常强力,使得各大厂商有更多的能力来发挥量化经济的影响,强大的购买力和消费者市场往往代表着制造商可以以更大的产量以及更低廉的产品单件售价来占领市场,所以当你固定的收入可以调配于更多的支出时,浪费反倒并不是一个问题。


第三,楼主供职于产品包装行业。美国的大型纸业集团基本都会宣称自己的纸箱材料是可循环再使用,但是没有一家集团真正愿意做到100%循环使用。为什么?一个公司的CEO跟我聊到,如果所有的纸业都是百分百再循环使用,所有产业下游的材料供货商都要死掉。没有消费,就没有再生产机遇,一定比例的,适度的浪费,反倒可以在保持和增加市场规模的同时,循序渐进的刺激产业再开发以及再升值。

所以说,可能当你和美国人谈浪费问题的时候,一般都会觉得你是小题大作。确实,轻而易举得来的,又有谁会珍惜呢。

其实也是有感而发,国人对于资源的使用,确实非常谨慎。因为中国并不是一个资源大国,由资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反方向的促使国人去正视和反思自己在使用和利用有效资源方面的合理性。中国在国际上一直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致力于减排节能,以及再生和可循环利用资源方面的研发一直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这点非常的让西方人钦佩(别总相信那些煽风点火的西方媒体)。

只是在粮食浪费方面,国人真的是需要努力改进。每每总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新闻图片,大学食堂垃圾桶里白花花的馒头米饭,喜宴婚宴上没动几筷子就整盘撤下的精美菜肴,对比着山区贫困失学孩子眼里对食物的渴望,我们真的需要去做一些什么,不是么?

从你自己做起,珍惜碗里的一米一蔬,减少使用塑料袋携带可循环使用购物袋,不要因为排场面子点消费不完的食物。这并不只是美国,中国的问题,这是一个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课题。你自己改变的同时,这个世界也将为你而改变。一起努力。


有一些伤感

看了这么多回答之后,我准备开启吐槽模式,批判下美帝国主义和一些错误的观点了,并且分析下美国能如此浪费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人家有底气如此浪费。更有人说,正是美国人民以大无畏的精神疯狂浪费,才成功拉动了内需。要是美国人民不消费了,那全世界可能都要陷入经济萧条。

自从进入资本的时代,全球的传统的宗教价值观解体,消费主义成了大家一致推崇的价值观。经济学家们也一直为消费主义背书,从曼德维尔《蜜蜂的预言》再到凯恩斯,他们搞出了所谓的「节约悖论」---储蓄会阻碍经济发展,只有消费才能拉动经济。我们国家也提了十几年的「拉动内需」,过高的储蓄率一直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号召消费才是对国家的贡献。

更有甚者,发明了个「破窗理论」:说如果你们去砸了隔壁裁缝店的窗户的玻璃,实际上就是拉动了经济。因为裁缝店要去维修窗户,那么维修工就会赚钱,维修工赚的钱又可以去买面包,面包店主赚的钱又会去买套新衣服。你看,这完全就是个完美的良性循环。

但事实上,裁缝店不需要维修窗户,这笔钱一样可以消费。维修窗户的钱多了,其他方面的消费就减少了。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会出现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劳动者最后一无所有,甚至负债累累。毕竟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工资肯定是低于商品总价的,于是就会出现生产过剩,最后导致经济危机。为了缓解生产过剩,于是资本家又发明了借贷经济。从房地产到消费品,借贷消费已经成为了美国社会的主流,美国人其他东西都可以没有,但是一定不能没有一张信用卡!

在美国人大手大脚的背后,是美国从一个债权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债务国。根据美联储的数据,美国人除去住房抵押贷款后,人均负债 36000 美元。四分之一的美国人每个月都在破产的边缘。美国国债达到了 20 万亿美元,大部分都被外国持有,也就是说美国人在大吃大喝的背后,都是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人在勒紧了裤腰带生产。而且他们还很有成就感,认为给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增加了中国的外汇储备。他们得了便宜还卖乖----认为中国人抢了他们的制造业岗位!

而其他国家也很乐意这种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因为目前市场认为美国国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资产,200 多年来,美国国债从来没有违约过。当然,美国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影响力,反正欠了那么多钱,人家就从来没打算还过!只要还能付利息,全世界抢着买呢。

最后,什么结果呢?那就是资本主义永远都无法摆脱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周期循环。而美帝的优势是,可以让全世界人民一起买单!


毒舌先生

去了一趟美国洛杉矶,考察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和AECOM公司总部。在洛杉矶的五天中,多角度考察和了解了洛杉矶人的生活,结合之前考察过的美国纽约、奥兰多、圣路易斯的所见所闻,发现美国人在很多方面“浪费”惊人,以下四个方面尤为突出:\n1、城市土地容积率超低\n作为全美第二大都市区,大洛杉矶市(包括洛杉矶县、达到惊人的10567平方公里,其中,由88个城镇组成的洛杉矶县County面积达到1290平方公里。与广袤的大洛杉矶市相比,洛杉矶市中心DOWNTOWN只有十几个平方公里,30层以上的高楼不过几十幢,除了市政厅City Hall外,其他的高楼都是办公楼。一出了市中心区DOWNTOWN,洛杉矶的平均高度一下子下降到两三层,甚至一层。以笔者在洛杉矶旅行期间居住的哈仙达岗区域(Hacienda Heights)为例,几乎所有的住宅都是1-2层的小别墅,而集中的商业区建筑也基本上都是1-2层,商业区建筑外是一个可以容纳上千辆汽车的巨大地面停车场;笔者居住的Courtyard Marriott万怡酒店,大堂建筑是一层的,客房建筑只有2层和3层。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专业角度,笔者初步估计,哈仙达岗区域的(Hacienda Heights)的整体容积率不到0.3,建筑密度估计只有0.2。美国的绝大部分城市,除了市中心不大的DOWNTOWN以外,大部分城镇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都很低,城市的土地利用“很浪费”。\n2、食物和能量摄入过多\n在美国,大街小巷随时可以看见大胖子,而在洛杉矶,胖子的比例尤其高。胖子是怎么养成的?原因很简单,吃的多消耗的少。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吃进去太多的高热量食物,同样类型的麦当劳套餐,美国的汉堡包比中国大,美国的可乐杯比中国大。在奥兰多迪斯尼乐园,烤火鸡腿很受欢迎,每个火鸡腿足足有一两斤重,笔者发现很多美国人一个人可以“消灭”一个火鸡腿!大量的摄入能量,加上美国人以车代步缺少运动,多余的能量都转化为美国人的脂肪,堆出了一个个胖子。\n3、汽油耗费惊人\n美国是“汽车上的国家”。据美国著名汽车杂志Ward’s Auto公布的全球机动车保有量排名,美国以2.4亿辆汽车注册量居全球第一。美国约3亿人口,平均到每个家庭有2-3辆汽车。据笔者在洛杉矶的导游小苑告诉我,一个标准的美国中产家庭,爸爸开一辆皮卡(后面有拖斗的类型,用于上班+家庭货物运输,排气量通常在3.0以上),妈妈开一辆VAN(7座,用于接送孩子+家庭出游,排气量通常在2.4或3.0左右)。上亿辆的大排量汽车,每天在道路上消耗着巨额的廉价汽油(美国的汽油价格在“9.11”之前少于1美元/加仑,一加仑相当于3.785升,折合人民币只要2元/升,比开水还便宜,几乎相当于不要钱;现在的汽油价格平均在4-5美元/加仑,按照最新外汇牌价美元:人民币=1:6.3,相当于6.6元/升)。价格上升美国人的开车是否减少了?笔者的美国朋友介绍,开车在美国是“必需品”,价格弹性很小,虽然民众在抱怨油价上涨,但节约开车的比例还是很少。洛杉矶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因为洛杉矶市上下班堵车很严重,政府出台专门的鼓励乘客拼车出行政策,在高速公路最内侧设置2人以上乘客(含2人)汽车的专用道,特别提供给多人乘客的汽车专用。但是,据笔者多次观察,虽然其他车道通常比较拥挤而内车道基本都是通畅,绝大多数的美国人,还是喜欢一个人开车,宁愿忍受道路拥挤也不拼车,保护“隐私”享受“自由”。\n4、空调温度过低\n笔者入住的Courtyard Marriott万怡酒店,进入房间后空调自动打开,笔者注意到客房墙壁上的空调温度显示器显示为21度。测试空调后发现,空调最高的可调温度是24度!也就是说,只要用空调,24度是最高温了!在笔者了解的很多美国人家庭中,室温都是低于24度了,而且,不敢相信的时,绝大多数美国人家庭空调是24小时开机的,即使是一个人不在家时,空调依然运转,不停地在消费电力和能源。而在中国,办公楼空调温度政府要求不得低于26度,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可想而知,将室外的30度转换为室内的21度,要比转换为26度耗费多得多的电力和能源。\n以上种种“浪费”,美国人每天都在持续地进行。美国人的“浪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停地消耗着全球的资源。没有全球众多不发达国家的支撑,就不可能有美国人如此“潇洒”的生活。从这一点来说,中国政府提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无疑更加符合“道法自然”的全球自然哲学和美国人提倡的“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理念,有必要让美国人多学习学习


丽的影视

我到过美国、美国人的平均生活水平要比我们高、物质丰富、一些生活用品比我们在价格方面底的多、我到超市买2公斤牛肉不到1美元、一只鸡0.4美元、猪肉更便宜了4公斤0.8美元、青菜比较贵、矿泉水贵、海产品其本是猪肉的一半价,美国的房价比我们的底、总之美国人就是牛。但怕死、


手机用户3820442294

相比于食品浪费,美国人的‘’碳‘’浪费恐怕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老美大都怕热,无论宾馆还是家庭,空调几乎一直就那么开着,不管你室外多少度,总之只要室外环境温度在舒适温度范围之外,他们就一直开着空调,并且,老美大都住别墅,其人均住宅面积很大,所以消耗的“碳”就更多了,汽车?呵呵,全是大排量的,反正油便宜,一脚油门踩下去根本没感觉。衣服鞋子穿戴?呵呵,比如我见过他们耐克一买就是好几双,几个鞋盒叠着高高的捧着去结账,衣服旧了也就扔了,不像我们洗来洗去……一到假期全家就去度假消费……总之,因为老美强势的货币,全球物美价廉的商品尽为其用,他们的收入也高,也很喜欢享受生活,所以那么多的‘’碳‘’浪费也就不奇怪了。


宁当一个高质量喷子不做脑残

如果和国内比的话,简单说是非常浪费,虽然很多美国人自己意识不到。

最后,美国人的浪费是极为严重的。所幸,美国的人口较少,因此目前世界上的资源还能负担得起。但长远来看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毕竟我们共度地球村 ~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