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代的通濟渠如今為何又叫新汴河

隋唐時代的通濟渠如今為何又叫新汴河

趙汗青

唐代有位叫皮日休的大詩人曾寫過汴河懷古二首詩: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新汴河,又名汴河,古為京杭大運河中段-通濟渠。隋煬帝時,發河南淮北諸郡民眾,開掘了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因故運河主幹在汴水一段,自隋代以後習慣上稱通濟渠為汴河。

汴河,古稱“汳水”、“丹水”,又稱“古汴渠”、“汴水”、“北汴河”,屬於沂沭泗水系,是泗水的一條重要支流。

汴河出自開封市蒗蕩渠於浚儀縣(開封市西北)北,又東逕雍丘縣(杞縣)故城北,逕陽樂城南。又逕外黃縣(民權縣西)南,又東逕莠倉城北。又東逕濟陽考城縣故城(民權縣)南,接商丘民權縣的甾獲渠,又東逕葛城(寧陵縣葛國故城)北,流入寧陵縣、商丘市睢陽區、梁園區。又東逕梁國睢陽縣故城北,又東北經山東曹縣南部邊界,流入虞城縣北境,而東歷襄鄉塢南。又東逕貰城南,俗謂之薄城。又東逕蒙縣故城北,俗謂之小蒙城也。猚水(獲水)又東南逕夏邑縣故城北,經永城市北,又東經安徽省碭山縣故城北、蕭縣北,流入江蘇徐州市西境,於城北匯入泗水。這一河段又稱為“獲水”,亦兼丹水之稱。最終於彭城縣流入泗水。

王國維《水經注校》提到菑獲渠和獲水,實際與汴(汳)河是一條河流。因為,汴水經考城縣稱菑獲渠。

早在春秋時期以前,汴河為天然河流,史稱丹水,源於孟渚澤(今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古城東北),向東南流經虞城縣西南、安徽省碭山縣、蕭縣,至今徐州市區解放北路與黃河故道交叉處匯入泗河。

春秋時期,今河南省商丘市為宋(諸侯國)。戰國時期,魏國將宋納入統治範圍,並定都大梁(今開封市)。為加強與東部地區的聯繫,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開挖了一條人工運河,北接黃河,南與淮河以北的幾條支流相聯。《史記》載:“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所謂以通宋…,與…泗會,亦即向東接通當時的丹水,再經丹水向東南至徐州與泗水相會,形成了商丘以上人工開挖,以下利用天然河流的運河。

西漢時,汴河是最重要的運輸航道。僅以糧食運輸數量計:西漢初期數十萬石;漢武帝時期增加到四百萬石,最多時達六百萬石。由於受黃河決口影響,鴻溝水系的其他河流均已淤塞而廢棄,唯獨汴河,雖也受影響但還能維持通航。當時的汴河,不僅以運河為己任,由江淮流域向關中運送糧食及其他物資。在戰爭時期,運送兵源和軍用物資;而且,為農業灌溉和在戰爭中“以水帶兵”提供了水源。

因此,東漢非常注重治理汴河。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由王景和王吳組織治理被黃河沖毀的汴河:築堤、理渠、絕水、立門,調節黃河入汴水量。順帝陽嘉年間,沿汴河口至淮河口,積石為堤,加固薄弱堤防。靈帝建寧年間在汴河口增修石門,以控制進入汴河的黃河水量。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陳登任徐州典農校尉時,汴河“盡鑿溉之利,粳稻豐饒,遂成沃土”。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引洛水接濟汴河,並進一步整修汴河。

兩晉南北朝時期,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王浚以舟師攻吳,振旅還都的路線,即從長江入淮河,由泗河入汴河再入黃河。晉末,劉裕伐秦之役,先“遣將軍沈林子自汴入河攻侖垣”,自領大軍,由淮、泗經桓公溝入黃河,過洛陽攻克長安。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劉裕班師南還,“自洛入河,開汴渠以歸”,並“次於彭城”。

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年),薛虎子任徐州刺史,曽上書魏主:“徐州沃野,清(泗)汴通流,足盈灌溉,若市牛分卒,興辦公田,必當大獲粟稻”。他的這一建議被魏主採納。南朝陳宣帝大建十年(公元578年),吳明徹北伐圍彭城,久攻不下,而堰汴泗水灌之。

自晉以後,獲水被認為是汴河的下游,通稱汴河。

隋煬帝時,發河南淮北諸郡民眾,開掘了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故運河主幹在汴水一段,習慣上也呼之為汴河。

雖然隋、唐、宋時期有了位於南邊的新汴河,但是,在北邊舊汴河故道,作為運河的航道中斷時間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因為,宋、魯、徐、淮、海一帶,“水陸肥沃”,是漕糧主要籌集地。仍有舟楫通行要求。

唐高宗武德七年(624年),治徐州、呂梁二洪,以通餉道。

五代後晉時,遷都汴京,“開濟州金鄉來水,西受汴水,北抵濟河,南通徐沛”。周世宗時,形勢大體穩定。顯德二年(959年),以汴河日久湮廢,“命武寧節度使武行德發民夫,因汴水故堤疏導之,東至泗上”。六年二月,命侍衛都指揮使韓通“發徐、宿、宋、單等州丁夫數萬浚汴水”。至此,江、淮、河、汴舟楫復通。清代同治《徐州府志》載:“由淮入泗,由泗入汴者,此五代末之運道也”。

南宋時期,隨著政治中心南移,通濟渠的漕運地位逐步減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運河河床逐漸淤塞斷流。

公元1128年黃河奪汴,到1194年全河正溜奪汴入泗。元代,黃河由河南封丘南、開封東至杞縣分為三股,其中,一股由汴河經商丘(時為歸德府)、虞城、徐州匯泗河南下入淮。穎、渦兩河嚴重淤塞,致使黃河整個河流移到商丘至徐州段的汴河故道。

明代前期,黃河在汴河故道南北遷徙不定。明代後期(公元1506年),由於黃河在河南境內南北岸堤防的形成,河患自河南境內移至山東和江蘇,集中在曹縣、單縣、徐州等地。潘季馴治河以後,黃河基本歸於一流。當時,汴河故道在虞城以上已經全部淤塞,以下成為黃河,經碭山,蕭縣至徐州與泗河相會南下匯入淮河。1855年黃河北徙,奪汴的黃河亦成為故道。

黃河奪汴行水六百餘年,使徐州境內的汴河段黃河故道成為地上懸河:寬3公里~6公里,最寬處,在銅山何橋附近達12公里,最窄處,在徐州市區縮至100餘米,高出附近地面3至5米,有些地段達8米,堤防臨河陡立。在徐州境內,汴河段黃河故道呈狹長帶形,中泓在故道大堤內迂洄彎曲,沿線土質大部分為粉砂土,小部分為沙壤土。乾旱無雨,飛沙彌漫;降雨後成為板沙;流水時成為淌沙。河坡一般穩定在1:5~1:10,中泓河線以及河床深度不穩定,水土流失嚴重。

如今的商丘至徐州汴河段黃河故道,經過全面規劃,洪、澇、旱綜合治理,實現了沿線灘地平整,林、果、桑、漁全面發展。

1966年11月至1970年春,安徽省宿縣專區9縣23.8萬治河大軍,出於"治理淮河"需要,在唐宋汴河大堤以北,手工開挖一條大型人工河道,因河線基本平行於早已湮廢的汴河,故命名“新汴河”。

新汴河截引濉河上游來水面積2626平方公里;沱河及新北沱河上游來水3936平方公里,合計流域面積6562平方公里,自成水系,直接向東注入洪澤湖,為淮北渦東地區增加一條排水入湖的河道。

河道自宿州西北的七嶺子開始,上承沱河上游(包括新北沱河上游)來水,向東穿過津浦鐵路、宿州地下涵,至小吳家左納濉河引河;過宿州閘後,經蒿溝、蘆灣,折東南流;穿過隋堤公路,經靈西閘,至南李家折東流;至小余家過唐河地下涵,至泗縣南過石樑河地下涵,至徐崗切嶺進入江蘇省泗洪縣境;至桑園過團結閘,折東南流,於洪澤湖西緣注入溧河窪。

新汴河建成後,河道全長127.2公里。1982年7月24日實測流量1450立方米每秒為最大,相應最高水位28.62米。

2013年,中共安徽省宿州市委、市政府利用“淮水北調”以及新汴河水利工程的重建、維修、提升等項目,建設新汴河水利風景區。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佈,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通濟渠(新汴河)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2014年12月31日,新汴河被省水利廳批准為第三批“安徽省水利風景區”。

2015年2月26日、27日,水利部專家對新汴河景區申報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2016年8月12日,國家水利部正式批覆新汴河景區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2017年1月17日,宿州新汴河治理工程完工。

2017年2月份,宿州市泗縣人民政府分別向安徽省交通廳、宿州市交通局提出了恢復新汴河航運的請求。

2017年3月23日,新汴河景區陸續開工建設五項提升工程,進一步完善景區"一點兩線"佈局,充分彰顯文化、民俗特色,提升景區硬件水平,如今,正全力打造國家5A級風景區。

安徽省港航管理局已將新汴河按照四級航道進行規劃,納入全省高等級航道網,同時將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納入安徽水運發展"十三五"規劃,新汴河江蘇段航道及其入洪澤湖航線規劃等級提高,上下游規劃銜接一致,通過兩省、兩市間的協調,新汴河在"十三五"時期實現全線恢復通航前景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