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故事|旧时成都这样抓壮丁

成都故事|旧时成都这样抓壮丁

你关注我了没?没有的话,我下一次推文再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我军兵员损失巨大,面临严峻的兵员形势。补充兵员已成为关系抗战前途的重大问题。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西迁重庆,四川开始成为抗战大后方。蒋介石十分重视四川战略地位,说“(四川)人口之众多,土地之广大,特产之丰富,文化之普及,可谓各省之冠。因此四川同胞对于国家民族兴旺成灭的责任非常重大。”

作为抗战基地,四川亦是兵员大省,在兵员补充上,则必须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和义务。鉴于前线急需兵员补充,为适应战时非常时期需要,国民政府军委会重庆行营当时急电四川省政府,紧急征募壮丁,补充前线。于是征召壮丁,成为抗战时期兵员动员的一种重要形式。

当时,成都下属各县的兵役科将应该征集的壮丁名额,分别下达到个乡。然后由各乡的乡保人员把壮丁送交到国民兵团常备中队,由常备中队出具收条,各乡再拿收条同兵役科结算人帐,办事程序和手续一环扣一环。由于当时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优抚工作都没有落到实处,再加上“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思想,许多人都不愿意当兵,逃避当壮丁。所以各乡征集壮丁的方式,一是抓,二是买。

抓壮丁的目标主要是穷人。而有些穷人又往往是豪门土绅的佃户,有的为了逃避被抓壮丁,临时参加袍哥,成为袍哥组织把头的拜弟。所以本地人能抓到的,所获无几。再则,“老鹰不打窝下食”的民俗思想观念很浓,那时候就把抓的对象对准了过路的远方人。沿府河各乡,就抓那些外来的船工、小贩。绳捆索绑,送到国民兵团常备中队交差。

永安附近有个徐昆良,是个武林高手,还有一群徒弟。当政的兵役部门就聘请他们做抓壮丁的骨干成员。1939年末,他们在新开河截得行船一只,徐昆良飞身上船,动手就抓人。谁知道船上工头轻轻一挥手,就掐住了徐的咽喉,并喝道:“要死的吗要活的?”抓壮丁的一干人等,一看这船工头武艺盖过徐昆良,哪里还敢硬来,只得求饶告退。这件事一直为成都的茶房酒肆传为笑柄。有的船老板也具有一定的帮会势力,抓了的,经过黑道斡旋也要奉还。因而,抓壮丁完不成任务,于是就产生了“买壮丁”,“抓”和“买”同时并举。

当时有规定,适龄壮丁都要服兵役,实行什么“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抽签制。中了签的,必须当兵。其实事实上谁也没有抽过签,哪个中与不中,全由乡保人员说了算。说你中了签,你如果不愿意去当兵,最少要交三石黄谷作壮丁费;也有的实行“遍地开花”,每家每户都交,充作买壮丁的款项。当然,如果抓到了壮丁,这笔钱就落入了私人的腰包。

壮丁分几类:一种是自愿卖身当壮丁的,叫“飞机”。这类人非常狡黠,卖了壮丁入伍后,有机可乘他就“飞”了,然后再去卖身当壮丁,如此循环往复地做这种冒险的无本生意。另一种是“赶网子”,指那些被送交的对象。“赶”者,驱赶也;网者,罗网也。当时有不少逃荒来的穷人,找不到活干,流落街头,他们就成了“赶网子”的对象。以介绍工作为诱饵进行拐骗,威逼利诱,把他们拐骗到常备中队。当时华阳县三圣乡收购壮丁,每个壮丁25元(银元),只要有常备中队开的收条,就可以到三圣乡取钱,随到随取,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下一期{成都故事},我们继续说说壮丁的生活状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