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於“滿清誤國三百年”怎麼看?

達人手造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吐個槽:這幾年流行的辮子戲真是太讓人膩歪了。那些發著花痴,說著“四爺好帥”、“八爺好溫柔”的小女生們,到底知不知道這個朝代有多糟糕?所謂的康乾盛世又是如何敗絮其中?

許多理中客認為,清朝也有可稱道之處,比如中前期的領土擴大。但我堅持認為,審視一段歷史、一個朝代,應該著眼於“文明”二字。如果僅僅從所謂“武功”考量,那麼歷史不同時期最值得稱道的恐怕都是野蠻民族。

很不幸,清朝恰恰在一個世界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選擇了閉關守舊。也因為統治需要,他們必須選擇愚民,因此大興文字獄,大肆摧殘文化。

許多人會拿《四庫全書》說事兒,印證清朝的文化建設也有成效。但所謂“全書”,非但不全,還伴隨著一次空前的毀書運動。

編纂《四庫全書》的第一步,就是全國大清查,銷燬書籍“將近三千餘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這還是官方數據,民間懼禍自毀的數量根本無法得知。

禁書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民族、宗教和鄉土風情等,種類有野史稗乘、文集筆記、雜疏秦章、石刻碑銘、曲本劇本、郡邑志乘和天文占驗等。

在《四庫全書》編修期間,與焚燬書籍並行的是文字獄。比如著名的屈大均案、徐述夔案等,許多人慘死,或遭流放,若案發時早已身死(如屈大均和沈德潛),也會被刨墳毀屍。

魯迅曾說,滿清統治是中國文化的大劫難,“清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個,尤其是後兩個皇帝,對於‘文藝政策’或說得較大一點的‘文化統制’,卻真盡了很大的努力的。文字獄不過是消極的一方面,積極的一面,則如欽定四庫全書,於漢人的著作,無不加以取捨”。

對文化的摧殘,無疑加劇了民眾的奴性。而思想的封閉落後,也導致了科技的停滯不前。當西方步入工業革命,迅速崛起之時,清朝已遠遠落後於時代進步,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但話說回來,說“滿清誤國三百年”,雖然是陳述了一個事實,但某些人“明朝若不滅,就不會這樣”的思維,同樣十分鄉愿。中華文明在宋代以後,成長速度就已明顯放緩,直至遠遠落後於世界文明的腳步。在某些方面,如皇帝的靠譜度比例上,明朝甚至還比不上清朝。我們只能說,滿清統治加劇了中國的落後。中國古代史就是一部血腥的爭權史,和平時期則熱衷窩裡鬥,民眾天天盼著有個好皇帝,以便安心為奴。即使是政治最為開明、知識分子最受尊重、商業最為繁榮的宋朝,在我看來也沒有過渡至現代文明的可能。在滿清加劇了這種落後的情況下,外力打破這種腐朽是必然結果。

其實,直到今天,我們身邊許多人的思想仍然處於前清時代,這才是最可怕的吧。


葉克飛

單純以民族出身的不同,而強硬地劃下一條高低不同的界限,也只有蒙元和滿清這樣的異族統治時期,才會出現這樣的民族壓迫。而已整個華夏民族億萬人來供奉區區滿清八旗百萬人,這也只有野豬皮的子孫做得出來。

雖然今天的民族問題,被人為地搞得異常複雜化了,但是在明代的時候,凡是自認是華夏一族的人,都毫無疑問地在為華夏民族的利益而戰鬥。這一點,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是高度認可的。如楊鶴、楊嗣昌這樣非漢族出身的土家族士大夫,以及秦良玉這種非漢族出身的西南土司將領,都對此也毫無異議。當然,還有滿桂、吳惟英這樣的歸化蒙古族,以及黑雲龍、黑雲鶴兄弟這樣的回回,都是如此。

夷入華夏則華夏之,說的不是入主華夏,而是認同和歸化華夏,也就說你的語言、飲食、衣冠、服飾以及風俗等等,都遵從華夏的禮儀制度,這才叫夷入華夏則華夏之。


滿清入主華夏,不僅不奉華夏的衣冠風俗、禮儀制度為正統,反而卻把華夏民族當作奴才來奴役,以整個華夏民族供奉區區數十萬滿洲八旗,自己死守著蠻夷風俗不改變,華夏民族又如何能以華夏視之?到了後來,再一次被漢人推翻,那也是必然的。

歷史上,眼看著北京城破,大廈將傾,崇禎皇帝為什麼寧肯上吊自殺,也不苟且南逃?不管這其中有多少不為後世所知的難言之隱,單單是這個抉擇本身,就已經體現了一種十分難得的責任擔當和民族氣節。滿清的所謂咸豐皇帝,一聽說英法聯軍北上天津,立馬一溜煙兒地逃到了熱河。而接下來統治了中華將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又如何,當八國聯軍登陸的時候,還不是一口氣逃到了西安?!

各種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簽字簽到手軟,而且還籤的十分理直氣壯。說到底,還是沒有把自己當成華夏民族的一員,沒把中國人當自己人看,不過是把華夏大地當成了滿洲貴族可以隨意處置、可以隨時拋棄的私產。

這一點,可以說與大明的皇帝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蒙古人南下犯邊,怎麼辦,打!

倭寇為禍東南,怎麼辦,打!

女真人佔我遼東,怎麼辦,還是打!

荷蘭人侵擾海岸,怎麼辦,接著打!

即便是到了明亡的前夕,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相繼向大明提出各種非分要求,而大明皇帝給予他們的答覆,還是同樣的話,你要戰那便戰,不服就打!

這一點,與明英宗被瓦剌人俘虜之後,大明京師君臣給予瓦剌人的答覆如出一轍。總之,有明以來二三百年之間,大明皇帝從未與任何一個華夏民族的敵人,簽訂過任何喪權辱國或者委曲求全的條約。即便是到了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最後一刻,也仍然努力地在維持著華夏天朝已經不多的那一點民族尊嚴。

滿清毀滅中華文明,是不可置疑的。用兩百年的時間打斷中華民族的脊樑,愚盡天下人,來維護他一家的權力富貴。你以為他們不知道西方科技和中華科技的好處和威力?明朝嘉靖皇帝生活成長在中國內陸湖北,知道葡萄牙人火炮的優越,立即下旨研究,於是創造了弗朗機,在明朝其後的時間裡,共生產九萬門。康熙自詡學識淵博,經常打臉那些漢奸儒狗,也學習了西方知識,他不知道那些知識的好處,從這點看他給嘉靖提鞋都不配。

呵呵,總有些人說什麼封建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這樣,這些人不是智障就是遺毒。滿清被歐洲國家打的舔人家屁股都不知道發展,有遠見的大臣都在請求變革,師夷長技以制夷,在這些強有力的請願下,滿清才不情不願的做出一些變革。

說白了,就是滿清先天畸形。他知道其奴役的中華各個民族只要一有機會就起義反抗,從未斷絕,太平天國起義更是在西方教的宣傳下,聚集起來的一股強大力量,而這些起義的口號大多是“反清復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等。所以,他不僅要砍掉中華各民族的四肢,打斷脊樑,還要封閉中華民族的耳目,壓制漢族武裝力量,不準漢人掌兵。事實也證明,只要漢族掌握武裝力量,滿清就開始失權了。而且也正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後的漢族武裝力量,中國才爭取到一點變革。

說直白點,滿清有機會能力時間發展,可就是不去發展,就是因為先天民族畸形政策,在收穫改革好處的時候,也不敢把改革擴大,認為只要夠滿清守住中國這塊大殖民地就好了。說起來,滿清那點變革,也只有滅亡前夕設置的諮議局是全國性的,其他變革,就是能更少人知道就更少人知道。滿清誤中國,從毀滅文化到打斷脊樑,死命壓抑中華。不發展已然就是誤國,倒退發展更是誤國了。


神晤

從理智上說,清朝怎麼說也是中國的一個朝代,應該客觀看待;從個人情感而言,對這個朝代厭惡到了極致。

“滿清誤國三百年”這話也對也不對,清朝奠定了現在中國的版圖,它是有史以來中華實際控制領土最大的一個朝代。軍事實力方面清軍前期也是挺強的,文治吧所謂的《四庫全書》實在不想吐槽,皇帝吧客觀說歷代清帝還是可以的(就封建時代來說),沒出過什麼標準的昏君。

下面的內容有些摻雜私人情感,或有偏頗

就結果而言,清朝帶給中華民族的災難是歷代王朝都比不過的。首先清朝的統治者是滿人,雖然他們認同了漢文化,但是本質上對漢人還是充滿警惕的(不是要拉民族矛盾啊,只是單那個朝代來說),看滿清一代漢人大臣的地位和下場就知道了,這就導致了一個對立問題。還有“奴才”“主子”這個事歷史上哪個朝代這麼搞過(除了元朝),再加上文字獄什麼的時間一長導致脊樑骨都彎了,這種東西吧一旦彎下去了就很難直起來了。或許清朝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比起歷史上大部分朝代都挺好,但精氣神什麼的差遠了。

看不出問題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出了問題不但不想著去解決反而去壓制。康熙當初看出了西方科學的好處了,但是他覺得只有自己學了才能在大臣跟前裝逼,要是你們都學了我咋裝逼去?(眾所周知,科學最大的作用就在於開智),梁啟超先生就這麼評價過:“就算他(康熙)不是有心窒息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

不敢想象那個時候的人們是怎樣的一種狀態,雖然後來兔子提著兩塊板磚結束了“

跪著外交”的時代,但是看看現在網上的言論和公知們,可想而知還是有不少人打心眼裡覺得外國的月亮要圓點(百年前那件事留給現在最大的惡果)。有沒有搞錯,唐朝時長安裡的大唐人對異國人那就是一個看法—蠻夷(跟清朝不一樣,唐朝是有那個實力的),走路那都是挺著腰的。我們曾是一個無比驕傲自豪的民族,現在卻有很多人失去了那份自信。

所以說,“滿清誤國三百年”,誤了麼?確實誤了。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我們正在再度崛起,兔子把一切危險與劫難都擋在國門之外,為了拾回那曾經失去的榮譽而努力著,我們應該對他們心懷感激並一起為之奮鬥,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埋怨著國家這不好那不好,正是有了它,你才能在這肆無忌憚的埋怨著。所以,勸告那些認為西方月亮圓的人,別跪著了。


種花家的松鼠

這個說法其實有待商榷。那麼,我們先看看滿清誤國三百年,一般指其誤在哪些地方呢?一是鴉片戰爭以後,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得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二是在近代喪失了大片國土,單是因沙俄而分裂出去的國土就達300萬平方公里(包括外蒙古);三是出了慈禧等被認為是賣國賊的統治者,不僅扼殺了戊戌變法,也一直抵制革命;四是閉關鎖國,讓中國從世界最先進的國家在近代淪為三流國家……總之,不勝枚舉,滿清三百年統治,對於中國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那麼,我們假設,當時如果是崇禎皇帝中興了大明,亦或是李自成的大順統一中國,亦或是吳三桂統一中國,那麼,他們做的會比滿清好嗎?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卻正是這種遐想才引人入勝,而且,我們也並非胡思亂想,而是根據相關史實,做到有理有據。通過明清兩朝做對比,還是能發現一些問題的。

首先,從皇帝的勤政角度而言,清代的皇帝絕大多數都是非常勤政的,遠非明朝皇帝可比。康熙晚年曾自述:“予年將七旬,在位五十餘載,天下相安,四海承平。雖未能移風易俗,家給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謹慎,夙夜未敢少懈,數十年來殫心竭慮,有如一日,豈僅勞苦二字,所能概括?”此後,清代君主親自批閱奏章成為清初諸帝相沿的規矩,雍正更是因此常常遲至午夜方才就寢。直至晚清,也非有怠政之皇帝,只有無權之皇帝。反觀明朝,從中後期開始,皇帝不上朝成為常態,例如嘉靖和萬曆,明朝政治也因此而衰敗。

其次,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最有效的多民族的統一帝國。從疆域和民族關係而言,明朝無法有效控制的邊疆地區,在清朝都能夠直接掌控。明朝時期是天子守國門,北京城北邊和東北邊就是蒙古和滿清,所以,明朝的邊患一直存在,明朝直接控制的疆域一般也僅在長城以南。而到了清朝,不僅龍興之地滿洲成為中央政府的管轄地,而且通過康雍乾三朝開疆拓土,不僅管轄著內地的漢人十八省,而且還包括了蒙古、新疆、青海、西藏、臺灣等地,以及周邊數十個藩屬國。所以,大清皇帝不僅是漢人的皇帝,更是滿蒙回藏的人的大汗。其不僅延伸了所謂中國的含義,而且讓傳統中國的疆域擴大了近一倍,且從此一勞永逸地解決了來自草原的威脅。至此,中國的邊患不再是西北或東北,而在東南海患。

再次,清朝穩定的政治在18世紀為中國腹地帶來了和平和繁榮。據統計,從1644年至1850年,中國的人口從2.5億增長到4.5億。

最後,清朝主導並鼓勵了中國古典文化晚期的繁榮。例如,這一時期產生的《四庫全書》,《紅樓夢》等。


國家人文歷史

感覺是有點道理的,但也不是很準確。在清朝統治中國這兩百多年以來,他們根本不知道何為誤國?更不知道他們的行為是否誤國?所有的誤國行為都是在清政府被推翻後給翻出來的。也許在清朝,他們根本不知道他們的行為給中國造成多大影響,甚至他們連國家這個概念都不知道。


不過滿清誤國三百年,的確有這回事。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封建社會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了,這個封建專制早已爛到骨子裡,作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巔峰-清政府,他們直接和間接扼殺了許多先進的東西。

在政治上,清中後期,一味閉關鎖國,不開眼看世界,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使這個虛有其表的“大國”暴露在列強面前;在經濟上,阻礙和扼殺資本主義發展萌芽,重農抑商,已經脫軌於世界;在文化教育上,還實行了科舉制度,大興文字獄,阻礙科技的進步;在軍事上,還採取老一套軍事理論,軍事武器大大落後於世界各國。等等這些,在1840年,徹底暴露在世界列強眼中。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政府之所以被後人詬病,其在於使中華文明走向倒退,從1840年到1949年,這百年當中,中國受列強壓迫,長期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另外,還有令國人產生極大的落差感,清朝是一個分水嶺,作為那個時期的統治者,它要負最大的歷史責任。


青史回聲

從1644年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到1911年清朝覆亡,滿清統治中國總共268年。

滿清以十幾萬披甲之士征服了人口近一億的大明,應該算是撿了個大漏 。李自成、張獻忠等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在十餘年的時間裡東征西討、攻城略地, 將大明王朝攪個天翻地覆,明朝軍隊的有生力量被其大量殲滅,政府財政也瀕於崩潰,清軍則乘虛而入,這才得以問鼎中原。可以這樣說:李自成滅了明朝,勝利果實卻被滿清竊奪。

從人口基數上來看,十餘萬的滿族人要征服並統治關內近億的明朝遺民是基本不可能甚至很危險的事情,因此滿清統治者不得不借助投降的漢族士大夫和前明官兵的力量。和元朝一樣,清軍入關後,明朝的降軍一直做為其前驅 ,很賣力地鎮壓農民軍,討伐南明,可以說清朝的大半個江山其實是歸附的明軍幫打下來的。

順治時,清廷聯手歸降的漢將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人先後擊垮了散佈各地的農民軍和南明軍隊,在殘忍的血腥鎮壓和強迫漢民剃髮易服中夯實了對整個中國的統治。到了所謂的康乾盛世時,清王朝逐漸建立了國家版圖 ,農業、經濟發展很快,人口激增,社會相對平穩,百姓得以生息。然而,從乾隆後期始,清統治者漸趨僵化、保守,國內矛盾逐漸積累並放大,同時,早已完成了資產階級工業革命的西方列強將堅船利炮駛進了中國的東南沿海一帶,並開始了對大清持續的騷擾與蠶食。

滿清統治者在文化上很不自信,尤其是雍正,他在位時大興文字獄和禁燬書目,開啟了皇權對思想自由的嚴密控制。

史載,雍正八年(1730年),明末抗清義士顧炎武的外孫、清翰林院庶吉士徐駿在一封奏章中出現筆誤,將“陛下”的“陛”字誤寫成“狴”(古代象徵刑獄的猛獸)字,引來了塌天之禍。雍正勃然大怒,立馬將徐駿革職拿問,並派人追查,後來在徐駿的一些詩作裡發現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等句子,雍正認為這是他“眷戀故明,欲反清復明”的鐵證,於是將徐駿處死 ,先後有300多人被徐案牽扯進來而遭誅殺。

這種赤裸裸的“文字獄”和大屠殺讓清代的儒者不敢談歷史,不敢論時政,即便是寫詩作文,也戰戰兢兢,生怕無意中寫錯一個字而掉了腦袋,大家只能在清廷劃好的四書五經的框框裡撿詞造句、依樣畫葫蘆。為了控制知識分子和百姓的思想,清統治者竟學起了秦始皇,開始從根源上斷流——毀書。清朝對思想文化的極端摧殘與鉗制,讓整個社會萬馬齊喑、毫無活力,同時也驅使整個國家徹底走向了故步自封、保守愚昧、黑暗而絕望的末路。

連清朝的官員都要自稱“奴才”,廣大草根百姓的地位與境遇可想而知。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清朝滅亡,積貧積弱的大清開始被列強欺辱、瓜分,中國歷史進入了更加暗流洶湧和風雲變幻的詭譎時代。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時期,已經到了數千年封建專制史上的衰亡期;滿清統治者將君主專制發展至巔峰;經濟上,依然重農抑商,閉關鎖國,致使民族工商業與小手工業萎縮,早在明末就已醞釀的資本主義萌芽胎死腹中;文化上,不斷扼殺自由的學術思想,大興文字獄,明朝優待文人的良好傳統被終止;軍事上,現代軍事思想與戰略戰術一片空白,對火器(熱兵器)的研究戛然而止,雖然後來一部分有識之士發起了洋務運動欲自強、自救,但為時已晚,落後捱打的困局已經無法挽回;清廷在對外關係上閉關鎖國,被動保守,井蛙觀天,基本喪失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開放自信、 善於學習、交流的優秀外交傳統。

到晚清時,國內外矛盾空前尖銳,資本主義萌芽遲遲不發,土地兼併嚴重,官民對立激烈 ;廟堂上官員結黨營私,內耗傾軋,賣官鬻爵,貪贓納賄成風,日益腐敗;軍隊作風羸弱,裝備落伍陳舊,訓練敷衍不勤,營務廢弛,軍紀敗壞;而國家財政則日益虧空,入不敷出,幾近崩潰,皇室和八旗貴胄享有特權和恩養厚待,成了清廷財政難以支撐的大包袱;在文化學術上 ,被禁錮了思想的讀書人埋首於故紙堆中,沉溺於考據索隱,精於訓詁、空談,思想上則大而空泛,言之無物。

大清行愚民之策,作繭自縛,拒絕與時俱進,已經病入膏肓,早就遠遠落後於同時代的東西方列強 ,並對中國後來的歷史進程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製造了許多精神垃圾和消極因素 ,流毒、遺禍甚深。 “滿清誤國三百年 ” 一說,看似有些激進,細究起來,還是很有些道理的。

插圖為網圖


鐵馬冰河wu

咱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文化

漢有漢樂府、唐有唐詩、宋有宋詞、元有元曲、明有明小說、可清朝有什麼?有人會說:“清有《紅樓夢》”啊對,清也就有《紅樓夢》了。四大名著有三本出自明,只一本出自清。

思想

明代王學陸學思想貫徹民心,正如明代西方的傳教士利瑪竇所說的:“這裡的人們文質彬彬,談吐風雅,為人都很謙虛。”再看看清朝,康乾盛世時,英國使團記錄的中國:“這裡到處都有乞丐,隨地可見棄嬰,老百姓像未開化的野蠻人。”

經濟

明萬曆年間的收入比整個清康乾盛世的收入都多。要知道,萬曆可是三十年不上朝啊!這好比人家三十天不上班,都比你們爺三掙得多。這只是萬曆年間,要是永樂年間,還用比嗎?

政治


明朝後期已經出現了小型資本主義萌芽和君主立憲制雛形,而清朝卻還是封建頑化。

外交


當年沙俄派使團到中國覲見大明皇帝,萬曆曾這樣說:“爾為大國,吾也不小。”從中可以看出明朝謙虛的態度。而到了清朝,乾隆總是以一種自大的心理看待他國,認為西方國家全是來朝貢的,把他們當附屬國看待。

軍事


明朝火器方面已經超過了西方國家。在對外戰爭時,擊敗了英國、荷蘭、葡萄牙。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攻陷北京時,在地窖裡發現了大批明朝火器,當時英法聯軍嚇傻了,如果清軍用這些火器來打他們,他們早完了。可清軍為什麼不用呢?只能問他們了。

當然,什麼都是有好有壞的,清朝也有貢獻


【1】清朝避免了中國成為殖民地,所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同時期世界其他一些國家有的已經是殖民地了。

【2】清朝李鴻章選擇割遼東半島而不是山東半島,成功的挑起了日本和沙皇俄國之間的矛盾,所以趁機收回來了遼東半島。

【3】清朝解決了多個朝代沒有解決的內外蒙古問題(古代歷史上,元朝,清朝的疆域包括整個內外蒙古,其他朝代只有挨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打的份。)

【4】清朝最大疆域(包括外蒙古,外東北,巴爾喀什湖流域、新疆、西藏等)維持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算比較長的了,而且疆域最大。歷史上即使元朝,因蒙古四大汗國分裂,也未包括新疆一部分。

【5】古代中國不同時期人均糧食擁有量

乾嘉時期1021斤,康乾盛世時期1705斤,宋代1300斤,漢代1000斤,盛唐1000斤。清朝為歷史上最高的

滿清誤國三百年,但也同樣有貢獻。


星哲道長

這句話從字面上看,確實沒毛病,然而這句話隱藏的含義,或者說經常接在後面的話,往往是“漢人如何如何,華夏如何如何”,這就是很扯蛋了。因為那時的任何民族,都沒有使中國雄起於世界的能力。

第一,滿清無能是鐵證如山,任何人都洗不白。因為從1840到1911,中國一直被人欺負,1895中日甲午戰爭後,各個西方帝國更是直接在報紙上討論如何瓜分中國,直到八國聯軍侵華,一部分軍民(愛國清軍與義和團)在北方抗擊入侵者,消滅了兩千多人,才使得帝國主義者打消了直接瓜分中國的妄想。自清廷下令鎮壓處決義和團和反侵官員後,清廷就已徹底淪為走狗朝廷,被後人永遠唾罵。

第二,清朝為什麼沒落?

1.制度上,清承明制,在加以強化,官員跟皇帝根本不對等,或者說,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的權力地位差距太大,無疑是落後的,不說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就是唐三省六部宋中書門下也比這種制度更好更有助於分權制衡。

2.軍事上,八旗制度讓大量的軍費供養那群世代為兵將的大小貴族老爺們,這群人在康熙時就已經徹底腐朽,砍人不會,遛鳥倒是個個爐火純青。毫無疑問,這種制度是極為低劣的,可以說是用最大的浪費換取最小的成果。

3.文化上,此起彼伏的文字獄就不多說了,思想界也是一片灰濛濛,沒點光亮。明末三大儒顧、王、黃三位,雖不容於當世,至少是提出了不少進步思想,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君乃民賊等等,算是思孟學派民貴君輕思想的弘揚者。清朝比明朝更落後,對皇帝根本不敢放個屁,只會扣字查句搞訓詁,一股腐敗發黴的味道。

第三,滿清是否就是坨翔?這點,我們要說句公道話,首先人口增加是不能否認的,從明末的1E多到清末的4E,而且從宏觀上看,其增速是超過了人口正常增長速度的。其次,從領土來看,拋開朝貢國和羈縻府州這種名義上的領土,論實際統治的土地,清朝是比較大的,超過了秦漢唐(初唐時領土比清大)宋明,民國也是大體承接了清土,外蒙丟失的帳,只能算在民國,而不是清朝。人口和土地意味著未來,從這裡看,清朝還算不錯。而且,清朝幾次出征平亂,維護中國統一,雖後來被人割肉,我們卻不可因其落後而忽略了他們的功勞。

第四,是否換了個民族,中國就能擺脫被凌辱的命運?我只能說,很難說。威尼斯水城開始資本主義萌芽時,明朝江南也有了萌芽,新興的資本主義者們開著船到處搶錢搶人投入再生產時,江南的資本主義萌芽者們瘋狂地買地,而不是擴大生產,這是由於幾千年的鄉土思維決定的。骨子裡的封建小農思想,使得中國想要演化出資本主義社會,需要比西方更多的時間。

到了清朝後期,太平天國起義,作為一個佔據半壁江山的漢族政權,其提出的治國方略,最明顯的就是耕者有其田和均貧富,而這些,只是封建小農意識的最濃縮的表達,根子裡還是男耕女織的生產思維,與資本主義的機器生產分工、剝削勞動者剩餘價值投入再生產的思維截然不同,這種思維相比資本主義更顯落後。

總之一句話,在當時的背景下,即從14世紀到19世紀,中國由於封建小農意識徹底禁錮住整個文明,使得新的社會意識想要奪取社會話語權並建立新的制度,所需的力量遠超同時期的西方。西方的馬丁路德在1517年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歐洲人為了思想自由和發展資本,開始了對封建教權的大斗爭,打打殺殺幾十年,隨後就是英國的資本主義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正式建立比較完善的近現代資本主義國家體系,而同時期的漢滿兩族,卻在爭奪封建皇權,根本沒有人為了思想、人身和財產進行抗爭,這種差別已經說明了,無論中國哪個民族,都逃不開被欺凌的命運。滿清真正誤國,應該從19世紀後期算起。


用戶3737054460

滿清有其在歷史上的貢獻。溥儀從那個地方出來後,為政協做工作,被周接見。周就對溥儀說,你不要驕傲,清朝確實做了兩個功績。第一個是領土,1200多萬,比明朝多了一倍。還有一個是人口,翻了幾倍,有四億人。連周都認可清朝的歷史功績。周不是滿族人的後代,他說的話,還是比較公正的。滿清晚期也想搞君主立憲,和某些人想的不一樣,他們是真心想搞,但是他們的動作太慢,所以輸給了時間。

說"滿清誤國三百年",那是因為在中國明朝末年,中國社會已經在科學技術方面落後於西方了,如果這個時候加強和西方的交流,還是可以跟得上的。但是,由於明朝的繼任者清朝施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錯失了發展的良機。乾隆皇帝自詡"康乾盛世",但是這樣的"盛世",不過是吃不飽飯的"盛世"。同樣是乾隆時期,英格蘭的一個農場工人,他們每天可以吃喝牛奶,麵包,啤酒,水果,牛肉,每年還可以儲蓄一定數量的英鎊。而在清國,一箇中等之家,平均一年可以收入白銀20兩,支出卻要22兩,辛辛苦苦一年,居然還要虧欠。那些低等收入的人,怎麼辦呢?這樣的盛世,不過是比大亂之世稍微穩定一點,與西方橫向比較,就算不得什麼"盛世"了。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和乾隆是同一時期的人。當乾隆還在紙醉金迷,"下江南"遊山玩水的時候,華盛頓卻在和朋友們討論《大憲章》。



很多人看了電視神劇《戲說乾隆》,就說乾隆皇帝是一個好人,乾隆皇帝到處除暴安良云云。其中有一集,有一個叫隋曇的和尚,埋了從西方人手裡買的幾桶炸藥,想炸死乾隆。乾隆施展了蓋世輕功,一躍幾丈高,瀟瀟灑灑的躲過了炸藥爆炸的威力,意淫指數5顆星。

炸藥象徵了西方科學技術的力量,也可以說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縮影,滿清對此毫無認識,自詡有乾隆一樣的"神功"護體,繼續對內施行文字獄,遏制民眾的思想,對外排斥疑懼,拒絕洋人登岸。東方與西方的文明交流,被視為危險的舉動。

這樣一個滿清政府,怎麼能帶領民眾走上工業化革命的道路?落後捱打是有道理的。


懷疑探索者

你好,關於這個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為什麼。1.清朝是1644年入關的。在這個時期明朝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尤其在南明的統治區域)清朝滅了南明也將這資本主義萌芽給滅了,使得南方繁榮的工商

業不復存在。而又回到原始的小農經濟社會。這對近代文明,工業興起來說絕對是一場大災難。(眾所周知西方近代文明和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2.1792-1793年大英帝國派使臣馬格爾尼訪華,要求與大清(當時在位的是乾隆皇帝)通商,這位傲慢的君主根本不予理睬,毫不重視,沒有看到人家使臣帶來的武器,天文儀器,還有工業產品



蘊涵的驚人的生產力和發達的科技。白白錯失了與西方社會接軌的發展腳步,這難道不是一大錯誤嗎?3.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很明顯的清朝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不僅僅是武器,科技的落後,還有文化,制度,管理的落後。)但是清王朝還不加緊學習西方,搞起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而

日本在1854年被美國軍艦正式打開大門之後(1853年美國軍艦登錄日本,1854年與日本簽署《日美和親條約》,《琉美修好條約》)但是人家醒悟的就很快,在國門被打開不久就派大量使團訪問歐美,全面西化,學習人家。1867年明治維新,日本成功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後來逐漸強大,先是1894-1895日清戰爭,戰勝大清,後來1904-1905日俄戰爭戰勝沙俄。清朝咱就不多說了,又是洋務運動,又是戊戌變法,又是清末新政,無一成功,最後
乃至亡國。民國建立。這個大家都知道,為什麼一直是日本國老師的中原王朝(這時是大清)卻遠不如日本人醒悟的早呢?究其根源是滿清的教育吧,那種愚民教育不僅是人民喪失了原有的思想活力和創造力也使的,人民麻木不仁,自私自利,只知嫉妒強者而不像強者學習人家的長處。說白了,自己害自己呀!但是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是明朝或者其他朝代誰敢保證他們醒悟的比大清早呢?很難說吧。好了,大家怎麼看呢?反正清朝誤國三百年這個說法我是贊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