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快報:中繼星鵲橋發射、香蕉與人類有約60%的相同DNA、氫燃料電池催化劑量產、飛行機器昆蟲問世……

科技快報:中繼星鵲橋發射、香蕉與人類有約60%的相同DNA、氫燃料電池催化劑量產、飛行機器昆蟲問世……

1

嫦娥四號中繼星成功發射 將搭建地月“鵲橋”

科技快報:中繼星鵲橋發射、香蕉與人類有約60%的相同DNA、氫燃料電池催化劑量產、飛行機器昆蟲問世……

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這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簡稱地月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2018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飛行25分鐘後,星箭分離,將“鵲橋”直接送入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40萬公里的預定地月轉移軌道,衛星太陽翼和中繼通信天線相繼展開正常。後續,“鵲橋”將經中途修正、近月制動和月球借力,進入月球至地月L2點的轉移軌道,通過3次捕獲控制和修正後,最終進入環繞地月L2點的使命軌道,地月L2點是衛星相對於地球和月球基本保持靜止的一個空間點。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表示,由於月球有一面總是背對著地球,當嫦娥四號進行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任務時,將受月球自身遮擋,無法直接與地球進行測控通信和數據傳輸,而“鵲橋”則相當於架設在嫦娥四號與地球間的“通信中繼站”。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是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第一次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承擔發射任務。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275次發射。此次還搭載發射了“龍江一號”“龍江二號”兩顆月球軌道編隊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

據悉,探月工程重大專項由國防科工局組織實施。此次中繼星任務中,工程總體由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承擔;衛星、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生產;發射和測控任務由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負責;地面應用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承擔。

2

香蕉的DNA與人類DNA相似度竟達60%!

人體由30億個遺傳鹼基對組成,而在這30億個鹼基對中,每個人特有的成分其實是很少的,這使得人類在遺傳上與後代的相似度達到99.9%。

最近,物理學家和企業家Riccardo Sabatini的TED演講表明:如果把人的整個遺傳密碼打印出來將佔約262,000頁,相當於175本大書。在這些頁面中,人類個體特有的成分只有500頁,這500頁裡面包含的信息有眼睛的顏色,是否有遺傳疾病等。

200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目前,動物當中黑猩猩與人類最相似。黑猩猩的遺傳基因中有96%與人類類似。而貓與人類其實也極為相似,2007年的一項研究稱,阿比西尼亞寵物貓,基因有90%與人類相似。

對於蛋白質編碼基因,老鼠與人類相似度大約85%。而對於非編碼基因,老鼠與人類相似度大約50%,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將這種相似性歸因於大約八千萬年前的共同祖先。

根據2009年科學雜誌上的一份報告:家牛和人的遺傳基因大約有80%是相同的。昆蟲的DNA與人類的共同點要少一些。例如,果實蠅的病原基因有61%和人是相同的。

這也是為什麼NASA(美國航天局)用果蠅來研究太空環境對人類基因影響的原因。

更令人驚訝的是,甚至香蕉都與人類共享著約60%的相同DNA。

3

氫燃料電池催化劑實現量產 打破國外壟斷

科技快報:中繼星鵲橋發射、香蕉與人類有約60%的相同DNA、氫燃料電池催化劑量產、飛行機器昆蟲問世……

▲氫燃料電池

從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新型能源及材料化學研究室獲悉,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催化劑產業化生產難題,已被清華大學氫燃料電池實驗室與武漢一家科技公司的聯合研發團隊攻克。目前,該催化劑獲得17項專利,產能達到每天1200克,且價格僅為進口產品一半。

催化劑作為燃料電池核心材料,其綜合性能與國產化直接關係到我國燃料電池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及其產業化前景。但相關知識產權一直掌握在西方少數發達國家手中,催化劑核心材料長期依賴進口的高成本現狀,制約了我國氫能產業的自主發展。

催化劑系列化產品已應用在中科院、高校和多家燃料電池公司的燃料電池電堆中。今年底,採用該催化劑生產的氫燃料電池可達1000臺。

4

首隻無線飛行機器昆蟲問世

科技快報:中繼星鵲橋發射、香蕉與人類有約60%的相同DNA、氫燃料電池催化劑量產、飛行機器昆蟲問世……

▲“機器蠅”(RoboFly)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道,第一隻無線飛行機器昆蟲振翅起飛了!美國科學家首次讓其研製出的“機器蠅”(RoboFly)獨立振翅飛行,這或許只是微型機器人的一次小振動,卻是整個機器人領域的一個大飛躍。

“機器蠅”由華盛頓大學科研團隊研製,其體重與牙籤相當。該團隊稱,現有的飛行機器昆蟲仍然需要一根電線與地面相連,因為它們驅動和控制翅膀所需的電子設備太重了,這些微型機器承載不了。而“機器蠅”由激光驅動,自帶“大腦”。

研究人員解釋,研製昆蟲大小的飛行機器面對的最大挑戰來自振翅。拍打翅膀是個非常耗電的過程,電源和引導翅膀的控制器大而笨重,小小的機器無法運載。因此團隊之前研製的“機器蜂”(RoboBee)必須通過地面電線與其電源和控制器相連。

為了讓“機器蠅”自主控制翅膀,研究人員還給了它一個“大腦”:在同一條電路里添加了一個微控制器。微控制器的作用好比“機器蠅”的大腦,向翅膀發出諸如“現在加緊拍打”或者“別拍了”之類的指令。

5

恐龍家族發現新屬種——晉地甲龍

科技快報:中繼星鵲橋發射、香蕉與人類有約60%的相同DNA、氫燃料電池催化劑量產、飛行機器昆蟲問世……

▲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的鋸齒龍類頭骨。圖片由山西地質博物館提供

在古生物學研究領域,恐龍化石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山西地質博物館日前召開的古生物研究成果發佈會上,“左雲晉地甲龍”化石、“擇義王氏鱷”化石和鋸齒龍類化石三項古生物研究成果首次公開亮相。

特別是2011年發現於大同市左雲縣白堊紀地層中的一具近乎完整的“左雲晉地甲龍”化石,是恐龍家族的一個新屬種。而之前山西地質博物館已經命名了3個新屬種的恐龍。今年6月1日前,經過精心修復的“左雲晉地甲龍”化石將在山西地質博物館向公眾展出。

甲龍是一類以植物為食、全身披著“鎧甲”的恐龍。它們一般有五六米長,由於身體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緩慢爬行,又被稱為“坦克龍”。尾錘是甲龍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此次命名的“左雲晉地甲龍”,於2011年發現於大同市左雲縣白堊紀地層中,是一具近乎完整的甲龍骨架化石。發佈會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尤海魯介紹說,“左雲晉地甲龍”生存在距今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具有骨質尾錘的甲龍科恐龍。“它的發現,支持了甲龍尾錘演化過程中柄狀的遠端尾椎先於末端癒合的皮內成骨出現的假說。”尤海魯表示,相關研究成果即將發表在今年出版的《地質通報》上。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