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不過短短三十年,怎麼誕生了那麼多大師?

阿虎125038906

民國有三十八年。那短短三十多年裡,確實有很多文化大師(其中還包括藝術大師),大師們確實進行了積極的、卓越的文化建樹。這是不爭的事實。

在時間短暫、國力並不強大、局勢並不穩定、經常烽火連天的環境下,民國卻有這麼多的大師。這個現象似乎不可思議,其實自有其原因。原因何在呢?本人試作如下的粗略列舉:

(一)在百廢待興、新舊鉅變的社會形勢下,文化藝術領域可供全面耕耘的“荒地、舊土”非常多,所以,民國文化藝術人才們可以有眾多的耕耘目標去盡情施展才華。

例如,語言方面,許多發達國家在近代以來大多經歷了“語言革命”——讓語言文字走出拉丁語象牙塔,實現公共語言文字的通俗化,從而為教育大普及、為本國國民之間進一步交流提供了語言條件。相形之下,我國直到民國伊始,日常書面語仍然是古奧的文言文,僅僅被全社會中的少數人所熟知,而大多數人是文盲、半文盲,此情此景,激勵了胡適等有識之士挺身而出,大力推動白話文運動。正所謂:時勢造英雄。

(二)我國在民國之前已經積累的文化藝術成就,為民國大師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借鑑資源。

民國大師們並不是在茫茫文化沙漠中建起大廈,而是在文化史上有所依憑。

例如,京劇在清代中期就已誕生,在清代後期經過余三勝、汪笑儂、譚鑫培等名家的努力,已經蔚為可觀,民國時期梅蘭芳、馬連良等人的京劇創新,正是在清代以來的基礎上進行的,並非平地高樓。



年輕時的梅蘭芳

(三)中外文化交流活躍,給民國大師們增添了思想活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晚清以來、尤其是民國時期,中外交流非常活躍,使得民國文化人視野更加開闊,這是大師得以大量產生、大師保持活躍的一個重要因素。

例如,梁啟超大量接觸到耳目一新的西學,從而在心中深受刺激,引發對本民族發展的無盡深思與積極建言。他之所以能夠成長為多領域大師,來自西學的影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



當代史學家何兆武在《上學記》裡談到,他三十年代前期在北平讀中學時,就從北平圖書館讀到許多西方的歷史書、文學書,還接觸許許多多由中國人寫的介紹世界百科知識的書,無形中有了很好的世界文化的啟蒙。

(四)當時政治環境中有某些文化積極因素,給大師的誕生與文化活動提供了一定的社會保證。

民國政治環境嚴峻,卻並非一無是處,當局還是有某些積極的文化作為。雖然局勢不寧,經濟遠非寬裕,當時政權在文化教育方面仍然還是投入了不少的功夫。

例如,中央研究院設立,使得偌大的中國終於也有了國家級的綜合學術研究機構,而且,建院伊始就有高質量的學術追求,所選之人,絕大多數確實是當時我國各個學科第一流的文化人才(例如哲學家馮友蘭、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對於促進我國學術進步起了不小的作用。

(五)當時社會上,一定程度有著尊重文化人的風習,這也有利於文化人才們的成長。

例如,抗戰期間,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師生們西遷時,沿途許多基層政府得知他們經過本地,出於對“讀書人”的敬佩,主動在治安、交通、住宿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留下很多感人的花絮。

(六)大師們自己把握了時代給予自己的機會,奮發努力。

外因只是條件,內因才是根本。民國的文化志士們抓住時代契機,自身努力進取,在為祖國文化藝術進步的同時,自己也盡力展現其文化潛力與魅力,從而把文化大師的形成從“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正所謂:英雄造時勢。

林徽因夫婦在建築學領域的多年含辛茹苦、跋山涉水、博覽群書、屢有斬獲,就是無數個例子中的閃亮一例。



(七)文化藝術界內部存在惜才愛才、尊重文化、和而不同的良好風氣,有助於大師的誕生與成長。

民國文化藝術界固然也有文人相輕現象,也有某些論資排輩現象,但是,總的說來,秉持公心、相互尊重、唯才是舉、平等爭鳴是主流。風氣較正,使得文化藝術界內部能夠保持活力。

例如,華羅庚雖然僅有初中文憑,有嚴重的肢體障礙,但是,數學方面很有天賦,潛力非常大,清華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慧眼識珠,果斷把他聘請到清華大學,給予發展的機會,後來,華羅庚成長為我國著名數學家。



數學家華羅庚

再如,早年的陳寅恪(後來的史學大師)進入清華國學研究院時,一沒有文憑,二沒有著作,卻被果斷引進,當上了與梁啟超、趙元任、王國維並立的四大導師之一。

例三,郭沫若與胡適在政治觀方面完全相左,但是,胡適在推薦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人選時,完全不計較上述巨大分歧,以文化為重,毫不猶豫地推薦了郭沫若。

眾多的因素,成就了短暫民國的文化不俗表現,文化界星光燦爛。

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我們國家的文化藝術已經有了很大發展,某些方面已經遠遠超過了民國水平,但是,不應該因此就鄙薄民國的大師們。須知,沒有前輩的雪中送炭,豈有後人的錦上添花?

民國文化先輩們的奮鬥精神與具體文化遺產,不只是屬於民國,而是已經化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的精神財富,值得珍惜、傳承並且推陳出新。

謝謝題主,謝謝各位讀者瀏覽拙稿,敬請大家賜教,參與到這個很有趣的話題中來。🌷🍀🌺🌴


曉帆輕舟

我曾經在一個社區的小圖書館裡看到一本教育學的書籍,開篇就講到,1955年之前,中國的教育都是按美國的以人為本的精英教育進行的,之後學蘇聯的教學模式,每個人都教成同樣的一塊磚,一樣的螺絲釘。大概意思就是這樣。沒來及細看就走了,後來再去找,找不到了。

民國時期有很多偏科的人上了名牌大學,成了大師。現在呢?偏科的人連高中都考不上,更別說名牌大學了。現在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畢業,各門學科都學了,看著是綜合知識提高了,但是誰還有時間去研究某一門學科呢?到了大學再分專業,就憑大學之後那幾年就想成為大師?能把前人的著作讀懂就不錯了。尤其是高中學的這些知識,和大學的哪幾個專業有直接的關係呢?高中學的知識,在生活中能用到的又有哪些呢?高一的數學題還有多少人會做?為了一次考試浪費了最拼搏的三年!(我認為高考是普通人改變命運最公平的方式,但是和培養大師無關)

研究民國時期的大師,有個共同點,小時候受過傳統背書的教育,先不講背的四書五經對他們的一生有何影響,起碼這種教育鍛鍊了他們的記憶力。胡適說過,他轉入新學讀書時,他的同學在讀小雞喔喔叫,而他已經能背下史記中的項羽本紀了。現在的孩子,國家對幼兒園規定不許教認字,不許教拼音,不許教加減法!這種所謂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的規定是中國目前教育的最大的弊端!

周總理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應該代表了民國那個時代學者的心聲,現在人為何而讀書呢?有這麼強烈的慾望和使命感嗎?那個時代的學者有國學的基礎又迫切希望學習國外的先進知識,所以很多都成為學貫中西的大師。

民國時期的文人沒有和社會脫節,魯迅寫的是階級性,林語堂梁實秋寫的是人性。而現在的文人寫的是什麼?有這樣的深度嗎?

民國時期出了那麼多大師,這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問題,改變目前的教育體系是不可能的事情,能從大師們成才的過程中,悟出一些方法和道理,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才是最重要的事!


夢散人痴

前兩年,民國時代被媒體炒得很熱,人們懷念著那個時代的文化巨匠,陳寅恪、梁啟超、魯迅、胡適、趙元任、蔡元培,那個時代的確是群因薈萃的時代啊。

許鞍華導演的電影《黃金時代》的蕭紅,她活著時飽受貧困、戰亂、疾病困擾,可是她也說那是她的黃金時代。民國時代軍閥混戰,對外還有帝國主義的侵略,人們的生活普遍是動盪的。但是動盪未必是壞事,有句話叫“亂世出英雄”。因為時局亂,英雄們審時度勢,可以有所作為。很多民國時的文化大家,算作文化英雄也對。因為一個穩定的秩序沒有形成,各家都有發言的機會,各種討論都在公共輿論中存在,有點像春秋戰國時代,雖然亂,但是百家爭鳴。

不可忽略的是,清政府的統治剛剛結束,當時也是學習西方文化、思想最活躍的時代。當時很多現代學科在中國都是空白,很多知識分子在高校裡都是建立學科的人。在一大群還處於懵懂狀態的國民中,當然是鶴立雞群了。

我們還會發現,當時接受教育的人口基數也不大。能夠接受完整的教育,去國外留學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師們的競爭對手少,很多人都可以在大學找到教職。對比現在博士、教授遍地,高學歷人才並不罕見。加上現代學科的細分,一些過於專業的學科,哪怕學者本人享有國際聲譽,大眾未必知道他。民國傑出的大師,他們的領域多在人文領域,普通人多少知道一點。

還有一點,可能對現代人不太有利。當時的知識分子可以靜下心來做學問,但是現代的學者卻有更多誘惑,當然也有一心鑽研,不問世事的學者。但是大環境是資本、娛樂搶佔了更多社會頭條,知識分子再有貢獻,他們受到的尊重和關注都不及以前多。


蘭闍圖片故事

民國不過短短三十年,時局又變亂不斷,按理說難出大師。改開至今也差不多三十年,按理該出大師。但事實上,世人公認的大師,思想文化領域到軍事外交領域,均出於民國。而近三十年中,所謂大師,假冒偽劣,已然令世人對這一詞敬而遠之。這是為什麼?首先說,大師是怎麼產生的?如果大師的產生有利可圖,那麼必然會有很多假大師雲集,而且因為他們掌握著各種權力資源,藉此牟利完全是分分鐘的事。但問題是十餘年後、數十年後,你所依賴的權力資源已然消失,那麼這種所謂假大師的徹底消亡,就是分分鐘的事。

民國的大師,至今已然近百年。如果說當初他們也是依賴某種權力而得名,那麼現如今,這種權力必然已經消失了。

所以,這種大師,是世人自主的選擇。如王國維、陳垣、陳寅恪、顧頡剛、胡適、傅斯年、錢穆等等,他們以作品留世,即便是當下,也沒有人否認他們的大師地位。而當初與政治有很大牽扯的魯迅,他的作品也令人佩服,大師地位固然有人指摘,卻無法動搖。但一些攀附權勢的所謂大師,則漸漸失去光環,譬如郭抹弱云云,終將被後人所唾棄。

其次想說,為什麼這些大師會出現在民國那個相對中國國力較弱的時代?我們不妨這麼說,中國在那個時代,國家機器的相對弱小,也註定了他難以將機器的力量伸展到社會各個角落去。相對而言,在很多領域出現了自由真空。這種真空之下,可以很糟糕,譬如匪盜橫行。也可以很美好,譬如當時的大學與媒體,便允許很多異論的出現,寫文章和發表言論的人,無需去阿諛奉承各種勢力,至少是不必見每個老爺就磕頭。

再次是時局的變幻,正所謂大時局造大人物,民國時期是中國由君主王朝政治向代議制政治過渡的一個重要時期,固然不算太成功,但變化確實有。在那種時局之下產生的人物事,自然會得到後人的景仰。

至於當下,可以這麼說,留給後世的,幾乎可以歸零。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不管你信不信,大師總是喜歡成群成群的在某個時期出現。

第一個是在上古時期,神農、燧人氏、伏羲、黃帝、炎帝時期,倉頡造字,伏羲先天八卦,河圖洛書的出現;中藥、黃帝內經等東西出現;這個時期恰好是部落兼併統一的時期。

第二個時期是古時期,堯舜禹湯時期,中國的文字以及基本的文化雛形敲定,這個時期恰好是鼎盛時期。

第三個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這是一個戰爭的時代,一大群哲學大師出現。

第四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三曹,孔融,竹林七賢,王羲之,等等一大批人文哲學大師出現。

第五個時期是盛唐時期,這個時期出現的名臣良相一波接著一波,李白、杜甫、李商隱、韓愈等等,機會都集中在了唐太宗到唐玄宗時期。

第六個時期是趙宋時期,宋代的名稱良相不少,思想家也是為數不少,三蘇父子,王安石,陸九淵,邵雍,朱熹,程顥、程頤、周敦頤、張載等人,幾乎都是集中在了靖康之變前後。

第七個時期,就是明中期以王陽明為首的一大批心學大家。

第八個時期,就是民國時期大師雲集的時代,魯迅、胡適、傅斯年、陳寅恪、梅貽琦、蔡元培等等一大批大師級人物。

第九個時期,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期,誰是大師,要看歷史的檢驗

有沒有發現,大師出現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


嘟嘟讀讀

其實,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常見的。我泱泱大國,幾千萬幾億人口,出一些一流人物,不是很正常的嗎?

像盛唐時期,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賀知章、王之渙、張九齡、岑參、高適等大詩人都是一個時代的。

中唐時期,又有柳宗元、孟郊、韓愈、白居易、盧綸、李賀、李益、劉禹錫、賈島、張繼、韋應物等大詩人同時共存。

北宋時期,范仲淹、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司馬光、黃庭堅、蘇舜欽、梅堯臣、宋祁、秦觀等又同時活躍一時。

民國時期的那些大師,能與上述人物相媲美嗎?

民國時期的所謂大師,也是被嚴重高估了。民國至今不到百年,這些人物根本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有不少,都是被“大師”的弟子、後人吹噓起來的。再過幾百年時間,大多數民國大師都會被人遺忘。唐宋時代至今已經過去了上千年,我們卻至今依然懷念那些詩人們。他們才是真正的大家。

民國大師們,所研究的大多都是文學、史學、哲學等。這些知識在今天用途並不大,所以學習它們的並不多。如果今天的精英人物都去研究詩詞、歷史,照樣會出現一大批的大師。只是,今天的優秀人物,大多都去經商、辦實業了。所以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家。


國史拾遺

中華民國是從辛亥革命的1912年到1949年間的37年!採用總統制共和制!
在這三十多年間確實是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大師!遍佈在各個領域!
在這短短的三十幾年中,戰火不斷!正所謂是亂世出豪傑!
看了很多的答案,收到很大的教育!
我給出一個可能另類一些的答案!

第一、這個答案就是“因為有了一個老佛爺-慈禧”!所以有了那個時代!和那些大師!

歷史上的慈禧近百年來受盡了詬病,為國人所憎恨!甚至是民族的敗類!這一點是歷史決定的,絕不能更改!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的,慈禧在清末做出的一些政治上的革新,也是必須被認同的傳播的!就這一點,慈禧是有貢獻的!

1、“洋務運動”的發起使得近代中國有了在科學文化領域追趕世界文明的機會。更是給了國人接觸世界的機會。洋務運動的開始意味著結束了將近200年被關閉的國門重新打開了!

自從雍正、乾隆時期開始閉關自守,使得中華文明大大的落後於世界了!尤其是生產力的低下!

2、“新政改革”對軍隊、商業、教育、司法、行政管理制度這些方面的革新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得清政府這個遭受列強欺辱後,有了恢復的時機,重新築構了抵抗和反抗的能力!

這就給幾十年後的明國時期的各個領域蓬勃發展創造了機會和奠定了基礎!並能興旺發達!

3、廢科舉、辦學堂、公派留學這些政改更是為了幾十年後的民國文化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得中西文化有了正規的交流途徑。西方文化更是源源不斷的進入我國,使我國的文化領域得到了擴展和發展。

清華大學就是慈禧命令利用美國的庚子賠款建立起來的。還有很多的國內的最早興辦的國立學院培養了大批的成就於民國的棟樑之才和名人!

4、解放婦女、興辦女學、解禁裹足...這些解放婦女的政策開創了中國婦女解放的先河。民國時期的婦女幾乎沒有裹腳的,這要感謝慈禧啊!那時的婦女能得到教育的權利和進修的機會實屬不易!要不哪來那麼多民國的女先生,女名流!

5、慈禧的執政從另一方面來說,她延續了清王朝的生命。使得我國沒有被列強瓜分淪為殖民地,而是堅持了幾十年,通過一些政治經濟軍事改革逐漸的也是增強了一些國力,有機會抵抗住列強的侵略!出現了半殖民半封建的一段時期。半封建的地區直接過渡到了民國的共和制!殖民地陸續收回!

肯定有人罵我,說我是個奴才!但是歷史就是歷史,必須正視!慈禧是有貢獻的!特別是給了民國的興旺奠定了基礎!

第二、外來文化在清王朝結束後迅速進入我國,在這些新鮮知識、新鮮科學、新鮮門類的時候,充分的喚起了這個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民族的學習和獲知的慾望!

很多的科學門類學術領域國外已經有了相當的成就,在這個基礎之上,國人給與了發展和創新。省掉了漫長的前期探索之路。

這就完全證明,面對科學我們中華民族不是門外漢,只是臨時離開了一段時間,回來會我還是明白的,能掌握的!時至今日我們掌握了很多的領先世界的門類科學領域!

第三、民國時期,在學習和研究時的專注力是很容易形成的。

那個時代沒有發達的文化產業,最多就是看看戲、電影!更沒有電視機、網絡、智能手機哈哈哈!人們沒有太多的精力損耗。在各個領域的工作者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和研究中。有了高度的專注力學出成績理所應當!試想當今那麼多的豐富的文娛活動,哪個人還有真正的一心不二用!

例如:民國的畫家不管名氣大小都會去敦煌莫高窟,臨摹那些壁畫。甚至有些大師直接住在山洞裡,一住就是幾年,就為了臨摹那些精品!試問現在的這些大師們誰還有這個毅力!徐悲鴻、黃賓虹、劉海粟、齊白石...這些大師都去過!這真的說明了專注力的不同時代的存在意義!

第四、列舉一些民國的大師!

1、國學大師:王維國、梁啟超、陳演恪、趙元任......

2、地質鼻祖: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

3、物理鼻祖:饒毓泰,胡剛復,葉企孫,吳有訓......

4、更多的泰斗級人物:

章太炎、黃侃、劉文典、葉德輝、蔡元培、梅貽琦、潘光旦

吳大猷、趙忠堯、薩本棟、陳岱孫、姜立夫、陳省身、華羅庚

魯迅、蘇步青、朱家驊、竺可楨、茅以升、凌鴻勳、謝冰瑩

琦君、錢鍾書、蕭紅、石評梅、林語堂、郁達夫、李叔同、戴望舒

徐志摩、胡適、冰心、矛盾、巴金、林徽因、金嶽霖、梁思成...........................

更是有很多的女性大家湧現,!!!

還有很多的民族資本家更是做出了極大貢獻!

感謝那個時代!給我們留下了一段輝煌的歷史!


杜陵閒人

原因有許多,首先,民國是推翻清朝而建立的,清朝末期世界和中國都處於大變革時代,中國那樣大的一個國家,以為自己是央央大國,沒想到連西方一個小國也打不過,八國聯軍把堂堂大國打毛了,於是國人都思變法,思革命,思強國,所謂亂世出英雄,中國人這麼多,總會出一些大師。


其次,思考方向不同。民國時代因為想強國,所以思的是學問,現在的人,人人皆商,思的是錢。天天想錢的人,怎麼會出大師呢?如果學問成了換錢的工具,學問就受到了玷汙。如果學問家們天天想為國為民,那學問不深刻了都難。

第三,中國幾千年接受的是儒家的教育,認為儒家文化是全天下最先進的文化,沒想到八國聯軍打進來,發現我們不懂的東西太多了,中國幾千年的儒家體系全面崩潰,面對著那麼多的外來文化的衝擊,日本的,德國的,前蘇聯的,英國的,美國的,法國的,意大利的,你看看那時侯的留學生,上哪個國家去的都有,都為富國強兵,學成歸來報效祖國。世界文化的衝擊,促使接受儒學文化的中國人改變觀念,發生靈魂上的大革命,因此產生了大師。

第四,因為是從前清到的民國,現代教育剛剛誕生,民國的軍閥為了更好地維護統治,比較尊重文化人。客觀上培養了產生大師的土壤。袁世凱也好,段祺瑞也好,曹錕也好,蔣介石也好,相對來說給了文化人們的一種寬鬆環境。


春秋史社

已經不太喜歡在頭條問答裡回答了,因為,我體驗下來,發現有真實內容的回答不如煽情的回答更能吸引眼球。讀者更喜歡讀煽情、雞湯、噴富人、美的陰謀論、中國牛逼之類的文字,對於真正的對真理的思考,他們其實並不感興趣。

不過這個話題是我最近幾年一直在琢磨並且自認為想通了的問題,忍不住還是來多句嘴。

1、大師誕生的原因是因為亂世出英雄麼?

中國歷史上,誕生大師的時代主要有三個,春秋戰國、宋明、民國。

先說春秋戰國時代,那是中國大師井噴的時代,老子、孔子、墨子、韓非子、鬼谷子、孟子、莊子……他們分佈在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這就叫諸子百家。

很多人認為春秋戰國出大師,是因為戰亂,亂世裡沒有政治管制,學術自由。個人認為,這也的確是原因之一,但這不是根本原因,或者是不是內因,而是外因。學過哲學的知道,外因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為什麼?如果說亂世出大師,那至少兩個現象無法解釋:

(1)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也是亂世,為何沒出那麼多大師?

(2)宋明不算亂世(雖然宋朝很弱,但內部很和諧,算不上亂世——和春秋戰國相比),朱程理學、陽明心學又是如何誕生的?

所以說,誕生大師的根本原因,不是戰亂,不是政治封鎖。

2、真正的原因

先看中國的第一批大師,老子、孔子等。如果橫向對比就會發現,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等等,基本是同一時代的人。

  • 老 子:約前571年 - 前471年

  • 孔 子:前551年 - 前479年

  • 鬼谷子:約前400年左右

  • 墨 子:約前468年 - 前376年

  • 釋迦牟尼:約前564 - 前484年

  • 蘇格拉底:前469年 - 前399年

  • 柏拉圖:前427年 - 前347年

  • 亞里士多德:前384年 - 前322年

再看第二批大師,王陽明,和歐美近代革命時期的很多大師也是基本同一時代的。

  • 王陽明:1472年 - 1529年

  • 盧 梭:1712年 - 1778年

究其原因,是因為,上層建築建立在生產關係基礎上,生產關係又建立在生產力基礎上。當生產力發生質變的時候,社會生產關係就會跟著變化,然後社會上就會出現很多以前沒見過的情況。例如城堡和馬蹄釘的出現,使得統治者可以控制更大的領土,於是國家這個新社會組織誕生了,

在新的社會組織下,會出現一批人們無法理解的新社會關係,然後人們就開始思考,這是怎麼回事?這又是怎麼回事?

我們應該都感覺到了,最近40年裡,70後看不懂80後,80後看不懂90後,現在00後出來了,他們的文化我們就更加不懂了。甚至有人感慨,3年就產生代溝。根本原因,就是最近40年人類生產力發展實在太快了。據統計,人類最近40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比過去2000年總和都要多(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歐美日以,中國只是順便沾光,任何企圖把近期經濟發展歸功於某組織領導有方純屬洗腦的騙辭),導致社會關係、文化等,在很短的時間內產生巨大的變動。這種代溝在100年前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那時候的生產力發展速度沒這麼快,社會關係變動也就沒有這麼快。

這種變化就會促使人們思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該怎麼辦?

思考的人多了,一代一代地,人們思考的東西,逐漸有了答案,那就是一種全新的思想,這種全新的思想最終會在某一個人身上集大成,於是一代大師誕生了。

所謂時勢造英雄,沒有社會關係的根本性變革,大師是誕生不了的。這就是為什麼三國、兩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沒有大師誕生的原因。因為

那時候中國的生產力還在量變積累中。對於社會關係,只需要好好學習春秋戰國那一批大師的思想就夠了,無需根本性創新。

直到宋明,中國的生產力才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如果不是因為特殊原因,差不多中國就在宋明時代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於是社會關係也出現較大的變化,人們才會發現,繼續使用孔孟之道無法解釋新的事情,於是繼續思考,一代一代地,然後才誕生了朱程理學和陽明心學。尤其是陽明心學,是典型的與孔孟完全不同的的全新思想。

再回頭看看中外大師的誕生時代,就會發現,中國第一和第二批大師的誕生,比歐洲要早100-300年。要解釋這個原因不難,想想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明朝之前,中國的科技、文化、經濟統統都是世界第一,比歐洲的生產力要領先100-300年,然後就會明白為什麼中國誕生大師要略早一些了。

好了,終於可以回到主題。

明朝之後,中國因種種原因,沒有繼續領先地走進資本主義時代,所以接下來就沒有大師誕生。但清朝結束後,在孫中山的帶領下,我國正式步入資本主義時代,生產力迅速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化。社會生產關係也就跟著變動,這一變革又催生一批新的思考者,他們又在思考,這該怎麼辦?然後又誕生了一批思想家,以胡適等為代表。

同時,以前的五經四書、八股文章、唐詩宋詞都已經沒有用了,新時代需要大量完全不一樣的學術體系來支持,例如建築學、邏輯學、音樂學、美學、人口學、物理學、化學、法學、經濟學……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此時社會出現了巨大的需求缺口,於是才培養出了巨大的供給。那個時候,國內絕大多數科學領域都是沒有人開發的處女地,任何一個智商高又勤奮又願意在此地鑽研的人,都有可能做出劃時代的貢獻(因為以前沒有啊,隨便一個貢獻都可以劃時代)。所以才會有一大批的大師誕生了。

這一批大師,就其數量和研究領域的廣度而言,只有春秋戰國的那一批可以相提並論,遠超宋明的那點突破。這一點也不難解釋,因為中國的社會制度恰好是發生了兩次大變革:

(1)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春秋戰國

(2)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民國

而宋明,是本來要向資本主義過渡卻沒變成功,被草原部落的武力和政治給阻斷了,於是大師只誕生了極少的一兩個,沒有井噴。

是不是很明朗了?

再想想歐美近代的一批大師,以盧梭為代表,他們也正是歐洲從封建社會變革為資本主義社會時誕生的:

盧梭(法國人)於 1778年去世,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開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3、總結

最後總結一下:社會關係發生劇變後,一般都有大師誕生。

政治管制的力量的確很大,並且會影響大師的誕生,但它無法完全隔絕大師的誕生,它只能讓誕生滯後一段時期,例如蒙古和女真的政權讓中國的第二批大師井噴滯後了300年甚至更久,或者讓大師誕生在附近的國家或地區(例如港澳臺美等)。

民國時代自由的學術環境,的確為大師誕生創造了肥沃的條件。

但只要生產力發生了質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發生了質變,遲早都會誕生一批新的集大成的哲學思考者——大師。

人類的思考,就如離離原上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4、回覆部分討論

回@石風歷史

亂世最多是土壤,生產力才是種子。你說生命的誕生,種子和土壤,哪個更重要?

民國大師不如春秋大師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力深遠是不能怪他們的。原因有二:

(1)後者佔據了歷史優勢,他們是中華文化的創始人,其他人都是在他們框定的文化範式的範圍內活動,就算智商高於他們,也很難取得對歷史更深遠的影響。舉個例子說,對奇虎360的影響力,後來者很難超越周鴻禕,因為你能正常存活的前提就是認同他的領袖地位,一旦你的影響力有挑戰他的可能,就會被斃掉(例如傅盛,就被排擠出去了)。所以說,他們的影響力不夠深遠,並非自己不行,而是他們投胎晚了2500年。要超越開創者的歷史影響,必須生產力發生更大的變革,這些原本可以有的(王陽明就是一個),可惜的是,草原部落兩次阻斷了文明的進程,讓中國的資本主義革命胎死腹中。但歐洲由於國家多,且人口在不同國家之間流動便利,總是有一個可以生長的土地,所以誕生了可以超越孔子和老子等人的大師,這就是以牛頓、盧梭等人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時代科技和思想的開創者。

(2)人類歷史上僅有的兩次社會變革,一是奴隸制向封建制,一是封建制向資本主義,前者的機會中國人享用了,後者的機會被歐洲人搶走了。之所以前者各國都能有一些人搶到而後者只有歐洲人搶到,是因為到這個時候,全球溝通更便利,以至於歐洲人直接框定了整個地球(而非一個國家)的文化和科技範式。這導致中國在民國時期的資本主義科學家和思想家,都只能佔領一些邊緣市場。

至於東漢末、南北朝、南宋時期的科技進步,並非亂世出人才,這恰恰是因為中國的生產力發展領先世界的結果。我前面說過,明朝之前,中國的生產力一直是全球NO.1,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對科技的需求,然後才會有人提供供給(科技發明)。所以說,這些,也恰恰是證明了我的觀點。我沒有拿他們來說,是因為不想篇幅太長,所以只撿思想家作為樣本說明問題。再說,地動儀、造紙術、印刷術、圓周率等等,是幾千年內才積累出來的,怎麼比得上民國30年內的井噴?

英傑並非亂世生,亂世只是提供了子宮,但孩子的誕生,根本原因是有了受精卵。


遠方de呼喚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紛爭出大師”!

我們都知道,民國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短暫且極具爭議的時代,也算是一個大紛爭的短命大時代,然而,在民國時代,不僅先後湧現出大量的力挽狂瀾、割據一方的軍事人才;當然也造就了一批才華橫溢、流芳百年的大師級人物,他們和他們的成就也對我國近代史和今天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比如:



一、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

詞約泰斗,戲曲先鋒,近代考古領路人;

主要作品:《人間詞話》、《人間詞》、《宋元戲曲史》、《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觀堂集林》等著作;

主要弟子:顧頡剛、趙萬里、姜亮夫等;


二、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我國近代新史學的開創者,長期活躍在政壇,是對近代政治有深遠影響的風雲人物。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宗教等領域都很有建樹;

主要作品:《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佛學研究十八篇》等著作;

主要弟子:徐自摩、蔡鍔、胡適、謝國楨等;


三、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

我國近代樸學大師,小學大師,經學大師,史學大師,晚年潛心研究佛學,苦學梵文,以佛學解注老莊,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其在小學方面,擅長訓詁,獨步古今;

主要作品:《新方言》、《春秋左傳讀》、《檢論》、《國故論衡》、《齊物論釋》、《國學講演錄》等;

主要弟子:馬裕藻、沈兼士、錢玄同、黃侃、魯迅、朱季海等;


四、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

我國近代史學大師、泰斗,精通唐史研究,近代史學大師;

精通:英、法、德、意、拉、西班牙多國語言,另對梵文、藏語、突厥語、西夏語、契丹語以及小細亞等多種消失的小語種精通;據統計他精通的語言達18種之多,被稱為語言界的奇蹟;

主要作品:《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金明館叢稿》、《金明館叢稿二編》、《隋唐政治史述論稿》等;

主要弟子:蔣天樞、劉節、季羨林等;


五、黃侃:1886年4月3日-1935年10月8日;

黃侃在經學、文學、哲學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被譽和章太炎、劉師培並稱為“國學大師”;更為驚奇的是,他在生前並未出版過任何著作。曾有一句經典名言:“五十之前不著書”!

主要弟子:徐復、潘重規、潘錦等;

六、劉師培:1884年-1919年;

劉師培是清末民初時的風雲人物,既在政治舞臺上有令人矚目的表現,從革命黨人——無政府主義者——清廷幕僚——籌安會“六君子”之一,又在學術上連創佳績,甚至與章太炎齊名,並稱“二叔”(章太炎字枚叔,劉師培字申叔),他在學術上所做影響最為深遠和取得成就最大的事情,是有關“中國文學”、“文學史”課程的講授與《中國古文學史講義》的出版,並在文學史的教學與研究方面奠定垂之後世的典範;

主要作品:《中國民約精義》、《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黃帝紀年論》、《漢宋學術異同論》等;

主要弟子:黃侃、陳中凡、郝立權等;

七、王力:1900年-1986年;

王力一直從事語言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發展中國語言科學、培養語言學專門人才做出重要貢獻;

1936年發表了《中國文法初探》一文,對中國語法界自《馬氏文通》以來沿襲英語語法研究的狀況提出批評,同時對漢語語法的特點和研究方法做了初步探討,1937年發表的《中國文法中的系詞》,1943年發表《中國現代語法》,1944年發表《中國語法理論》等等;

主要作品:《古代漢語》、《詩詞格律概要》、《語法和語法教學》、《廣州話淺說》、《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楚詞韻讀》、《詩經韻讀》等等;

……

探討無關緊要,回顧幾位民國大師、泰斗級的人物,提升崇拜,加深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