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氧方式多种多样,如何巧妙利用底部增氧达到效益最大化?

养殖池塘增氧一直是养殖户十分关心的话题。科学合理的增氧方式不仅能节约大量的电费,更能为对虾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养殖收益,那目前虾塘主要的增氧方式有哪些?


这些方式各有什么利弊?如何巧妙利用现有的增氧方式达到效益最大化?本文为你一一解答。

一、高溶氧能有效降低池塘氨氮并解决对虾养殖增氧能力普遍不足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虾塘增氧的作用,大家可能会说了:“这不是废话么,增氧还不是为了不让虾缺氧,好好活着!”。的确,这是增氧最基本的作用,但我这里想分享一个被大家普遍忽略的好处,请看图一。

如图一所示,虾塘里的含氮有机物主要是从对虾的残饵、粪便以及虾鳃的泌氨作用分解出来的,在氨化作用下转变为氨氮,而亚硝酸细菌在耗氧条件下可以把氨氮转化为高毒性的亚硝酸盐,并由硝酸细菌进一步把亚硝酸盐转化为无害的硝酸盐并用于自身的生长,而两种细菌的存活十分依赖高溶氧环境。

人工增氧方式多种多样,如何巧妙利用底部增氧达到效益最大化?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当氧含量不足时,硝酸盐又会在反硝化作用下转化成亚硝酸盐,从而继续在池塘中产生毒害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际生产中有些亚硝酸盐偏高的池塘使用了药物进行控制后,当时检测亚硝酸盐会有一些下降,但往往过两三天就会反弹的主要原因——没有彻底解决底部缺氧的问题。从这里大家不难看出溶解氧是否充足是这个生化反应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

亚硝酸盐的毒害作用不言而喻,养殖中后期造成对虾黄鳃、黑鳃、暗浮头、游塘甚至偷死耗底的“罪魁祸首”正是它!因此在池塘水化学反应中,溶解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源头控制才是提高溶氧最有效的法子,选用转化率高的饲料,科学控制饲料投喂量,保持良好的水质都能降低含氮有机物的来源,从而降低这部分的需氧量。

人工增氧方式多种多样,如何巧妙利用底部增氧达到效益最大化?

下面是在市场服务中的遇到的三个案例,说明目前对虾养殖增氧能力不足的普遍性。

案例1

加大增氧后吃料快、生长快2015 年山东胶南一个水泥池养虾大棚:放养密度为标粗后的虾苗400 尾/ 立方水体, 养殖前期1000m3 水体使用一台5.5KW 的风机充气增氧,折合增氧能力为5.5w/ 立方水体,纳米管增氧打出的水花只高出水面3~4cm。

40 天前吃料快、生长也较快,一切都很正常。养殖到43 天后明显感觉对虾长的慢,但是检测水体中的溶解氧白天、晚上都不低于5.2 毫克/ 升,从溶解氧数据上看对虾并不缺氧。

但我们凭经验判断 还是因为缺氧引起的吃料差,建议老板加大增氧,于是在养殖到52 天的时候 改为388m3 水体使用一台5.5KW 的风机增氧,折合每立方水体14.1w。

刚加大充气后的半小时内整个大棚内出现严重的臭味,说明水体中有毒有害气体强烈曝气后都逸散出来了,到30 分钟的时候棚内已经呆不了人。加大充气后的充气水花能高出水面10cm。之后的养殖都很顺利, 而且加大增氧后明显感觉对虾长得快了。

案例2

加大增氧解决蜕壳期缺氧偷死 在山东潍坊调查室外土池塘对虾养殖发现,很多池塘不到蜕壳期没有任何问题, 一到集中蜕壳期的晚上就发生死亡,如果马上增加增氧机,加大增氧能力,并且用氧化剂“弧克”改底,“酵之源”控菌, 发病虾可以恢复,并且下一个蜕壳期就不发病了。

如果不加大增氧机配置,在下一个蜕壳期又会出现相同的问题,连续两个蜕壳期死亡,这样的虾就再也救不过来了。蜕壳期出现死亡的原因就是蜕壳期对虾比平时需要更多的氧气,蜕壳期更容易缺氧。蜕壳期死亡也是增氧能力不足的表现。

案例3

增氧能力强的池塘连续产量高今年3 月在山东日照,有一个水泥池棚虾养殖场,有多个大棚,棚内有面积为16m2 和25m2 两种规格的池塘。连续两年多批次养殖,都是16m2 的池塘的产量明显高于25m2 的池塘,16m2 的池塘产量可以达到14 斤/ 立方米;

而25m2 的池塘一直在 10 斤左右。老板一直认为面积小的池塘就是比大池塘产量高。我们到现场观察发现真正原因不是池塘面积的原因,而是因为这个场,两种面积的池塘都用12 米纳米管增氧,而面积小的池塘单位水体的增氧能力强。

总结水泥池棚虾养殖和室外土池塘养殖,两种不同养殖模式的增氧能力与产量、出塘规格也有密切的关系。如福建东山利用原来鲍鱼养殖的水泥池塘改造后养殖对虾, 不同老板的不同池塘增氧能力不同,增氧能力为每立方水体4 瓦、6 瓦、10 瓦的不同池塘,产量分别为每立方水体4.7 斤、7.7 斤、10.1 斤, 表明增氧能力越强产量越高。

出塘规格也随增氧能力的增强,规格越大,分别为每斤46 头、40 头、25 头。低增氧能力的池塘,往往对虾在较小规格时出现问题,养不到较高产量和规格,被迫出塘。

总结广西车板地区土池塘养虾也有这样的规律,不同老板、不同池塘的增氧能力分别为,每亩0.4 千瓦、1.0 千瓦、1.5 千瓦、2.1 千瓦,对应的出塘产量分别为每亩 105 斤,800 斤,900 斤, 1250 斤。

增氧能力差,每亩只有0.4 千瓦和1 千瓦的老板也希望自己养殖产量1250 斤,可是由于增氧能力不够,当对虾产量达到目前增氧能力所能负载的极限时对虾就出现问题。增氧能力越差, 出现问题的时间越早,或者被迫出塘, 或者死亡一部分对虾以后继续养殖。

二、如何提高增氧能力?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

池塘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有:光合作用、机械增氧和化学增氧三种。

1、光合作用最重要

首先我们来谈谈光合作用,水体中产生光合作用的主要是藻类和光合细菌。地球上的光合作用90%是由藻类进行,而在养殖池塘中,75%以上的溶解氧都是由藻类提供的,是水体当中的“小草”。

万物生长靠太阳,藻类也不例外,良好的光照、充足的营养是藻类得以生长的根本保障,此外重金属含量高、pH偏高/低、消毒过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藻类的生长,而且不论是有益藻还是有害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比如让养殖户十分头疼的蓝藻就是产生光合作用的“高手”,因此既要让水体得到充足的溶氧又不能让有害藻类疯涨,这就要点技术啦。

有益藻占优势的池塘水色看上去就让人赏心悦目,有经验的养殖户往往凭着对水色的判断就可以得知这塘虾是否正常。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能够降解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毒物质,光合细菌具有适应性强的特点,能忍耐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对酚、氰等毒物有一定有忍受和分解能力,具有较强的分解转化能力,是对虾养殖的好帮手。

由于菌类生长繁殖速度快,“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要想得到稳定菌相往往要靠外源添加,现在市面上售卖的菌种种类繁多,50克一包规格的菌种售价可以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有一次一个养殖户朋友神秘兮兮地拿出一包袋上都是看不懂的洋文的物品告诉我这是从西欧某国进口过来的菌种,一斤装的几千元一盒,堪称极品!

2、机械增氧效率低

机械增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增氧机增氧,增氧机主要有:喷水式、射流式、水车式、叶轮式等几种,除此之外近些年还有涌浪机、耕水机等设备出现在市面上。

虾塘中常见的是水车式和叶轮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是指以叶片浸没于水面作垂直回转,增加水体中溶氧的机械,它的优点是使水域处于流动状态,促进水体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匀增氧,但也正因此它不适合水深超过1.5米的池塘使用。

叶轮式增氧机主要作用是搅水、曝气的功能,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同时还可形成中上层水流,使水体溶氧均匀,同样也不适合深水池塘使用。看到这您明白了么?

大多数虾塘使用的增氧机其实都无法给生活于池塘底部的对虾供氧,换句话说您的电钱好多都白花了!怎么办?这里给大家隆重推荐底部增氧。

人工增氧方式多种多样,如何巧妙利用底部增氧达到效益最大化?人工增氧方式多种多样,如何巧妙利用底部增氧达到效益最大化?

3、底部增氧很关键

其实底部增氧已经不是件新鲜事,大多数养殖户都听说过,也有不少人用过,效果则是仁者见仁,笔者则是出于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的,仅代表个人意见。

我们在湛江一个养殖非常集中的一个海岛上有10口塘,每口5亩,沙质底高位池,最大水深2米,今年8月处开始陆续放了4塘苗,两塘白虾(南美白对虾),两塘花虾(日本对虾),放苗前就铺设了微孔增氧管,采用鱼骨式布局,在两口池塘的中间设置一个增氧机房,配置一台2.2kw的罗茨风机(两口塘共用),从中导出一条主管,再从主管上接出来若干分支,形似鱼骨,每隔6米左右设置一个出气口,出气接口处连接微孔增氧管,拉入塘中均匀排开。

效果相当不错,从放苗到现在从来没有发病,10万尾/亩的养殖密度,养殖55天平均78枝/斤,最大的已经30多枝了,对虾活力好,尤其是这次台风灾害,很多池塘的虾都会在台风过后的两三天开始出现浮头、游塘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平时增氧效果不佳导致底部聚集了大量的含氮类物质“返底”造成的,此外算下经济账也是很划算的,用开罗茨风机进行底部增氧,相比以往一口塘开4-6台水车式增氧机电费大大降低了。

如果您对底部增氧依然将信将疑,利用现有的增氧设备也可以在不增加费用的前提下提高养殖效果,建议在每个晴天从11:00到13:00,开足增氧机,打破溶氧分界,形成输氧通道,把水体表层过饱和的溶解氧输送到中下层水体,改善底部溶氧环境。用了这个办法,小虾们再也不用担心缺氧啦。

人工增氧方式多种多样,如何巧妙利用底部增氧达到效益最大化?

4、化学增氧是应急

有的朋友还会担心,如果晚上遇到紧急停电,或者连续阴雨天,该怎么办呢?我们还有第三种增氧方式了——化学增氧,也就是使用增氧剂,这种产品非常常见,各种水产药店均有销售,关键时刻显神威。

不过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传统的增氧剂释氧速度快,很快就能使水体溶氧过饱和,而多次投放又会对虾产生应激,现在市面上经过包膜的增氧剂,采用缓释技术,极大延长了释氧时间,也减少了浪费。

总之,增氧能力不足,目前已经成为水产养殖是否成功的第一限制因子,通过加大增氧,满足一代虾苗快速生长对高溶解氧的需要,从而提高养殖产量, 最终达到增加养殖经济效益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