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矛盾、方法、細節?3年還沒學好鋼琴,究竟是什麼原因?

很多鋼琴老師都說學生學不好是因為初期基礎沒打好這種說法其實是老師本身無法為學生解決當下的困境而推卸責任的一種說辭罷了,把責任推給啟蒙老師當然很容易。

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教學生涯中我不僅會收到零基礎的學生,也會接受不少從其他老師那裡轉來的學生,後者通常在剛來的時候,我都會感覺他多少有些缺陷,哪怕是前者有可能學著學著也會發現之前某些環節他還沒有掌握好。但我覺得這種情況並不難處理,缺啥那就補啥唄,在一段時間內,加強某一方面的學習,一般都會很快看到效果。

誤區、矛盾、方法、細節?3年還沒學好鋼琴,究竟是什麼原因?

但是畢竟“基礎沒打好將來會學不好”是一個深入人的觀念,於是我繼續思考下去,這樣的觀念是如何產生的?

事實上,每個學琴者都會遇到瓶頸。我想起了以前的件事情。1998年我考上海音協的十級,有一條練習曲是肖邦的“黑鍵”。當時老師告訴我的練習方法是:每天必須花2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來練習高抬指,手指必須立起來。我練了,但我並不是一個肯下死功夫的學生,每天2個小時是做不到的,練了兩個多月,彈下來還是很累。我覺得大概是因為自己沒達到老師要求的每天2個小時練習,所以才練不好吧。之後很多年,我沒有再彈過這首練習曲,印象中,一直覺得它很難。直到大概三年前,我指導學生參加音協考級,還是彈這首“黑鍵”。為了示範,我複習了一下這首曲子。或許是因為這些年來積累的演奏經驗這次一上手,我不假思索地用了和從前完全不同的一種觸鍵法:把手指鋪平,黑鍵是凸起的,鋪平之後手指就自然被架在黑鍵上,不容易滑到白鍵上去了。我明白了,這才是對我來說正確地演奏這首曲子的方法。我以前彈不好並不是因為不用功,而是用錯了方法。

誤區、矛盾、方法、細節?3年還沒學好鋼琴,究竟是什麼原因?

通過這個事例可以看到,把練不好的問題歸結於“基礎不好”或者“不夠用功”,只是對問題無能為力時的種逃避方式。而為什麼這個觀念如此深入人心,是因為像我老師那樣的鋼琴老師實在太多太普遍了。他們的方法太侷限,握雞蛋、高抬指。對每首練習曲都是這樣要求在這樣的要求之下,能練好所有曲子的學生,也許會有但一定是天才。而屬於大多數的那些遇到困難的學生,常常只會把原因歸結到自己的“基礎不好”或者“用功不夠”上面去。

根據我的個人經驗,難以察覺的難點常常有以下幾種:

  1. 音型的突然改變。別看到一條曲子都是音階就認為一定是練音階的,看看音階和音階之間是怎樣連接的,有些什麼樣的變化,這些地方容易出錯,需要著重練。請把音符連起來看,尤其是遠距離的音符

  2. 處理不好黑白鍵的關係。傳統上認為彈鋼琴應該使用握雞蛋的手型。我聽說過一位很“聰明”的老師跟學生說,手指一定要離黑鍵遠一點,這樣,手指就可以保持彎起,不會“折指”了。從他想達到的目的來看,這個方法確實是很聰明。可惜,他的學生一旦遇到黑鍵就會顯得無比笨拙,永遠慢一拍。這也是我很反對握雞蛋的原因。如果把手指伸直,伸進黑鍵的縫隙中去彈白鍵,那麼對於黑鍵和白鍵的手感不會有太大的區別,黑鍵的部分就不會成為讓人恐懼的坎L了。對於這些“坎丿兒”,與那些以握雞蛋為基礎的傳統方法必定是南轅北轍的。

  3. 對音樂理解不深。很多人把一些曲子彈不好歸結為自己手指不夠快,殊不知這些曲子、一定需要很快,只要你把它的感覺把握到位,慢一些也沒問題。古典曲目中的裝飾音會成為很多人的難點,一看到裝飾音就恐懼,覺得自己彈不快、彈不清楚。然而,很多時候裝飾音要的並不是快和清楚,而是輕盈、俏皮、延長期待或者其它效果,把它融入樂句裡,當做旋律中的正常音符一樣去考慮,有時候只需要彈輕一點,或者把它們和正確的拍子對應起來,就能解決很大的問題。傳統的方法還在被普遍地使用,傳統的觀念仍然深入人心。想必還會有很多學生,會因為“基礎不好”而學不好。只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其中某些人帶來一些幫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