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父亲的信

父亲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我和姐姐在外求学的日子,经常能收到父亲的信:字迹潦草,篇幅不长,内容简单,但是父母的爱、家庭的爱却是满满的、暖暖的,在我心里流淌,至今不能忘怀。

1999年,姐姐考上了两百公里以外的师范学校。当时,家里没有电话,姐姐就经常写信回来,向爸妈报平安,讲诉学校里有趣的事情,或者汇报自己学习上的一些进步,偶尔还会寄一些照片。每当我收到姐姐的信,就如获至宝一样拿回家给父母看。晚上,父亲母亲双双坐在床边,认真地读信、回信。一封信,父亲看一遍,母亲再看一遍,速度极慢。母亲向来不写字,回信的任务就由父亲来完成。我准备好钢笔和稿纸,站在父母旁边耐心地等待着。

只见父亲趴在灯下的写字台上,一字一句地写着,有时还会停笔慢慢斟酌;遇到不会写的字,就让我写在旁边,他照抄。父亲读书不多,也经常会与文字打交道。他自创了一些潦草的简写字,我们都不太认识,就要经常联系上下文才能猜出是什么字,表达什么意思,读起来颇为费尽。父亲回信开头总是一句相同的话:“家里一切都好,你安心学习!”母亲坐在旁边看着,有什么想说的话,就会提醒父亲写上去。

小记——父亲的信

写完信,父亲会将信纸对折两次,叠成整整齐齐长方形,交给我去邮电所寄出去。我嫌弃父亲的信潦草简单,涂涂改改,又有错别字或简写字,自己就洋洋洒洒地单独写一长篇回信给姐姐,将家里和自己的情况一一汇报,并且将信纸叠成心形、纸鹤等新潮的形状。相比之下,父亲薄薄的一页纸,似乎成了我的附属品,显得可有可无了。有时我会埋怨:父亲真是多事,回信还不简单吗?他跟母亲口述,我来代写,来得省事多了,何必大费周章地亲自回信?

2003年,我19岁生日的那天,我含泪离家北上,到千里之外的西安求学,从此离家就遥远了。当时,农村流行使用BB机,姐姐配了一个,但是家里还是没有安装电话,我也只能靠写信的方式与家里联系。到学校没几天,我就给家里写信,告诉父母我第一次坐火车出省的经历,告诉父母我在偌大的校园里边开始怎样的全新的生活。当时真是恨不得将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喜悦都与他们分享。每次提笔写信,我都要躲在自己的书桌上,准备好纸巾,边写边哭,边哭边擦眼泪。我生怕让室友看见了,会笑话我,就故意把头压得低低的。室友们似乎知道我的小秘密,从来不打搅我。

信寄出去了,半个月之后,我收到了姐姐的回信。当时,我们正在军训,站在教学楼旁边列队操练。生活委员将一封厚厚的信交到我手里。看着姐姐那清秀、整齐的字体,我十分欣喜。乘着中间休息时刻,我坐在教学楼的台阶上将信封拆开,竟然有父亲的回信!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看见父亲熟悉的草体字,看着父亲固定的开头格式:家里一切都好,你安心学习……

小记——父亲的信

此时,我热泪盈眶,思念之情、感激之情一涌而上。回想起父亲因为我考上重点大学而自豪,再经济条件不佳的情况下花了很多钱办大学酒宴请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回想起父亲因为为了省车费,决定只让姐姐一个人送我到西安上学,他自己却没来;回想起我离家时,父亲和弟弟点燃一长串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浓浓的烟雾中,我含泪回头望了父亲一眼,隔得很远,隐隐约约看见他花白的头发、眼里的泪水和转身回屋的背影,甚至没有来得及说一句道别……

父亲不善言辞,只有在信中,会写一两句嘴上不好说的所谓“关心的话”:北方天气很冷,注意多穿衣服,别感冒了;钱不够了就写信告诉我,我让姐姐给你寄钱;要好好念书,多学外语和计算机,将来好找工作……虽然简短、老套、单一,但是足以震撼我的心灵,唤起我强烈的思家之情。此时我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亲自给女儿写信,因为父亲的信就是爱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靠辛勤的劳动积累财富,给家里装上了电话;我大二暑假那年,父母卖了近千斤花生,帮我买了第一部手机:诺基亚3100——这可是父母辛苦劳作大半年换来的。有了手机,我就经常打电话回家,每次总是母亲接电话。跟母亲东拉西扯一大篇之后,我主动找父亲说话,他才会磨磨蹭蹭地过来接电话,有时候甚至嘟嘟囔囔地对母亲说:“都跟你讲了这么久了,我没有什么好讲的,叫她挂了吧。”此时,母亲俨然成了主角,父亲“退居二线”了。

虽然由于生活改善、手机普及,信件已经淡出了我的生活,但是父亲的每一封信我都完整地保留着,从西安到长沙,近年来多次搬家也没有遗失和丢弃。每当我打开泛黄的信笺,重读父亲的信时,都能真切感受到他的爱女情深,并深深感激这份不善表达的疼爱。

小记——父亲的信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