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城市 上海记忆:近代上海格局超奇特 外国势力成“国中国”

上海开埠短短几年,在上海县城北边就出现了英、法、美三大租界。英、法租界以洋泾浜为界,东临黄浦江;英、美租界夹持吴淞江(苏州河),地势开阔。江海通津均被占据,内扼上海县城之咽喉,外通大洋,可引重洋巨舰,整个上海的军事、政治、经济开始落入西方殖民者之手。英、法、美三国租界的开辟,是外国人在上海侵略基地的初步划定。


近代上海城市形成的格局相当奇特,英租界、美租界(后英、美租界合并)、法租界以及华界(以上海县城为中心),各为一方,各自为政。在租界内,外国人开工厂,设银行,建教堂,办学校,出报刊,看戏、赛马、赌博……几乎像在自己国内一样生活。这里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警务权、司法权,巡捕、监狱、法庭也一应俱全。这块中国的土地,中国政府的权力却难以鞭及,成为“国中之国”。

悦读城市 上海记忆:近代上海格局超奇特 外国势力成“国中国”

悦读城市 上海记忆:近代上海格局超奇特 外国势力成“国中国”

1853年至1854年间国内政局的变动,以及上海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深刻地影响到租界的走向。如果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初期,因相距于上海千里之外,而没有形成多大的冲击;那么,到1853年3月,太平军已占领南京,并继续挥师东进。这时,上海的中外势力再也坐不住了。清政府先后向上海各领事发出求援照会,乞求各国派军舰去南京攻打太平军。随后,上海道台吴健彰也要求各国用武力保护上海县城。英、美、法等国则密切注视事态进展,不断掂量清政府与太平军各自的实力。在尚不明晰谁为胜家的前提下,它们采取了所谓的“中立政策”。这种“中立”,并非完全袖手旁观,置身局外,而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企图以“最稳健之政策”,暂时观望,伺机而动,从中勒索更多的特权。

悦读城市 上海记忆:近代上海格局超奇特 外国势力成“国中国”

就在这时,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有关小刀会起义的详情,下文将作进一步介绍。小刀会的烈火在毗邻租界周围熊熊燃烧,引起西方殖民者的极度惊恐。它们唯恐失去上海,自然不会无视起义军的行动。然而,外国人也不会轻易帮助清政府剿“寇”。于是,正当清军全力对付太平军、小刀会,疲于奔命,焦头烂额之时,侵略者却在一旁趁火打劫,浑水摸鱼。争夺上海海关权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事例。 小刀会攻占上海城的第二天,位于租界内外滩的上海海关被捣毁。当天,租界当局派兵窃据了海关。随后,英、美领事各出布告,宣布自9月9日起,实行“领事代征制”,谓在中国政府无力收税的情况下,由领事代原海关向英、美商人征税。这是变相劫夺中国的海关主权。后由于各国利益冲突,意见相左,致使“领事代征制”不了了之。当时,清政府亟须大量税款用于镇压太平军起义,而上海关税向为其大宗。因此,迅速恢复上海海关,成为清廷的大事。上海道台做了种种努力,但均因英、美、法蓄意阻挠而行之维艰。清政府又不敢与殖民者翻脸,而且还一直想利用外国人来帮助消灭小刀会。这时,发生了泥城之战,这场表面上是外国侵略军与清兵的冲突战,最终却微妙地使双方勾结到了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