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1):鈞窯概述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1):鈞窯概述

繼《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之後,本應該接著寫定窯或南宋官窯或哥窯的,因有朋友建議寫鈞窯,好吧,這次就寫寫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中,疑問最多、爭議最多、也可能名不副其實的鈞窯吧。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1):鈞窯概述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1):鈞窯概述

鈞窯天藍釉鼓釘三足花盆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說起“宋代五大名窯”,很多人都會朗朗上口“汝、鈞、官、哥、定”,把鈞窯排得如此靠前,甚至把鈞窯陳設類的傳世瓷器說成“北宋官窯”出品,故宮如此,一些專家亦如此。事實真的如此嗎?我來告訴大家,此大錯特錯也!經過我仔細審讀眾多歷史文獻和多年的研究,綜合一些國內外務實的專家、學者、機構的研究成果,我的觀點是:鈞窯因創燒窯變銅紅釉而著名於世,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有巨大貢獻,可以躋身於中國名窯之列!但是,鈞窯並不屬於“宋代五大名窯”,更不是什麼“北宋官窯”。它創燒於金國滅宋之後,盛燒於金、元至明代之間,於明朝後期衰敗。在北宋末期、金、元和明朝初、中期,鈞窯都默默無聞,到明朝中後期開始嶄露頭角,直到清朝初期才受到清朝廷青睞,從此矚目於世。在清代和1960-1970年代,一些文人、學者、專家因為治學不嚴謹而疏忽大意,或者故意而為之,硬把鈞窯“打造”成“宋代五大名窯”和“北宋官窯”,開了一個巨大的歷史玩笑。那麼,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巨大“差錯”呢?請聽我撥雲開霧,娓娓道來。

鈞窯概述

鈞窯和汝窯一樣,同屬於北方青瓷。鈞窯的發源地和中心燒造區域位於如今河南省許昌市下轄的縣級市——禹州市。禹州市地處伏牛山餘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潁河自西至東橫貫與臨汝窯和汝窯所在地古汝州(含平頂山寶豐縣)相鄰,有著豐富的瓷石(高嶺土)、釉料、瑪瑙礦和松木、煤炭等燃料資源,加上水源豐富、交通便利、與外界交流順暢,和臨汝窯、汝窯一樣是得天獨厚的置窯之所。我在《中國瓷器的巔峰——汝窯》中講過,青瓷在南北朝時期由南方越窯傳入北方之後,迅速在河南中部廣為傳播併發揚光大,特別是古汝州地區的魯山段店窯,青瓷的燒造技術在唐代得以改進並逐漸成熟,產生了“魯山花瓷”,在當時的北方地區名聲顯赫。在“魯山花瓷”的影響下,汝州遍地都建起了瓷窯,其中就有“獨領風騷九百年”的著名汝窯。而鈞窯所在地——禹州,離唐代位於汝州的魯山段店窯也同樣相鄰,見下圖。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1):鈞窯概述

鈞窯遺址所在地及河南地區古陶瓷重要窯址分佈圖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1):鈞窯概述

鈞窯與汝窯、魯山花瓷相鄰

藍圈是魯山花瓷所在地,黃圈是清涼寺汝窯所在地,紅圈是鈞窯瓷所在地

根據歷次考古的地層分析,禹州地區的瓷窯燒製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可能和汝州地區的瓷窯一樣,同樣因“魯山花瓷”的影響而逐漸發展起來。但那時禹州地區的瓷窯,只是一般的粗瓷,2002 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秦大樹教授在禹州市神垕鎮調查古窯址時,在於溝村大白堰窯址發現了唐花瓷和早期鈞窯的地層疊壓剖面,兩地層間竟然有近兩米厚的自然土層,可見二者相距有著相當長時間的歷史間隔,從而證明從唐代魯山花瓷發展到早期鈞窯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所以,唐代瓷窯與本文所涉及的鈞窯,並無傳承關係。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1):鈞窯概述

唐代魯山花瓷——花釉腰鼓形器

關於鈞窯的創燒時間,業界有北宋說、金元說、明朝說等幾種,甚至還有唐朝說,爭論還比較激烈,當然事實只有一個。事實上,鈞窯是在“靖康之難”北宋滅亡之後,因汝窯在戰爭中被毀、汝窯窯工逃到禹州而慢慢發展起來的,所以,鈞窯的真正創燒時間應該在金國滅北宋之後,與南宋同期。這一點,我國陶瓷考古專家陳萬里先生在《中國青瓷史略》中,描述得很清楚——汝窯在靖康之難中毀滅後,緊鄰臨汝東北鄉大峪店的陽翟縣神垕鎮野豬溝就開始燒造一種青釉器,異軍突起。從窯址發掘看,神垕鎮野豬溝燒製的青釉瓷既有明顯的汝窯特徵、又有自身的特色,可以判斷鈞窯有著明顯的汝窯傳承關係。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1):鈞窯概述

鈞窯天青釉葵口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在金國(南宋時期)、元代和明代初期均默默無聞,除了《元典章》中零星記載從鈞州這個地方徵收窯稅之外,並無關於鈞(均)窯的文字記載。在金、元戰爭中,直接導致金國滅亡的著名三峰山之戰,就發生在鈞窯所在地——神垕鎮附近,異常慘烈的戰爭之下,鈞窯自然難以保全。到了明代中期,關於鈞窯的文字記載開始出現,

“鈞州窯”之名最早出現在明弘治年間(即公元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這段時間),明嘉靖之後“鈞州窯”記載漸多,暗示其地位逐步提高,從記載內容看,這時期鈞窯的品質一般,比起其他名窯口並沒有受到人們的特別青睞。明萬曆(公元1573年9月4日)之後為避明神宗朱翊鈞之名諱,鈞州被改名“禹州”,均州窯從此被寫為“均州窯”。種種跡象表明,鈞窯在明朝中後期徹底衰敗消失。但是,到了清朝初期,顏色鮮豔的陳設類鈞窯器受到朝廷和皇親國戚的追捧,逐漸進入社會上層收藏者序列,並開始被紫禁城收藏。尤其到了雍正、乾隆朝,朝廷對鈞瓷給予前所未有的重視,並令景德鎮御窯廠仿製鈞窯,把鈞窯推入一個歷史高位。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1):鈞窯概述

鈞窯玫瑰紫釉渣鬥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首次記載鈞窯為名窯的書籍是《宣德鼎彝譜》,這是一部在明代後期嘉靖年間寫成、冒充100多年前明宣德年間呂震所著的“偽書”。就是這部偽書提出了“柴汝官哥均定”的說辭,把鈞州窯排在五大名窯倒數第二,成了鈞窯“躍升”為名窯的源頭。後來經過清朝文人、學者的不斷引用、篡改和添油加醋,到清乾隆年間出現且一直沿用至今的簡化名稱——“鈞窯”,甚至被提升成了“北宋官窯”。而到清嘉慶年間,為避免自相矛盾,開始把鈞窯說演變成了“鈞臺窯”——“鈞窯出鈞臺”,創燒時間就這樣被往早推了幾百年,成了“宋初所造”,在晚清以後不少書籍便以訛傳訛地將鈞窯列入“宋代名窯”。1950-1970年代,我國不少專家、學者不顧懷疑和反對聲音,依據明清的不實書籍,未加深入研究即輕率將鈞窯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並寫入了重要的陶瓷歷史文獻。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1):鈞窯概述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雙系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