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曜变的紫霞——钧窑(1):钧窑概述

中国瓷器曜变的紫霞——钧窑(1):钧窑概述

继《中国瓷器的巅峰——汝窑》之后,本应该接着写定窑或南宋官窑或哥窑的,因有朋友建议写钧窑,好吧,这次就写写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中,疑问最多、争议最多、也可能名不副其实的钧窑吧。

中国瓷器曜变的紫霞——钧窑(1):钧窑概述

中国瓷器曜变的紫霞——钧窑(1):钧窑概述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说起“宋代五大名窑”,很多人都会朗朗上口“汝、钧、官、哥、定”,把钧窑排得如此靠前,甚至把钧窑陈设类的传世瓷器说成“北宋官窑”出品,故宫如此,一些专家亦如此。事实真的如此吗?我来告诉大家,此大错特错也!经过我仔细审读众多历史文献和多年的研究,综合一些国内外务实的专家、学者、机构的研究成果,我的观点是:钧窑因创烧窑变铜红釉而著名于世,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巨大贡献,可以跻身于中国名窑之列!但是,钧窑并不属于“宋代五大名窑”,更不是什么“北宋官窑”。它创烧于金国灭宋之后,盛烧于金、元至明代之间,于明朝后期衰败。在北宋末期、金、元和明朝初、中期,钧窑都默默无闻,到明朝中后期开始崭露头角,直到清朝初期才受到清朝廷青睐,从此瞩目于世。在清代和1960-1970年代,一些文人、学者、专家因为治学不严谨而疏忽大意,或者故意而为之,硬把钧窑“打造”成“宋代五大名窑”和“北宋官窑”,开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玩笑。那么,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巨大“差错”呢?请听我拨云开雾,娓娓道来。

钧窑概述

钧窑和汝窑一样,同属于北方青瓷。钧窑的发源地和中心烧造区域位于如今河南省许昌市下辖的县级市——禹州市。禹州市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颍河自西至东横贯与临汝窑和汝窑所在地古汝州(含平顶山宝丰县)相邻,有着丰富的瓷石(高岭土)、釉料、玛瑙矿和松木、煤炭等燃料资源,加上水源丰富、交通便利、与外界交流顺畅,和临汝窑、汝窑一样是得天独厚的置窑之所。我在《中国瓷器的巅峰——汝窑》中讲过,青瓷在南北朝时期由南方越窑传入北方之后,迅速在河南中部广为传播并发扬光大,特别是古汝州地区的鲁山段店窑,青瓷的烧造技术在唐代得以改进并逐渐成熟,产生了“鲁山花瓷”,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名声显赫。在“鲁山花瓷”的影响下,汝州遍地都建起了瓷窑,其中就有“独领风骚九百年”的著名汝窑。而钧窑所在地——禹州,离唐代位于汝州的鲁山段店窑也同样相邻,见下图。

中国瓷器曜变的紫霞——钧窑(1):钧窑概述

钧窑遗址所在地及河南地区古陶瓷重要窑址分布图

中国瓷器曜变的紫霞——钧窑(1):钧窑概述

钧窑与汝窑、鲁山花瓷相邻

蓝圈是鲁山花瓷所在地,黄圈是清凉寺汝窑所在地,红圈是钧窑瓷所在地

根据历次考古的地层分析,禹州地区的瓷窑烧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可能和汝州地区的瓷窑一样,同样因“鲁山花瓷”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但那时禹州地区的瓷窑,只是一般的粗瓷,2002 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秦大树教授在禹州市神垕镇调查古窑址时,在于沟村大白堰窑址发现了唐花瓷和早期钧窑的地层叠压剖面,两地层间竟然有近两米厚的自然土层,可见二者相距有着相当长时间的历史间隔,从而证明从唐代鲁山花瓷发展到早期钧窑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所以,唐代瓷窑与本文所涉及的钧窑,并无传承关系。

中国瓷器曜变的紫霞——钧窑(1):钧窑概述

唐代鲁山花瓷——花釉腰鼓形器

关于钧窑的创烧时间,业界有北宋说、金元说、明朝说等几种,甚至还有唐朝说,争论还比较激烈,当然事实只有一个。事实上,钧窑是在“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之后,因汝窑在战争中被毁、汝窑窑工逃到禹州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所以,钧窑的真正创烧时间应该在金国灭北宋之后,与南宋同期。这一点,我国陶瓷考古专家陈万里先生在《中国青瓷史略》中,描述得很清楚——汝窑在靖康之难中毁灭后,紧邻临汝东北乡大峪店的阳翟县神垕镇野猪沟就开始烧造一种青釉器,异军突起。从窑址发掘看,神垕镇野猪沟烧制的青釉瓷既有明显的汝窑特征、又有自身的特色,可以判断钧窑有着明显的汝窑传承关系。

中国瓷器曜变的紫霞——钧窑(1):钧窑概述

钧窑天青釉葵口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钧窑在金国(南宋时期)、元代和明代初期均默默无闻,除了《元典章》中零星记载从钧州这个地方征收窑税之外,并无关于钧(均)窑的文字记载。在金、元战争中,直接导致金国灭亡的著名三峰山之战,就发生在钧窑所在地——神垕镇附近,异常惨烈的战争之下,钧窑自然难以保全。到了明代中期,关于钧窑的文字记载开始出现,

“钧州窑”之名最早出现在明弘治年间(即公元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这段时间),明嘉靖之后“钧州窑”记载渐多,暗示其地位逐步提高,从记载内容看,这时期钧窑的品质一般,比起其他名窑口并没有受到人们的特别青睐。明万历(公元1573年9月4日)之后为避明神宗朱翊钧之名讳,钧州被改名“禹州”,均州窑从此被写为“均州窑”。种种迹象表明,钧窑在明朝中后期彻底衰败消失。但是,到了清朝初期,颜色鲜艳的陈设类钧窑器受到朝廷和皇亲国戚的追捧,逐渐进入社会上层收藏者序列,并开始被紫禁城收藏。尤其到了雍正、乾隆朝,朝廷对钧瓷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令景德镇御窑厂仿制钧窑,把钧窑推入一个历史高位。

中国瓷器曜变的紫霞——钧窑(1):钧窑概述

钧窑玫瑰紫釉渣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首次记载钧窑为名窑的书籍是《宣德鼎彝谱》,这是一部在明代后期嘉靖年间写成、冒充100多年前明宣德年间吕震所著的“伪书”。就是这部伪书提出了“柴汝官哥均定”的说辞,把钧州窑排在五大名窑倒数第二,成了钧窑“跃升”为名窑的源头。后来经过清朝文人、学者的不断引用、篡改和添油加醋,到清乾隆年间出现且一直沿用至今的简化名称——“钧窑”,甚至被提升成了“北宋官窑”。而到清嘉庆年间,为避免自相矛盾,开始把钧窑说演变成了“钧台窑”——“钧窑出钧台”,创烧时间就这样被往早推了几百年,成了“宋初所造”,在晚清以后不少书籍便以讹传讹地将钧窑列入“宋代名窑”。1950-1970年代,我国不少专家、学者不顾怀疑和反对声音,依据明清的不实书籍,未加深入研究即轻率将钧窑列为“宋代五大名窑”,并写入了重要的陶瓷历史文献。

中国瓷器曜变的紫霞——钧窑(1):钧窑概述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