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為什麼有一座太監的陵墓?

我是景大王

公元1644年,北京內城外響起了喊殺聲,原來是李自成的軍隊已經攻了進來,在這個千鈞一髮的當口,還有一個太監在帶領最後的親兵在城牆殺敵,這個太監就是王承恩,據史書記載:“賊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三門。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說成白話文就是李自成的軍隊用雲梯瘋狂的進攻北京城的西直門,平則門,和德勝門,企圖殺進紫禁城,王承恩臨危不懼,指揮著禁軍用火炮轟擊亂匪,竟殺死數名叛軍,然而寡不敵眾,終於還是城破了。

在三月十九日早上,禁軍幾乎都戰死殆盡,崇禎皇帝拼命的在皇城內擊鐘,想著召喚文武大臣做最後的一搏,但此時來到崇禎皇帝眼前的卻只有王承恩一人,大勢已去,崇禎決定保持最後的名節,在殺死了後宮皇后嬪妃及女兒後,他跌跌撞撞的向煤山跑去,準備在一棵歪脖樹下殉節,當他環顧四周,這時王承恩竟還陪伴左右,承恩哭著對崇禎說:老奴願陪伴皇上。又一陣隆隆的炮聲傳來,叛賊又在攻城了,這時崇禎最後望了一眼眼前的紫禁城,吊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樹上,而王承恩也吊死在旁邊的海棠樹之上。

王承恩的死表現了其強烈的忠貞性格,外人聞之,無不讚賞其忠義悲壯,在李自成被清八旗趕出北京城後,新入主的清代皇帝順治聽聞此事後也對王承恩讚歎不已,於是下召把王承恩葬在崇禎皇帝思陵門外,讓他死後也守護的主人崇禎。並給王承恩樹碑立傳,現在王承恩的墓碑依舊在崇禎思陵旁,依舊默默的守護著。。。


老豬的碎碎念

在明十三陵中有一座很明顯的太監陵墓,這座太監墓的主人是明末太監王承恩。在人們的印象中,太監通常弄權、狡詐、滿腹壞水,但是王承恩並非如此。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崇禎皇帝被迫在景山上吊自縊,而陪同崇禎皇帝一同自縊的還有這位太監王承恩,當年李自成幾萬大軍圍困北京城時,明朝很多將領都卸甲歸田,而王承恩卻統領禁軍,誓死抵抗。後來,清朝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在為崇禎皇帝發喪時,還為王承恩修墓立碑,並將他安葬在崇禎皇帝的陵墓外,讓他永遠“守護”陵墓。

太監王承恩的陵墓至今保存比較完整,雖然陵墓本身只剩一個直徑6米的土堆,但墓前的三通石碑卻保存的比較完整。王承恩的陵墓是坐西朝東的,在陵墓東側的第一通石碑上刻有“王承恩墓”字樣,有2米高;第二通石碑有4米高,碑首刻有“敕建”,下面緊跟著400字的碑文,這是清順治帝親手題寫的;緊靠陵墓的石碑,碑高2米,碑首刻有“御製旌忠”四字,下面同樣刻有寫著將近240字的碑文,這是清順治帝營建崇禎帝陵墓時,為褒獎王承恩的忠義護主所題寫的。


北京晨報

明末宦官王承恩(?~1644.4.25),深得崇禎信任,官至司禮秉筆太監,隨崇禎自縊而死。清順治帝將他葬在思陵門外,“守護皇陵”。



王承恩萬曆年間入宮,授東廠指使監視信王朱由檢。王承恩審時度勢,為朱由檢盡忠效命。他曾多次出謀劃策,使崇禎化險為夷,並擁立朱由檢登基,剷除客氏、魏忠賢一夥權奸。王承恩也升至司禮秉筆太監,(明代廢相,內閣及大臣奏議先“票擬”,皇帝“硃批”後秉筆太監“批紅”才頒佈正式詔書),可謂權傾朝野。王承恩謹言慎行,慮事周全,崇禎甚為倚重。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進攻京城,窮途末路的崇禎任命王承恩提督京師,“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洩洩自如……”。19日京城失守,絕望近乎瘋癲的崇禎欽命周皇后等一眾嬪妃自縊,持劍殺死昭仁公主,刺傷長平公主,在王承恩攙扶下登上煤山(景山)。



崇禎面對滿城烽火狼煙,心如死灰,寫下血書遺詔“……此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自縊而死。王承恩以頭撞地,痛哭失聲,萬念俱灰,以死殉主。



4月4日,李自成將崇禎和周皇后葬于田貴妃之墓(改稱思陵),王承恩附葬陵側。清順治題碑“貞臣為主,捐軀以從”,並先後兩次親自撰寫碑文。第一通碑浮雕表現“龍馬負書”、“犀牛望月”等傳說。第二通碑碑首“御製旌忠”,800字碑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