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世276年的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皇陵被稱作“十三陵”?

張進娣


大明朝國祚還是沒有逃脫300年的魔咒,存世276年便被農民軍李自成結束了,有朋友一直對於一個問題不解,那便是在北京昌平的明代皇陵為什麼被稱作是“十三陵”,明明大明帝國有十六位皇帝呢?其他三位呢?不翼而飛了?還是不小心被扒啦出鍋了??各位別急,您聽我細細道來:

<strong>首先肯定的是大明帝國確實有16位皇帝。他們分別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接任者建文皇帝朱允文,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以及朱瞻基 ( 宣宗)▪ 朱祁鎮▪ 朱祁鈺 ( 代宗,他後來被複闢的哥哥廢掉,所以在歷史上也算做皇帝)朱見深 ( 憲宗)▪ 朱祐樘 ( 孝宗)▪ 朱厚照 ( 武宗)▪ 朱厚熜 ( 世宗)▪ 朱載垕 ( 穆宗)▪ 朱翊鈞 ( 神宗)▪ 朱常洛 ( 光宗)▪ 朱由校 ( 熹宗)▪ 朱由檢 ( 思宗,也就是崇禎皇帝,被迫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樹上)

其次大明王朝的首都其實有兩個,初期朱元璋建國後,定都於南京,並在這裡營建了規模宏大的民故宮,朱元璋病重後,傳位給皇孫朱允文,但朱允文沒有hold住,被叔叔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給推翻了了,失敗的皇帝註定會“被失蹤”所以他也註定不會有皇陵,所以在南京僅僅有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朱棣奪了位,自然在南京心神不安,所以他將首都遷移到了北京,並且在北京開始營建規模宏大的皇陵,而在北京的這處便是十三陵了。

爾後,北京的皇陵區便入駐了自含朱棣以後十四位皇帝,等等?14個?!那為什麼叫做13陵??原因很簡單,這事兒出在明英宗朱祁鎮這,這小子被太監忽悠去御駕親征瓦剌人,結果被俘虜,北京的朝廷為了社稷安危立了朱祁鎮的親弟弟朱祁鈺為皇帝,但是神奇的是,朱祁鎮竟然在幾年後被放了回來,並通過奪門之變重新復辟,位了對弟弟眷戀帝位的懲罰,他把弟弟在十三陵營建的皇陵廢掉,此次16位南京減掉朱元璋減掉失蹤的朱允文減掉被廢的朱祁鈺便等於13了,這就是為什麼北京的皇陵被稱為十三陵的原因了。


老豬的碎碎念


因為有三個皇帝沒有葬在明十三陵。

第一個皇帝是朱元璋。朱元璋在的時候,明朝的首都還在南京,其皇陵當然不可能跑到北京去,而是選在了南京東郊的紫金山南麓。這就是明孝陵,朱元璋死後就葬在這裡。

為什麼選在這裡呢?當然也是中國風水相關的,紫金山是中國龍脈的南龍,南京虎踞龍盤,這個龍盤就是紫金山,朱元璋選的明孝陵,左青龍右白虎什麼的也是很全的,以前是梁朝名僧寶誌和尚的墓地,朱元璋把他請走了。當時陵墓之內還有孫權的墓,但朱元璋說留下老孫給我守門吧。

所以我們孫權大帝到了朱元璋前面,就成了一個門衛了。

不過,後面中山陵一修,擺把明孝陵變成一個白虎山的樣子。

而朱元璋的屍體到底在明孝陵哪裡,現在還是一個謎,有的說並不在地宮中。當年朱元璋死的時候,是十三道城門一起出棺,誰也不知道真的在哪裡。

明孝陵地面的建築在後面的動亂中基本都被毀了,現存的都是後修的,只是這個地宮一直沒被人打開過,據說老朱有特別的防盜措施。

這是朱元璋的明孝陵,下一位皇帝建文帝也不在明十三陵,他死的就不明不白,朱棣打進來時,大殿起火,等火熄了,建文帝已經消失不見了,只有一些殘骸,根本分不出是不是建文帝本身。朱棣就猜測建文帝是逃了出去,曾經四處找過。也有很多地方說發現了建文帝的墓。但都沒有實錘。

不過,他肯定不在明十三陵啦。

還有一位也不在明十三陵。

這位就是明景帝朱祁鈺,他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在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被抓走後,他成為了明朝的皇帝。就算朱祁鎮被接回來,他也沒有讓位的意思,而是找個地方把哥哥關了起來。沒想到自己的鹹魚哥哥又翻身了,發動奪門之變,奪回了皇位,而朱祁鈺在一個月後去世。朱祁鎮當然不會把他葬到明皇陵去,而是葬到了北京西郊金山口,當時是以親王禮,到了嘉靖時,修了一下,弄成了皇陵,叫景泰陵。數十年前被毀,墳堆都被推平了。

現在是幹休所所在,裡面有老幹部打門球。


腦洞歷史觀


明朝十六位皇帝,總共有十三位皇帝葬在明十三陵,沒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有以下三位,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鈺。下邊我們就來說說這三位皇帝為什麼沒葬在十三陵!

先說太祖朱元璋,那會明朝定都在南京,明成祖朱棣將首都遷到的北京,所以朱元璋的皇陵自然不會在北京,而是在南京紫金山上,也就是明孝陵,為朱元璋與其皇后馬氏的合葬墓!明清鼎革之際,明孝陵仍享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康乾年間,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五次親往謁陵;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且二人祭拜時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可謂優渥有加。被時人譽為“禮文隆渥,逾於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舉”。

接下來,第二位沒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自然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了,這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悲慘皇帝,被自己的親叔叔搶了皇位,而且最後落得個下落不明,建文帝的下落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大的迷案之一,自然也就沒能葬在明十三陵了!

最後這位,也就是朱祁鈺,也是明朝遷都之後唯一一位沒有葬到十三陵的皇帝,這位也是非正常退位死亡的皇帝,自己親哥哥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被俘之後,登上皇位,之後的一系列舉措,包括北京保衛戰等,也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最後還是被自己的哥哥將皇位搶了回去,奪門之變之後的一個月,朱祁鈺就死了,朱祁鎮自然不會將朱祁鈺葬到皇陵中了!

以上就是明朝沒有葬到十三陵的三位皇帝!


楓葉0829


明朝十六帝,北京只有十三個皇陵,缺少三個皇陵。

缺的三人第一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死後葬於南京鐘山,稱“明孝陵”。


缺的第二個是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因被叔父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有人說縱火自焚了,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建文帝沒有陵墓。

缺的第三個是明朝第七帝景泰帝(也叫明代宗)朱祁鈺。

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即景泰陵。

朱祁鈺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他的景泰陵與十三陵相比就顯得十分破敗寒酸。

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陵區,所以稱“明十三陵”。


微史春秋


一、明朝共有十六帝,建文帝朱允炆、代宗朱祈鈺未留下皇陵,應有十四座皇陵,但實際留下十五座皇陵。

其中:

南京明帝國開國太祖皇帝朱元璋孝陵;

北京市昌平明十三陵;

另外,湖北省鍾祥還有一座的稱為明顯陵的皇陵,是世宗朱厚熜追封其父朱祐杬為帝而建的皇陵。
湖北省鍾祥明顯陵,亦同為明皇家陵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二、明帝國開國太祖皇帝朱元璋,建國定都南京,死後葬於南京紫金山,為明帝國第一座皇陵,是為明孝陵。



朱元璋逝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稱建文帝,後被其叔、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為由發難,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所以建文帝朱允炆未留下皇陵。


三、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共歷十四帝,但卻只留下十三座皇陵,是為北京市昌平十三陵。


為什麼,十四帝,卻只留下十三座皇陵?

緣於明英宗朱祈鎮於“土木堡之變”,被瓦刺俘虜,其弟朱祈鈺登基稱帝為代宗。朱祈鎮後被瓦刺放回,在朱祈鈺病重時,通過“奪門之變”重登帝位。

代宗朱祈鈺死後,英宗朱祈鎮不承認其皇帝身份,以親王禮葬於北京西山,稱為景泰陵。



故而,明朝北京十四帝,卻只有十三座皇陵。


z山海


明朝如果不算南明的話,一共十六位皇帝,他們的墓地有三處:

1. 南京明孝陵(太祖)

2.北京昌平十三陵

長陵(成祖)

獻陵(仁宗)

景陵(宣宗)

裕陵(英宗)

茂陵(憲宗)

泰陵(孝宗)

昭陵(穆宗)

定陵(神宗)

慶陵(光宗)

德陵(熹宗)

思陵(思宗)

共13處,統稱十三陵。

3.北京海淀

景泰陵(代宗)


明史林泉


明朝這個漢人掌管的天下,很獨特。首先第一不在皇陵中的是朱元璋,埋在南京城內。

第二的就是皇太孫,朱允炆,南京城破就不知去向。

第三個也是崇禎皇帝,也是經力了。沒有保護好全家,最後死掉,

這三個皇帝死的死,逃的逃,


北風之神529


太祖朱元璋陵寢在南方,當時都城在南京。

朱允文,南京破城之日不知去向,沒有陵寢。

明代宗,明英宗復辟後,取消了代宗的帝號、埋於他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