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爲何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石碑上有碑文?

芘律IzGT6401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是中國最大的皇家陵園。明十三陵從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修建朱棣的長陵,到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葬入思陵止,期間230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崇禎的太監王承恩)。景區大部分對外開放遊覽。



不知細心的你遊覽明十三陵時,是否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十三陵為何只有長陵,也就是朱棣的陵墓上石碑有碑文,其他十二陵石碑上都是無字碑,為什麼第一陵有碑文,接下來卻又無碑文呢?

朱棣的有字碑明正面刻有“大明長陵神功神德碑”,下面刻有朱棣兒子明仁宗朱高熾親自題寫的,為其父歌功頌德的,3000餘字的碑文。對於剩下的十二塊無字碑,各種解釋說法不同。



有的說,皇帝功德太大,言詞無法表達其豐功偉績,效仿武則天的無字碑,因而乾脆不寫。有的說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對於皇陵碑記非常不屑,認為那些都是一些儒臣的粉飾之辭,告誡後世子孫不要大作文章,因而明朝的官吏便無人敢寫碑文,只能由繼位的皇帝來寫。



據史料記載,明十三陵從第二陵開始後的六陵,開始都沒有立碑,是後來補立的,補立時間正是嘉靖當朝時期,按祖訓,寫碑文的職責要交由嘉靖皇帝辦理,但此時的嘉靖皇帝沉迷酒色,對碑文這種事毫無興趣,他一個碑文都不想寫,何況六個都需要他來補寫,這不是難為他嗎?這事按祖訓大臣還不能代筆,乾脆嘉靖一個字也不寫,就讓那六塊碑空著。後來的六位皇帝有樣學樣,也就不再寫碑文了。




秉燭讀春秋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共有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埋葬了皇帝、皇太子、皇后、妃嬪、太監一共七十餘人。在這十三座陵墓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石碑上有碑文,刻有“大明長陵神功神儒碑”,是朱棣的兒子明仁宗親自題寫的,而其餘十二陵,則全是無字碑。

至於其餘十二陵墓為什麼沒有碑文,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根據《帝陵圖說》記載,朱元璋曾說:“皇帝的碑文,都是大臣們溜鬚拍馬的文字,對後世子孫沒有教育意義。”就這樣,大臣們在也不敢寫碑文了,就變成了現任皇帝給上任皇帝寫碑文。朱棣的碑文就是他兒子明仁宗寫的。

而明仁宗之後,沒有建碑亭和碑,知道嘉靖帝朱厚熜時在建成,這時候的朱厚熜如果寫碑文的話,就需要寫除了朱棣的長陵外的六個陵,包括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朱厚熜一看也不能只為上一代皇帝寫,要寫這麼多,就乾脆不寫了,後來的皇帝也就跟著全免了。

第二種說法就是效仿武則天。因為武則天死後就立了一個無字碑,意思是是非功過留給後人評論。明代的皇帝們覺得碑文寫的太好了,有點虛假,寫的不好吧,又有點犯難,索性就不寫了,也立一個無字碑,是非留給後人論了。


妙緣


這個問題問得不對,明十三陵裡面皇帝的石碑中,只有明成祖朱棣和明毅宗朱由檢的石碑上有字,其他的均為無字碑。

十三陵無字碑的問題出在明世宗嘉靖皇帝身上。嘉靖皇帝之前,除建文皇帝沒有陵寢,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十三陵陵區內有明成祖永樂的長陵,明仁宗洪熙的獻陵,明宣宗宣德的景陵,明英宗天順皇帝的裕陵,明憲宗成化皇帝的茂陵,明孝宗弘治皇帝的泰陵,明武正德治皇帝的康陵,此時僅有成祖朱棣的石碑是有字的,而且,其他幾個皇帝沒有石碑(神聖功德碑)以及碑亭。

嘉靖皇帝上臺之後,不知道怎麼想的,突然就想給祖宗們立個碑,於是給自仁宗到武宗這六個皇帝各修建神聖功德碑和碑亭,由於成祖已經有了神聖功德碑,於是給長陵修建聖績碑以及碑亭。

朱元璋說過,文官給皇帝寫的碑文盡是溜鬚拍馬的東西(“皇陵碑記,皆儒臣粉飾之文,恐不足為後世子孫戒” ;“親制文,命江陰侯吳良督工刻之。”)。嘉靖朝之前,明朝已有的皇陵中有字的石碑有兩個,孝陵石碑和長陵石碑。孝陵碑文是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寫的,長陵的碑文是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寫的,所以,老子的石碑就該兒子寫碑文。

皇帝的碑文當然不能太短,朱棣的長陵石碑碑文有約3000字,武則天的無字碑雖然沒有碑文,但是有約3300個格子,顯然是刻字用的,按3000字計算,七塊石碑就是兩萬一千字,古代寫文章都用文言文,言簡意賅,翻譯成現代漢語不知道要多少字,於是嘉靖皇帝不幹了。

嘉靖死後,後面的皇帝紛紛效仿嘉靖,隻立碑,不寫碑文;但是崇禎皇帝特殊,崇禎皇帝是亡國之君,清朝入關不久立足未穩,為籠絡人心立的碑,還寫了碑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