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中,德军兵败莫斯科除了寒冷外,还有哪些其他原因?

新史往今来

  德军一步步逼近莫斯科。1941年10月9日晚斯大林决定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并,整编为新的西方面军,由朱可夫任司令员。在维亚济马被德军合围的五个集团军一直顽强抵抗到10月13日,最终突围失败。德军宣称此战共歼灭俘获苏联红军58万人,第19集团军司令员卢金中将身受重伤被俘,只有8.5万人突围成功。朱可夫将突出重围的西方面军残部集结起来,据守呈弧形的图尔吉诺夫—沃洛科拉姆斯克—多罗霍夫—纳罗福明斯克—谢尔普霍夫一线,在“莫扎伊斯克”防线中尽最大努力阻挡德军的突击。

  同一天,斯大林下令莫斯科的政府机构和工业企业向古比雪夫疏散,一些外国大使馆也开始撤离。莫斯科城内一度爆发骚乱,火车站人满为患,抢劫行为激增,苏联人的士气一时低落到极点。斯大林明白,自己必须留下。10月19日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舍尔巴科夫通过莫斯科广播电台对外宣布斯大林的决定:“斯大林同志绝不离开莫斯科,莫斯科城绝不放弃抵抗!”

  

  (战斗在莫斯科外围的民兵师)

  就这样,莫斯科市民开始了全面动员。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宵禁和戒严,莫斯科当局命令市民在街道修筑防御工事,连克里姆林宫附近都不例外;组建新的民兵师,全城做好巷战的准备。3天之内,莫斯科市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莫斯科市苏维埃动员60万市民(其中妇女占四分之三)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到10月底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现在,莫斯科人众志成城,准备在莫斯科城下与德军死战到底。

  

  (部署在莫斯科市区的高射炮)

  

  (组织起来接受训练的莫斯科民兵)

  苏联领导层正在策划一项惊人的举动。11月1日朱可夫被召到最高统帅部。斯大林对他说:“今年十月革命节,除了开庆祝大会外,我们还想在莫斯科举行阅兵式。您认为怎样?前线的形势允许我们这样做吗?”朱可夫理解阅兵对提振士气何等重要,他回答:“德军在最近几天内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在10月份的作战中遭到了严重损失,现在正补充兵力和调整部署。但是德军能够而且肯定要进行破坏。”

  最后决定的结果是——无论如何也要举行阅兵式。为防备在庆祝活动中遭到空袭,莫斯科的高炮部队进入戒备,从其他方面军调来战斗机,两个航空师保卫首都的空防。朱可夫向斯大林保证,决不让一架德军轰炸机飞到红场的上空。

  1941年11月7日清晨,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把莫斯科所有街道染得雪白。整场阅兵式在雪中进行,坦克、大炮和汽车都被大雪覆盖,肃立的苏联红军官兵们双肩和后背都是雪。他们屏住呼吸,听着从列宁墓的讲台上传出的声音:“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的欧洲被奴役的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

  

  (阅兵式观礼台上的斯大林与朱可夫)

  斯大林很激动,他向那些将直接从红场开赴战场的人们说道:“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将不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的战争、正义的战争。”

  

  (红军战士列队走过莫斯科红场,直接开赴前线,许多人一去不回)

  

  斯大林停顿了一会,深深吸了口气:“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者!”最后,斯大林列举了俄罗斯的伟大先驱者和民族英雄的名字。他说,希特勒德国一定会由于其罪行累累而崩溃。“德国侵略者想对苏联各族人民进行歼灭战。好吧,既然德国人想进行歼灭战,他们就一定会得到歼灭战。今后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侵入我们祖国领土的所有德国人———占领者一个不剩地歼灭掉!”

  

  (红场阅兵的现代重演)

  全场高呼:“伟大的斯大林,乌拉!”“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拉!”全副武装的苏联红军从红场列宁墓前走过,接受最高统帅斯大林的检阅,随后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斯大林对此评论说,这个非常时期的阅兵,不亚于增加几个师的军力。英国《新闻纪事报》更是报道:“通往莫斯科的要冲鏖战正酣,而莫斯科却组织了一年一度的传统阅兵,这是英勇和无畏的榜样。”

参考文献:《苏德战争 1941-1945》 [英]艾伯特·西顿 《回忆与思考——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苏]朱可夫 《失去的胜利》 [德]曼施坦因


战争史

这个问题很复杂。有种说法是,1941年冬季,德军因为缺乏冬装,而在东部前线大量冻死冻伤,所以才在莫斯科战败。

但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德军在进攻莫斯科时,天气还不是最冷。反而是德军转入防御,俄国人开始进攻后气温才真正急速降低。两军都有大量冻伤,但真正被冻死的并不多。


据资料介绍,德中央集团军群从9月30日开始大举进攻莫斯科,德军投入的兵力达到100万、75个师、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而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有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总共125万兵力、共75个师、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

德军陆军兵分3路在沿途突破苏军的防御线后逐步向莫斯科挺近,但是最猛烈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进入10月2日之后莫斯科战役正式打响,但此时苏联进入了秋冬时节,而这对苏军则非常有利。经过浴血奋战,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苏军最终顶住了德军进攻,并在11月30日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成功阻止在北线到卡林努、中线在纳罗—福明斯克和莫扎伊斯克、南线到图拉城下并迫使中央集团军群停下来建造了几道临时的但是根本无效的防御线,并于1941年12月5日之后转入125万人的大反攻,至1942年1月7日将德军向西击退至距离莫斯科250公里至320公里的地方,并使得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1941年10月2日-1941年12月1日-1942年1月7日之间付出了35757人阵亡、9721人失踪,共计45478人阵亡和失踪、总伤亡173000人的代价。

当然,1941年的冬季的确影响了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但主要不是因为直接冻死或冻伤,而是大大限制了德军的活动能力和范围。此前,因为道路陷入秋季泥泞,德军的很多重炮没有及时抵达前线,部队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所以天气刚刚开始变冷,地面被冻硬后,德国人反而很高兴,因为路终于变得适于通行了。但天气越来越冷后,德军就不能总是待在野战战壕里,而是纷纷躲到附近的民房里去取暖。这样战线就变得不严密了。苏联人又趁机派人跑到德军防线里纵火,往往搞得德国人无处安身。著名的苏联女英雄卓雅,就是执行这个任务而被德军抓获绞死。因为环境恶化,特别是炮兵难以发挥作用,苏联人一反攻,德国人就垮了。


解惑历史

二战时德军兵败莫斯科,原因如下:

一、德军低估了苏军的抵抗力。

德军自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后,开始一路顺风顺水,以为苏军也和法军一样是银样蜡枪头,希特勒认为他的将领们如古德里安、冯.伯克、曼施坦因等都是卓越的军事家,自己简直是卓越战略家级别的,德军土兵单兵素质、德军装备及战术均独步天下,冬季前能结束苏德战争。

二、苏军出了朱可夫等一批卓越将帅,苏军高级将领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当了自己的岗位,尤其是朱可夫以他卓越的军事天才成为苏联各个战场的定海神针、最佳门神、消防队长

苏军在残酷的肃反中,一大批经过实战检验的高级将领被诛杀,五大元帅干了三个,军级以上干掉百分之八九十,朱可夫等后起之秀均是以前的团师级将领,很多新任的高级将领在集团军、方面军领导岗位上还需要有一个锻炼的过程。这是苏军开始吃大亏的原因之一。现在残酷的时势自然很快造就了英雄,苏军军事人才纷纷适应战争,成为苏军各个战场上的当之无愧的门神。

三、斯大林的老式战术已经改变了,他重用朱可夫、华西里夫斯基,机械化部队(如坦克大量集结,开始单独成军,以前苏军坦克最大的建制是营。)

四、苏联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苏联军民钢铁般的战斗意志。

苏联在德军兵临城下之时,兵工厂仍在不断生产坦克、机枪、大炮等装备前线,斯大林仍然在红场阅兵,喝惯了烈性伏尔加的苏联老毛子天然有股血性,他们要倒也倒在冲锋的路上,成为希特勒的噩梦。

五、日军自苏日诺门坎战役后,被朱可夫在同等兵力火器前提下吊打,对苏军心存恐惧,东线屯兵关东不敢挥师西进,使苏军得以调东兵西进,大大增加了抵抗德军的兵力。

六、美国的大量战略物资援助,中国国共军队在东方战场与日军殊死相搏,拉住日军后腿,使莫斯科的冬天不那么寒冷。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天气寒冷只是一方面原因。但是现代人在体质上是一样的,寒冷对德国的影响与对苏联的影响是一样的,就看谁做的准备充裕了。但在大工业面前,天气的影响并不是致命的,致命的关键因素是德国人压根就没有吞并苏联的能力--尽管它看起来几乎要做到了。近代史上欧洲先后有两大强人几乎统一了欧洲,那就是拿破仑和希特勒,这两人都是同样的将拉丁世界打的屁滚尿流,也都是同样的在拉丁人眼里的野蛮人那里折戟沉沙被干翻。这让拉丁人很没面子,为了降低老毛子的功绩,拉丁人一直在强调天气的重要性,强调法国人和德国人并不是被老毛子打败的,而是败于天气。这其实又陷入了一个悖论,这不等于说拉丁人是劣等民族在体质上劣于老毛子吗?没办法,拉丁人就是这样的傻逼,为了抹黑别人而自黑,哈哈。好了,言归正传,个人认为,希特勒在莫斯科会战中的失利,主要是三个原因。第一,资源困局。二战是大工业时代的战争,工业给了战争各种可能性,但同时也需要消耗巨量的资源,然而悲催的是,德国什么资源都不缺,唯独缺少石油。事实上希特勒也就为巴巴罗萨计划准备了500万吨石油,打了五个月后,德军燃油消耗殆尽,已不足以支撑其装甲部队的各种战术动作,这让德军的机械化作战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德军为了降低石油消耗开始启用骡马取代卡车充当运输工具,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德军的机动能力。第二,补给困境。苏联地域辽阔,而且道路的基础建设极差,秋季的连绵阴雨让道路泥泞不堪。这一方面限制了德军的机动能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德军的石油消耗。而且随着补给线的拉长,德军前线获得补给的能力越来越差,进攻势头自然也就越来越差。第三,苏军的顽强抵抗。苏联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兵源充沛,工业发达,军备充足。虽然苏军打不过德军,但也是步步为营,层层抵抗,持续几个月的作战,德军军力也是被消耗殆尽。最后,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仅两个星期,德军就狂飙突进打到了

斯摩棱斯克,也就是苏俄边境到莫斯科的一半距离,但是接下来,德军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才来到莫斯科,这就是以上三个原因导致的结果。其最终结果是,来到莫斯科城下的德军已成强弩之末,而他们面对的却是刚刚从远东地区调来的完整编制的精锐苏军,这仗还怎么打?德军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醉是窗外细雨寒

从克劳塞维茨,沙恩霍斯特,到老毛奇,小毛奇等人,以及德军总参谋部。所有德国军官都没有在广大的俄罗斯大地和寒区作战的经验,从军服,武器,坦克重装备,后勤等方面完全按西欧作战标准武装起来的德军,其闪电战对欧洲面积不大,纵深小的小国,战果辉煌。并且狂妄自大,对俄罗斯的战争潜力和民族精神缺乏深刻的理会,是否他们敢于发动对苏战争的根本。反观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综合工业生产力在1939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家。有完善的重工业能力,独立的军工能力。在1937年至1939年向国民政府提供的军援就有20个陆军师的装备,以及一个装甲团,空军飞机近千架,并直接派援华空军志愿队。所以也可外说苏联是从没有把曰本看成是严重的威胁。所援助的这一切,也是远超德国和德械部队。抗战中的74军,第10军就是换装苏械的攻击军。直到二战开始才停止。希特勒在对苏开战后对古德里安说,开战前你告诉我苏联有12000辆坦克,我根本没相信。开战后才知道有16000辆。我当时真该相信你的话。知此我绝不会进攻苏联。而德军和苏军,在同一片土地上作战。天气对双方的影响是一样的。但是在装备上,窄履带的德国坦克,实心轮的德国重炮,在路况不好的俄罗斯泥泞中,吃尽了苦头。等到俄罗斯的严冬到来,德国漂亮的长筒靴,华丽的翻领大衣,更比不了苏军的套头服。在厚厚的积雪中,德军坦克经常托底。机油冻结,驻退液冻结,以至枪械都冻住了。而1940年苏芬战争,使苏军得到了严酷的寒带作战经验。而这些是包括中国在内的陆军大国,都不具备和不适应的。细看德军作战,在人员,装备上都不具备真正的优势。完全是凭借极高的人员素质在打仗。是不可能有大规模长期作战能力的。是必败的。


镶红旗下

天气寒冷是事实,但不是德军兵败得主要原因。德军战前兵分三路攻苏,其中只有中路德军拥有两个装甲集群,利于合围歼灭苏军,但北路、南路德军都是只有一个装甲集群,缺乏配合且未做合围部署,同时面对的苏军却力量强大,装甲力量更强,这导致北路和南路德军均未能歼灭对面的苏军主力,只能步步迫近,逼迫苏军后退,这就无法消除当面的苏军威胁。同时,中路德军连续歼灭当面苏军后虽无正面围胁,却因两翼德军前进迟缓而面临侧翼暴露、战线拉长而兵力不足无法攻打莫斯科的窘境,这是德军“巴巴罗萨计划”存在严重缺陷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如果德军战前把4个装甲集群两两配置于中路德军和南路德军并均做合围战部署,就不会导致这一窘境了。如德军将坦克第三、第四集群部署于原坦克第二、第三集群的位置并按原计划执行连续围歼中路苏军主力的作战就行了,此后调出坦克第四集群北上列宁格勒借助波罗的海海岸线围歼北方战区苏军,即使不能歼灭,也足以抵挡住北方战区的苏军,使其无法从侧翼威胁中央战区德军。而坦克第三集群则从斯摩棱斯克折向南下,与南方战区德军配合合围南方战区苏军主力。对坦克第一、第二集群则应配置于罗马尼亚与苏联边境的突出部地区,其中,坦克第一集群由此向敖德萨突击并借助黑海海岸线围歼该地域苏军部队,之后折向东北方向;坦克第二集群从出发地进攻后一路急进直插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东端,借助该沼泽地围歼南方战区苏军主力,德空军则在夺取制空权的同时分出一部分兵力负责空袭被围地区苏军的反击部队、交通线、后勤保障等,支援摩托化部队和步兵部队阻挡住苏军的突围和反击,待围歼苏军主力后,坦克第二集群再折向东南方,与坦克第一集群配合围歼南方战区剩余苏军及其新组建的部队,彻底解决南方战区苏军的威胁。此后,坦克第一集群和南方德军就可放心大胆的向前推进了,把坦克第一集群分成两支力量配合打歼灭战也足够对付新出现的苏军了。而坦克第二集群则折向北上与坦克第三集群配合围歼中央战区南侧的苏军残部和新组建兵团,这样一来,德军不仅战线大大缩短,节省了兵力,而且大量歼灭了中央战区和南方战区苏军主力,完全消除了侧翼威胁,并且有两个装甲集群的力量用于配合作战打围歼战,攻占莫斯科和打败苏联的可能性留非常大了。德军战争计划的严重缺陷导致了德军最终不得不在歼灭中央战区苏军主力、莫斯科方向十分空虚的极有利情况下,不得不暂停向莫斯科的进攻,分兵南下北上以清除两翼威胁并缩短战线以节省兵力,当德军完成了这一切时,苏军已经调集了大量兵力兵器于莫斯科方向进行防守,同时完成了维亚济马防线、莫扎伊斯克防线、莫斯科防御地幅及城防区等多道防线供节节抵抗使用,这必然导致德军进攻莫斯科时的损失惨重和兵败城下。德军此时应该采取避实击虚之策,即改变巴巴罗萨计划,放弃攻打准备较充分的莫斯科,在中路方向转入防御,把装甲兵力分别转向苏军刚遭重创和歼灭的北方、南方战区,扩大战果,并攻占北方的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两个港口,切断美英援助苏联的北方通道。总之,战争计划的严重缺陷和德军缺乏临机应变能力才是德军兵败莫斯科的主要原因。此论述在陆邑所著的《闪击战破谜——二战德国战略战术新论》中已存在。


一片晴空776820

二战莫斯科保卫战德国失败的原因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在战略上德国陆军总司令,弗朗茨·哈尔德,与希特勒发生了分歧,


弗朗茨·哈尔德于1902年从军,1914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策划了对苏的巴巴罗萨计划。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元帅辞职后,哈尔德成为德国陆军的实际指挥者。


弗朗茨·哈尔德坚决不同意,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

高加索希特勒撤了他的指挥权利,犯了临阵换将的大忌,在补给上德军后勤一片混乱,现有补给只够一部分作战部队的供应,同时莫名其妙把有5000吨的运输力量的汽车调走,又把第三坦克集群调往北线,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在军事上大打折扣,在补给上供应不了军需物资,使德军许多坦克没有燃料。静静的躺在地上成了一堆废铁。使进攻速度缓慢,延长了战役的时间,等来了苏联百年不遇的严冬,温度突然降到零下,德军在没有棉衣,棉鞋,枪栓都拉不开的情况下,全线溃败一泻千里。


远古的金鱼

德军兵败莫斯科纵然是与天气有关的,但更大的原因是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在巷战中失去了作用,而且当时苏联从远东紧急抽调了大量部队过来,并且当时苏联的军工生产已经恢复了。

德军进攻莫斯科,没想到在这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就如电影《兵临城下》中所说的那样,德军一直认为可以短时间内攻下莫斯科,然后美美的搂着女人在莫斯科过冬。但是却没有想到,一个莫斯科城让德军的闪电战停滞了下来。

而且陷入巷战的德军简直是如同鱼离开了水,没有了机械化部队,德军和苏军站在了同一个水平,而苏联人的狙击手,各种冷枪冷炮让德军猝不及防。苏军一点一点的拖住德军,他们在等待冬天、等待远东部队、等待军工厂生产来的军备。

时间就是苏军最好的朋友,莫斯科保卫战极大的缓解了苏联的压力,使得远东部队完成西调,民兵完成组建,装甲力量完成生产。还要就是冬天到了,苏军最盼望的冬天到了,在冬天的莫斯科,苏军是不可战胜的。就这样德军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士气也遭到了极大的打击。

而缓过劲来的苏联开始发力,拖拉机场都被用来制造坦克,而且还是源源不断的造出来,令德军绝望的是苏军现在是越打越多。你击毁一辆坦克,明天就会出现两辆、三辆。这样的生产能力下,精锐的德军开始了溃败。从莫斯科一战后,德军就几乎是处于下风,斯大林格勒一战后,德军基本上就是落败了。

所以说就算是寒冬没有到,德军在莫斯科的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毕竟是在苏联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下,以及强大的军工生产下。而没有寒冬的话,只是意味着莫斯科保卫战要打的更艰苦罢了。


小司马迁论史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凡事合乎天时地利人和,便能事半功倍。而德国发动苏德战争是属于侵略性质的战争,失去天时地利人和是必然的,注定是要失败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战况最为激烈,也是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两国人民为此都付出了沉痛的代价。1941年6月22日,德国从南、北、中三个方向以闪电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早期,苏联红军猝不及防,导致全线溃败,人员装备损失惨重。德国偷袭得手后,希特勒狂妄自大地宣称要在三个月内灭亡苏联。1941年9月30日德军一路推进兵临城下,剑锋直指莫斯科,苏联已无路可退。苏联红军调集精兵强将与德军在莫斯科城外展开殊死决战,是年的冬天确实比往年来得更早,也由于德军过于乐观,没有做好应付严酷寒冬的准备,导致许多轻重型武器、运输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前线人员大量冻死冻伤。
1941年12月6日,熬过了最艰难困苦的日子后,苏联红军开始大举反击,突破了德军防线并击退莫斯科城外的德军,德军至此已显强弩之末态势,莫斯科会战终以苏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苏联取得最后胜利的主要原因是:①苏联人打败入侵者的坚强决心和顽强意志。②苏联国土幅员辽阔,如此辽阔的防御纵深是闪电战术的噩梦,同时德军也难以维持如此漫长的后勤补给线。③苏联人口众多可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力。④苏联工业相对发达,军备充足,又有英美的大力援助;⑤当然天气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野草鲜花

德军失败原因历来有泥泞说、严寒说、苏军远东部队说等等,不得不指出,上述的观点很少提及德军战略指挥上的问题,而真正导致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正是其战略指挥方面的失误。

从战争爆发到1941年7月16日,德军推进了800千米,攻占斯摩棱斯克共用了23天,平均每天推进约33千米,速度之快,令人震惊。然而从莫斯科战役开始的10月1日到12月5日苏军反攻前,67天时间内仅仅推进了346千米,平均每天只有5千米。与先前相比,德军中央集群兵力约增加了27个师,所用时间增加近2倍,损失增加1倍,而推进距离却不足一半,速度不及1/6。理论上,如果德军能够按照7月16日之前速度推进,即便扣除10月13日-12月5日苏联的秋季泥泞和冬季严寒,德军在10月13日也应攻占了莫斯科,并且可以到达莫斯科以东60余千米的地区了。可见,德军进攻莫斯科失败主要原因就是在7月16日-10月1日这段时间,自然,它就是被德军称为最伟大胜利的基辅战役,正是这个最大的胜利导致了德军最大的失败,并成为苏德战场开始决定德军失败的一个转折点。

先要阐明一点,基辅战役有无必要性,与德军战略指挥与失误是否有关?我的见解是这个战役有其必要性,但战役产生的更深层次原因恰恰是德军战前战略指挥与指导的失误。

让我们先看看德军进攻苏联的部署。

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16、18集团军和坦4集群,共26个师(装甲师与摩托化师各3个),以及“挪威”集团军(8个师)和配合作战的芬兰军队,任务攻占列宁格勒并北上歼灭苏军北方战区部队

中央集团军群:下辖第4、9集团军,坦2、3集群,共48个师(装甲师9个、摩托化师7个),任务是攻占莫斯科并且东进至喀山

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6、7、11集团军,坦1集群,39个师(装甲师5个、摩托化师4个),以及匈牙利第8军、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任务是攻占工业基地与粮仓乌克兰并进攻斯大林格勒控制整个高加索

总预备队:第2集团军,28个师(装甲师与摩托化师各2个)

从上可见,作为德军主要进攻方向的中央集团军群只有48个师,比次要战区仅多了10多个师,兵力大致上是相等的,如同平均使用兵力,这使得主战区可否取胜也成问题。而在装甲兵分派上,同样存在问题,尽管中央集团军群拥有9个装甲师,然而还不到整个东线装甲师的一半,它无疑会严重削弱重要战区德军突击实力而难以歼灭苏军主力。

再者,德军最初的作战计划中只对中央集团军群的坦2、3集群做了合围的兵力部署,对另外两个集团军群却置之不理;直到7月中旬才下令这两个集团军群也应对苏军采取合围而不是赶出旧国界线。虽然此后,南方集团军群也有曾围歼过苏军10余万人的战例,但由于只有1个坦克集群,缺乏配合,无法真正歼灭苏军主力。而北方集团军群的3个装甲师不仅缺乏配合,而且由于自身实力较弱,所以不曾有一次较大合围战绩。而这一切的一切又迫使德军不得不发动基辅战役。

1941年7月16日,德军攻占了距离莫斯科370千米的斯摩棱斯克,又在8月初在该城东部歼灭苏军50万人。此时,苏军在莫斯科方向几乎没有防卫力量,直取莫斯科似乎不成问题。

事实上此时德军已经开始暴露出危机。此时,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推进800千米,南方集团军群推进最远处虽然有600千米,但是其紧靠中央集团军群右侧的左翼部队却在苏军第5集团军的阻击下推进不到300千米,这使得中央集团军群右翼暴露500千米,很容易遭到侧翼攻击。当然,此时该集团军群的右翼苏军西南方面军兵力仅有70万人,且严重缺乏装备,应该构不成严重威胁,但问题关键是此时中央集团军群兵力明显不足。

由于战前兵力部署的平均化,使得在此关键时刻该集团军群已经无力在维持战线基础上继续进攻莫斯科!如果德军执意要进攻,那么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战线将会达到900千米,左翼也将达到500千米以上,再加上至少200-300千米的突击正面,整个战线总长有1600千米,而此时即便加上总预备队第2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也不过60个师的兵力,而德军已没有后续预备队。

事实上,在后来发生的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加上南北两战区增援的10多个师共达74个师但也仅能勉强维持1000千米战线,如果这时德军要进攻的话,需要110个师才能维持1600千米的战线,这显然不可能做到。同时,在中央集团军群右翼除了西南方面军(尽管兵力与兵器损失严重)外,还有南方方面军等且又在组建新的方面军。如果这时德军放弃基辅附近苏军重兵集团于不顾,以60个师进攻莫斯科,不仅最终必将因为战线太长而不得不掉头清除这近1000千米的南翼战线,而且恐怕不等德军难以维持战线之际,苏军早就实施侧翼突击了,这时中央集团军群会面临后路被断危险,届时德军形势将更为不利。

而且此时,尽管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歼灭了苏军第6、12集团军进抵第聂伯河下游,对苏军西南方面军侧后构成威胁,然而由于战线过长且兵力不足在8月14-15日遭到苏军反击后不得不转入防御,无力迫使苏军后退。

所有这一切,使得德军统帅部最后决策先南下再向莫斯科进攻。

在基辅战役近80天的时间里,苏军得以从次要战区以及内地抽调了大批部队及军事装备,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莫斯科的防御。

构筑维亚济马防线并在9月初开始构筑莫扎伊斯克防线,并在9月下旬加快了步伐。在莫斯科战役前,该防线永备火力点已经完成55%、土木火力点完成100%,防坦克壕完成85%,还设置了500千米以上铁丝网。在维亚济马战役结束后,又开始了莫斯科防御工事的建筑,设有3道防线,以半径15-18千米环绕莫斯科;并在市区和近郊修筑了325千米的防坦克壕、256千米的防步兵障碍、3700个火力点、3.75万个球状金属网,完成的土方比第聂伯河水电站还多一倍。这样,苏军接连完成了维亚济马、莫扎伊斯克、莫斯科防御地幅和城防区等4道防线工程,使得苏军可以依托防线进行猛烈抵抗且逐步撤退保存实力,又避免了被德军合围的威胁。

战术上加强了反坦克训练,提高部队反坦克能力。苏军在正面将炮兵、反坦克武器集中于主要方向,又将高炮、火箭炮也用于对付德军坦克,并利用掌握制空权的优势将炮兵集中使用,打击德坦克群,同时又向步兵供应了大量燃烧瓶、反坦克枪、反坦克手榴弹。这些措施使得德军尽管取得维亚济马的胜利,但坦克损失高达740辆,这也是德军第二次进攻为何不采取正面攻击而是两翼进攻包抄。

再者改进己方坦克部队战术,在莫斯科战役中首次以新型坦克密集队形向德军发起冲击,这点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也有提及,“俄军现在总是用步兵从正面向我们进攻,然后再放出坦克,组成大编队,从侧面杀过来。。。我们的官兵对于这样的苦战都已经感到吃不消。。。”。

最后加强制空权争夺,由于在11月份北非英军的进攻,德军将中央集团军去主力第2航空队司令部和第11飞行联队等调往地中海战区,削弱了德军的空军力量。再加上苏军新锐空军部队的到来以及德军距离战场较远,使得苏军第一次掌握了战役制空权。德军部队推进经常遭到苏军飞机的轰炸和扫射,使其部队屡遭苏军空军压制,而且坦克群和炮兵群蒙受较大损失。德军无法对苏军发动的进攻进行较细致侦察,苏军却对德军行动了如指掌,能够在德军进攻地域内配置强大火力反击德军。

归根结底,德军的失败主要是苏军有了预先准备,尤其是加强了反坦克措施和野战工事构筑阻止了对方的急速推进。而苏军预先准备的时间来之于德军对基辅战役的拖延。他带来了苏军混乱的停止,为苏军莫斯科防御和反攻的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就绪到位,也使得德军将面临苦不堪言的秋季泥泞和冬季严寒。同时,基辅战役的结束即意味着莫斯科战役的开始,这又使得苏军知道了德军的准确进攻方向。

德军在基辅战役后尽管倾全力进攻莫斯科,不过此时任何突然性与乱而取之的时机早已不复存在,德军仅凭已受削弱且分散的装甲部队力图突破苏军的坚固防御,必败无疑。此外,德军在集中兵力的同时,又使得南方与北方集团军群打击力量削弱,而已受重创的苏军在当地战区兵力得以恢复,又为后来打败德军对罗斯托夫与提赫文的进攻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基辅战役导致了德军1941年整个战场的全线失败,而这个战役又是德军战略指挥与指导失误酿成的苦果!

当然,上述并不是否定德军进行基辅战役的必要性。基辅战役源于德军战前为对苏军南部战区进行合围部署,这必然导致了基辅战役的不可避免。除了8月底苏军第5集团军动车后德军没有立刻挥师莫斯科这一决策失误以外,可以说德军南下也是不得已的一步。因为这是德军能够开始莫斯科战役的战略基础,但是由于决策的由于和德军将领不愿南下等造成基辅战役长达80天的拖延。凭德军的力量进攻一个有准备的强大对手的是很难有获胜希望的。因此,德军在基辅战役后直接进攻莫斯科遭到失败也是意料之中,这是德军在莫斯科败北的战略基因也是主要原因。

应该值得指出的是,在基辅战役后德军统帅部对苏军在莫斯科的情况是有清楚认识的。德军侦察机早就告诉德军统帅部,苏军已经在莫斯科集结了大量兵力并修筑了工事。从德军将东线总兵力3/4、装甲部队的75%、摩托化部队的72%和空军的50%以上都集中到这一方向可以知道,德军统帅部已经估计到进攻莫斯科的困难。泥泞和严寒即将到来,但就是这样的情况,德军为何还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莫斯科呢?这主要是德军统帅部急于抓紧时间以便最终结束两线作战问题所致。

莫斯科是苏联首都,是其最重要工业区和最重要交通枢纽。苏军控制的话,可以迅速将部队、装备和物资调往其他作战方向,也可以稳定军心民心。反之,如果德军占领,不仅可以阻断苏军后援动摇军民意志,也能将苏军以铁路线分割成各个独立群加以各个击破。因此,德军认为大白苏军,取得对苏作战最直接和最迅速的办法就是攻占莫斯科。不过,由于基辅战役使得德军的进攻不得不推迟到秋季泥泞季节和动机严寒时候。冬季结束后,继之而来的又将是春季泥泞季节。如果德军不想受季节影响,最佳时间应该在1942年5月夏季开始,但这意味着苏军将有8个月时间用于训练和调集部队,并补充装备加强防御,甚至反击德军。无疑,这对德军是个致命威胁。况且德军还担心到了1942年英国也必然恢复了元气,那是可能即将面临两线作战。显然,德军只有在1942年夏季以前取得对苏作战决定性胜利才能避免这一不利情形发生。因此,德军统帅部才选择了这个打败苏联最直接最迅速的途径,并不顾一切、不惜重大代价坚持要在苦不堪言的泥泞跋涉中和百年不遇的严寒条件下夺占莫斯科。

德军统帅部应该明白,在德军进攻无法避免时,苏军更希望德军进攻有充分防御准备的莫斯科。虽然德军最终推进到距离莫斯科24千米的伊斯特拉,甚至于仅8千米的希姆基,用肉眼就能看到克里姆林宫尖顶。但是无论德军是否推进到了莫斯科,这根本就是不可取的战法。在训练场上和演习场上可以让部队尝试做不到的事,在战场上只能让部队做能够做的事。德军应该清楚,它不是一路突进冲到了城下,而是连滚带爬到了距离莫斯科这么近的地方。他们更应清楚,要想使莫斯科真正对苏军产生致命威力,则德军不仅要攻占更要守住!可惜德军即便不惜重大损失夺取了莫斯科,也将丧失自己的防守能力,而苏军依旧将会很快收复。不得不说,德军在莫斯科的失败是必然结果,而这一切就是它的错误战略指挥与指导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