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挖個水塘就能有魚?魚是從哪裡來的?

娛樂原力

許多朋友都遇到類似的情況,挖一個水塘一段時間內水未乾涸的情況下,就會出現許多小魚,民間流傳著一句諺語:“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籽”,其實古人們早已經發現,一些乾裂的土地,在經過雨水的滋潤後,不久就能長出青草;一些坑塘在續滿雨水後,只要長時間不幹涸,就會出現許多小魚,所以人們就總結出來這句話來感嘆草籽和魚籽頑強的生命力。

這些現象很多時候並沒有人為的干預,就像是憑空生出來的,給許多人造成了有水就會有魚的錯覺。水生魚顯然是不對的,這些魚當然還是由魚卵孵化而來,細心的朋友也會發現,水塘裡出現的魚多是孵化沒多久的小魚,而且個體大小都差不多,這說明這些小魚是在一段時間內集中孵化的,那麼這些魚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經過數萬年的進化,魚類已經擁有了相當強大的繁衍能力,尤其是魚卵結構非常特殊,魚卵的胚胎外面包裹著一層厚厚的膜,這層膜可以起到保護胚胎的作用,就像漂浮在太空中的飛船,在太空中會一直處於封閉的狀態,只有到了地球,環境適宜了才會打開艙門。有了這層膜的保護,魚卵中的胚胎就像飛船一樣可以忍受乾旱,甚至長途旅行,遇到了合適的外界環境才會孵化成小魚,由此可以推斷一下水塘裡的小魚是從何而來的。

一、水塘的位置原來是河床或者湖泊的底部,許多年前有魚在這裡棲息產卵,後來某種原因導致水源乾涸,魚卵被埋入土壤中,由於魚卵所處的環境密閉潮溼,所以魚卵並沒有失去活性,再次形成水塘後,魚卵從土壤中被沖刷了出來,遇到了適宜的環境,於是又開始發育成小魚。

二、水塘的位置靠近於魚塘或者河流湖泊,在多雨的季節,雨水將裡面的魚卵衝到了水塘中,於是魚卵便在這裡安家落戶,孵化出了小魚。

三、許多魚類喜歡把卵產在靠岸邊的水草叢中,魚產卵後水位下降,魚卵裸露了出來,隨著大風飄到了水塘。

四、魚卵外層的薄膜極其堅韌,許多動物誤食後都不能完全消化,當羊或者牛等動物誤食了水邊粘附著魚卵的草後,不能完全消化,在羊牛等動物在水塘邊喝水時,魚卵隨著它們的糞便留在了水塘邊,隨著雨水被衝入水塘中,孵化成小魚。

還有很多種可能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喜歡的話請關注“行營老狼”,這裡會定期回答魚和釣魚的一些問題,給大家分享精彩的釣魚故事和直播。


——上弦月


行營老狼

這種情況在海南見過,初中時候家裡承包地種荔枝,在一個荒山上,父親僱人挖了一個池塘蓄水,長約30米,寬約20米,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加雨水,周邊兩公里內都沒有小溪或者河流。但是神奇的是,在池塘建成一年半後的暑假,我到荔枝地過暑假,卻發現池塘內居然出現了蝦、螃蟹、海南細齒塘鱧、七星鱧、鯰魚等水生魚類、甲殼類。當時就以為是池塘內進化出了水生物,但現在看來,估計是地下水或者小型風暴、颱風帶來的魚卵吧。

ps:這些水生物比較單一,也就是以上幾種,不存在鯉魚、草魚、鱅魚等常見魚類。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七星鱧異常多,而且體態大過溪流、湖泊傳統生存模式下的魚類。

生命的誕生要有諸多非常苛刻的條件,雖然都說水是生命之源,但是如果只有水也不可能會有生命。

你可以把還沒出現生命的地球看做是一個大水池,地球的歷史超過46億年,而最早的魚類出現在4億多年以前,也就是說過了足足40多億年這個大水池裡才有了魚。而這還不是說有這樣一個大水池就必然會出現魚,生命的起源是一個相當漫長、複雜和偶然性極大的過程,不是說忽然有一天水池裡就有了魚。至今人類都沒有搞清楚這個過程,甚至於地球最早的有機物是地球這個封閉環境的產物還是彗星、隕石這些外界因素帶來的都尚且不明確,題主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些關於生命起源的書看看。

這是要講進化論的節奏麼?

好吧,從理論上來講這是有可能的。但是這個可能的幾率小到幾乎不可能。參見量子理論。

如果小到幾乎不可能的幾率真的變成了現實的話,很可能是這樣一種情形。

我們假設這是一個超級大的水池(大到看不見它的邊際),同時水池裡面有豐富的有機化合物(什麼?水池裡面只有H2O?你該不會想要我把元素週期表上面的小朋友們的形成全部講一遍吧!)。自從這個水池形成以後,每天日出日落,潮起潮落,冷熱交替(你能感覺到麼?這是水池的脈動)。自從了有太陽,就有了能量,這種週期性的能量給水池帶來了生命力,即便這個水池現在還沒有生命,但是你能感受到那種節奏,一起,一伏,一起,一伏... ...

忽然有一天,一個晴天霹靂!一束閃電直接擊中水池,這帶來了不期而來的高能量,這種高能量直接讓有機化合物的鍵基和分子形態發生了改變,它發生了重組!這種重組帶來了新的有機化合物!這種有機化合物具有更新的特性:它竟然可以在白天(溫度恰好適宜,吸收能量的頂峰)的時候自我斷開某個鍵基(不理解的童鞋參見水受熱變成水蒸氣,雖然不是一個級別上的概念,但是應該可以理解這種接受能量然後形態發生變化的情況)!這下牛B了。這個有機化合物在白天的時候就把自己分割為2部分,然後分別遊離,到晚上溫度下降的時候,就和最近的另一部分聚合在一起。感覺到了麼?生命的跡象?沒有?好吧。這時候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

這時候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更牛B的有機化合物,它竟然可以在白天遊離的時候尋找就近的某種有機化合物契合,而不僅僅是等到晚上才能契合。而且白天的契合不需要尋找同類的另一部分,而是可以利用其他的只要能契合的一切原料。在契合的過程中可以釋放一定的能量。

-------------------------------------------------------------------------------------------------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生成了一種新的有機化合物。這種新的有機化合物可以有效的促進上述有機化合物的活動。在它身邊,這種活動開始變得頻繁。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產生了一種新的有機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可以在某種情況下半通透水(這時候已經不是純淨的水了,水中融合了很多無機物和有機物)。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 ...

依然是日出日落,依然是潮起潮落。隨著這“心臟”的跳動,水下這一批活躍的物質在追逐著能量的舞步。忽然間有一種舞步極為協調,它讓一切無序的活動開始變得有序了起來。分離又組合的化合物不斷的創造新的同類,吸放能量的化合物能夠為前者製造穩定的環境。這是DNA的雛形。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 ...

不穩定的化合物已經煙消雲散,穩定的化合物逐漸變得複雜了起來。它可以很好的吸收能量,為自己製造分離環境(為什麼?因為一道晴天霹靂下來,既有不能製造環境的化合物,也有能夠製造環境的化合物。不能夠為自己製造穩定環境的化合物都散去變成別人的原材料了,剩下的是能夠為自己創造穩定環境的化合物)。現在它長長的化學序列上,某一段是用來產生穩定環境的,這一段可以通過吸收周圍的原材料,然後脫離變成環境所需的化合物,而另外一段是用來複制自己的,這一段可以通過吸收周圍的原材料,然後脫離變成自己的一個複製品。已經演變成細胞了。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 ...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細胞越來越多,它們之間開始出現相互作用,組織和分化(為什麼?因為沒有組織和分化的細胞群體都煙消雲散了,組織和分化能夠使得它們更好的利用能量)。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分化出的某些細胞對光開始敏感(之前只是對熱敏感)。有光的地方就有熱,就有能量。於是趨光性開始成為生物的一個本能。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藍藻出現。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植物由此出現。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植物旁邊出現了一些細胞團,它們以植物為生。因為植物體內有比光和熱更穩定更方便利用的能量,這些細胞團演變成了動物。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

... ...

忽然又一個晴天霹靂,樓主,你要的魚出現了。

-------------------------------------------------------------------------------------------

PS: 以上故事大部分屬扯淡,但是核心的思想卻是當前主流。另外,為什麼我們說樓主的問題理論上是不可行的。第一,首先你得找到這麼大個水池,大了小了都不行,大了能量過高,小了能量過低,剛好地球大小才能夠產生樓主印象中的“魚”。第二,你得有這麼多次晴天霹靂。晴天霹靂代表的含義不僅僅是帶來高能量,而且它還代表了偶然(隨機)以及積累這麼多次偶然所需要的超長時間(幾十億年),某次偶然的不同都可能帶來進化鏈條的巨大變化(量子理論,平行世界)。因此,樓主好好珍惜這條魚吧,它實際上是這個宇宙賜予你的珍貴禮物。

另外還想說明的是,萬物的進化都是圍繞著能量的傳遞來進行的,能量總是傾向於平衡(熵理論),因此上述的動物,植物,藍藻,細胞,化合物,都是最大程度的去利用能量(讓這個世界的能量得到平衡)。不僅僅是化合物,我們所處的物理世界,原子的形成,星系的運轉都依照這個原理。至於為什麼?科學家都還在探究呢

就事論事而言,有“可能”。

1 比如附近湖泊被龍捲風捲起的水帶著魚落下來

2 比如某動物喜歡在附近藏食物,極端情況下正好魚活著,然後不小心掉下去

ps 再比如一隻大鳥銜著一條魚從上空飛過,然後被題主嚇了一跳

3 比如有人就想在裡面養魚

4 比如開挖前某種奇葩的魚類在裡面產卵沒有被旱死,接著水就灌進來了

5 比如某種魚是可以寄生在陸生/兩棲動物身上


獵殺人販子

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家門前有一條幹枯的小河,有一次下了場小雨,小河裡一些坑裡積滿了水,沒幾天裡面就出現了一條條的小魚。記得當時我還問過一位老爺爺,雨後的水裡為什麼會有魚,老人只說了一句:“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籽”。因為當時還小不能明白這句話的含義,現在想來應該說的是一種現象:千年草籽是因為人們注意到,在長期特別乾旱的土地上,下一場透雨過後就會有小草長出來。而萬年魚籽說的則是,在某個一直都沒有水的地方,突然之間因為下雨有了水,那麼在這片水域中,可能用不了多長時間,裡面就會有魚了,所以人們以為,魚籽也是一種可以長時間存活的東西。

那麼為什麼有的池塘乾涸了很長時間?下雨有水的時候裡面又有魚了呢?

這是因為有的魚籽有一個膠囊一樣的外膜,能夠隔離外部環境,讓其能在河底的淤泥裡較長時間的存活。

有的魚是較耐乾旱的,乾旱時它鑽入泥土中可生存很長時間,有水時鑽出泥土,如泥鰍(如果幹死了魚腹中的卵和精子靠母體還可生存很長時間甚至生存幾年,遇水時孵化成活)。

我小時候最喜歡捉魚了,那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多工具,最常用的就是臉盆和鐵鍁了,先到河裡找魚多的地方,然後用鐵鍁做一道壩,把魚群趕進去堵死。然後用臉盆把水排出去,就剩下魚了,捉回家養在瓶子裡。現在想想很快樂的感覺。


作為一個湖南的朋友,不得不說兩句了。因為是農村,家裡主要收入來源就是魚塘,每到過年時就會售賣一些魚蝦鱉蟹。



有人疑問為何挖出魚塘就會有魚,而從未有人問過為何挖出魚塘就會有水源。

水源就是一大主要因素,因為新挖的魚塘裡之所以有魚,是因為有四大主要原因。

一、泥土

在南方,以水產品為主,所以有的泥土裡面本身攜帶的就有一些魚卵,這樣下去,一定時間之後,魚卵就回變成小魚。



二、水源

當挖出魚塘後,深的話會自動出水,有的是要農民自行灌注水源,所以這個時候,在南方,水域裡面魚卵特別多,當水源注入後,魚塘就成了一個生長環境,一個小區域,這個時候,魚蟹成長很容易。



三、外來水源

南方多暴雨,當一地池塘裡水滿時,一定會溢出,隨著水流的流動,一些魚也會跟著遊走,其次就是溢出的水源裡面的小魚卵,或小魚仔。



四、人為撒播

誰也不會挖一個魚塘將其閒置,正常情況下,池塘理由足夠水源時,農民就會在裡面注入營養水源,供魚兒、螃蟹、龍蝦等水產品生長。


創意香腸村

我國民間有千年草籽,萬年魚籽的說法,主要說的是一種現象,千年草籽是因為人們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在長期特別乾旱的土地上,下一場透雨過後就會有小草長出來。
而萬年魚籽說的則是,在某個一直都沒有水的地方,突然之間因為下雨有了水,那麼在這片水域中,可能用不了多長時間,裡面就會有魚了,所以人們以為,魚籽也是一種可以長時間存活的東西。
那麼為什麼有的池塘乾涸了很長時間?下雨有水的時候裡面又有魚了呢?
這是因為有的魚籽有一個膠囊一樣的外膜,能夠隔離外部環境,讓其能在河底的淤泥裡較長時間的存活。
比如像泥鰍、肺魚這樣的東西,都可以在泥裡面生存很長的時間,而魚籽由於體積很小,存活的時間應該更長。
非洲杜茲肺魚,卡在土裡長達4年之久熬過漫長的煎熬,小魚終於迎來了短暫的雨季,久違的雨季讓小雨看到希望,終於將其沖刷進路上小溝中,隨路窪中的水回到河中。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還有外部原因是:
1 這個地方本來是有魚的,這些魚在乾旱來臨之前就會產卵,並將卵埋在淤泥裡,親魚會因為乾旱而死亡,但魚卵能活幾個月,在下次雨季來臨時,就會孵出小魚了。
2 因為下了大雨,附近的魚塘被水浸沒,裡面的魚或魚卵被衝了出來,並在窪地上孵化或成長。
3 因為鳥類或其它動物到水邊捕魚,把魚卵帶到了窪地,魚卵就會孵化為小魚並在窪地成長。這也是魚類傳播的方法之一。
4.水庫根本沒有清乾淨。我們抽水塘的水捉魚,最後都有淤泥,這個清不乾淨,更何況是水庫。裡面藏有魚、蝦、蟹等等。一旦下雨得水,他們都活過來了。
5.魚類繁殖能力特別強。一條鯽魚無任大小,都是一肚子的魚子。一條變千萬,如此裂変,魚一下子就多起來了。
6.水流地上地下相通。一旦有魚水,大小支流、地上地下都形成通路,說不定小溝小流的魚類就流入水庫,自然資源就有了。

不點愛生活

為什麼有水的地方就有魚?其實也不指全部的水塘,有一些水塘是不存在魚的,或者水塘不適合魚生長。



曾經年少無知的我,一度認為這些魚是神仙投放下來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面廣了,現在我認為有水塘的地方就有魚的原因有:


  1. 古人云:千年草籽,萬年魚籽。意思說有些魚的魚卵埋在地下一萬年後,遇到水還能孵化成魚,這個並非無道理,像非洲的肺魚,在乾旱的地下還能存過好多年,遇到水才醒來,如此厲害的本領,魚籽可以存活一萬年也不是誇張說法吧。
  2. 大自然的搬運工,比如降雨帶來的魚籽,龍吸水帶來的魚,一些捕食魚類的動物,把捕抓到的魚帶到水塘附近吃等等,都有可能把魚或者魚卵帶到水塘,然後繁殖開。
  3. 有些水塘,可能是因為附近一帶曾經發生過大水,洪水,水退後,留有魚類在水塘。




我所瞭解到的就是這幾個方面,不知道大家還有什麼想法?歡迎評論交流,補充,讓我們都學習學習。

我是生活小精彩,謝謝大家。


生活小精彩

這個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首先是要看水塘挖在什麼地方,一般來說凡是挖了水塘停一段時間(半年以上)裡面就有魚的地方,應該本就處於水源豐富、離江河湖泊不太遠的低窪之地,至少附近有適合於此種魚類的環境,如果挖的水塘與外界水體絕對沒有連接,而附近有魚生存的環境,裡面的魚也會有以下幾個方式進入:

一、水鳥銜的水草或爪子上無意沾上的水草葉子落入水塘,因為好多種魚類的卵是粘性的(如鯉、鯽等),雌魚產卵是都會選擇水淺朝陽的水草叢中,魚卵自然就會附著在草上,這是因為淺水易於升溫,陽光充足了水溫高可以加快孵化速度,同時,花魚(剛孵出的小魚叫水花)破膜(卵膜)後是需要食物的(多數魚類產完卵就算完成生育了,不會承擔幼魚的餵養任務),淺水區因為容氧豐富、有機質多易於蜉蝣生物的生長,同時蜉蝣生物也是花魚的天然美餐,所以淺水有草區就成為了粘性卵魚類的繁育場,在水邊長大的朋友都應該見過,春秋季節會有產卵的對魚(也叫親魚)在此類區域產卵,並激起嘩嘩啦啦的水聲;


同時,這類水域也是水鳥的覓食良場,因為這裡既然有了魚卵和蜉蝣生物,就也是以魚卵和蜉蝣生物為食的更大一些的生物(如蛙類和孑孓等)棲息地,這類生物又是水鳥的美餐,水鳥在不同的水塘覓食,分不清那口塘是新挖的,但卻把水草銜來帶去的(甚至鳥爪直接沾上的魚卵),這樣,粘性卵魚類就神不知鬼不覺的搬入了新水塘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沾了魚卵的淺水區水乾了,水草也快乾了,遇見了強對流天氣,勁風也可以搬運沾了魚卵的水草(這要求傳播距離不能太遠)。

二、夏季暴雨產生的水流,夏季暴雨讓魚塘漫水、小河潰堤、村莊滿街流水的現象朋友們應該不會沒見過,至少也應該聽說過,這也是新挖水塘有魚的關鍵因素,因為好多種魚類的卵是浮性的(如鰱、鱅、草魚等),這類魚雌魚產卵時不完全感應於水溫和附著物,還要感應於水流,在水流和水溫都合適的情況下,會刺激親魚交配產卵(雌魚前面產卵、雄魚後面噴精),尤其是春末夏初季節,暴雨往往會刺激此類魚類的繁殖,魚卵會隨水流進入新塘,也會神不知鬼不覺的搬入新家。


三、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人或動物(牛羊等)腳底或農具上沾的其他地方的塘泥,因為好多種魚類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即便是水塘乾涸了很長時間,它們仍能憑這一天賦活在僅僅有一點點溼潤的塘泥中(如黃鱔、烏鱧、泥鰍等);

有一種叫做杜玆肺魚的魚,據說可以在完全沒有液態水的環境中存活三年,甚至被農民託入了土坯中砌入了土牆,當暴雨沖塌了土牆後,它仍能破土而出,重新煥發生機,這也不得不讓我們敬佩杜玆肺魚生命力的頑強。

除了以上三種情況,可能第四種情況要靠水鳥的糞便了,因為部分魚類的魚卵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被消化了的,如果再遇見一個要拉肚子的水鳥,也會傳播到新水塘(雖有可能,只當笑話說了)。

但這些情況都發生在適合魚類生存的區域內,如果你把新塘挖在了黃土高原,一是挖了塘也沒水(那叫土坑),即便有了水,因為方圓幾百裡都沒有魚類的生存空間,新塘有魚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所學淺薄,敬請批評。


新鄉海鼎-戴鵬飛

誰說的挖個水塘就能有魚?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先說說大家看到的水塘裡的魚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大部分的陸地淡水魚都是卵生,也就是靠魚籽來繁殖。那些無數的小魚苗,就是靠受精卵遇到水,會在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孵化變成的小魚。野生的小魚就像野草一樣,所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小魚也是每年自生自滅,但是從來不會種群滅亡。就是因為有,大量的魚籽保存在土壤或者沙礫裡面,據說魚籽可以保存上萬年,甚至比草籽等植物種子保存的年齡還要長數倍。



自然界絕大多數生物繁衍的秘訣就是靠數量,特別是位於生物鏈底端的生物,比如草木,魚類等。親自動手殺過魚的筒子們肯定知道,每一條懷孕的母魚肚子裡面都有數以萬計的魚籽。沒有動過手的也應該吃過魚籽做的菜,可能我們隨隨便便的一口魚籽美食裡面,就包含著成千上萬的小生命。這就是低等生物魚類的生存法則。他們可能絕大部分都沒有能夠成功獲得自己的後代。但是隻要有少數個體能夠繁殖成功,然後她一次繁殖出的數量相當驚人,而這些生育下來的後代裡面只要有萬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存活下來,就能夠保證種群的延續。所以說,無論恐龍多麼強大,劍齒虎、猛獁象多麼彪悍,但是因為數量有限,僅此一念就會讓他們最終滅絕。越是大型高級生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就越短。而魚類作為最低級的脊索動物之一,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幾億年之久,種群越來越大,種類越來越多。估計我們人類吃不會看到到魚類滅絕的那一天。



下面再說說為什麼題目是一個悖論。在我家鄉的山腳下有一個大水塘,實際上就是洪水彙集形成的一個狹長的水坑,沿著水壩分佈有數公里之長。幾十年來,從來沒有見過水裡有魚。直到有一年,旁邊有一個好事的村民投下了幾百尾魚苗,從此以後這個水塘就開始產魚了。由於這裡是高緯度低溫水域,而且水源比較匱乏,只是在春季才有季節性注入,所以魚群繁殖的數量非常有限。而且水塘裡的魚類也只有當初放入的鯽魚一個種類,魚的體型也非常小,僅有十幾釐米長。這就說明,魚的種群不是自己生長出來的,也不是天上下雨下下來的,而是由外來輸入的。



其實魚跟我們人是一樣,沒有上帝造人,沒有亞當夏娃,不可能有他們的後代。即使你相信進化論,現在的猴子也沒有條件變成人,還是要依靠移民和生育,才讓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佈滿人的足跡。


社會主義小書童

魚確實無處不在,只要有水的地方沒有嚴重的汙染肯定會有魚的。哪怕一個條幹了很多年的小河,只要今年夏天下了一些雨,過幾天你就會發現有小魚在遊動,小時候會天真的以為是誰在小河裡撒上了魚籽或者放生了小魚。



長的後曾經在印度尼西亞生活過一段時間,那裡多雨水,帶著孩子在路邊散步,路邊的小水坑裡竟然也有小魚在遊動,兒子特別興奮,帶著兒子一路走著,路上稍微有個小坑,一小窪清水就會有數條的小魚游來游去,



兒子驚奇的問我有誰能在路邊這麼小的地方養魚啊?我搖搖頭,我真的也很難回答兒子這個問題,因為從小這個問題也一直纏繞在我的心頭。我示意兒子讓他問問當地人,兒子找了個年長的當地人問出他的疑問。



那個印尼當地人說: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籽,魚籽是永遠不會死亡的,哪怕魚籽乾癟了,順風颳到了路邊,刮到了牆角,刮到了屋簷上……



只要來了雨水,他們就會順著雨水漂流到低窪地方,因為當地經常下雨,甚至每天都會有一兩場不大不小的雨,低窪的地方也就會常年有水,這樣魚籽也就孵化出來了。



因為我們住的是別墅區,那個當地人還是,你可以看看屋頂上的一小窪都會有魚的,兒子特意跑到了房頂上,哦!真的很神奇,還真的有魚啊!可見魚的生命力真的很強,魚更是無處不在的。


巴拉小博士

從2013年開始老家的天氣就特別幹,以至於村頭那個從來沒有乾涸的水庫幹了,這一干就是好幾年,去年開始下大雨,水庫漸漸有了水,竟然有了魚,心想幾年不見水,怎麼可能有魚,不僅有了魚,而且有了水鴨子,可能你們不知道水鴨子,但是農村的基本都見過。

為什麼會有點水就會產生魚呢?

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很有意思,俗話說,大旱鬧蝗災,這是因為蝗蟲產卵是把卵產到地下,



只有在天氣乾旱的時候才會孵化,(可能是蝗蟲可以吃之後,再也沒見過蝗災)。所以魚卵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卵。魚卵的孵化也是需要適宜的條件的,

魚籽的外面是有一層保護膜的,乾涸的時候會變小保護自己,有水的時候就會孵化,另外魚類的繁殖能力是很強大的,幾條小魚就可以變成千千萬,所以在千千萬個魚籽中活下幾個來,沒幾天又會變成千千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