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皇帝的御批都敢伪造,乾隆勃然大怒:马上追查,查个底朝天!

乾隆十六年(1751年)八月,乾隆在批阅奏折时,发现云贵总督硕色的密折中另夹了一纸奏稿。打开一看,乾隆顿时气得脸都白了,当即令各军机大臣速来议事。

原来,硕色在密折中报告说,贵州古州镇总兵宋密收到驻安顺府提塘官吴士周的一份急件,其中夹有一份署名工部尚书孙嘉淦所写的奇怪奏稿。

让乾隆生气的是,奏稿之上竟然还带有“自己”的御批。

毫无疑问,乾隆御批是伪造的,这份所谓“奏稿”也是托名之作。

连皇帝的御批都敢伪造,乾隆勃然大怒:马上追查,查个底朝天!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份伪稿说了什么?为什么要假借时任工部尚书、署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孙嘉淦的名义?伪稿的真正作者又是谁?

这里先简单介绍下孙嘉淦的情况。

孙嘉淦,山西兴县人,其弟兄四人,三人为进士,家门荣耀,一时罕见。

康熙五十二年,孙嘉淦在乡试、会试中连捷,后点庶吉士、入翰林院,年仅三十。

雍正即位后,孙嘉淦上疏言三事: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一时惹得雍正龙颜大怒,所幸当时有大学士朱轼为其做保,孙嘉淦这才免于灭顶之灾。

此后,孙嘉淦“敢谏”之名,播于天下。

大概因为第一印象不好,孙嘉淦在雍正朝的仕途几起几落,并不是很顺利。

连皇帝的御批都敢伪造,乾隆勃然大怒:马上追查,查个底朝天!

雍正十年,时为国子监祭酒的孙嘉淦因引见教习人员而与雍正发生冲突,后被革职发往银库效力。两年后,孙嘉淦出任河东盐政,虽然工作卓有成效,但并不得志。

乾隆继位后,孙嘉淦被特召入京,授吏部右侍郎,不久又晋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这时,孙嘉淦“好谏”的毛病又犯了,他上了一道直指帝王弊病的《三习一弊疏》,其中大意是:

人君“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这三种习惯形成后,就会产生“喜小人而厌君子”的弊病,由此“黑白可以变色,东西可以易位。”

孙嘉淦谏议的初衷是希望乾隆上位后能“予除三习,永杜一弊”,但其言语过于锋利,众人都很是为他捏了把汗。

好在乾隆初政故示宽容,其非但未降罪于孙嘉淦,反而升了他的官,让他做刑部尚书并管国子监事。

不久,孙嘉淦又相继担任吏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要职,一时风光无限。

连皇帝的御批都敢伪造,乾隆勃然大怒:马上追查,查个底朝天!

乾隆十四年(1749年),本已休致在籍的孙嘉淦再次被特召入京教授诸皇子,之后又担任工部尚书、署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

试想,孙嘉淦人在京城,身处高位,他官做得好好的,人也老了,名也出了,去写这种犯上的奏稿,完全不符合逻辑啊。

不过,也正因为孙嘉淦“敢谏”的名声在外,树大招风,这才有人托他之名,以期引起轰动。

如《啸亭杂录》中说的,“公既负直声,屡踬屡起,晚年物望愈隆,朝中略有建白,天下人咸曰得非孙公耶。遂有匪人伪奏疏一纸,语甚悖,托公所为。”

如此说来,倒也可以理解。

那么,这份伪造的奏稿又说的什么呢?

老实说,这份“伪稿”究竟写了什么,目前已无法确证,因为原始文档已被销毁。

连皇帝的御批都敢伪造,乾隆勃然大怒:马上追查,查个底朝天!

不过,从乾隆谕旨及各地方官员奏报办案情况的奏折所透露的信息来看,似乎是指责乾隆失德并具体罗列为“五不解”、“十大过”。

其中,最重要一项即直指乾隆刚刚结束的第一次南巡,说乾隆此次下江南耗费巨大,劳民伤财,轻重粮草,千里不绝,名为微服私访,实为游山玩水。

本来嘛,乾隆首次南巡是“高兴而去、满意而归”,其正在兴头上被浇了这么一瓢凉水,内心之怒可想而知。

之后,乾隆严令在全国范围内追查这次的“伪稿案”,但闹腾三年多后,仍旧没有结果,但是却导致上千人涉案,而其中,就包括了已是垂垂老矣的孙嘉淦。

所以说,树大招风,人出名了,也不尽是好处,也是会有麻烦的。这不,孙嘉淦为此担惊受怕了三年,等到乾隆宣布案子结束,他老人家也就寿终正寝了。

因此,也有人说,孙嘉淦其实是被这个案子给吓死的,不然,也不至于七十岁就去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