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被人誇"好有創意”,為啥現在被笑已經"out"

小時候被人誇

別急,我一會兒再說“舒適區”。先讓你“不舒適”一下。

360度急轉彎,小心!——

創新這件事,重要麼?

(1)不重要,因為你幾乎很少要用創新思維去解決問題

就像愚公,堅持用一家之力開挖門前的大山,等著感動上天。

2)很重要,因為你覺得換一種新思路,可能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狀態和局面

比如,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後,用草船借箭的辦法3天之內拿到了10萬支箭。

其實,我就是那個愚公。

因為我總覺得創意這件事,跟我沒啥關係。

我想這可能是科學家、藝術家或者設計師的事。

所以我幾十年如一年,重複著老一套的生活方式,老一套的學習方式,老一套的思維方式

有一天,遇到一位朋友,問我怎麼快速認識不同領域的5個人,我說去讀書會。他直言不諱地說,你已經OUT。

好吧。我承認,我瞬間臉紅了。

直到遇到這本《創新自信力——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的創意課》,我明白了,其實像我這樣OUT的人,也是可以改變的——變得有創意、有活力,變成做事、想問題、解決問題都有創新能力的新人。

小時候被人誇

所以,誰都有擁有創新自信的權力,而且都可以通過一定的訓練,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第一位是戴維•凱利。他是全球頂尖的創新與設計公司IDEO的創始人,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的締造者。

第二位是湯姆•凱利,是IDEO合夥人,暢銷書《創新的藝術》和《創新的10張面孔》的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資深顧問

細心的你已經發現了,兩位作者都曾在某一創新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這為本書的寫作積累了足夠充足的資本

如果你問我,讀完之後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想以下三點

是我最想分享給你的。

小時候被人誇

0 1

誰說普通人不善於創新?

從兒童到成年人,我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事。

天長日久,某種行為方式不斷得到強化,某種習慣和某種模式也在固化

比如,我習慣看到報紙寫了就相信沒錯,聽到名人專家說了就堅信不疑。這對於面對問題時提出我自己的看法,是極其不利的。

當適應成了習以為常,每一個人都會出現一個適合自己的“心理舒適區”。

一方面,舒適區為我們帶來安全感;另一方面,舒適區也會阻礙我們做出突破和創新。

當我們長時間待在舒適區,就會產生“這樣挺好的”感覺,以至於按慣性思維處理大部分問題,遇到棘手問題也同樣如此。

要麼被挑戰摧垮,要麼在挑戰下爆發。

最好的爆發,不是快刀斬亂麻,不是孤注一擲,而是找到巧妙解決難題的法門和創意。

而自信,是打開創新之門的金鑰匙。

這也是《創新自信力》作者最想給我們的一份禮物。

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創意師。只不過好多人都像我一樣,覺得自己只是個普通的員工,按部就班做事就可以了。

這種現象還出現在日常娛樂場合。如你覺得自己五音不全,不會唱歌。那麼,你就不敢拿起話筒去唱歌,結果你越來越不會唱了。

而那些所謂的“麥霸”,他們也不是天生就是歌神。唱得越多,越有自信。

創新也是如此,有自信,才能讓創新之思如泉湧。

小時候被人誇

0 2

還不去做,難怪奇思妙想跑丟了

受到鼓舞、啟發或者經過長時間考慮之後,也許我們總能冒出一些非常有創意的想法,但因為前怕狼後怕虎,這些奇思妙想往往就被擱淺了。

所以,困守一隅的原因,是徘徊在打算行動和採取行動之間。

這樣,我們常常深陷知與行的鴻溝之中。畢其功於一役總是困難,老想著有一天可以一鳴驚人或者一步登天都是不可行的。

《創新自信力》強調要先行動,然後不斷做出快速改進

如何才能進入創新行動的狀態呢?作者給出了以下幾個技巧:

1.找幫手

有一個幫手,往往是我們快速行動的催化劑。

孤立無援,對創意落地不利。所以幫手也是心理支持者

2.製造同儕壓力

也就是自己給自己找對手,然後互相形成競爭壓力。

3.找一個聽眾

找一個能為你鼓掌,為你打氣的聽眾,無論他給你什麼樣的積極意見,都將促使你更快行動

我小時候特喜歡編故事,長大後也沒有丟失這種想象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的外婆,她每次都耐心聽我講那些像是天方夜譚的故事。

4.先拿出個粗糙方案

對於追求完美主義的人來說,先拿出一個粗糙方案,然後行動,就容易多了。

5.降低籌碼

先試著從小模型開始,降低籌碼,可以有效促進自己行動的效率。

有一家麵包房,為了提供季節新品,就先製作出少量試吃品,然後請來志願者試吃。記錄下這些志願者的感受和意見,之後優化出品

結果,這一季節的新品麵包格外受消費者歡迎。

你不是缺奇思妙想的頭腦,而是沒有放開你行動的手腳。

小時候被人誇

0 3

這樣訓練我們的創意思維更有效

僵化,是從思維模式開始的。

要創新,要有突破,就要先打破思維的牆。

從哪開始呢?

不妨從一些簡便易行的小操作開始吧。

1.激發創意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工具:思維導圖

儘可能利用每個關聯點激發新點子。

舉個例子,要設計一場讀書會的活動,用思維導圖,可以從人、書、場地、內容、形式、道具、經費、時間、流程等不同點去展開考慮。

這樣做,你是不是會發現之前沒有注意到的新角度?

2.提高創意產量

工具:紙和筆

隨時記下你的的想法或者觀察到的趣事。

我們也許聽說過某些作家,睡覺也不忘創作,一旦產生靈感,醒來之後立馬拿起紙和筆記錄夢中的靈光。

咱們普通人,也會有很多靈感,比如走路的時候突然想到新的活動方案。那就及時抓住,記下來。

3.快速構思練習

工具:30個圓圈

把圓圈畫成不同的可識別物品。

為了增加挑戰的難度,你可以試著給自己定下規則,如不能畫太陽、月亮、笑臉、花瓣和奧運五環等。

4.從觀察人類的行為中學習

工具:同理心圖

用四象限圖,分別標註:說、做、想、感覺。

用筆記錄觀察到的人們的行為,然後去做推斷。這方法對於創作小說的人來說有特別的幫助。

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就是採用類似的方法構思的。

5.鼓勵並接受建設性反饋

工具:我喜歡/我希望

這不只是說話技巧,更是激發創意的信號。

當我們期望對方能做出自己所期待的結果,不妨用“我喜歡/我希望......”來說出心理話,讓自己受到鼓舞。

6.理解客戶、僱員和其他終端用戶

工具:客戶路線圖

寫出或畫出客戶行為過程路徑

什麼叫客戶路線圖?

如,去急診室就診的過程:

(1)感覺疼痛或發現症狀

(4)到達並停車(或者付出租車費)

(6)見分診護士

(7)等待,再等待

(8)被帶進診室

(9)再等待

(10)醫生初步診斷

(11)化驗或檢查

(12)確診

當人們面對一個陌生環境,容易產生緊張感。我記得第一次看牙醫,因為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內心會特別害怕。

但,病人在就診過程中如果能得到就診過程的詳細說明,就能化解緊張感。這是個多麼有意思的案例啊。

以此類推,你會發現,原來在涉及用戶(顧客)對象的工作

中,我們還有很多值得創新的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從而更多人滿意

小時候被人誇

世界上最堅硬的牆,不是銅牆鐵壁,也不是鋼板箱體,而是我們日漸僵硬的思維模式

當我們固守在自己原有想法和觀念所鑄就的黑洞裡,就無法看到外面的陽光,無法呼吸到外界新鮮的空氣無法觸摸到認知邊界以外的另一個世界

創新和創新思維,是我們破繭重生、鳳凰涅磐的動力。

無論個人還是企業,如果設定了新的目標,就必須離開原有的“舒適區”,就必須挑戰原有的能力結構、資源範圍、智力水平和知識水平,也就是說意味著構建新的舒適區。

我們不妨記住:

1.人人皆可有創新能力。

2.創新,最重要的是行動。

3.創新思維,可以訓練。

希望我分享的《創新自信力》,能幫助你笑對每一天。

用你的靈光一現,讓她、他、它對你刮目相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