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被人夸"好有创意”,为啥现在被笑已经"out"

小时候被人夸

别急,我一会儿再说“舒适区”。先让你“不舒适”一下。

360度急转弯,小心!——

创新这件事,重要么?

(1)不重要,因为你几乎很少要用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

就像愚公,坚持用一家之力开挖门前的大山,等着感动上天。

2)很重要,因为你觉得换一种新思路,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状态和局面

比如,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用草船借箭的办法3天之内拿到了10万支箭。

其实,我就是那个愚公。

因为我总觉得创意这件事,跟我没啥关系。

我想这可能是科学家、艺术家或者设计师的事。

所以我几十年如一年,重复着老一套的生活方式,老一套的学习方式,老一套的思维方式

有一天,遇到一位朋友,问我怎么快速认识不同领域的5个人,我说去读书会。他直言不讳地说,你已经OUT。

好吧。我承认,我瞬间脸红了。

直到遇到这本《创新自信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我明白了,其实像我这样OUT的人,也是可以改变的——变得有创意、有活力,变成做事、想问题、解决问题都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小时候被人夸

所以,谁都有拥有创新自信的权力,而且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第一位是戴维•凯利。他是全球顶尖的创新与设计公司IDEO的创始人,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缔造者。

第二位是汤姆•凯利,是IDEO合伙人,畅销书《创新的艺术》和《创新的10张面孔》的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资深顾问

细心的你已经发现了,两位作者都曾在某一创新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为本书的写作积累了足够充足的资本

如果你问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以下三点

是我最想分享给你的。

小时候被人夸

0 1

谁说普通人不善于创新?

从儿童到成年人,我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天长日久,某种行为方式不断得到强化,某种习惯和某种模式也在固化

比如,我习惯看到报纸写了就相信没错,听到名人专家说了就坚信不疑。这对于面对问题时提出我自己的看法,是极其不利的。

当适应成了习以为常,每一个人都会出现一个适合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一方面,舒适区为我们带来安全感;另一方面,舒适区也会阻碍我们做出突破和创新。

当我们长时间待在舒适区,就会产生“这样挺好的”感觉,以至于按惯性思维处理大部分问题,遇到棘手问题也同样如此。

要么被挑战摧垮,要么在挑战下爆发。

最好的爆发,不是快刀斩乱麻,不是孤注一掷,而是找到巧妙解决难题的法门和创意。

而自信,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这也是《创新自信力》作者最想给我们的一份礼物。

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意师。只不过好多人都像我一样,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员工,按部就班做事就可以了。

这种现象还出现在日常娱乐场合。如你觉得自己五音不全,不会唱歌。那么,你就不敢拿起话筒去唱歌,结果你越来越不会唱了。

而那些所谓的“麦霸”,他们也不是天生就是歌神。唱得越多,越有自信。

创新也是如此,有自信,才能让创新之思如泉涌。

小时候被人夸

0 2

还不去做,难怪奇思妙想跑丢了

受到鼓舞、启发或者经过长时间考虑之后,也许我们总能冒出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想法,但因为前怕狼后怕虎,这些奇思妙想往往就被搁浅了。

所以,困守一隅的原因,是徘徊在打算行动和采取行动之间。

这样,我们常常深陷知与行的鸿沟之中。毕其功于一役总是困难,老想着有一天可以一鸣惊人或者一步登天都是不可行的。

《创新自信力》强调要先行动,然后不断做出快速改进

如何才能进入创新行动的状态呢?作者给出了以下几个技巧:

1.找帮手

有一个帮手,往往是我们快速行动的催化剂。

孤立无援,对创意落地不利。所以帮手也是心理支持者

2.制造同侪压力

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对手,然后互相形成竞争压力。

3.找一个听众

找一个能为你鼓掌,为你打气的听众,无论他给你什么样的积极意见,都将促使你更快行动

我小时候特喜欢编故事,长大后也没有丢失这种想象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外婆,她每次都耐心听我讲那些像是天方夜谭的故事。

4.先拿出个粗糙方案

对于追求完美主义的人来说,先拿出一个粗糙方案,然后行动,就容易多了。

5.降低筹码

先试着从小模型开始,降低筹码,可以有效促进自己行动的效率。

有一家面包房,为了提供季节新品,就先制作出少量试吃品,然后请来志愿者试吃。记录下这些志愿者的感受和意见,之后优化出品

结果,这一季节的新品面包格外受消费者欢迎。

你不是缺奇思妙想的头脑,而是没有放开你行动的手脚。

小时候被人夸

0 3

这样训练我们的创意思维更有效

僵化,是从思维模式开始的。

要创新,要有突破,就要先打破思维的墙。

从哪开始呢?

不妨从一些简便易行的小操作开始吧。

1.激发创意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工具:思维导图

尽可能利用每个关联点激发新点子。

举个例子,要设计一场读书会的活动,用思维导图,可以从人、书、场地、内容、形式、道具、经费、时间、流程等不同点去展开考虑。

这样做,你是不是会发现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新角度?

2.提高创意产量

工具:纸和笔

随时记下你的的想法或者观察到的趣事。

我们也许听说过某些作家,睡觉也不忘创作,一旦产生灵感,醒来之后立马拿起纸和笔记录梦中的灵光。

咱们普通人,也会有很多灵感,比如走路的时候突然想到新的活动方案。那就及时抓住,记下来。

3.快速构思练习

工具:30个圆圈

把圆圈画成不同的可识别物品。

为了增加挑战的难度,你可以试着给自己定下规则,如不能画太阳、月亮、笑脸、花瓣和奥运五环等。

4.从观察人类的行为中学习

工具:同理心图

用四象限图,分别标注:说、做、想、感觉。

用笔记录观察到的人们的行为,然后去做推断。这方法对于创作小说的人来说有特别的帮助。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就是采用类似的方法构思的。

5.鼓励并接受建设性反馈

工具:我喜欢/我希望

这不只是说话技巧,更是激发创意的信号。

当我们期望对方能做出自己所期待的结果,不妨用“我喜欢/我希望......”来说出心理话,让自己受到鼓舞。

6.理解客户、雇员和其他终端用户

工具:客户路线图

写出或画出客户行为过程路径

什么叫客户路线图?

如,去急诊室就诊的过程:

(1)感觉疼痛或发现症状

(4)到达并停车(或者付出租车费)

(6)见分诊护士

(7)等待,再等待

(8)被带进诊室

(9)再等待

(10)医生初步诊断

(11)化验或检查

(12)确诊

当人们面对一个陌生环境,容易产生紧张感。我记得第一次看牙医,因为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内心会特别害怕。

但,病人在就诊过程中如果能得到就诊过程的详细说明,就能化解紧张感。这是个多么有意思的案例啊。

以此类推,你会发现,原来在涉及用户(顾客)对象的工作

中,我们还有很多值得创新的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从而更多人满意

小时候被人夸

世界上最坚硬的墙,不是铜墙铁壁,也不是钢板箱体,而是我们日渐僵硬的思维模式

当我们固守在自己原有想法和观念所铸就的黑洞里,就无法看到外面的阳光,无法呼吸到外界新鲜的空气无法触摸到认知边界以外的另一个世界

创新和创新思维,是我们破茧重生、凤凰涅磐的动力。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如果设定了新的目标,就必须离开原有的“舒适区”,就必须挑战原有的能力结构、资源范围、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也就是说意味着构建新的舒适区。

我们不妨记住:

1.人人皆可有创新能力。

2.创新,最重要的是行动。

3.创新思维,可以训练。

希望我分享的《创新自信力》,能帮助你笑对每一天。

用你的灵光一现,让她、他、它对你刮目相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