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人歷史
作為封建王朝的臣子,伴君如伴虎,而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除了後者阿諛奉承、刻意討好的原因外,還因為後者能征善戰,要倚重他帶兵戍邊抵禦外敵。
唐玄宗的畫像
安祿山的畫像
安祿山(公元703年—757年)本就不是漢人,是一個胡人(粟特人),也就不會像從小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經科考制一步步步入仕途的漢人大臣們那樣講究君君臣臣的那一套,他的內心裡是沒有這一觀念的。安祿山在唐軍中的崛起與唐朝前期引以為重的府兵制的徹底衰敗有著莫大的關係。所謂府兵制其特點用四個字總結便是兵農合一,即平時耕作,農閒訓練,戰時受徵調上戰場。府兵制創建於西魏,歷經北周、隋、唐四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達到頂峰,但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則被廢除。這是因為唐高宗統治後期至武則天統治時期國家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衰敗,導致依靠土地的半兵半農的許多府兵手中無田,再加上唐玄宗好大喜功開疆闢土征伐不斷,導致兵役繁重,戍邊府兵無輪休,常被強留在邊疆不能歸鄉,逃兵現象日益增多,致使邊鎮節諸度使麾下可調兵員缺額嚴重。開元25年(公元737年),玄宗下詔讓諸鎮節度使自行就地募兵以補充缺額,而不再從內地徵召府兵北調,這就意味著存在了兩百餘年的府兵制就此被廢,而各節度使逐漸擁有的募兵權、鑄幣權、徵稅權則為日後他們擁兵自重埋下了禍根。
安祿山這個胡人因驍勇善戰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賞識提拔,並收為義子。他自開元28年被授予平盧節度使的職務後,在短短的11年間,做到了身兼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他假借討伐契丹之名積蓄謀反物資和兵力,手下兵力最多時20萬,他在邊疆經營十數年早已羽翼豐滿,而在與唐庭打交道以及與玄宗的接觸過程中,他發現唐皇已年邁昏聵,而唐朝也只是外強中乾,便逐漸有了取而代之的異心。再加上玄宗朝外戚——權臣楊國忠懼怕自己權位不保,而不斷的給唐玄宗說安祿山有謀反之心。最終安祿山在天寶14年(755年),假借“清君側”討伐逆臣楊國忠的名義起兵造反,史稱“安史之亂”。
PS:安祿山其實是粟特人姓氏音譯過來的,其實安祿山也可以翻譯成亞歷山大。
彼得堡的肥天鵝
咱們假設一下,如果你是安祿山。
首先排除什麼為了得到楊玉環而起兵的野史,這就和陳圓圓吳三桂的故事一樣基本是無稽之談。
你是安祿山,封疆大吏,有野心的昭武九姓胡人,唐朝總共只有數十萬精銳部隊你就有近二十萬,唐玄宗把你的兵馬武裝到了牙齒,而你也該算善戰,你說你反不反?
行,你忠心,你不想反。
o這時候京城裡的大臣們天天彈劾你,說你要造反,還搜查你家,尤其是那個楊國忠,天天和老皇帝說你的不是,你說你反不反?
你要是這也能忍也就罷了。
可惜,朝裡信任你的皇帝李隆基沉迷酒色已經沒有了當年的英明,一副老了等退休的模樣,而且老皇帝當時已經和臣子們有些離心了,最致命的是你作為邊防長官,太子也看你不順眼很久了,等你的老皇帝靠山一死你也玩完,現在再加入太子黨已經晚了。
所以不妨趁著老皇帝還活著,朝廷還沒那麼警惕自己,先反了再說。
而且實際上安祿山手下的兵馬確實是唐朝精華,哥舒翰出潼關迎擊直接全軍覆沒,當年長安淪陷。
有能力反又有理由反,如果不反,想必是擁有嶽武穆一樣的情操呢,這樣的人可太少了,安祿山顯然不是。
養倉鼠的哈士奇
安祿山雖然表面看起來憨態可掬,實際上狡黠奸詐,兇狠毒辣,善揣人意。在進宮見唐玄宗的時候,玄宗領他拜見太子,安祿山卻說,心中只知有陛下,不知有太子,完全迷惑住了玄宗。
玄宗對安祿山也非常好,屢次升遷安祿山的官職,最後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大藩鎮的節度使,掌握大唐帝國三分之一的軍隊。
安祿山之前非常怕宰相李林甫,但是李林甫死後,繼任的楊國忠沒有李林甫那樣的手腕,因而,安祿山越來越看不起楊國忠,而楊國忠則屢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告安祿山要造反。安祿山手握重兵,鎮守要地,可是又被楊國忠多次告要謀反,自然非常不安。而唐玄宗也似乎有意讓楊國忠和安祿山將相兩人相鬥。再加上,安祿山對中原的富庶非常羨慕。綜合這些因素,安祿山最後起兵造反。
本來即使要反,安祿山也是打算在玄宗死後再反,因為一者玄宗對他非常好,再者玄宗當了這麼多年皇帝,有非常大的號召力,這是安祿山所忌憚的。但是楊國忠屢次挑釁,導致安祿山最後打著清君側,誅殺楊國忠的口號最終提前造反。
平安讀史
安祿山為什麼要造反?其實與唐玄宗的信任沒有關係,只是與安祿山的性格和本性直接相關。有什麼理由可以說明呢?
首先我們來說明一下唐玄宗對他是怎麼個信任呢?應該說唐玄宗其實對安祿山並不認識,而安祿山之所以能夠搭上唐玄宗,是因為通過一箇中間人,也就是楊貴妃楊玉環所起的媒介作用罷了,這樣說來是什麼意思?意思很明顯不過了,那就是說唐玄宗對安祿山再怎麼信任,畢竟中間是隔了一個楊玉凡的,當然了,楊玉凡對安祿山是很信任的啦,因為安祿山認楊玉環為乾媽,這不媽媽長媽媽短的天天叫著呢,那這個楊玉凡有時候也有點受不了的,據說還跟她一塊泡過澡了,那關係肯定是挺鐵的吧,至於是真是假不說,應該說他倆的關係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啦,他和楊玉環的關係再鐵,畢竟和唐玄宗的關係還是相隔了一層的,從中你可以理解這個所謂的信任關係,是一個什麼樣的層次吧!
其次,我們要重點來說明一下安祿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第一,安祿山並不是一個漢人,而是一個胡人,他的母親是一個突厥人,他是一個突厥族的後裔,在那個時候,雖然說胡人和唐朝的關係也不錯,那畢竟是異族嘛,皇上能對他怎麼信任呢?那大臣也會有意見的,所以說這是安祿山要造反的一個基本的背景啊。
第二,那就是安祿山是一個機會主義者的小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安祿山出生貧困,從小就在江湖上混,做點小生意,小買賣,掙了錢就巴結小官吏,收買小官員,慢慢的往上層社會的官員也認可他,認識他就這樣走上了上層社會,而且還擁兵自重最多的時候接近20萬人呢,你想想手裡有了本錢,那對他這種小人得志,必然還想做大生意,什麼生意最大,那就是造反,逼自己當皇上。
第三個方面是因為安祿山作為胡人的本性,侵略的本性,那就深深的烙在他的骨子裡,流淌在他的血脈裡,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里應外合,與和他在一塊的胡人,開始幹一票大的。
第四個方面是由於安祿山,他的本性裡面從小就放蕩不羈,據說和楊貴妃在一起泡過澡呢,那在這種情況下,據說唐玄宗的耳目也會偷偷的把這個事情告訴過唐玄宗,唐玄宗起初還不信,後來經過觀察和試探,發現確有其事,在此情況下,那麼唐玄宗不會默許這種情況繼續發生的 就必然要動手,這樣在走漏風聲之後,也就迫使他開始考慮造反了。
總之,綜上所述,安祿山作為一個小人的本性,從底層社會爬到一個擁兵自重的守疆大吏,手裡有了賭的本錢,造反那就是他的賭性使然!
文心採露苑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楊國忠一直在唐玄宗耳邊煽動,說安祿山要造反,因為當時安祿山確實是炙手可熱,楊國忠害怕自己的權力受到挑戰,所以一直慫恿唐玄宗去滅掉安祿山。你想想看,當你知道了皇上旁邊的近臣,天天都要說你自己要造反,你當然是說不定哪一天就被皇帝給滅了,你這個時候不造反,還什麼時候造反呢。
但有趣的事,即使安祿山造反了,他也沒有享受到勝利果實。當時他本人手握三個節度使的兵權,騎兵數量尤其多,到前期的時候順利打到了東都洛陽,到後來,他卻突然身患重疾,據歷史記載,他當時眼睛已經看不到了,身上也是發腫、長瘡流膿,感覺像現在的糖尿病後期,苦不堪言。
當時安祿山的軍隊已經打進了長安,但安祿山自己卻還留在了洛陽。軍隊進入長安之後,發現國庫並沒有被燒燬,於是他的軍隊就瘋狂的開始劫掠國庫裡的錢財,而沒有繼續出兵追擊唐玄宗李隆基,這也是李隆基留的一手後招。
還有一個安祿山的兵權太大了,想起兵還是很容易的。而這個兵權就是唐玄宗自己給的,我們可以看到安祿山手握的三鎮軍馬,總數有18萬之多,而唐玄宗的中央軍數量只有9萬不到。唐玄宗為什麼這麼做呢?其實還是他想建功立業,如果邊疆地區的軍事統領手上的兵馬數量較少,那麼他對於這支軍隊的指揮權就會減弱,這樣是不利於打仗的,而唐玄宗就是個想開疆擴土的皇帝,他認為大唐的國力還非常的旺盛,他想成為那個千古一帝。所以他給節度使的兵權都非常的重。有如此大數量的兵馬,一旦有造反的心,那就如狼似虎再也遏制不住了。
張博力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對他再好有什麼用,安祿山掌握著大唐的三鎮兵馬,那時的藩鎮權利大的沒邊,什麼鑄幣權、募兵權、稅收權等等,反正就跟一個個小的獨立王國一樣,這樣的局面早晚得亂。
安祿山在唐玄宗和楊貴妃面前裝的像孫子一樣聽話,就像一條狗一樣,楊貴妃更是認他為乾兒子,還給安祿山洗澡,把安祿山打扮得像嬰兒一樣,真是笑死天下人了,這樣的王朝早晚得出事。
唐玄宗給了安祿山軍權和地盤,但是給不了他皇位,更給不了他永遠不會滿足的心,再說了,安祿山是胡人,可不會跟你唐玄宗講什麼四書五經,仁義道德,有實力了先反了再說,讓自己也君臨天下一回,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說的就是這種吧,各位小夥伴認為呢?
山河已無恙
箭在弦上,不得不反!換做是我,我也會反。具體原因如下,且聽一一道來
一、環顧朝野,舉世皆敵。宰相楊國忠拼命整自己,另一個軍方大佬哥舒翰雖同是胡人但關係差到極致,唯一信任自己的還是70多歲不知道還能活幾年的老皇帝,乾媽楊貴妃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心幫自己,當初為了討好唐玄宗說道“只知有皇上,不只有太子”這下也把太子給得罪了,有一天老皇帝一旦去世,這麼多人一定會想辦法neng死自己。
二、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古來邊疆武將哪一個下場好?上一個兼任四個節度使的王忠嗣墳頭草丈五了,自己兼任三個,下場不會更好,何況自己是楊貴妃的乾兒子,而王忠嗣則是唐玄宗的乾兒子!幼年被接入宮中撫養,被唐玄宗收為假子,特賜名忠嗣!下場呢?後來呢?差點被處以極刑,貶為漢陽太守,不久便抑鬱以終。
三、兵強馬壯,我比你強。朝廷在外設置了九個節度使,精兵強將都集中在邊疆地區,不但掌控軍隊還兼管著當地的民政、財賦,偏偏自己還是實力最大的節度使,另一個大的節度使哥舒翰癱瘓在床,自己兵強馬壯,中原大地百年不經戰火,拼死一搏,萬一搏出一條生路來呢。
總之,唐玄宗在世時信任安祿山,但誰又能保證新皇帝繼位後不會清算安祿山呢?
親賢臣,遠小人,此開元所以興盛也。親小人,遠賢臣,比天寶所以傾頹也。
sobermen
安祿山(703年-757年),營州(今遼寧朝陽)人,本姓康,名軋犖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個突厥族巫婆。相傳,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禱扎犖山(突厥尊扎犖山為戰鬥之神),遂於長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應生子,故名扎犖山。
安祿山之父死得早,他從小隨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後其母改嫁於突厥將軍安波注之兄延偃。開元初年,其族破落離散,他與將軍安道買之子孝節,安波注子安思順、安文貞一起逃離突厥,遂與安思順等約為兄弟,從此即冒姓安氏,名祿山。安祿山是唐代藩鎮割據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並建立燕政權,年號聖武。
安祿山長得痴肥,眼盲後,長期靠心腹小宦官為其穿衣。因其寵愛幼子,二子安慶緒見安祿山對自己不加寵幸,心中怨憤,命令安祿山寵幸的宦官李豬兒在替他穿衣時,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勢力開始走下坡路。
安祿山造反原因大體有以下幾個:
一、安祿山本身不是漢人,也就不會像從小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經科考制一步步步入仕途的漢人大臣們那樣講究君君臣臣的那一套,作為胡人的本性,侵略的本性,那就深深的烙在他的骨子裡,流淌在他的血脈裡,只要機會成熟就會造反。
二、安祿山和楊國忠為了相伴鬥爭已白熾化:安祿山想要做大唐的丞相,楊國忠要保住自己的丞相位置。安祿山越來越看不起楊國忠,而楊國忠則屢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告安祿山要造反。安祿山手握重兵,鎮守要地,自然非常不安。而唐玄宗也似乎有意讓楊國忠和安祿山將相兩人相鬥。
三、皇帝李隆基沉迷酒色已經沒有了當年的英明,特別對對結髮之妻王皇后、老丈人、李瑛、李瑤和李琚三王賜死;年已以六旬罔顧綱常奪媳為妾的人品讓安祿山如何敢信? 所以在當時人眼中唐玄宗絕不是個可以依靠、可以信賴的角色。
四、王忠嗣、唐玄宗的乾兒子兼任四個節度使的王忠嗣抑鬱以終的先例,讓兼任三個節度使的安祿山不寒而慄。
五、安祿山手握的三鎮軍馬,總數有18萬之多,而唐玄宗的中央軍數量只有9萬不到,那時的藩鎮權利還有什麼鑄幣權、募兵權、稅收權等等,反正就跟一個個小的獨立王國一樣,這樣的局面早晚得亂,安祿山對中原的富庶非常羨慕。
最終安祿山在天寶14年(755年),假借“清君側”討伐逆臣楊國忠的名義起兵造反,史稱“安史之亂”。
安祿山造反也沒有享受到勝利果實。當時他本人手握三個節度使的兵權,騎兵數量尤其多,到前期的時候順利打到了東都洛陽,到後來,他卻突然身患重疾,據歷史記載,他當時眼睛已經看不到了,身上也是發腫、長瘡流膿,感覺像現在的糖尿病後期,苦不堪言。
美麗青春您真痘
題主,如果你是安祿山,有個楊國忠天天和唐玄宗說你謀反,還派人到你在長安的家裡搜查你謀反的證據,拷打你的家僕,你反是不反?人為魚肉,我為刀俎!
再說安祿山開始還是打著殺楊國忠、除國賊的旗號進行的,唐玄宗如果有決心,把楊國忠貶下臺,完全就可以削去安祿山的底氣。可唐玄宗沒有這麼做,反倒是認為安祿山真的驗證了楊國忠的話語。
我早就說安祿山這小子要造反,陛下你還不信!現在你看他安祿山反了吧!——by 楊國忠
安祿山剛起兵時,聽到安祿山起兵的消息時,楊國忠是不憂反喜:等了這麼多年,終於等到機會來殺你安祿山,還名正言順的!
安祿山為了不反,不惜拜楊貴妃為乾孃。但皇帝身邊有個人老是說你反,以前作為安祿山盟友的吉溫還在時,還可以為安祿山分辨幾句。吉溫被貶後,整個朝廷無人再為安祿山說話。
說到底,安祿山和楊國忠的鬥爭,就是為了一個丞相的位置:安祿山想要做大唐的丞相,楊國忠要保住自己的丞相位置。兩個人的爭鬥過於火熱化,而作為皇帝的唐玄宗有無能力去調解,不是時而幫楊國忠,就是時而幫安祿山,意圖想要在他們二人之間搞平衡,讓自己利益最大化,最終爆發戰爭。
因此說,安史之亂最大的罪魁禍首是唐玄宗。有軍權的安祿山和相權的楊國忠,他都幫,想著讓雙方鬥爭,不想讓任何一方獨大。本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最後還是玩出了火來!
好吧,就算安祿山起兵了,但還不是打著造反的旗號。不是沒有機會挽回,但唐玄宗又犯錯:宣佈安祿山為造反,意圖以此來消弱藩鎮的軍權獨大問題。本來政治問題政治解決,非要用軍事來解決。
結果雙方一打起來,關中和中原的兵根本就不是安祿山的胡人軍隊的對手。最後還是靠西北胡人軍隊才平定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東方四鎮唐朝依然不成臣服,本質上就是承認了中國北方胡化的合法性。
歷史哨聲
安史之亂的禍首其實就是唐玄宗本人。正如杜佑在《通典》一針見血的指出:
“驍將銳士、善馬精金,空於京師,萃於二統(安祿山有兵十八萬,唐朝能立刻調出來的兵不到十萬)。邊陲勢強既如此,朝庭勢弱又如彼,奸人乘便,樂禍覬欲,脅之以害,誘之以利。祿山稱兵內侮,未必素蓄兇謀,是故地逼則勢疑,力侔則亂起,事理不得不然也。”
也就是說在當時唐玄宗安排的形勢之下安祿山只有鋌而走險去造反一條路能走。
如果真的像野史所傳,楊貴妃與安祿山關係曖昧。那麼盧星宇這一版安祿山可能倒是還原了。
首先唐玄宗將天下半數精兵歸在安祿山麾下,同時還賜予安祿山任免官吏和徵收賦稅的權力,並把所有揭發安祿山的造反人都送到漁陽,這種“信任”是任何一個臣子都無法相信的,因為這樣做只能讓人陷入高處不勝寒的恐懼之中。而唐玄宗在將安祿山置於如此境地之後又以平衡之術來牽制——即,給予安祿山以重兵大權的同時又重用其死敵楊國忠、哥舒翰。作為帝王心術,這一招的本意是讓安祿山失去所有退路,唯有仰仗皇恩這一條生路。然而唐玄宗卻忘了他自己在世間究竟是什麼形象。
唐玄宗明皇帝
先看看此人是如何對待結髮之妻。王皇后在唐玄宗還是個前途黯淡的王子(臨淄王)時嫁給他,可謂貧賤夫妻。當時王皇后的父親曾經為了讓這個小姑爺吃上過生日的長壽麵就典當自己的衣物;在攻殺韋后、迫死太平公主的兩次政變中王皇后的孃家始終堅定的站在唐玄宗一邊。但結果王皇后卻因為唐玄宗迷戀表妹武惠妃而遭到冷落。繼之又因沒有兒子遭到嫌棄,幾次揚言要廢了她,走投無路的王皇后只能哀求:“ “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鬥面,為生日湯餅邪?”沒想到這話又刺痛了唐玄宗那顆玻璃心。結果是王皇后被廢為庶人、老丈人等賜死。
之後武惠妃向唐玄宗汙衊皇子李瑛、李瑤和李琚三王謀反,這一次,唐玄宗僅憑兒子披甲進宮一條就定了罪,下旨將三王貶為庶人,又在次日賜死。
武惠妃薨後,年以六旬的唐玄宗老而漁色,罔顧綱常奪媳為妾(不要說這是唐室的胡風,胡人有烝庶母之俗,無偷媳之風)。
就這種人品讓安祿山如何敢信? 所以在當時人眼中唐玄宗絕不是個可以依靠、可以信賴的角色。這個人一生的種種所為都顯示了他的本質:自是、冷酷、衝動 (再加上窮奢極欲好大喜功,簡直就和他的祖母武則天一模一樣)。精通人情世故的安祿山對唐玄宗怎能不做提防,最後先下手為強?
順便再說一句,安祿山起事之後唐玄宗又因為不想承擔戰敗責任,惱羞成怒殺了封常清、高仙芝,逼哥舒翰出關迎戰,更說明這個人刻薄寡恩的性格一點都沒改。
位於河北省曲陽田莊的安祿山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