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用“七大恨”告天的內容是什麼?

讀者微刊

自古征戰,起兵的一方都會發布討賊檄文,既能師出有名,又能鼓舞士氣。努爾哈赤告天“七大恨”,正式拉開後金與明朝的戰爭。

努爾哈赤告天“七大恨”主要內容為:明朝無故殺祖父與父親,明朝偏袒葉赫等部欺壓建州女真,明朝官員在建州作威作福,明朝支持葉赫將許諾嫁給努爾哈赤的女人轉嫁蒙古,明朝驅趕邊境的建州百姓並毀其房,明朝支持葉赫與建州作戰,明朝要努爾哈赤賠償所殺越境之人屬違約。

努爾哈赤所發“七大恨”原告在誓師完後便已焚燬,皇太極入關作戰時曾發佈檄文,其中重述努爾哈赤的討明“七大恨”,先珍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五味社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相當於現代的宣戰書,內容無非是為自己攻擊中原王朝尋找仇恨和理由,作用對內是用仇恨凝聚人心士氣,對外則是爭取蒙古等政權的支持,爭取自己入主中原的正統地位。

公元1618年,明朝萬曆四十六年,清朝的天命三年。這一年正月,努爾哈赤對部下的王公大臣宣佈:“吾意已決,今歲必徵大明國!”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

這篇戰書,翻譯成現代的話就是:

第一,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第二,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聯合國際反動勢力欺侮我們。

第三,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勢力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干涉我國的司法權力。

第四,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干涉我國內政。

第五,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第六,明朝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第七,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欺壓我國百姓。

在站滿族的立場上,明朝是大國欺侮小國,這樣一篇討明檄文。對於當時的滿族八旗將士,均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也進一步堅定並提高了反明之決心。

皇帝自稱天子。天無二日,古人對正朔極其重視,努爾哈赤建國立號,本來已經直接挑戰了明朝的正統地位,又以“七大恨”告天,相當於現代的正式宣戰。至此,明朝已經不能“剿撫並用”,只能毫不妥協地戰鬥了。


讀者微刊

《討滿檄文》。

昔我皇祖黃帝軒轅氏,與炎皇同出於少典之裔,實建國於茲土。上法乾坤,乃作冠帶弧矢之利,以威不庭,南翦蚩尤,北逐葷粥,封國萬區,九有九截。少昊、高陽繼之,至於唐虞,分北三苗,海隅蒼生,莫不循化。夏商之世,王威不遠,亦能保我子孫黎民,不失舊服。自周公兼夷狄,定九宇,四海之內,提封萬里,旅獒肅慎,無敢不若。衰周板蕩,始有赤狄白狄九州陸渾之戎,交捽諸夏,夷言被髮,瀆亂華俗,部落聚居,勝兵稀疏,亦財比於癬疥。

秦始皇帝奄有海內,乃命上將,驅而致之河湟之外,始築長城以阻匈奴。中夏清明,秦功為大皇。漢肇興,則有平城之役。孝武赫然,銳意北伐,終絕大漠,勒石紀功於狼居胥之山,三世載德,威憚旁達。日逐呼韓邪單于,南向奔命,願為臣妾。迄於新都季漢之世,胡胙世衰,邊庭少事。

天誘其衷,唐室受命,西戎突厥鹹服其辜。以中原之地,久陷索虜,任用將帥,胡漢雜糅,卒有安史之變。延及朱梁,沙陀內寇,石晉劉漢,世載其兇。宋承百王之末,疆域削迫,燕雲諸州,淪於契丹。金源繼逆,播遷南服。遂啟蒙古,宰割赤縣,則我中華始丠墟為亡國。以民志未攜,能貴其種,韓宋天完,扶義伐罪,卒統一於朱氏,衣冠禮樂,鹹復其初。雖疆域之廣,不逮漢家,撻伐所及,遠逾宋氏。辨章種族,嚴於有唐,九邊分衛,廀候相屬。衛虜不能肆其毒,蒙古不能播其氛。邊防之嚴,趣重西北。蕞爾東胡,曾不介意。乃使建虜雉兔,竄伏於其間,薦食瀋陽,侵及關內,盜竊神器,流毒於中華者數十年。

逆胡愛新覺羅氏者,女真遺醜,櫱芽東垂,蒙魚為皮,使犬逐鹿。自以朱果之祥,發於神鳥,誘惑諸夷,肆其蠶食。昔在明室萬曆之初,跳梁作賊,父子就誅,兇嗣奴兒哈赤,長惡不悛,世濟其逆。我中華念其瞢愚,不忍盡戮,因夷治夷,疆以戎索,有龍虎將軍之命。奴酋背誕忘德,恣其虐饕,職貢無時,東珠不入,盜我邊部,旁及葉赫尼堪外蘭諸部,將率群醜,黃衣稱帝。其?子皇太極因襲便利,入據全遼。我中華亦有流寇之難,討伐不時,將帥亟易,遂得使虜窮兇極惡,肆其馳突,外劫朝鮮,內圍京邑,稔惡盈貫,亦隕其命。屬以流寇犯闕,思宗上賓,多爾袞福臨父子,假稱義師,欲盜中夏。

又爾滿洲胡人,受我華之卵育者二百餘年,尺布粒粟,何非資於我大國。爾自伏念,食土之毛,不懷報德,反為寇仇,而與我大兵抗……爾若忘我漢德,爾惡不悛,爾胡人之歸化於漢土者,乃蹀足謦欬,與外胡響應,大明軍則大選將士,深入爾阻,犁爾庭,掃爾閭,絕爾種族,築爾屍以為京觀。如律令佈告天下,訖於滿洲胡人極北通古斯之域。

是所深望於大明父老兄弟,戮力共進,相與同仇,還我邦基,雪我國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柏柏7737470

努爾哈赤25歲那年,家裡又出了一個大的變故。

原來,其外祖父王杲因為反抗明朝而被擊敗並慘死京城後,他的兒子阿臺心中憤懣,時時刻刻的想著要報仇雪恨,於是便經常率領餘部襲擊明朝邊境。

萬曆十一年,李成梁得知阿臺餘部在古勒城,隨後率兵將之團團圍住。這時,明軍買通了葉赫部圖綸城主尼堪外蘭,準備裡應外合,徹底消滅阿臺。

危急時刻,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出於家族的關係,當時便趕到古勒城,打算勸降阿臺。

就在勸說之時,尼堪外蘭帶著手下將明軍引入,並在城牆高呼:“李太師(李成梁)有令,誰殺死阿臺,誰就做古勒城主!”

結果導致城內一片騷亂,明軍乘機攻破並血洗了古勒城。亂軍當中,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也雙雙被殺。

事後,為了製造事端,努爾哈赤苦思冥想,擬出對明的“七大恨”告之於天,準備嚮明朝進攻。

“七大恨”裡的第一恨,就是指責明朝無故殺死其祖父和父親。以下即所謂的“七大恨”。

第一, 我的祖、父沒有侵犯明朝的一草一木,而明朝無理起釁,害死我的祖、父,此恨不容共天,此一大恨也;

第二, 明朝雖然起釁,但我等還是想修好,並勒碑警告,滿漢人都不得越界,有越界的即殺之。但明朝無視碑文,任意進入我邊界,幫助葉赫部,此二大恨也;

第三, 明朝人經常跨越邊境,我等按碑文約定懲殺過境之人,明朝人責備我擅殺,拘留我們的使臣,並殺之於邊境,此三大恨也;

第四, 明朝人越境幫助葉赫部,使得我等已聘之女,改嫁蒙古,此四大恨也;

第五, 柴河、三岔、撫安三地,歷來是我等疆土,已經在此耕種,明朝人不允許我等百姓收割,任意驅逐,此五大恨也;

第六, 邊外葉赫部,獲罪於天,而明朝偏信其言,還派使臣來責罵我等,肆意凌辱,此六大恨也;

第七, 在我等部落多年的征戰中,屢次和我等為難,當年哈達部幫助葉赫部來攻打我等,已被我收服,明朝還想要挾我等為之復國。

寫好“七大恨”後,努爾哈赤就起兵反明並相繼攻下關外七十多城。隨後,努爾哈赤即以瀋陽為國都,改名盛京,並以“後金”為國號。

這時的滿洲,已經成為明朝一個強勁的對手,儼然已是敵國了。

~~~~~~~~~~~~~~~~~~~~~~~~~

歷史無限精彩,持續更新中~

敬請關注:坑爹史冊,謝謝~

~~~~~~~~~~~~~~~~~~~~~~~


坑爹史冊

“七大恨”是努爾哈赤藉以反對明朝統治,增加自己起兵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一個重要宣示,其內容包括:

第一恨:明軍無故在東北邊疆興兵起禍,以至其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被殺,最後他迫不得已靠祖父、父親留下來的十三副遺甲起兵;第二恨:明朝違背與建州女真之間的約定,發兵東北,在建州女真和葉赫族之間的鬥爭中站在葉赫一邊。第三恨係指明朝違背與建州之間的約定,指責建州擅殺採參挖礦的漢民。第四恨指的是明朝遣兵支持葉赫將原本準備許配給努爾哈赤的女人轉嫁給蒙古。第五恨指的是明朝出兵,不許建州人耕田種地,不允許其收穫,第六恨指的是明朝皇帝聽取葉赫讒言,背書惡言,侮辱建州。第七恨明朝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經佔據的哈達地區。

綜上七大恨,每一條無不是充滿著對明朝的恨,對明朝皇帝的恨,對明朝大臣的恨。努爾哈赤想以自己和建州部落的一些深刻的屈辱的經歷和體會來激勵大家,奮勇殺敵。“七大恨”相當於努爾哈赤的政治動員書,也的確起到了他所想的效果,“七大恨”公佈後的第二天,努爾哈赤就率領步騎兩萬人攻打撫順,隊伍士氣高昂,最終攻下撫順。

不過努爾哈赤的所謂“七大恨”的內容有些不過是老調重彈,有些只是他自己的恨,當時的金兵之所以能夠在東北取得一個又一個戰鬥的勝利與明軍的鬆弛,缺乏戰鬥力有很大關係。明軍號稱在遼東有十萬人,實際上不過只有三四萬人,而且軍備長期不修,面對女真的挑釁也是步步後退。


青年史學家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國關東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

  萬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但是,努爾哈赤原約諾米納率兵會攻圖倫城,而諾米納背約不赴。尼堪外蘭又預知消息,攜帶妻子離開圖倫城,逃至甲版城。努爾哈赤攻克圖倫城後勝利而歸。八月,努爾哈赤攻打甲板城。

  然而,先前背盟的薩爾滸城主諾米納見尼堪外蘭有明朝做靠山,勢力較強,便偷偷地給尼堪外蘭洩露了風聲,尼堪外蘭聞風輾轉逃往撫順附近的鵝爾渾城。努爾哈赤再度撲空,遂收尼堪外蘭部眾後而還。不久,諾米納與其弟鼐喀達約同努爾哈赤會攻巴爾達城,努爾哈赤深知機會來了,便佯許盟約。戰前,努爾哈赤請諾米納先攻,米納不從。這時,努爾哈赤便使用預定之計,輕而易舉地除掉了諾米納。

  隨著勢力的逐漸擴大,努爾哈赤的名號亦逐步從“聰睿貝勒”發展至“女直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再稱“建州等處地方國王”、再到喀爾喀蒙古上尊號“昆都倫汗”。而明朝對努爾哈赤的野心渾然不查,甚至在1615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的前一年,薊遼總督還向朝廷奏稱其“唯命是從”。  努爾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國策。對於早年來投、率軍征戰、盡忠效勞的“開國元勳”,如費英東、額亦都、何和裡、扈爾漢、安費揚古等“五大臣”及楊古利、冷格里等人,給予特別禮遇和優待,賜給大量人畜財帛,任為高官,封授爵職,聯姻婚娶,榮辱與共。當這些功臣出了差錯時,他著重指出“貧時得鐵,猶勝於金”,常以其功而從輕處治。努爾哈赤招徠了許多有才之人,他們獻計獻策,多次進入大明掠奪使女真部逐漸“民殷國富”,為建立和壯大後金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說道著裡我們就不得不說一下努爾哈赤七大恨了,同學們是不好是看到這個會感到奇怪何為七大恨?別走開,下面就說說“七大恨”。

  天命三年(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正月,努爾哈赤對諸貝勒宣佈:“吾意已決,今歲必徵大明國!”,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他的後人此後繼續征戰,最終進入中原,統一了中國。

  大金國主臣努爾哈赤詔告於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欺凌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徵之。  七大恨:

  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
  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4、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
  5、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6、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7、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結束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把戰略重點從原先統一女真諸部轉移到反明上。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公開宣佈“七大恨”,起兵反明。“七大恨”的政治性遠遠大於感情性,全文並沒有過多的實質內容,意在挑起女真內部對中原的仇恨,從而達到努爾哈赤自己的政治野心。


優Ki醬

後金反明檄文

大金國主臣努爾哈赤詔告於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欺凌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徵之。

原文:

“我祖宗與南朝看邊進貢,忠順已久,忽於萬曆年間,將我二祖無罪加誅,其恨一也。

“癸巳年,南關、北關、烏剌、蒙古等九部,會兵攻我,南朝休慼不關,袖手坐視,仰庇皇天,大敗諸部,後我國復仇,攻破南關,遷入內地,贅南關吾兒忽答為婿,南朝責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復置故地。後北關攻南關,大肆擄掠,然我國與北關同是外番,事一處異,何以懷服,所以惱恨二也。

“先汗忠於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見疑,故同遼陽副將吳希漢,宰馬牛,祭天地,立碑界銘誓曰‘漢人私出境外者殺;夷人私入境內者殺’。後沿邊漢人,私出境外,挖參採取。念山澤之利,系我過活,屢屢申稟上司,竟若罔聞,雖有怨尤,無門控訴。不得已遵循碑約,始感動手傷毀,實欲信盟誓,杜非有意欺背也。會應新巡撫下馬,例應叩賀,遂譴幹骨裡、方巾納等行禮,時上司不糾出口招釁之非,反執送禮行賀之人,勒要十夷償命。欺壓如此,情何以堪。所謂惱恨者三也。

“北關與建州同是屬夷。我兩家構釁,南朝公直解紛可也,緣何助兵馬,發火器,衛彼拒我,畸輕畸重,兩可傷心!所謂惱恨者四也

“北關老女,系先汗禮聘之婚,後竟渝盟,不與親迎。彼時雖是如此,猶不敢輕許他人,南朝護助,改嫁西虜。似此恥辱,誰能甘心?所謂惱恨者五也。

“我部看邊之人,二百年來,俱在近邊住種。後前朝信北關誣言,輒發兵逼令我部譴退三十里,立碑佔地,將房屋燒燬,□禾丟棄,使我部無居無食,人人待斃,所惱恨者六也。

“我國素順,並不曾稍倪不軌,忽遣備禦蕭伯芝,蟒衣玉帶,大作威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文□之間毒不堪受。所謂惱恨者七也。”


七大恨:

(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

(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4)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

(5)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6)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7)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七大恨”的政治性遠遠大於感情性,全文並沒有過多的實質內容,意在挑起女真內部對中原的仇恨,從而達到努爾哈赤自己的政治野心。


南柯三境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另外一段歷史,大宋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4年9月,宋太祖趙匡胤下旨讓李煜來汴京,可是李煜用生病推辭,於是趙匡胤以此為藉口發兵十萬攻打南唐。其實這個七大恨和趙匡胤用李煜不來朝為藉口攻打南唐是一樣的,努爾哈赤想要反抗明朝也要有一個藉口,也有有一個理由,七大恨的內容就相當於是一篇討伐明朝的檄文了,“七大恨”的政治性遠遠大於感情性,全文並沒有過多的實質內容,意在挑起女真內部對中原的仇恨,從而達到努爾哈赤自己的政治野心,就是告訴女真人,我們和明朝的仇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七大恨:
(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輩;
(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4)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
(5)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6)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7)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這七大恨都是從女真族的角度出發的,要知道當時女真可是明朝的附屬,他們想要挑戰明朝的正統權威性,於是發佈了這七大恨,激起了女真的反抗和仇恨的情緒,七大恨與其說是恨,不如說是潑髒水,身為蠻夷之地,中央朝廷當然要對你們進行管轄了,這七大恨確實起了巨大的作用,為女真族提供了反抗明朝的合法性,也提高了他們作戰的積極性。


天楓說

哪七大恨呢?咱們刪繁就簡,把那些廢話都去掉——



一、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

二、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

三、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

四、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

五、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

六、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

七、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閱讀資訊箱

(1)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2)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3)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範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4)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5)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6)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穫莊稼;(7)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七大恨》,明末後金君主努爾哈赤發佈的討明檄文。天命三年(萬曆四十六年,1618 年)正月,努爾哈赤對諸貝勒宣佈:“吾意已決,今歲必徵大明國!”,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他的後人此後繼續征戰,最終入主中原,建立了統一的清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