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张垣」东山庙围困战

「烽火张垣」东山庙围困战

烽 火 张 垣

张家口地处太行山、燕山和阴山山脉交汇处,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连接蒙古高原地区与中原的唯一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张家口这座城市重要的经济、军事、文化地位。翻开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战争史,一处处声名远扬的昔日战场,一座座阅尽沧桑的要塞故垒,一段段气若长虹的长城古垣,诉说着从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战争最后决战期间50多场著名的战事,承载着历代前贤、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不忘记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张垣方志按公元纪年梳理了曾在张家口地区发生的重要战事以及相关内容,以飨读者。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张家口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发生了许多重要战役和事件。今天张垣方志向大家推送东山庙围困战,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烽火张垣」东山庙围困战

东山庙围困战

日伪东山庙据点占据沙赤公路要道,扼守海陀山北部门户,东西与雕鹗、大岭堡据点呼应,卡断龙延怀根据地中心区与北部游击区的联系,是敌我双方必争之地。

1940年秋,刚刚建立不久的龙延怀联合县游击大队,首先砸掉了东山庙的伪警察分驻所。1941年春,龙关县伪政权又在东山庙建立据点,冬季时又被姬永明大队长率队拔掉。1942年春,敌人在东山庙第三次建立据点,将炮楼建在村西北土山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烽火张垣」东山庙围困战

东山庙围困战

1944年秋,龙延怀抗日联合县出动区游击队和民兵,于8月16日晚向东山庙敌据点喊话,要敌人放下武器。县长刘谦亲自到东山庙村动员群众暂时撤离,久遭日伪欺压的群众响应抗日政府的号召,投亲奔友,大部分搬迁一空。二区区委书记王根成、区长武万艮、武委会主任刘长胜和六区游击队长何宝生,分别带领区游击队和200余民兵,枪口对准炮楼,并在炮楼周围和路口埋地雷,然后撤往据点周围高地监视敌人,只围不打。

建在山顶上的敌人炮楼,虽然易守难攻,但没有水源,喝水须到山下取水,唯一水源是东山庙村的一眼36丈深的水井,填井断水对敌人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夜间,民兵用柴草和石块填埋水井,白天,敌人又强迫群众重新挖开。反复两次都没有成功,敌人也将火力对准水井,再填井已十分困难。

总结前两次填井的经验教训,民兵决定第三次填井。为防止敌人袭击,避免造成伤亡,一面派民兵占领郑家梁、水厂、蔡窑子等山头,打枪、扔手榴弹,点燃篝火,吹号呐喊进行佯攻,分散敌人注意力。区游击队将毡子和棉被用水沾湿,披在身上作为掩体,以火力封锁敌炮楼的枪眼。趁敌火力分散之机,在区游击队的掩护下,民兵们奋战三小时,又用土和石块重新将水井填埋。

8月19日,即围困敌据点的第3天,龙关和赤城300余敌人,分两路向东山庙据点增援。民兵们埋设的地雷大显神威,炸死援敌10余人。东山庙据点之敌,仗其人多势众不仅到三里外的镇川堡和行子铺驮水,同时还将东山庙外逃群众威胁回村,强令群众挖了两眼小井。敌担心民兵再填,除把机枪对准水井外,每到黄昏就将井盖上锁,并在井边埋上地雷。日伪龙关县长也亲到据点“安慰”,并派一个指挥官前来压阵。

「烽火张垣」东山庙围困战

东山庙围困战

9月14日夜,区游击队和民兵抬着棺材和柜子逼近井边,里面装满沙土作为掩体,在敌人炮火扫射下,先起掉敌人埋设的六颗地雷和两颗手榴弹,又将两眼新井填满了石头,村里的群众也又一次撤离。

缺水成了敌人一大困难。水井再次被填,想抓人重挖但百姓都已跑光,只好靠雕鹗据点的敌人送水,路上又常被游击队袭击。一次雕鹗敌人送水,便衣特务在前边探路,百余伪军进行掩护。伪青年团员抬着水桶,快到东山庙时,突遭游击队和民兵袭击,抬水人一听枪响立即弃桶而逃,伪军们也只好撤退。敌人勉强维持到11月,由于援兵难至,情报断绝,群众远离,整日缺水,据点敌人陷入极度恐慌,最后只好被迫撤离。

从8月16日围困开始,到11月14日敌人逃走,历时90天整。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在水上做文章,以“填井”这一特殊斗争方式,最终将敌人成功逼退,拔除了东山庙据点。围困战中,地雷成为有效杀伤敌人的武器,在炮楼门边、道路上、山坡下,到处都有爆炸声,期间共鸣雷26响,炸死敌人35名。

(文章摘选自《张家口军事志》《赤城县志》《赤城英烈》等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