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國學】博觀約取(極簡版)

【觀念國學】博觀約取(極簡版)

胡立根


【觀念國學】博觀約取(極簡版)

【一語破的】

博觀約取:意思是廣博觀覽吸收,簡約審慎地選擇取用。語出蘇軾《稼說送張琥》:“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

【觀念國學】博觀約取(極簡版)

【原典精讀】

文不貴多(節選)

漢文人所著絕少,史於其傳末每雲:所著凡若干篇。惟董仲舒①至百三十篇,而其餘不過五六十篇,或十數篇,或三四篇。史之錄其數,蓋稱之,非少之也。乃今人著作則以多為富,夫多則必不能工,即工亦必不皆有用於世,其不傳宜矣。(《日知錄卷十九》)

【註釋】①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哲學家。

【點到為止】

中國文人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例如司馬遷,出身史學世家,10歲開始用10年時間讀遍國家圖書館藏書,20歲開始遊歷四方,考察風俗,採集傳說;28歲被任命為太史令,承父志,修史書。終於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被尊為“史聖”。

李白為什麼詩風那麼豪放?想象那麼豐富奇特?詩歌意境那麼雄偉瑰奇?因為他“觀奇遍諸嶽”(李白),“五嶽為辭鋒,四海作胸臆”(皮日休)。他一生四次遊歷,20歲起,飽覽蜀中名勝;25歲開啟17年的仗劍遠遊;京師3年廣交貴胄,遍會名家;45歲又啟動十年遊歷。他飽讀詩書,談兵擊劍,書琴歌舞,樣樣精通。

【觀念國學】博觀約取(極簡版)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杜甫,從20歲到29歲做過兩次長期漫遊。晚唐詩人皮日休,漫遊行程兩萬多里。

文學家如此,學者也是如此。中國古代有一種學習叫“遊學”,如後漢著名經學大師鄭玄,家住山東,卻長時間在西北、山西、河北、河南一帶遍訪碩學鴻儒。

這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學習精神與治學風格,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

至聖孔子,好學不倦,“入太廟,每事問”,以博學著稱,卻強調“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強調“敏於事而慎於言”,以至於“述而不作”。

老子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即周朝國家圖書館管理員,職業就是讀書,整理圖書,而他最後留給這世界的就是區區五千言的《道德經》。但五千言字字珠璣,道盡世間變化,說盡人生哲理。所謂濃縮的是精華。

中國有兩句成語,一是“大器晚成”。大器何以晚成?因為要經過長期磨鍊。另一句是“大道至簡”。因為博觀厚積,廣收博採,所以成大道;因為約取薄發,所以濃縮成精華。做學問,要從廣博出發,繼而務精深,最終達到簡約的境界。簡約是中國文化推崇的境界,但這種簡,是以簡馭繁,由博返約。所以,中國古代文化著作很少長篇大論。顧炎武先生明確提出,“文不貴多”,“多則必不能工,即工亦必不皆有用於世”。《顏氏家訓》說:“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所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古代學者,強調讀書治學必須下硬功夫,所謂“扎硬寨、打死仗”。例如著名國學大師黃侃,學識精博,無書不觀,卻自言要五十歲後方始著書,為的就是博觀約取。

治學如此,藝術也是如此,著名畫家董其昌就直接提出畫家也應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才有丘壑,筆下才有精彩。

【經典推薦】

蘇軾《稼說送張琥》、顧炎武《日知錄》(節選)、《晉書•文苑傳》、劉知幾《史通·內篇·採摭群言》、殷孟倫《談黃侃先生的治學態度和方法》

【觀念國學】博觀約取(極簡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