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國學】中華文化深沉敦厚的內在動因

厚德載物,中華文化深沉敦厚的內在動因

胡立根

【簡易國學】中華文化深沉敦厚的內在動因

【一語破的】

厚德載物:好的品德像大地一樣能容養萬物,也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語出《周易·坤·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原典閱讀】

《坤》,元亨,利牝馬①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坤卦》)

註釋:①牝(pìn)馬:母馬。

參考譯文:坤卦:大吉大利。佔問雌馬得到吉兆。君子去旅行,先迷失路途,後來找到主人,吉利。西南行獲得財物,東北行喪失財物。佔問定居,得到吉兆。

《象辭》說:大地形勢平鋪舒展,順承天道。君子觀此卦象,取法於地,以深厚的德行容納萬物,擔當大任。

【簡易國學】中華文化深沉敦厚的內在動因

【點到為止】

據考證,“德”字在商代甲骨文和西周初期銅器銘文中就出現了。“德字照字面上看來是從心,意思是把心思放端正。”(郭沫若)我們的民族從西周開始就十分重視品德了,西周的統治者將德政擺在首位。《尚書·康誥》據說是周成王的叔叔康叔到封地去之前,周公旦代替周成王向康叔宣讀的命令,一開頭就說:“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意思是,你要光大你逝去的父親文王的功德,彰顯仁德,慎用刑罰。隨後這篇文告還要求康叔,“像天空那麼博大寬容,以德服人,那麼你康叔就算沒有辜負我對你的期望”。

到了春秋,道德大旗明顯褪色。這時孔子登場,他對周文王推崇備至,認為“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他稱周文王為“三代之英”,感慨道:“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他“從周”,一是從“周禮”,一是從周“德”,以此形成他的倫理道德思想體系。孔子強調做人“以德為先”。所謂君子懷德,見賢思齊;他擔憂“德之不修”。孔子“文、行、忠、信”四教,德業居三。且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德行居首:“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他強調“為政以德”,這在《論語》中論述最多。孔子學習周文王,意在恢復周禮和德政,“為政以德”自然是其道德理論的目標和核心。孔子論個人修養,主要不在於個人的功德完滿,而在於治國平天下。治國平天下,關鍵在德,所謂“政者,正也”。為政以德,要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政以德,要教化百姓:“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到《周易·象傳》在解釋“坤卦”時就正式提出了“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口號。《周易》64卦,乾卦居首,坤卦居次。周易思維方式主要是象徵,乾卦取龍為意象,坤卦取大地、女性、母親為意象,象徵柔順和堅忍。大地以其堅忍不拔,承載萬物,可使萬物歸隱,以其像母親般的柔順,任勞任怨,成就了其“厚德載物”的最高德性。

後來的《大學》則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一切的關鍵都在一個“德”。

幾千年來,中國人奉行厚德載物,以“修身、正己、立德”作為為人處世、為官理政的根本,崇尚“仁、德、善”,強調德才兼備。儒家所謂“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不僅不朽,而且至高無上。

【經典推薦】

①《周易·坤卦》;②《論語》;③《大學》;④《

漢景帝官服詔》;⑤《貞觀政要》。

【簡易國學】中華文化深沉敦厚的內在動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