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李淵分別用7年統一天下,而為何曹操打了34年卻只有三分天下?

用戶64785518308

我說一下,我的分析。

為什麼說就漢高祖劉邦和唐高祖李淵,統一天下用7年,而曹操打了34年也只是三分天下?

原因總結:從天下格局出發趨勢是關鍵,當時天下格局趨勢是不同的。歷史改朝換代固然和某些個人有關係,但和人關係並不十分大,換句話說,我認為歷史上某個個人無論他能力再強,個體也不能大過趨勢。

一、首先說劉邦。

都說劉邦用了蕭何、張良、韓信等人才,如何如何爭取天下,多麼多麼英名等,這些都只是術不是道。

道是什麼,就像劉邦自己說的話:天下苦秦久矣。一語道破,這是根本。秦滅六國,沒有及時轉型制度,統一天下後應該休養生息以養民,而秦依然在沿用商鞅時的法度。

打天下時秦法耕戰,所向無敵,而治天下就成了勞民酷法。一是國家法制制度,沒有及時轉型。二是還沒有盡得六國百姓人心,人心未穩,人心向背問題。三是焚書坑儒等失策舉動,痛失天下文人士子之心。

故秦朝歷二世,就亡了。


二、其次說李淵。

當然李淵有個能幹的兒子李世民,能征善戰是創業初期的得力干將,但根本原因還是隋失去人心。

隋統治集團上層貴族,大興土木,下江南,徵高苟麗,上層統治集團驕奢淫逸,耗費民力過身,導致起義遍地,而李淵作為隴西貴族,有奪天下的實力和資本。



至於後來滅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軍閥,一是隋朝正統崩塌,民心觀望,誰更得民心必然心向誰,二是李淵集團推出的利民舉動等,成為取勝殺手鐧。

兵多少,看似是實力體現,而誰更懂得獲得民心,才是最大的戰略。

三、最後說曹操。

曹操能力和謀略,自然不必說,是很強的。曹操逢東漢末年大亂,西涼軍閥董卓進京,天子淪為傀儡,中央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權,於是諸侯並起,地方各自為政。


曹操憑藉挾天子令諸侯,在北方滅了霸主袁紹後,基本統一了北方、中原,一靠天子這個招牌(正統旗幟),二靠軍事謀略,三靠招攬人才。

但是,赤壁一敗,使曹操感受到了劉備和孫權的可怕之處,那就是曹操明白了此時根本滅不了孫劉。

一是天下人心並不完全歸向曹操,因為他感受到了劉備、孫權的民心凝聚力,這是根本原因;士大夫階層,有很多在支持劉、孫,此時滅孫劉,時機還不成熟。

二是曹軍連年征伐,兵疲民憊,國力民力不足以支撐,兵軍需要休養生息、積蓄實力。

三是雖然有天子招牌,但袁術稱帝、袁紹令立新帝,都是曹操手上這張天子牌大打折扣。

四是加之劉備、諸葛亮的“曹為漢賊”的輿論宣傳到位,劉備集團(關張趙等猛將)及東吳的軍事聯盟實力,都使得曹操不可能在一代人就能完成。

因此,曹操深刻認識到了這些,所以在赤壁戰敗回北方後,與民休息,勸農桑,修德政,希望通過提升綜合國力,爭取更多民心歸附,待天下時局有變、時機成熟,再圖進取。或由後一代君主去完成。

這就是曹操34年也未能統一三國的原因。

可以關注我,一起交流探討,說出你的見解。


峰子奇觀


劉邦和李淵定天下用很短時間,最主要在於時勢,時勢造英雄,英雄多了,自然很難對付,單憑曹操一個人是難以一時平定天下,那時比他智謀高的人多的是,一個小小的草芥諸葛亮都把他玩的團團轉。 曹操雖然有北方強勇悍將,得天下時機,地理人和,但缺少謀略,往往被對方抓住自己弱點狠狠的打,一次赤壁之戰讓他丟盔棄甲,孤傲自恃,疑心過多的他只有望江興嘆。三國是東漢末年的連接,漢朝雖然亡了,但實質沒有亡,漢朝被董卓,曹操兩位梟雄挾持,各個軍閥因此叛亂,格局一方甚至立國,董卓被王允用美人計除掉後,呂布自然承襲權位。曹操這時候展露頭腳,因為會一點兵法,在列強的夾縫中漸漸做大,自己帶兵,東征西討,後來他接了董卓的位子,在中央權挺朝野,而相對呂布失去了養父的靠山,越做越小,沒多大本事,退居西面。曹操將漢獻帝緊緊抓到手,利用他想號令四方諸侯,和平統一漢帝國。但現實哪有這麼容易,一聽皇帝被人挾持,誰聽他的,都各自為事,這也引來之後曹操東征西討蕩平北方的開始。他這樣一生辛苦的征戰,還不都是為自己家族當皇帝埋下伏筆。曹操當時想的太簡單,認為抓住漢帝就可以當漢朝整個江山,和平統一恰得其反,這才引來之後出現三國。



為了完成大漢統一,自己得不得再折騰一趟,他的折騰是有效果的,北方有強大的袁紹,號稱七十萬來戰曹操,曹操以漢丞相為名北伐,最終以少勝多火燒袁營,官渡一戰封頂。在之前呂布,袁術,張繡被一一擺平,控制河南河北,此戰更讓曹操達到巔峰,統一北方已指日可待。可放走劉備是他大錯,劉備被逐出後南下,投靠劉表,三顧茅廬招了諸葛亮,成了他智囊,劉備以西漢皇族身份,想恢復漢治,驅逐曹操,可現實哪有那麼容易,曹操正以逼近他的家門口,逃到哪,就追到哪。反而曹操卻拿統一天下的一張牌,曹操統一北方後,南方成了他重點,如果南方拿下,就天下一統。曹操趁劉表病危逼近荊州,劉備退居夏口,荊州陷落,曹操以為渡過江東就可以收棋,那沒想到劉備暗連孫權,合力阻擊曹操南下大軍。劉備勢力和孫權勢力合為一體在赤壁與曹操展開激戰,史稱赤壁之戰。曹操在開戰前大擺筵席,仗著曹魏北方雄兵信心十足,可兵多將廣不一定能平天下,最主要還是智謀。對方也少不到哪裡去,雖然人少可將勇個個深謀遠慮,像周瑜,趙子龍,關羽,張飛,魯肅,黃蓋等等外加上個高人諸葛亮,曹操若想拿天下,得鬥得過他們才可以統一天下,戰鬥變成了智鬥,一場赤壁之戰收尾也破碎了曹操統一南北的夢想。曹操後來不得不西進,北上,他在當時算是得了半壁江山,而不是整個中原,江東孫權因此戰,建立吳國,劉備西循蜀地建立蜀國,三國鼎力由此形成。



曹操一生算不上真正帝王,說來說去還不是為漢獻帝打工,曹操嘔心瀝血建立的功業,遲早會歸於他家族兒子曹丕手上,他不希望父親心血白流,最終代漢建立大魏。至於完成統一大業還不是曹操後代,是曹操傭人司馬懿後人,司馬懿有點像曹操,他的兒子孫子輩,司馬炎最終統一天下,國號再度刷新為西晉。

從以上歷史事件可以看出出現三國到結束三國的路子是有多漫長,和艱辛,最主要一點還是時勢太過混亂,英雄過於太多,一個個難以擺平,決策上失誤導致戰事重重,頻頻碰壁。曹操就是一個典型的人物,至於說劉邦和李淵呢,曹操就更顯得渺小。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漢唐締造者,曹操留給後人的卻沒有保住江山,恭讓給司馬家,曹魏只是個半壁江山而已。

劉邦,李淵和曹操比,智謀上,曹操應高一籌,劉邦面對秦末農民起義,那時秦朝已被顛覆,項羽分疆裂土,個個諸侯國事實上仍聽從項羽,劉邦那時只有一個對手那就是項羽,若打敗項羽天下就定。李淵呢,他並不是自己打下的天下,而是他的兒子李世民出謀劃策,征戰一方,畢竟是隋末,他家族底子深,於是就套上了隋朝的皇位,利用小皇帝穩定天下。隋末只有王世充力量大,再加上瓦崗寨,不久就被平了,李淵定都長安又廢了隋帝,自立為君,他靠兒子才折騰一番天下,那時形勢並沒有三國時複雜,這種結果也醞釀著兒子們反目在玄武門兵戎相見,李世民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自己讓父親退位,當了唐太宗。

在天時和地理人和上,劉邦和李淵更能站住腳,所以成就一番霸業。他們和曹操不同一點就是直接篡位當了皇帝,而曹操能仍為人臣,效臣忠,他這一輩子說來說去都是在漢獻帝名義下征戰四方,對後人沒有明確的方向,這也預示這他沒有像他們一樣建立帝國長遠計劃,而只簡簡單單是個梟雄而已,魏武帝只是後人追加的。簡單的說秦朝是被一支六國貴族領導下的起義軍軍推翻的,隋朝末年是被貴族取代統一的,而漢朝不同,他則是魏被挾持,慢慢走向滅亡,最終魏代漢而治。


路漫漫76416489


晉朝的嵇康年少的時候雲遊到了楚漢爭霸的鴻溝,然後說了一句話:“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作為一界狂生,他對劉邦是比較看不起的,誠然,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屌絲逆襲的最成功代表,但是他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時無英雄,在他的那個時代沒有一個能夠在胸懷,智計,謀略等諸多方面跟他一爭長短的人物。



雖然項羽出身名門,勇冠天下,英雄無敵,但這個僅僅成就了他中國古代無與倫比的名氣和英雄氣概,還有霸王別姬這樣動人的故事傳說,如果到現實的文韜武略,他可能僅僅是一個加強版呂布的水準。



《史記》記載項羽少年時候讀書不成,學劍也不成,後來想學萬人敵的兵法也是淺嘗輒止,他的成功更多地是因為他的貴族門第,過人的膽量和一絲絲運氣,他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到後來別人用就失敗,譬如馬謖,再加上太過簡單地奪取天下,導致他最終無力經營這麼大的地盤,最終成為照亮劉邦的一個最牛逼閃閃的背景帝。



而李淵建立唐朝,則是因為他家族本身就十分強大的實力,說實話李淵祖上和楊堅一樣同為北魏的關隴貴族集團,八柱國十二將軍,擁有極其深厚的家族底蘊,甚至楊廣和李淵本來就都是姨表兄弟。只是隋末天下亂了,隋國公後來變成了唐國公,背後的股東董事會還是一群關隴集團的各位大佬,只是換了個總經理而已,沒有本質區別,大家把原來的資源給了李唐王朝而已,成形的國家體系就像一個黑洞,具有無限強大吸納資源的能力,這點其他十八路反王沒一個人能夠做到。



而曹操,作為可能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大權臣,開闢禪讓繼承典範的人物,從董卓時代開始,他能夠連續平定袁紹,呂布,孔融,陶謙等一大票諸侯,不能不說雄才大略天下第一,但是不幸的是他遇到了孫權劉備。早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大家就有天下英雄誰抗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的說法,說明大家都是百年難得一遇的牛逼人物。



天下三分魏有其二,曹操的文韜武略天下無雙,而劉備具有巴蜀之地,雖然也是最弱但同樣是人才濟濟,甚至在關羽丟掉荊州後還有出兵東吳,再北上中原,一統天下的趨勢,關張趙馬黃,加上諸葛孔明為首的謀士群體,即使無力恢復漢室,但是保住蜀國險要之地還是不成問題的。



孫權秉承父兄之業,虎踞江東,也是一堆的人才,自從他當家開始就有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這樣的說法,後來魯肅,呂蒙,陸遜,一脈相承,兵強馬壯,因此他們能夠使得東吳甚至耗死了曹魏。雖然曹操確實履歷嚇人,但是說實話他的雄才大略並沒有對於劉備孫權形成什麼明顯優勢,只是大家方法不同而已,曹操親口對劉備說過,天下英雄,惟使君與孤,又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說明他對這兩個人十分忌憚。只是這兩年大家在為曹操平反的過程中無形地神話了他,把他推上了神壇,認為他的能力遠高於孫劉,但其實並不是,大家半斤八兩。



風言妄語

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的功用和民心的向背。劉邦和李淵面對的都是兩個武功浩蕩的短命王朝,秦和隋,而這兩個王朝之前都是分崩離析的軍閥割據時代,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這種時代,談不上文治,有槍就是草頭王,老百姓朝不保夕,顛沛流離,所以當一個強者出現,力克群雄,四海一統,皆因人心思安,然而這強者仍持強以馭民,不思文治,獨好武功,如胡亥,楊廣之輩,則民失其望,必奮力以矯之,有英雄如劉邦,李淵者,振臂一呼,天下歸往,期年可克,蓋天下只是矯起弊也。而曹操不同,漢家天下四百年一統,獨尊儒術文治已久,深植民心,雖外戚專權,天承亂象,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以一己之力,挾天子以令諸侯,然法統不正,文治無名,割據一隅,分裂之弊由是而興,千百年奸雄之名終難去也。由此可見,文治之功,可保長久,人心向背,方知順逆。


null108161361

看了以上回答,答案大概可歸結為幾個字:運、勢、略、力,等等。

上述分析都對,但只是表面原因,沒有涉及底層原因。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分裂和爭霸,例如,東周爭霸、秦末的爭霸、西漢末年、東漢末年、隋末爭霸、五代十國、元末、明末爭霸。表面上都是天下分崩、諸侯並起、群雄逐鹿,但實際東周時期、東漢末年(直至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直至遼宋金蒙西夏大理)的分裂爭霸與其他時候的分裂爭霸有本質區別。這三個時段的分裂本質上是禮崩樂壞、王綱解紐,而其他時候的分裂本質不過是皇權旁落、權力真空。

由此可見,同樣面對分裂,曹操和劉邦、劉秀、李淵、朱元章的任務是不同的。劉邦的統一在於爭奪權柄,誰拳頭硬誰贏。曹操的統一在於重建禮樂(重建“秩序”),不是靠拳頭就能解決的。同樣是追求統一,但困難度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所需的時間也不可同日而語。爭奪權柄可以在一代人時間內完成,但重建秩序要數代甚至數十代人才能完成。

於是我們看到,東周的分裂是數百年,魏晉南北朝的分裂是數百年,五代十國遼宋金蒙西夏大理的分裂又是數百年。這些分裂之後的禮樂重建(“秩序”重建)都不是由一個人完成的,而禮樂重建的結果就是有些歷史學家講的秦漢第一帝國,隋唐第二帝國,明清第三帝國。這三大帝國的制度、思想都有很大區別。

說回原題。不是曹操不夠優秀,也不是對手太強,而是他面對的任務太艱鉅。可以設想,假設赤壁之戰曹操由於某種偶然因素統一了全國,等候曹魏的還是司馬懿、劉淵、石勒……直到拓拔、高、宇文、劉、蕭、陳等輩。這期間的統一註定是短暫的。

那麼,為什麼說東周、漢末、唐末這三個時段的分裂本質上是禮崩樂壞、王綱解紐,而其他時候的分裂本質不過是皇權旁落、權力真空呢?

這個問題太複雜了,以後再回答吧。


prince1986

對於這個問題,我看大家分析的都是時局局勢和各自力量的對比,其實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兩個人,這兩個人反倒不是劉邦和李淵,因為這兩個人個人能力應該不比曹操強多少,我說的是韓信和李靖,正是這兩個為千年才出一個的軍事家,分別幫助各自的主子,迅速統一了天下。



先說韓信,如果沒有韓信,你能想象劉邦能那麼快戰敗項羽嗎?劉邦和項羽的戰爭打了四年,項羽每戰必勝,劉邦每戰必敗,然而四年戰爭打下來,劉邦的實力越打越強,而項羽的實力卻是越打越弱,為什麼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韓信為劉邦擴大了地盤,並且對項羽完成了戰略性包圍,這才使得劉邦的失敗無關緊要,反倒大大消耗了項羽的實力,最後劉邦又聯合天下諸侯,將諸侯聯軍的指揮權交給韓信,讓他在垓下發揮軍事才能,於是韓信發動十面埋伏,一戰而擊敗了項羽,從此劉邦沒有了最大的對手,統一天下的過程才順暢起來。



再說李靖,李淵固然有幾個能幹的兒子,比如李世民,李建成等,都是能獨當一面的將帥之才,然而他們的軍事才能與李靖比起來,還是要差不少的,在唐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李靖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打下的地盤遠超李淵李建成李世民父子三人,沒有李靖這樣的人才,一個蕭銑就夠李淵對付的了,再加上北邊一個東突厥,唐朝南北受敵,沒有李靖的幫助,統一戰爭不知道要打到什麼時候了。


曹操手下雖然文臣武將也不少,但是沒有像韓信和李靖這樣出類拔萃的人才!而他的對手劉備和,孫權也都有,很出色的將才,比如諸葛亮、周瑜、魯肅、陸遜等。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其實不單是21世紀,任何時代都是這樣,另外曹操在用人上也不如劉邦和李淵那樣敢放手,這也導致了他手下的人才無法發揮出像韓信和李靖那樣的才能。


古月今談

不知道這時間是怎麼算的?劉邦從前209年反秦開始到前202年滅楚建漢是7年,但他真正統一應該是消滅所有異姓王,殺白馬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前195年,加起來就有14年;曹操從190年與關東諸侯討伐董卓到他死公元220年,滿打滿算也才30年。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劉邦是踐行這句話成功的第一個中國人。剛剛從先秦那個貴族年代走過來,人們對身份的認知,那是刻在骨子裡的。劉邦從一個小亭長開始擊敗所有舊貴族,建立綿延400餘年的大漢王朝,確實不可思議。後世造反的豪強們,在類比前代帝王時,最多隻覺得自己能比得上光武帝、魏武帝,從來沒人自大到能比得上漢高祖。

孟子有句話,天時地利人和,我覺得用這句話來分析他們統一天下速度為何不同,比較合適。

英雄人物都是承天時應運而生,在那個舊貴族勢力依然龐大的年代,劉邦作為一個身份普通的低級小吏,敢於抓住天下大亂的機會,勇敢的舉起反抗大旗,著實讓人欽佩。在暴秦實力依然強大,人人畏懼的時候,他敢於挑戰,一路向西,直搗黃龍,掀翻秦朝。

劉邦成功的第二重要原因,關中作為根據地,佔據地利。劉邦第一次直接面對面對挑戰項羽,被暴揍一頓,幾乎亡命。但正是關中這個穩定的根據地,為他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人力支持。而他的對手項羽,都彭城,實際是四戰之地,不斷的被齊魏趙漢輪番攻擊,一直疲於奔命。

人和是劉邦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說,我計謀不如張良,將兵不如韓信,運營管理不如蕭何,但我最能知人善任,說出了他成功最大的奧秘。也最能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聯合一切能聯合的力量,如齊趙魏等一起攻擊項羽。

唐高祖李淵統一天下用時最短,他的奧秘什麼呢。

首先,他跟劉邦一樣,重視地利,一出手就拿下關中這塊寶地。在與山東諸雄爭奪天下可謂閒庭信步。

另外說到人和,相比劉邦還需費心經營人脈,李淵可以說是自帶BGM出場。他本就是關隴貴族,與隋煬帝楊廣還是表兄弟關係。楊廣死了後,各地豪雄紛紛自投門下,比如程咬金秦瓊啊等等,他們根本看不起王世充竇建德等暴發戶。征服江南只是稍微費了點力氣,嶺南等地都是傳檄而定。這一點根本不是劉邦、曹操所能比的。

如果說人和是自帶BGM,顯不出真本事。那把握天時,就是李淵成功統一天下最重要原因。楊廣三次征伐遼東失敗後,中原鼎沸,群豪蜂起。李淵的兒子和幕僚們紛紛勸他舉事,可他穩坐泰山,一直等待機會,只是派兒子們出去,潛結英豪,等楊廣困在揚州不能動盪,關東諸雄鬥得差不多了,他來了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不出幾年,就奪得天下。

最後說,魏武帝曹操。相比前兩者,他真能算是一個悲情英雄。論文才,他絕對是中國文學殿堂裡最頂級的大咖,論將兵打戰,不說最頂級,但也是一流水準,論治理天下,他的唯才是舉令、屯田,也是奠定魏晉後來統一天下的基礎。出將入相,說得就是曹操。可最後,他奮鬥一生30年,卻只是落得白臉形象,身負千載罵名。

也許就如高曉松所說,他是一個頂級CEO,有創意,執行能力強,但不是一個好的董事長,戰略規劃能力弱。

我們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比較分析下:

不說天時拉,首先說人和,論出身,他是官宦家庭的官二代,比李淵差很多,比劉邦卻又強很多。

有人說他人和,不比李淵差,他有天子在手,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莫敢不從。但仔細一分析,卻又是一把雙刃劍,他既可以用天子號令天下,但也能被天子傷害。例如衣帶詔事件,就很好說明了這個問題,天子隨時都想滅掉他。事實上他把天子安排在許昌,其實他自己經常居住在鄴城,也是有這個道理。

說到人和,他所面對的對手比劉邦和李淵的都要強大。劉邦所面對的舊貴族,經過秦朝統一戰爭打擊,其力量比之戰國時代已經差得很遠啦。李淵所面對的敵手,根本就不是隋朝統一時的精銳力量,那些精兵其實在三伐遼東時都損失的差不多啦。

而曹操所面對的對手們呢,那可都是東漢政府的正經正規軍啊。光武帝就是在地主豪強們簇擁下建立東漢的,經過一百多年發展,其實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語。袁紹家那是四世三公,孫權老爸也是政府大將軍、諸葛亮家族、西涼馬超家族都不是吃素的。說句老實話,曹操一生平滅他們真是辛苦了。

說到地利,相比劉邦、李淵,他所選的國都許昌地理位置是最差的。我們形容他一生是,東征西討,南征北伐,說明他的國都位置就是四戰之地。他打袁術,就怕馬超、袁紹偷襲後方。他滅呂布又怕袁術劉表偷襲。這牽扯他太多的精力。

綜合起來,他比劉邦、李淵更努力更費心,卻取得最差的成績。


茶亭浪子

就是勢不同而已!漢末群雄割據,逐鹿中原,英雄並起,曹操沒有絕對的優勢!且曹操不像劉邦、李淵一樣有獨擋一面的大將,說白了就是自己總是將軍,而不是統帥,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其它對手的厲害!劉邦手下文有蕭何。、張良、陳平、曹參,武有韓信、樊噲、彭越、周勃;李淵就更不用說了,自己的兒子李建成、李世民都是百年不遇的人才,加上李靖、房玄齡以及關隴集團,人才輩出,所以結局自然不同!郭嘉不死,曹操也許有的一博,郭嘉一死,曹操昏著迭出,雄心一落千丈,曹操這人還有個缺點就是疑心太重,說白了就是不信任別人。最後一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很多人因為漢室而投靠他,他們效忠的是漢室,而不是曹操,這點曹操很清楚,荀彧的死就很能說明問題。所以曹操終其一生也未成帝!


雪山飛狐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要從他們所面對的亂世之前的那個朝代說起。

劉邦之前的是秦,李淵之前的是隋,而曹操面對的卻是東漢。

這三個王朝的區別,最直觀的就是時勢,秦、隋,都是分久必合之後的“合”,而且這個合,都是靠著武力打下來的合,天下是靠刀槍強力粘合在一起的一統。

而東漢,上承炎漢四百年之氣運,天下人不是沒有野心家,比如袁術、劉表之流,但是“天下尊劉”這個觀念早已深入人心,這種正統觀念,還在唐朝的末世出現。

朱溫篡唐,他的親哥哥罵他,天子自然是李家人做,你算什麼東西,也配當天子?

這就是氣運,就是合法性,也是天理人心,比如當代的海外華僑、華人,早30年,還是掛青天白日旗是正統,可到今天,又有幾個還奉中華民國的正朔?

這個時勢,能讓舊秩序的挑戰者束手束腳,而沒有這種合法性加持的朝代,在其末世時,卻會加速起滅亡。

比如秦朝,項梁、項羽面對的會稽郡守殷通,是秦朝的二千石,土皇帝一樣的人物,聽說陳勝吳廣造反,首先想的竟然是叫來項梁商量造反;至於帶著秦軍攻百越的大軍統帥任囂,身為秦朝的南海郡尉,病重之時,想到的是拉趙佗來,讓他堵住關口,不受北方的朝命。

隋朝也類似,李淵本人就是隋煬帝的表兄弟,可謂親貴中的魁首,被任命為太原留守,有大權在手,也算受恩深重,結果,反了;楊玄感,做到了工部尚書,父親是權傾朝野的楊素,也反了。

秦朝和隋朝的瓦解,與其說是劉邦、李淵的功勞,不如說是這棟大廈下面有太多摳磚的人了,無論是體制內的還是體制外的,所以當大廈垮塌的時候,就進入了一個無秩序的狀態。

而哪個人在進入無秩序狀態時所擁有的綜合實力最大,無疑就會快速成為勝利者。

比如劉邦,看似比項羽弱小,但項羽不過九郡之地,天下有40多個郡,劉邦拉了一群盟友揍死項羽,這是高帝五年,可他一直到高帝十二年,仍舊在戰場上奔波清理自己的曾經的“盟友”,現在的公開的、潛在的“敵人”們。

這加起來就是14年咯。

而李淵,憑藉強大的親族力量和家族的名望,快速建立起了自己的王朝雛形,並把大批的起義軍將領、舊隋高官收納到自己的體系之中,對於這部分人的清洗,甚至延續到了唐太宗朝,包括盧祖尚、劉蘭成等等,而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提拔起自己的政變班底,才把大批的舊隋高官打翻在地,清洗出局。

這個年頭,也不只是7年。

反觀曹操,他的奮鬥歷程,是在東漢的政治傳統架構下,建立自己的幕府,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代有名的“霸府”體制。

換言之,這是一個鳩佔鵲巢的過程,而不是騰籠換鳥的過程。

曹操的政治集團形成,舊有的觀點往往指出為法家寒族,其實他任用寒族確實不少,但是正如他之後諸多“霸府”政權一樣,軍權主要掌握在親族手中,再以親族統轄外姓重將的部曲和州郡,形成一個獨立於舊體制(卻不代替舊體制)的常備軍管理體系;政治上的核心班底則是潁川荀氏為首的“黨人集團”,進而與汝南袁氏、弘農楊氏之類的“四世三公”的文化世家對抗。

汝南袁氏的代表,袁術、袁紹,為什麼在漢末亂世的開始時,那麼強大?

根本原因就是他們代表著東漢舊體制的運行方式,所以他們的周圍圍繞著成千上萬的依附於舊體制生存的小家族。

而曹操和“黨人集團”,作為非既得利益者,在進行的就是一場社會革命。

換言之,對於大部分的反對者,劉邦、李淵都可以收編、消化,哪怕秋後算賬也無所謂,而曹操卻需要一路打怪升級殺過去,不存在這種妥協的可能,直到他摧毀了舊體制最大的boss——河北袁氏,他的新體制才算初步建立。

這時候都已經建安十二年了,再過一年,他就晉位丞相,進一步鞏固了他的“霸府”體制。

最後說一條,袁氏有多強大的旁證,在袁術稱帝被擊敗後,孫策出兵擄掠了袁術的留下的部曲三萬人,不是軍隊哦,是百工伎樂等等非戰鬥人員,就有30000人!!!

所以,三個人的根本區別就是對手、目標不同,劉邦、李淵的對手,其實是少少的,可以聯合可以聯合的力量,而曹操的對手卻是多多的,只能不停地打,不停地殺,殺到最後,三分天下有其二,人口反不如吳、蜀這三分之一的多。

這也是摧毀一箇舊秩序的代價吧……


劉三解



看了前面很多老師的回答,都認為是時代不同,對手、隊友的差異,當然我是深表贊成的,不過我認為更應該考慮的是前朝的狀況,既然是打天下顛覆的就是舊王朝,舊王朝的狀況也就代表了當時時代的發展趨勢。

劉邦和李淵的前朝都有一個明顯的通病,就是秦末和隋末都是暴戾之朝,說句不好聽的就是氣數已盡,天下人人都想去推翻它這個無道政權,我們不妨來簡單分析一下。



身處亂世,老百姓都希望有一個新的政權去改變現在的被經濟剝削、政治壓迫的現況。大家都知道秦朝講究嚴刑峻法,人人惶恐自危,在街上隨便買個東西都有可能要被檢查,動不動觸犯法規輕的被割耳、割耳朵,重的腰斬、分屍,更兼重徵六國徭役去修建秦朝的大工程,據史書記載大多去參與工程建設的人十之八九都有去無回,搞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隋朝末年社會也一團糟,隋煬帝先是徵集了全國的壯丁囤聚涿郡,和隋朝正規軍一起號稱百萬大軍進攻高句麗,又徵調百萬民夫去運糧,當時連年大旱,莊稼欠收還去把那麼多農民搞到前線,國庫本來就不充裕還搞了那麼多大工程及發動戰爭。可以說隋朝末年是積貧積弱的,而且內憂外患不斷,僅起義軍的隊伍就達百餘隻,起義軍數量多達百萬,可想隋朝的統治幾近於土崩瓦解的狀態。



而東漢末年的確起義軍是不少的,但大多是饑民流寇,跟秦末隋末的起義性質是有本質區別的。多數人都認為東漢末年宦官是當政才導致朝綱混亂,多數官僚階層、士大夫階級、平民階層都還是認漢廷的,更都不希望漢朝倒下去起初還都是願意去拯救即將傾倒的漢朝的。

我認為曹操的才能並不遜色於劉邦、李淵,當然他們各自時代的隊友和隊友也都是差不多的水平,因為時代不同所以也不好去評定誰強誰弱,而確定的是他的時運卻比此二人都差,時代背景也不允許他能像劉、李一樣那麼短的時間內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