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时为何袁世凯不出兵保护北京?

热白开一号



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是慈禧逃亡西安,洋鬼攻占北京,在紫禁城拍照留念和炫耀,然后双方签订《辛丑条约》,自此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们知道当时慈禧已经向洋鬼宣战了,同时将诏书下发到各省,慈禧的意思是借助义和团教训洋鬼,让各省在必要时予以支持。但是,慈禧的希望落空了,东南各省并没有支持她的决定,李鸿章更是声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慈禧被逼无奈,只好化装成农妇逃离北京。

那么,当时的袁世凯为何没有派兵救援北京呢?



袁世凯小站练兵,即将诞生的军阀。

但是袁世凯在朝鲜浸淫军事和政治多年,早已经不是曾经的政治菜鸟了,他在小站培养自己的嫡系亲信,比如我们常说的“北洋三杰”。清朝以旗兵制度防止军队成为将领的家军,可是自曾国藩创立湘军开始,军队则又逐渐成为将领的家军。袁世凯小站练兵,名义上练的是清朝的兵,实质上则是他的袁家军,军令出自袁世凯。

小站练兵的崛起之势让袁世凯逐渐有了拥兵自重、对清政府阳奉阴违的资本和底气。





袁世凯加入“东南互保”,“各家自扫门前雪”。

我们看看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东南各省的清政府要员: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刘坤一,任两江总督

李鸿章,任两广总督

许应骙,任闽浙总督

袁世凯,任山东巡抚

红顶商人盛宣怀亦牵涉其中,而且当时的盛宣怀在李鸿章的扶持下正担任清政府的铁路大臣。当东南督抚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有意与列强媾合的时候,便是盛宣怀出面牵线搭桥,然后以张之洞、刘坤一为首的督抚发起了所谓的“东南互保”。原因是因为他们反对义和团运动,主张以武力镇压义和团,义和团不仅损害洋人的利益,也不利于地方的稳定和发展,于是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东南互保”,约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这便是“自家各扫门前雪”,避免自己的地盘卷入清政府与列强的战争中,“东南互保”在本质上是拥权自重的背叛,在客观上则确实维护了东南各省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稳定。但是,当时的袁世凯并没有主导权,李鸿章同样没有主导权,但他们也确实不希望自己的地盘卷入战争。



袁世凯掌兵权后对清政府的首次试探。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已经基本形成了战斗力,但是近在山东的袁世凯仍然不肯出兵为慈禧和光绪解围。因为,袁世凯也想借机试探清政府。

相比于李鸿章是清朝的纯臣和忠臣,袁世凯对清政府可没那么恭敬和忠心,他很善于钻营,善于把握时机甚至创造时机。我为什么说这是袁世凯对清政府的试探呢?这是基于袁世凯的政治野心和政治视野。

以当时的时势来看,中国进入乱世已是必然,这点不只袁世凯看到了,李鸿章也看到了,清政府同样看到了。中国每逢乱世出什么?出奸雄、枭雄与英雄。袁世凯不仅有野心,还有能够支撑起他野心的实力。袁世凯希望仗着自己手里的力量继续往上爬,这当然少不了对清政府的试探,清政府到底还能爆发出多少力量,这便只能借助八国联军探明清政府的虚实了。如果清政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庞大,或者清政府战败,慈禧必将更加倚重自己,那么自己的屁股便可以坐到更高的位置。

袁世凯对清政府的最后一次试探其实便是欣然接受载沣的罢令回家钓鱼。

因此,袁世凯在考虑到保存自身实力的同时,顺便试探清政府的虚实,反正出事了有李鸿章、张之洞和刘坤一他们顶着,他几乎处于不败之地。

如此袁世凯是奸雄、枭雄,还是英雄?“卿本佳人,奈何为贼”,袁世凯本该躺在神坛上享受后人的顶礼膜拜,却因称帝为自己增添败笔而被打落谷底,令人不胜唏嘘。


吾与吾国

八国联军侵略大清国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袁世凯,为什么没有出兵去抵抗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八国联军为什么会出兵?这是为了保护被义和团攻击的各国使馆人员和侨民,同时教训一下满清政府,让它们知道一下痛。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这是因为清廷上层官员的支持,所以他们可以在南北横行无忌。但是到了山东境内,却栽了大跟头,因为山东巡抚就是袁世凯。袁世凯知道这帮人是祸害加骗子,下命令严厉镇压。义和团遇见袁世凯,就算遇上克星了,活该他们倒大霉,一下子被杀了2千人。他们被杀怕了,知道在山东境内混不下去了,这才往京城方向流窜,然后才捅下天大的篓子。

可见,袁世凯和清廷的政策是截然相反的。清廷对义和团是扶持,而袁世凯是绞杀。袁世凯敢于与清廷的政策对着干,说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底气。袁世凯对抗清廷命令的底气,来自哪里?来自他训练的北洋新军。

北洋新军的前身,就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这是袁世凯发家的本钱。北洋新军当时已经成为了效忠袁世凯的“袁家军”,只听袁世凯一个人的,慢慢发展到二三十万人。袁世凯头脑很清楚,知道义和团运动必定失败,万万不可和义和团搅和到一起。



(小站练兵)

正好,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他是李鸿章的弟子)在南方牵线搭桥,以李鸿章为首脑,搞了一个“东南互保”,目的就是要抵制清廷联合义和团,拒绝派兵北上勤王。参加“东南互保”的人,有张之洞(湖广总督),刘坤一(两江总督),李鸿章(两广总督),许应骙(闽浙总督),再加上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他的官位最低,上面有总督顶着,所以比较安全,也正好借此试探清廷的底线。事实上,事后清廷也没有追究这帮重臣,李鸿章是淮军系统的领袖,慈禧知道动不得他。而袁世凯之所以有这个胆量,是因为他是一个枭雄人物,又有一支强大的北洋新军做他的政治资本。

事实证明,袁世凯又赢了。八国联军退兵之后,清廷威信和统治力急剧下降,而汉人大臣崛起,袁世凯即将迎来他的事业高峰。


怀疑探索者

八国联军时,袁世凯正在任山东巡抚。1899年冬,袁世凯由工部侍郎升任山东巡抚,他在“小站练兵”时训练的自己的嫡系部队也就躲过了八国联军。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赶到北京也不是来不及,但他不会的。要知道,岑春煊怎么从甘肃赶过来“勤王”了。

“用险”不是他的一生的特点,他更不会为了清朝忠心,他忠于的只是自己。

(1)袁世凯的两次“人生跳跃”

袁世凯得以成功,首先要感谢淮军的吴长庆,因为吴长庆与袁世凯的养父袁保庆要好,在1881年召集袁世凯入了淮军。1882年,跟随吴长庆进入朝鲜。1894年7月19日,在甲午战争爆发前,花钱拖关系坐着英国战舰逃回天津。甲午战争期间搞起了后勤。

自1895年12月8日起,清政府让其以“西法”编练新军,袁世凯便利用这一期间利用“传统忠君(其实是他自己)思想”加西方武器加西方训练方法逐渐锻炼了一只在清军中战斗力较强的新军。

在编练新军过程中,利用“康梁”与光绪皇帝产生关系。然而,他比“康梁”更早地认识到“皇帝无权”的现实。其后,袁世凯的告密也就顺理成章了。

(2)袁世凯从未忠心过清朝,他不可能为了“并不忠诚也不喜欢的太后”而去冒险

袁世凯不可能为了慈禧去“殉葬”。包括袁世凯在内的“东南互保”的大臣们,也并不是为了所谓的国家百姓,只是为了自身的性命。

自“甲午战败”后,清朝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存在的合理性”,民间的思想也不可能不对他们有触动。在这种情况,各地拥有兵权的大员们“拥兵自保”的心理也就不奇怪了。从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袁世凯、张之洞对清朝其实都不“忠心”。他们同样是编练新军,张之洞的“新军”埋葬了清政府,袁世凯的则带领着他的“新军”推了一把。

由此,从这个历史脉络上看,袁世凯不去北京和“八国联军”打就很正常了。


坐古谈今

这则涉及到对待义和团的态度。当时朝廷可分作两派,一派主张剿灭义和团,是为剿派,一派主张招抚义和团,是为抚派。慈禧、刚毅等属于后者,正是他们的决策失误,引来庚子之乱,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太后和皇帝仓皇西逃。袁世凯属于前者,他到山东当巡抚,因大杀义和团,得了个“人屠”的恶名——晚清有三屠之说,岑春煊好弹劾官员,人称官屠,张之洞花钱如流水,人称财屠或钱屠,袁世凯杀人如麻(主要指义和团时期),人称人屠。由此可知他与中央并非一路,所以犯不着去趟北京城的浑水,而选择加入东南互保,与刘坤一、张之洞等共进退。


说起袁世凯对付义和团的故事,正可见他的高明。须知山东是义和团的发源地,他的前任叫毓贤,属于抚派,因主张招抚义和团,得罪了洋人,重压之下,朝廷不得不将其免职,这才轮到袁世凯捡漏,出任山东巡抚,成为封疆大吏。1899年冬,袁世凯到山东之后,一反毓贤之道,对义和团坚壁清野,大杀四方。哪怕后来朝廷改弦更张,要求招抚,他却不管不顾,照旧剿办。这如何向朝廷交差呢?袁世凯自有办法。据柴小梵《梵天庐丛录》,袁世凯通告治下各县:“凡真正拳民,均已赴京、津助战,其在内地逗留者,决非真正义民。凡伪充义民滋事者,杀无赦。”大意是,真正的义和团都去北京、天津精忠报国去了,留在山东的都是假义和团,欺世盗名,罪该万死。



羽戈



第一袁世凯民族观念深刻(民族层面)

袁世凯生在河南项城的大户人家中,他叔祖袁三甲是朝廷一品大员,他父亲是地方豪绅,后来花钱买了个五品同知。列强侵华频频清政府腐败无能,签订很多不平等条约,被胸怀大志的袁世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一直有驱逐鞑虏恢复汉人政权的想法。



第二袁世凯政治野心大(个人层面)

袁世凯出生书香世家,从小也是被家里悉心培养,经史子集、兵法韬略皆有涉及而且天赋异禀。在他13岁时就能写出“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这样野心勃勃的诗来,自然是不愿意屈居人下的,更何况自己手里有兵权这就是他称霸天下的政治资本,自然是不会去趟这趟浑水的。



从道义上讲,袁世凯身为清朝官员理应拱卫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但封建王朝日薄西山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再加上政治腐败,也不是一己之力能够改变的。


纳兰轩若

换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职场判断与发展。职场有发展的人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务实主义者 一种是理想主义者,平庸者不提。

这两种人要想有发展也必须有两个主要客观条件,趋势判断与务实策略。袁世凯的职场之路算是比较平步青云的,这两点他结合的相当不错。

1.第一个趋势判断机运,洋务运动轰轰烈烈的时候,大清中兴,碰上朝鲜东学党起义,袁世凯被派往朝鲜,非常漂亮的解决了这件事情,凸显了他的实用主义能力。

2.回国之后,趁势被提拔到天津练兵,练新兵的能力也非常不错,随着新军在朝廷地位日渐重要有了自己的基础。

3.这时候出现了维新变法,理论上,维新改革是个趋势,但袁世凯多年混迹官场,深知光绪这个团队的风险,如果选择忠君,很可能风险非常高,回报也非常大,所谓前途未知,而选择慈禧则比较稳妥,加上自己本来拥有的利益,他务实的选择了稳健,而不是赌博。

4.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大有席卷天下之势,趋势已经改变,此时忠君又是高风险,且利益不大。所以袁世凯审时度势逼清廷退位,虽然他本来并不是什么忠义之人,为了不落下口实,提了一个善待清室的条件。

5.当登上最高位置之后袁世凯错误的判断了形势,称帝,最终没落得好下场。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袁世凯基本上是处于利益的考虑对趋势做出务实判断,一生的重要转折判断都是对的,唯有最后一次。那么也就不难解释他为什么在八国联军侵华时不出兵,此人是个务实利己主义者,所有的判断都得益于此,他当然不会拿自己的家底去保卫满清,很多人今天给袁世凯翻案是基于这个务实主义者在各种洪流中深知利弊,所以对于当时中国国情政策当了最高领导之后有些对的政策,但殊不知,这样一个人不会真正给国家带来改革和进步,真正能带领国家改革进步的还是哪些拥有崇高理想,为了理想奋不顾身的人。


牛牛的事儿

袁世凯作为一代枭雄是非常理智的人,他唯一感情用事的一次就是称帝。

除此之外,袁世凯做事都会经过通盘考虑,谋定后动!纵观袁世凯叱咤风云的一生,他做事的原则是这样的:自己最重、国家次之、不与庸者同流合污、顺势而为。

自己最重,国家次之

甲午战争之前,袁世凯曾经让驻朝日军一度头痛不已,甚至想要过刺杀他。但,当甲午战争要打响的时候,袁世凯发现不妙,就秘密潜回国内。这种做法其实比叶志超7天狂奔600里强不到哪里去,而且显得更鸡贼。所以,当袁世凯捞到足够的政治资本后,不将自己陷入险地就成了他的底线。

不与庸者同流合污

袁世凯好歹是一代枭雄,在清末大舞台上,当时能达到他这个高度的人寥寥无几。所以,他早就看出义和团不靠谱。所以,在山东担任巡抚的时候就对义和团进行了镇压。所以,虽然后来慈禧对义和团进行纵容。但袁世凯仍然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对策,并且将山东地区的义和团赶走,为日后山东加入东南互保提供了条件!

顺势而为

但是,袁世凯并没有丢弃义和团给他带来的政治资本。由于和列强关系良好,袁世凯能够当上山东巡抚也是来自于列强对他的关照。

在八国联军攻打中国的时候,袁世凯知道清军和义和团是必败无疑的。自己就算带兵勤王也于事无补,反而会让自己由列强的朋友变为敌人,而列强是他能够坐稳山东巡抚的靠山。自己拆自己的台,这不是袁世凯的办事风格。

最重要的是,袁世凯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慈禧在对八国联军宣战的时候,她代表的并不是整个大清。东南各省在慈禧宣战后并不理会慈禧,而是联合起来与列强达成和平协议,并称此次宣战是义和团“矫诏”。所以,袁世凯不用担心慈禧秋后算账。

就这样,袁世凯保全了自己,结好了列强,最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己。

1901年,李鸿章去世,虽然袁世凯参加东南互保很不给慈禧面子,可由于和列强的关系,再加上支持自己的数万北洋军。袁世凯照样接任李鸿章成为直隶总督,并且成为与列强谈判的代表。

事实证明,袁世凯做对了!10年后,溥仪退位,袁世凯成为天下共主!


历史风暴


从义和团进京,到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到假情报导致慈禧宣战,主战派在操盘。在主战派守旧派眼里聂士成都是二鬼子,同样袁世凯也不可信,还有袁在山东剿灭义和团,但从慈禧到地方督抚谁也没想到,2~3万洋人很快打进了有十几万义和团,几万清军守卫的北京城。不是不救是没想到败的太快,太彻底!袁世凯,派张勋,夏辛酉带兵救援了,而后参加了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的东南自保!


一叶小舟风雨渡

八国联军正式侵华时是1900年 袁世凯的新军还没练成呢。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清朝慈禧利用用义和团来打击洋人,后期八国联军才侵华。



清政府顶不住压力反而镇压义和团---期间袁世凯去山东镇压。



后期八国联军势大已成席卷之势,清政府才所谓的宣战。



1895年袁世凯奉命在小站练兵, 而新军是1901年侵华后期才开始筹建,1904年相对有所规模,而前期也不是袁世凯操控新军,只是后期190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后才成为袁世凯的嫡系,为其操控。




虽然袁世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屡屡抗命,可由于武卫军的前、后、左、中四军在战争中被消灭殆尽,唯独袁世凯的新军硕果仅存,所以他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成为当时清廷最有实权的人物。


小小小守护

八国联军侵华是以慈禧为首的满清政府腐朽外交应对不当引起的战争,当时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沙俄强租旅须大连,德国强租胶洲湾等,国内民不聊生,于是义和团兴起,满清政府镇压无效,看到列强侵略,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清政府加以利用以抵制列强,后列强以公使辱死为借口,派兵北上侵犯天津大沽,慈禧怕的要死,下令不许抵抗,不做防守,匆匆逃离,又沿途下令镇压义和团以献媚列强,袁世凯自然听主子的话,不会出兵和列强打仗,和主子一样拜见德国驻华公使穆萨说,多国侵华,会影响德国在山东的利益,请旋之,除此一法,别无它计,更别说出兵保护北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