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有气无力说10字,诸葛亮为啥汗流遍体?原因还是10字

(说历史的女人——第130期)

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君臣关系莫过于刘备和孔明诸葛亮。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奇怪,在历史上一般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上千年古代史君臣的楷模。如此美誉的原因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毫无保留的互相欣赏和互相信任。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到了今天,尤其是民国之后,人们对这对君臣之间的关系有了别样的看法,以至于到了今天,对于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美好关系更是看法颇多,总的来说,大概有三种看法:

刘备有气无力说10字,诸葛亮为啥汗流遍体?原因还是10字

第一种仍然是坚信历史的流传,即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是十分美好的,就像一对没有吵过架爱了一辈子的夫妻。

第二种是对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保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的关系并非历史流传的那么甜蜜恩爱。

第三种则干脆否定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纯粹纯洁纯真感情,认为刘备和诸葛亮是各有目的,或者是各有理想,他们的做法并非是因为彼此之间的感情美好,而是基于个人理想的无奈选择。

那么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且来看三个关键点:

其一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刘备在荆州多年,被刘表安排在新野,虽然表面上看似彼此友好,因为说起来毕竟是同宗。在汉朝的时候,人们还是非常注重门阀之间的关系。但是刘表对刘备实则是不放心的,安排新野驻军也有两个用意,一是新野是北方进入荆州的门户,刘备等于在为刘表看守家门;二是新野与襄阳隔江而立,监视和防备起来都比较方便。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的日子并不好过,所以他在荆州的主要任务不是通过武力和刘表对抗,而是挖刘表的人才墙角,一是真正的人才,二是挖民心。这其中诸葛亮则是被刘表忽视的人才。在这里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我们常说诸葛亮不出山,是因为没有遇到明主,这其实不过是后来的美化之言。根据比诸葛亮更牛的大隐士水镜先生的遭遇便知道实际情况是另外的样子,当时有人极力向刘表推荐水镜先生,刘表就去拜访水镜先生,但是拜访的结果却是刘表轻看水镜先生,而水镜先生也瞧不上刘表。

那么诸葛亮这个人,刘表自然也是知道的,至少他们还有亲戚关系。因为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的姨母就是刘表后来的老婆蔡夫人。在这样一层关系之下,如果刘表认为诸葛亮是个人才的话,大概也是会去重用的。而且史载当时诸葛亮没事也总往襄阳跑,他本身是想出仕的,但是刘表却并不看好诸葛亮,其他诸侯也没人知道他,所以诸葛亮基本上是比较落寞的。

刘备有气无力说10字,诸葛亮为啥汗流遍体?原因还是10字

刘备实际上是第一个去请诸葛亮的诸侯,这是让诸葛亮感到非常荣幸的事,所以再加上他跟刘备谈话比较投机,其实这里的投机无非是两个人的理想比较一直,即匡扶汉室。在东汉末期读书人都是很注重名节和个人政治抱负和理想的,如果能够一块搭班,那就干,如果不能,那我就去做隐士,比如水镜先生。

诸葛亮从本质上讲,他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读书人,注重个人政治理想,也非常看重正统的道统,所以诸葛亮的个人理想和刘备匡扶汉室的理想是两下相碰,遂出火花。但是一开始,诸葛亮看似跟着刘备出山了,可这个年轻人也不过是让刘备觉得他很有才能,却并未真正重用。所以在赤壁之战前后,当时诸葛亮出场率很低,只出了一次,即出使东吴商谈联合抗曹的事。

后来演义对此事进行了无限夸大,把赤壁之战的功劳几乎全扣在了诸葛亮的头上,但实际上联合抗曹这个建议或想法,在诸葛亮出使东吴之前,或在他要出使东吴的时候,东吴方面也有人提出了这个建议,那就是鲁肃,而且鲁肃几乎已经说服了孙权,而孙权基本上也同意了,并且派遣鲁肃去刘备阵营商谈此事,同时还召回周瑜以咨询这件事在军事上有多大的可行性。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周瑜那是力主抗曹的核心统帅。

赤壁之战后,再一事就是借荆州,但此事却是刘备亲自去荆州向孙权说的。而且在刘备去东吴的时候,诸葛亮是出面阻拦的,认为刘备去东吴太冒险。结果刘备冒险借来了南郡。

诸葛亮在刘备阵营的闪光点真正展现出来,也是在刘备已经取得了益州之后的事,甚至可以说刘备刚取得益州的时候,真正出风头的谋臣是法正,诸葛亮还是排不上号的。直到关羽丢失荆州,被孙权杀掉,这一事惹恼了刘备。刘备率兵南征东吴,当时诸葛亮应该是没有出面阻拦的,不然他不会在以后叹息说“法正在一定能阻拦刘备,就算阻拦不住,也不会让刘备惨败”的话。

但是接着问题出现了,既然诸葛亮在刘备阵营的影响力一直不大,地位也不是最高,为何刘备在白帝城临终之际选择托孤重臣的时候会选择诸葛亮呢?难道刘备真的信任诸葛亮吗?在这里也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

第一个问题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即刘备临终的时候,蜀汉的功臣已经基本凋零,比如关羽、张飞、庞统、法正等人,余下仅诸葛亮、赵云、李严等。而这些人中,诸葛亮最为合适,一是诸葛亮的本质是高洁的,二是诸葛亮比谁都看重忠孝这些传统理念,甚至忠臣的名声大于生命。三是诸葛亮属于文臣,确实具有治国之才能。这都是赵云等人不具备的。

第二个问题,刘备是一个皇帝,他玩的是帝王之术,尤其是占领了益州之后,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以匡扶汉室为目的”的刘皇叔了,所以他们之间的信任已经不再单纯。他知道诸葛亮要什么,而诸葛亮也知道刘备要什么,其实这时候的情况是刘备把诸葛亮推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

刘备让人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后,当着赵云等人对诸葛亮有气无力地交代后事,但是其中说了10个字:“如其不才,君可取而代之。”这10个字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是一把刀剑,直接架在诸葛亮的脖子上,对于诸葛亮这样注重名节的谋臣来说,这太可怕了,别说让诸葛亮去做这样的事,就是被这样的评价,都让诸葛亮感到如芒在背。所以诸葛亮的表现也就可以理解了,他是听罢刘备之言,“汗流遍体,手足无措。”甚至跪下磕头直到流血。

在这里有小伙伴分析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另外也有小伙伴认为诸葛亮是为了活命,所以才这样表忠诚。但是根据史家对诸葛亮的个人性格、人生理想以及政治理想的分析来看,刘备试探诸葛亮倒是真,但诸葛亮冒冷汗、磕头等行为却真的不是为了单纯的表忠诚。那么诸葛亮

冒冷汗的原因是什么呢?实际上也可以用10个字概括,那就是:“惊讶被试探,无奈被猜忌。”

刘备有气无力说10字,诸葛亮为啥汗流遍体?原因还是10字

刘备虽然通过这个方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同时也彻底把诸葛亮架在了火上,那就是不管你有没有那个心思,一旦被说出来,结果就不一样了。所以诸葛亮在后期虽然身为丞相,独揽大权,但是却谨小慎微,小心行事,几乎大小事都自己亲自处理,以免出差错落下口实,从而也间接导致诸葛亮最后被累死,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毕竟多了一些悲剧气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