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可是历史究竟该怎么读?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可是历史究竟该怎么读?

啊......不好意思,放错图了,应该是这个培根

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可是历史究竟该怎么读?


唐太宗李世民还说过: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么多名人为什么都喜欢读历史?只有一个原因:有用!

可是很多人却说,“我上小学时学了那么多历史,除了拿来装逼,其他p用没有。”

那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读历史或者说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我们先从一段很有意思的历史开始。

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可是历史究竟该怎么读?

1930年到1934年10月间,国民党共进行了五次“围剿,阴谋彻底消灭红军武装。在毛泽东同志的英明指挥下,多次挫败了国民党的“围剿”计划。但是在之后以王明为首的三人组开始了一系列瞎指挥,红军受到了严重削弱,被迫长征。

到了1935年1月,周恩来等人实在无法忍受博古、李德的瞎指挥,于是提议让毛泽东重新回到指挥序列当中。

1935年1月15日,中共在遵义召开了会议,重新确立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地位。这就是著名遵义会议。

重新拿到了军事指挥权的毛主席在赤水河畔小试身手就耍的国民党军团团转,后来有歌唱到:“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1935年,毛主席带领着红军,一路奔着陕西而去,此时的红军缺少弹药、补给,屁股后面还尾随着20万追兵。红军们继续前进,直到他们来到了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四川安顺场。

72年前,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在此兵败被俘。

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可是历史究竟该怎么读?

翼王石达开

前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身后是穷凶极恶的20万追兵。此时红军的处境,和石达开一样,可谓是十面埋伏,插翅难飞。

当时的蒋介石正在看一本叫《庸庵文续编》的书,这本书讲述的就是石达开在大渡河兵败被俘的全过程。当知道红军被逼迫到此处之后,蒋介石激动了,没想到毛泽东这个浓眉大眼的居然不懂历史,72年前的历史要重演了!

对于这个结果,蒋介石可谓是非常满意,志得意满的给当时的各路将领发了一封电报:

“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

红军之所以来到此处,不是被追兵所迫,而是主动挑选的。

毛主席可比老蒋有文化多了,当年在北京当图书管理员,没别的事,书可看了不少。《庸庵文续编》这本书毛主席也看过。不但看了这本书,还顺带手看了另外一本书叫《读史方舆纪要》。这本书300多万字,毛主席看得滚瓜烂熟。

在这本书详细记载了一座铁索桥的来历,以及各种地理信息。在没来到这个地方之前,毛主席就知道了安顺场以北170公里处有座铁索桥可以突围。这座铁索桥叫泸定桥,后来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可是历史究竟该怎么读?

另外毛主席读书可不像老蒋一样不求甚解,非常了解牛逼了一辈子石达开为什么跪在了这里。

石达开没走出四川的原因有二。

一是石达开没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

石达开在行军途中动不动就恐吓人家,还发文说,不要阻拦我哦,小心砍你全家。因此彝族的兄弟姐们们不但不帮助他,还对他围追堵截,严重拖延了石达开行军的速度。

二是石达开渡河拖拖拉拉。

石达开到达大渡河的时间和红军差不多,红军是紧急行军,而石达开则慢慢悠悠,中间还抽了个空,给他儿子过了生日。等到天降暴雨,河水暴涨时,他们已经过不去了,只能在此死战。

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可是历史究竟该怎么读?

吸取了这两条教训,红军在进入彝族的领地时,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不断向彝族的兄弟姐们宣传:“红军是你们的兄弟,后面的国军压迫你们的大军阀,我们要联合起来打到他们。”

不但如此,红军的首领刘伯承元帅还施展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当地彝族领袖小叶丹歃血为盟。此外红军急行军,从5月25日到达安顺场,6月2日就成功突围,行军速度让蒋介石瞠目结舌。

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可是历史究竟该怎么读?

这两步,不但避免了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而且一举冲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国民党再也拦不住红军了。

故事讲完了,你说读历史有什么用?

关于读书,清代名臣左宗棠是这么说的:

“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历史将人为什么失败,王朝为何兴替的原因都罗列出来了,你只需要不要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你就能够创造无限的可能,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历史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