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心肌缺血,做什么检查才能查出来?

聚目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官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不同,可分为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相较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程度较轻。


药事健康

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冠心病和心肌梗死是疾病的名称,前者是指供应心脏血液的血管内部因为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部狭窄,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可以产生胸闷、胸痛等症状。心肌梗死则是严重的心肌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细胞的坏死。从这两个过程可以看到,心肌缺血指的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疾病。从疾病分类的角度,这三者都可以归为冠心病。关于冠心病的检查方法很多,以下精灵医生就一些较为重要的进行介绍:

1、心电图:心肌出现缺血或坏死的时候心电图往往可以看到一些改变,并且其呈现动态的变化,此外,根据不同导联的异常情况可以判断心脏的哪个壁发生了缺血或梗死,进而进一步推断可能是哪根血管出现缺血;这种检查可以说是最为方便和廉价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心电图并不能直接观察血管的情况,因此并不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指标;

2、冠状动脉造影:这是一种有创的检查,通过动脉穿刺,将导管放到冠状动脉开口处,向里面注射造影剂,并在X光下观察血管内部的充盈情况及血流速度;这种检查可以直接看到血管内部的情况,因此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指标,但是缺点是这种检查为有创性检查;

3、冠脉CT:其通过浅表静脉注射造影剂,并利用CT成像,因此安全性较直接动脉造影要高,但是由于影像是合成出来的,而且对心律有一定要求,因此诊断效能要弱于冠状动脉造影;

4、平板实验:这种检查有点类似于在跑步机上走路,通过不同的运动量,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其与普通心电图的区别是,可以主动的观察心脏负荷做功下缺血的表现;这种检查不适合那些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5、心脏超声:心脏超声是看心脏肌肉和内部解剖结构的检查,其并不能直接看到冠状动脉,但是如果存在心肌缺血或坏死,会影响心肌的运动,从而间接的反应心脏供血的情况;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冠心病检查方法,对于普通民众了解就好,到底什么时候用什么检查最好听专业医生的建议为佳。


精灵医生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当然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者心肌梗死的不止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还有其他原因,但最主要、最常见的、95%以上的都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所以,说冠心病,就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如果仅是供血不足,就会引起心肌缺血,如果缺血严重或完全中断,就会造成心肌缺血性坏死,就是心肌梗死了。所以,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都可以是冠心病所致,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介绍一些常用的检查方法。

1.心电图。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比较低(一般不到50%),除非正在发作心绞痛,因为心电图在缺血时会发生变化,缺血后就恢复了。心肌梗死的检出率比较高,但是有时候检查的时机不对(伪改善期),也可能会错过。

2.动态心电图。就是检查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这样,有可能记录下心肌缺血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弥补一般心电图的不足,也可以发现一些无痛性(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病人。

3.运动(负荷)试验。有平板(跑步)或者踏车(骑车)两种方法,最新的还可以同时监测呼吸功能。运动量要跑到次极量(根据年龄计算心率水平,还有代谢值标准)。因为冠状动脉狭窄到一定程度(75%以上)时,代偿(供血需求增加时扩张,保证供血)能力就会明显降低,当运动增加心脏负荷需要供血增加时,就会出现心肌缺血,心电图会相应变化。这种方法大概可以检出70%左右的病人。

4.运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就是运动试验加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方法是静脉注射可以被心肌细胞摄取的放射性核素(同位素),这些核素通过血管被灌注到心脏被心肌细胞摄取,如果没有血供,心肌摄取不到放射性核素。这样,根据放射性核素在心肌里的多少(浓聚、稀疏)来判断供血情况。运动则是为了鉴别缺血还是梗死。如果运动时检查没问题,那就是没缺血、没梗死;如果运动时核素灌注减少,安静时正常,那就是缺血;如果运动、安静时都没有灌注,说明供血的血管堵住了。

冠脉造影的时候,还可以做血管内超声检查,判断动脉硬化斑块

7.超声心动图。这是无创检查,主要看心脏结构和功能,看缺血或梗死主要通过看心室壁的运动、厚薄等来判断。缺血时室壁运动会减弱,不协调,梗死的心肌会变薄,甚至不运动(收缩)、甚至反向运动(收缩),这就是医学上说的“室壁瘤”,还可以有“附壁血栓”。心梗面积大的病人,超声测定的心功能会减低。

8.心肌酶(CK-MB)和心肌损伤标志物(TnI,肌钙蛋白),心肌缺血损伤时,血肌钙蛋白可以升高;心肌梗死时,肌钙蛋白和心肌酶都可以升高。


心血管内科侯晓平

首先说说这几个名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它如果出现粥样斑块,变狭窄了,就是冠心病。

血管狭窄了,就会出现心肌缺血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特别是活动以后,心跳加速,心肌耗氧量增加,胸闷或胸痛更加明显。这种症状叫“心绞痛”。

如果有某一个分支的冠状动脉血管完全堵死,那么,该血管所支配的心肌细胞可能会坏死,这就叫做“心肌梗塞”。

所以,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都是冠心病,只是发展程度不一样。

诊断

要确诊冠心病,最可靠的办法当然就是找到冠状动脉狭窄的证据。所以,“冠状动脉造影”是金标准。但是这个检查对人体有一定创伤,费用也昂贵,如果不是有其它证据高度怀疑,一般不推荐首先做这个检查。

冠状动脉CTA是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以后,用CT扫描对冠状动脉成像。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对人体创伤小,安全性更高,价格较造影便宜。受目前CT技术水平的限制,准确性较造影略差,但在很多情况下已足以替代造影的作用。

心电图检查,属于诊断冠心病的间接证据。心肌如果在缺血或损伤状态,心电图就会有相应的变化。 也有可能部分人平时无症状,心电图正常,这个时候可以做运动试验,记录运动状态下心肌耗氧增加状况下的心电图。或者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的24小时内,如果有胸闷胸痛发作,对比心电图的变化,也可以协助诊断。

心脏彩超对于一般的心肌缺血诊断意义不大。但是心肌如果缺血严重,或者彻底坏死,会出现局部的心肌活动减弱,甚至向外膨出形成室壁瘤。

抽血化验。心肌发生损伤,坏死的心肌可以释放出一些特异性的标志物,比如肌钙蛋白,这也是急性心梗的有力证据

上面说的是常见的一些检查,一些应用比较少的就略过了。诊断冠心病,还要结合患者性别、年龄、是否肥胖、吸烟、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方面因素,要询问胸闷、胸痛的发作是否符合心绞痛的发病特点。


ZKpub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胸闷、胸痛、喘不上气,总是让人惴惴不安。因为在电影、电视上见过太多,捂着胸口倒下的人物。

我们来聊聊最常用的心内科的检查项目吧。


1、心电图:

把心脏的电信号通过体表的收集装置,转换成波形图案后,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心电图了。就和电话一样,接收到有规律的电磁信号后,通过转换,变成语音您就能听懂对方的意思。这个检查基本上心脏内科的所有疾病都能用到,不管是心脏节律的问题还是血供的问题,心电图检查都是基础检查之一,不可或缺。要是您碰到不看心电图就说您是心肌缺血,要给你开药吃的医生,您就可以当面问他:“人心隔肚皮,你咋就断定我是缺血啊!您以为您是心电图机啊!”

心电图检查的缺陷在于,它只能反映您躺在检查床上的那短短几分钟时间内的心脏情况,要是做心电图的时候,没有啥不舒服,心电图检查可能就是一个正常表现,那么怎么才能反映其他时候的情况呢。下面一个检查就是一个心电图检查的晋级版。

2、动态心电图检查:

要是24小时的让医生盯着您的心电图不太现实,老虎都有打盹的时候,但是,24小时心电图就像是一个24小时内绝不烦躁,尽职尽责的医生,完完整整的记录您的心电图变化,记录下您心脏想告诉医生的东西。这个检查针对的是24小时内的心脏跳得规律不规律啊,有没有缺血等问题,如果您在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同时,能做一次爬楼的运动,他还能当做一个运动负荷实验,来评估您活动后的心肌供血情况。如果您有心前区落空感,乱跳感,自觉心律快或者心律慢,夜间胸闷,憋醒,活动后胸闷、胸痛。这个24小时心电图检查,就是您必不可少的一项确诊利器。


当然,动态心电图也不是万能的,如果您是偶发的心前区不适,在做动态心电图的当天,没有发作,那么,动态心电图也无法反映出您的问题,以前只能依靠反复多次的完善动态心电图,以求能抓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如何摆脱这个限制,任何时候都能检查心脏情况呢,那么就是下面的这个检查了。

3、冠脉CT检查:

64排CT的诞生以及动态追踪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能通过无创的方式,对心脏血管进行检查,以明确冠脉血管有无狭窄以及狭窄的程度。这个技术造福了很多惧怕打针,惧怕手术室的胸闷胸痛患者。这个检查的主要原理就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并通过CT对充满造影剂的冠脉血管进行螺旋扫描,然后通过影像组合技术将冠脉的每个扫描切片组合起来形成冠脉的影像图片。

4、冠脉造影检查:

最后,要说到心脏血管检查中的王者了。冠脉造影检查的年龄比我大很多,从1959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Sones医生完成第一例冠脉造影检查到现在,冠脉造影检查已经有了近56年的的历史了。从它诞生之日起,冠脉造影检查,就因其直观、客观的特点,成为了冠脉疾病的金指标。

金指标对于冠心病诊断的意义有点像皇帝的旨意,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不管前面针对冠脉做了什么检查,只要是做了冠脉造影检查,一切就以冠脉造影检查的结果为准。冠脉造影检查,就是从股动脉或者桡动脉插入一根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放置到冠状动脉的开口处,通过推注造影剂并显影的方法,观察造影剂下冠状动脉血管的走行、数量和畸形;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无、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评价冠状动脉功能性的改变,包括冠状动脉的痉挛和侧支循环的有无;同时可以兼顾左心功能评价。可以说,这个检查基本上就能覆盖掉除了电生理之外的所有心脏相关检查。

冠脉造影检查的危险,主要集中在:①穿刺过程中对于动脉斑块的侵扰,从而带来的冠脉斑块脱落及冠脉痉挛的发生;②术后穿刺点的血肿;③造影剂对于肾脏功能的影响。要指出的是这些风险尽管存在,但可以通过术前的血管评估,术后的充分按压止血,以及充分水化来避免。

总而言之如果由有经验的介入医生及团队操作,冠脉造影术的安全性还是很有保障的,不必要有太多的担心。相对于对于有冠心病病人的诊断明确这个作用来说,造影检查利大于弊。


好的,在这里向您介绍了诊断冠心病检查的最重要的4项检查,有了这四样检查,基本上冠状动脉血管的病变就无所遁形了。

没有这些检查的支持,一个负责任的西医的心脏内科医生,是绝对不会盲目的告诉您他的判断。

因为一旦确诊冠心病,终身服药的费用将是这些明确冠心病检查费用的无数倍。

最后,对于那些实在觉得医生开检查就是在骗钱的亲们,我啰嗦最后一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战略上要藐视对手战术上要重视对手、目的正确要比跑的快更重要...........!


微胖界心内科医生

心肌梗塞分两种:

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这种根据“心电图”(心电图有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或有动态演变:出现T波高尖,逐渐出现ST段向上抬高、R波衰减等)+‘’患者症状‘’(心前区或胸骨后剧烈疼痛或胸闷持续不缓解)即可初步做出诊断,如抽血化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即可进一步确定诊断。

2.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 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导联ST段下移、T波低平等,和“心绞痛”心电图无区别,所以,必须通过抽血化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才能确定诊断。


冠心病 心肌缺血的诊查流程是

1、询问‘’病史‘’(既往有无胸闷、胸痛发作)

2.了解‘’目前症状‘’(阵发性胸闷胸痛的典型症状或乏力、心悸等不典型)

3.心电图检查(一般要看患者‘’发作时心电图‘’,有的患者虽然就诊时没发作心绞痛,但没发作时的‘’静息心电图‘’也有ST段下移或T波低平等改变,即被俗称的“ST-T改变”也有意义:没发作时做的‘’静息心电图‘’就有ST-T改变常提示患者存在长期慢性缺血)特别推荐患者如果就诊时没发作绞痛这种情况要做“平板运动心电图”,这项检查非常有意义,它是让患者逐渐增加运动量,同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如果运动量增加了,患者心电图由正常变为出现ST-T改变,则说明患者已存在冠心病 心肌缺血了,即“平板运动实验阳性”。这项检查帮助就诊时没发作心绞痛,即没有症状的患者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4.如果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很明显,持续时间较长(20分钟以上),则也需抽血化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来明确是否已发生“心肌梗塞”。


辽沈名医

心电图是心脏健康安检第一步。心电图反映的是心脏搏动中的电活动,心脏的正常和异常活动都有其对应的典型心电变化,心电图的记录及读图诊断不仅可以诊断多种心脏疾病、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还可诊断心脏扩大、肥厚,判断药物或电解质情况对心脏的影响,判断人工心脏起搏的状况。

冠心病诊治,常做的检查方法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冠状动脉CT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彩超、血管内超声、心肌酶学检查。


大家医联医生集团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由于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者心肌梗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严格来说冠心病属于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人体分为9大系统,因此在医学上看待慢性疾病最好按照系统来看,单独看实则很被动。

冠心病的检查指标。

  1、声心动图:了解心室壁的动作、有无室壁瘤、心脏瓣膜活动情况和左心功能,对冠心病的检查十分有益。

  2、电图检查:是发现心肌缺血、有无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冠心病的检查方法。包括静息时心电图、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心电图连续监测(Holtter)等检查。

  4、射性核素(ECT)检查:可了解梗塞范围。这是冠心病的检查方法。

  5、肌酶学检查:也是重要的冠心病的检查方法,SGOT、CKP等了解心肌损伤程度和恢复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熟知的血液循环疾病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冠心病,脑卒中等等!其中

动脉硬化症涉及动脉内壁的钙质沉积,这造成动脉加厚与变硬。若此现象是由于脂肪沉积所产生的,则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这两种状况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大致相同。动脉硬化造成中风、冠心病及高血压。高血压也能引起动脉硬化。

钙质或脂肪往往沉积在动脉中受高血压或紧绷所破坏的脆弱部位。动脉变窄迫使本已很高的血压变得更高。当动脉变得没有弹性及通透性减低时,由于细胞间的血液循环不足,导致细胞缺氧。当其中一条冠状动脉由于沉积物的累积,血块的形成或血块陷入沉积部位等因素,因而被完全堵塞时,将出现心脏病,也称为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栓塞。老年人罹患此心脏病的几率较高。

当动脉硬化阻碍动脉供应血液给脑部,一种脑血管病变“中风”便发生。平时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的习惯,及增加鱼油、大蒜素都有助于症状的缓解和改善。

当下肢受影响时,发生闭塞性动脉硬化。此病初期,携带血液到腿部及足部的主要动脉受脂肪沉积变窄。初期的征兆是肌肉痛、疲劳及在脚踝及腿部有类似痉挛的疼痛。根据哪一条动脉被阻塞而决定疼痛的部位。疼痛还可能发生在臀部及大腿。加入氧和血液的量无法满足运动中的腿部肌肉,将发生疼痛。病人走路时会脚痛,坐下时便迅速减轻疼痛。其他的症状还包括神经麻痹、身体虚弱、腿感到很重等。

因此检查指标的时候一旦血压血脂血糖有异常,那么我们就应该要注意这些疾病后期的并发症了,这些指标异常都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冠心病患者营养补充建议如下;改善循环才是根本:


健康医生好前程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下列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冠心病。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4)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7)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为及早发现冠心病,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做以下的检验:

如果检验结果不正常或有其他的易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应该每五年作一次或更多次血胆固醇化验。

每年作一次血压检查。



每年作一次血糖检查。

若属于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就要请医生查看是否需要接受心电图检查。若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医生会安排做一项运动试验以测出在踩固定脚车或踩运动平板机时的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简便、常用的方法。尤其是患者症状发作时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还能够发现心律失常。不发作时多数无特异性。心绞痛发作时S-T段异常压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有明显的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心肌梗死时的心电图表现:①急性期有异常Q波、S-T段抬高。②亚急性期仅有异常Q波和T波倒置(梗死后数天至数星期)。③慢性或陈旧性期(3~6个月)仅有异常Q波。若S-T段抬高持续6个月以上,则有可能并发室壁瘤。若T波持久倒置,则称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冠脉缺血。



心电图负荷试验

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如潘生丁、异丙肾试验等)。对于安静状态下无症状或症状很短难以捕捉的患者,可以通过运动或药物增加心脏的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通过心电图记录到ST-T的变化而证实心肌缺血的存在。运动负荷试验最常用,结果阳性为异常。但是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禁忌。

动态心电图

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分析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此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运用于监测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该方法可以观记录到患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心电图的变化,如一过性心肌缺血导致的ST-T变化等。无创、方便,患者容易接受。

核素心肌显像

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以及某些患者不能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时可做此项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负荷试验,则可提高检出率。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以对心脏形态、结构、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对室壁瘤、心腔内血栓、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是,其准确性与超声检查者的经验关系密切。

血液学检查

通常需要采血测定血脂、血糖等指标,评估是否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肌损伤标志物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临床中以心肌肌钙蛋白为主。

冠状动脉CT

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成像技术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和支数有密切关系,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以及过度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冠心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报告,中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二位。




宜:多食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的果蔬。如菠菜、大蒜、马铃薯 、蘑菇,能降低胆固醇和血压,木耳、苹果均能降低血压。宜多食植物蛋白:如豆类、豆制品,有利于胆酸排出,使胆固醇合成减少。

宜多吃鱼:鱼油中的EPA(二十碳五烯酸)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血液的稠粘度,防止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了解并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总胆固醇过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家族史。此外,与感染有关,如巨细胞病毒、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等。

冠心病的发作常常与季节变化、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加、饱食、大量吸烟和饮酒等有关。

平时我们说的冠心病多数是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冠状动脉狭窄多系脂肪物质沿血管内壁堆积所致,这一过程称为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冠状动脉狭窄逐渐加重,限制流入心肌的血流。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给,就会发生胸部不适,即心绞痛。

临床症状

不同人的心绞痛发作表现不一。多数人形容其为"胸部压迫感","闷胀感""憋闷感",部分病人感觉向双侧肩部、背部、颈部、咽喉部放散,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缓解。



冠心病有5型,分别有如下临床症状:

2、心肌梗塞型:梗塞发生前一周左右常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颈部,下颌,以左侧为主。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时候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与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极度乏力,呼吸困难,濒死感,持续30分钟以上,长达数小时。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就诊。

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隐性冠心病):很多病人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却没有感到过心绞痛,甚至有些病人在心肌梗塞时也没感到心绞痛。部分病人在发生了心脏性猝死,常规体检时发现心肌梗塞后才被发现.部分病人由于心电图有缺血表现,发生了心律失常,或因为运动试验阳性而做冠脉造影才发现。这类病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塞的机会和有心绞痛的病人一样,所以应注意平时的心脏保健。

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部分患者原有心绞痛发作,以后由于病变广泛,心肌广泛纤维化,心绞痛逐渐减少到消失,却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气紧,水肿,乏力等,还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还有部分患者从来没有心绞痛,而直接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5、猝死型:指由于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以后6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所致。主要是由于缺血造成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异常,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

珍惜身体,预防心脏疾病。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希望动动手指加个关注,万分感谢!


汽车发动机研究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和支数有密切关系。

当血管部分(50%―70%)堵塞时,正常体力活动可无表现,当活动量增大时可有胸闷气短的表现,此时可以做心电图,以及血脂血糖等检查。如若心电图正常可以进一步运动平板检查,以明确心肌是否缺血及缺血部位的判断。

当血管堵塞进一步加重时,正常劳动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此时心电图可以有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电图表现。

当血栓脱落,或者血管斑块破裂完全阻塞血管时,此时就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口将出现剧烈疼痛,此时需要急诊心电图和心梗三联检查。心电图常会出现st段抬高,形成“红旗飘飘”的典型图形改变。此时病人需立即送往导管室,行急诊PCI,进行溶栓,使血管再通。此时溶栓越及时越能挽救更多缺血心肌。

心脏彩超在冠心病的每一发展阶段都很必须。超声可以动态观察心脏的各瓣膜,心室壁的搏动情况,以辅助判断心功能。

MRI 运用质子成像原理,可以更加精准的发现心脏局限而又细微的病变以作为其它各项检查必要时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