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第一共和国海地持续200年的黑暗

海地是西印度群岛中的岛国,位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西部,总面积约27797平方公里。东接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080多公里。

拉美第一共和国海地持续200年的黑暗

海地

海地的知名度真心很小,属于那种我们听说过但是不了解的小小国家。但是人家当年也辉煌过,1804年1月1日法属圣多明戈宣告独立,成立海地共和国,海地是拉美第一个独立共和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今天重温二百多年前的海地国父杜桑-卢维杜尔带领黑奴们揭竿而起,先后击败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列强的殖民军,特别是痛击拿破仑所派远征军的煌煌伟绩,仍不禁为之鼓舞。曾有诗人盛赞:“历史之神必将用灿烂的阳光,在蔚蓝的天空中,写上杜桑-卢维杜尔的不朽之名!”

拉美第一共和国海地持续200年的黑暗

海地国父杜桑-卢维杜尔

可惜,杜桑-卢维杜尔的光辉并没有照亮海地的国祚。独立后的海地随即沦入独裁、暴政、内乱的泥潭。海地的当政者们执行了错误的内外政策,先是狂热排斥国际合作,如1805年颁布的宪法规定:“任何国家的白人均不得在海地拥有财产,也不得获取财产”;其国内原有的庄园制经济瓦解后,政府将土地划成小块分配给农民,结果却造成了甘蔗和咖啡等更适合于规模化集中种植的作物灾难性的减产;其对邻邦穷兵黩武,对法国屈膝赔款,再加上暴君穷奢极欲,政局长期动荡,先后已发生了32次军事政变,曾有“加勒比海明珠”美名的海地竟然一路沦落到民不聊生的惨境。1915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出兵占领海地,强制海地按照美国宪法的蓝本复写了新的宪法,扶植起美国代理人的政府。在美国占领期间,海地经济曾一度大为改善。但好景不长,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自身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无心再维持门罗主义海外政策,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很快就以“睦邻”为名从海地撤军,海地政局重新陷入倾轧。后来虽借二战之机经济有所发展,但1957年开始的杜瓦利埃家族29年的独裁统治吞噬了一切,将海地彻底变成人间地狱。 1990年12月,深孚民望的天主教会太子港大主教阿里斯蒂德以高票当选为海地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民选总统,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改革触动了军方的利益,他执政仅8个月就又被军事政变推翻,被迫流亡国外。1993年克林顿政府上台后积极干预海地,经多方调解未果,美国出动包括两艘航空母舰在内的强大军力挥师海地,一手灭了军政府,重扶阿里斯蒂德归位。可惜人都是会变的,他开始恋栈权位,导致美国不再支持,海地暴乱席卷全国。

拉美第一共和国海地持续200年的黑暗

阿里斯蒂德

200年的岁月匆匆而过,世界沧海桑田的变化,可是海地的悲剧依旧,对于海地的悲剧我个人认为主要由三方面所造成:一是政体设计错误;二是欧美列强的掠夺;

第一点:海地的政体学自美国的总统制,但是却没有美国始行共和时的民智基础。美国的开国先贤们大多出自于精英阶层,富有理性和节制,因此在建国之初就严格限制个人专权的空间。而海地独立运动中只有极个别的领导人受过教育,基本上可视为一场纯粹的底层暴动。

第二点:美国对海地也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虽然海地革命的一个起因就是深受美国独立战争的激励,仿照美国的蓝本草创共和,但当时仍然奴役黑人的美国却对这个黑奴建立的邻国持敌视态度,直到林肯当选总统之后才承认海地。美国自二十世纪初扩大“门罗主义”以来,就俨然扮演起海地“宗主国”的角色。其中虽然在1915年—1934年占领海地的初期有所助益,但美国的海地政策前后不一,既没有像在二战后的日本那样架设起巩固政体,也没有从根本上帮助海地改变经济结构。“冷战”期间,美国纵容和支持杜瓦利埃父子长期滥行暴政、肆意劫掠,等到民选政府上台以后,美国却依然要求偿还杜瓦利埃时期遗留的巨额外债,2008年海地的外债高达18亿美元,而全年财政收入只有外债的一半。更成问题的是美国要求海地实行自由贸易,大幅降低农产品的进口税。结果美国农产品大量涌入海地,进一步摧毁了海地自身仅有的一点薄弱农业,造成大批农民无以为生,只能流落到太子港的街头讨要美国和联合国的救济粮,甚至被迫以泥饼充饥。

拉美第一共和国海地持续200年的黑暗

天蓝但人穷

时代在发展,在世界已经变成地球村的现在依然有太多国家活在水深火热中,是自己的错还是其他人的错,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吧,但是我相信自强不一定成功,但是不自强一定不会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