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烹刘邦父亲为何没用?项羽和刘邦各自标榜正义,谁更胜一筹

史海钩沉:项羽和刘邦各自标榜的正义

项羽烹刘邦父亲为何没用?项羽和刘邦各自标榜正义,谁更胜一筹

汉高祖刘邦像

一提起刘邦,想必第一个印象就是“流氓”,从小就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成天的游荡,和一大批流氓无赖吃喝玩乐。而最能表现他的流氓嘴脸的,则要数“烹天子父”这一事情了。

两军阵前,项羽竟然搞了一口大锅,说要将刘邦的父亲扔进锅里。你刘邦不是号称仁义吗?面对父亲被烹,我倒要看你就范不就范。

两军阵前,能胜则胜,不能胜则退,不能退则降,这才是战争的常理。把人家父亲绑在那里,要油炸要清蒸,这算什么?这不是战争行为,而是一种犯罪行为,以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反人类罪。

这样的招数对刘邦来说当然是无效的,因为刘邦本就是流氓无赖出身,对这种下三滥的招数很熟悉。他没有正面回招,而是说:“我和你是结拜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既然你要烹你父亲,那就给我分一杯羹吧!”

听到这话,项羽就一下蒙了。情知刘邦死活是不肯中招了,就算你真的把他老父给烹了,他也不会投降。既然如此,项羽也不想背负那个骂名,也就放过了刘邦的父亲。

项羽烹刘邦父亲为何没用?项羽和刘邦各自标榜正义,谁更胜一筹

电视剧中的刘邦形象,一股流氓无赖嘴脸

不得不说,刘邦的这一策略是相当高明的,其实是救了老父一命。不过刘邦的“幸分我一杯羹”这句话,还是激起了许多公愤,惹了不少所谓的“正义人士”的谩骂和攻击。他们认为,刘邦这个大流氓,为了争天下连亲爹都不救,还要分一杯“清炖刘太公汤”,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实,这只能怪很多人不懂刑事心理学,面对绑匪的勒索和威胁,把人质的价值适当贬低,有利于人质安全。刘邦做过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治安队长或派出所所长,对这点微末手段不屑一顾。再者说来,如果项羽真的犯浑了,一怒之下真把刘太公扔锅里炖汤了,刘邦真的敢喝吗?等他喝了再骂也不迟啊。既然这件事没有发生,那么刘邦的这些骂名自然也就不成立。

幸亏还是项伯的两句话,把项羽从绑匪的非理性状态唤回到正常的将军状态:“现在楚汉相争是个均势,大王你不一定就此落败。用这种方法即使迫使刘邦屈服,那也叫胜之不武,我们项家可一直是楚国的贵族,怎么能使用这样的下三滥的手段呢?何况杀了老爷子,刘邦也不会屈服,这是肯定的了。而且大王您只要做了这事,将会背负上千秋骂名。”

项羽毕竟以贵族自居,对于自己的名声是相当在乎的。既然这招没用,而且会对自己不利,他也就放过了刘太公。

项羽一招不灵,又来一招,讲的冠冕堂皇:“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项羽烹刘邦父亲为何没用?项羽和刘邦各自标榜正义,谁更胜一筹

面对刘邦,力拔山兮的项羽也是无可奈何

这话听似有理,其实根本不可能实现。争夺天下,那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岂能以儿戏心态待之。更何况项羽平时也是杀人如麻,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既然如此,就不要说自己是什么仁义之人,为“天下匈匈数岁”而感慨,因为他为祸比起刘邦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很显然,此时的项羽心虚了,没有了必胜刘邦的把握。骄横一世的楚霸王,到此露出了内心的胆怯。

  项羽自然知道自己的提议不会被刘邦接受,他说这话是为了寻找正义感,把自己塑造成道德伟人。既然争夺天下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何苦要劳烦这么多人陪着一起打呢?连累无辜的百姓。我项羽都知道不能再让“天下匈匈”,你刘邦只要接受我的要求,那天下自然就安定了。如果你不接受,那就是不以天下苍生为念,是大大的恶人。

  而刘邦也是十分的聪明,在大决战之前,他将项羽列为头号战犯,公布了其大大罪行:

一、违约,既然楚怀王说“先入咸阳者,王之”,可项羽却把刘邦分到了落后的巴蜀地区;

二、矫诏杀宋义;

三、擅带诸侯军队入咸阳;

四、烧秦宫室,掘秦始皇冢;

五、残暴不仁,杀秦降王子婴;

六、背信弃义,坑杀秦子弟二十万;

七、任人唯亲,将不是自己亲信的人分封到边远地区;

八、将义帝赶出都城,而由自己占领;

九、谋杀义帝;

十、为政不平,大逆无道!

项羽烹刘邦父亲为何没用?项羽和刘邦各自标榜正义,谁更胜一筹

这十条中,绝大多数都是事实,项羽是无法为自己辩解的,一个新政权的正义就是这么确立的。

不得不说,刘邦在策略上要远比项羽要高明得多,这也是他最终能夺取天下的一个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