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窩出奇跡,別人都沒釣到魚,我釣了20斤大鯉子!

打窩子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聚魚、留魚,還要讓魚吃不飽又捨不得走,進而在來回遊弋的過程中增加發現釣餌的概率。掌握好打窩的量還不夠,還有一個問題:這個量能在水下保持多長時間。為了對抗小魚,有的人就用固態的窩料打窩,比如玉米粒。玉米粒確實會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那僅僅是它作為釣餌時比較不受小魚待見,浮標零星地哆嗦幾下,鉤上的玉米粒會完好無損。但是,作為窩料可不一樣——每粒作為窩料的玉米粒都沒有子線拴著,小魚完全可以把它們叼起來,遊動中發現吃不下馬上會扔了。結果就是,一段時間後窩料會擴散、會被小魚們以接力的方式搬離釣點。所以,就算用純粹的用玉米粒打窩,也需要補窩。

打窩出奇跡,別人都沒釣到魚,我釣了20斤大鯉子!

補窩的間隔是多久?這完全由小魚對窩子的破壞能力決定。小魚和窩料都在水下,看不見摸不著,這個間隔完全是憑經驗估計出來的。

那麼,假如說真的用玉米粒打窩,大致上有兩種搭配方法,一種是剝了皮的嫩玉米,實現窩料和釣餌的統一,而釣餌比窩料更有誘惑力,在窩料中更容易被魚發現;另一種辦法是窩餌分家,用面餌、小豆餅塊、小紅薯塊之類的作釣餌。這樣做的優點同樣是釣餌更容易被魚發現,就像在一把大米中更容易發現一粒綠豆一樣的道理。

打窩出奇跡,別人都沒釣到魚,我釣了20斤大鯉子!

這是一個簡單的搭配,但是細說起來這裡面還有許多的細節需要被考慮進去。比如對象鯉魚個體大約有多大、密度有多大。這都決定了窩料的量。比如密度不是很大、個體在二三斤左右的鯉魚,一次投餵20到50粒就夠了,但若是對象鯉魚的個體達到5斤以上,那麼這個量就肯定不夠了,因為魚越大,它的食量就越大,誰都不能保證每條進了窩子的鯉魚都能上鉤,在窩內撿幾口就走的肯定比上鉤的多。

打窩出奇跡,別人都沒釣到魚,我釣了20斤大鯉子!

接下來再說釣餌。剛剛我們說了,可以用剝了皮的嫩玉米粒打窩,用面餌、小豆餅塊或者小紅薯塊作釣餌。在此,我們不妨再以面餌舉例,說一下面餌的結構和狀態。

面餌,很少有人注意其結構,我們也沒聽到有人提到這個理論,反倒是有太多的人相信“配方”,這股“潮流”叫人憂心。

我這裡所說的結構包括餌料的物理性狀、營養成分、餌料狀態。這三點當中,我們最不提倡刻意追求的是營養成分,現在的任何一款鯉魚餌都能滿足這點。我們比較看中餌料的物理性狀和狀態。比如用玉米粒打了窩子,那麼對餌料的要求就來了——玉米粒屬於大個頭的顆粒,小魚不待見,用於專攻大魚,並且能保持一段時間,但是無法避免小魚對釣餌的騷擾,如果釣餌中含有一些小的顆粒狀物,在窩內形成一定量的殘留,勢必會分散一部分小魚的注意力,加上粉狀物的持續霧化,是不是就能實現玉米粒專門誘大魚,小的顆粒物分散小魚對釣餌的注意力、使標相儘量安靜、持續霧化的粉狀餌又是對窩料互補的理想狀態?

打窩出奇跡,別人都沒釣到魚,我釣了20斤大鯉子!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推薦兩種辦法,第一,粉餌中加入酒米,可以開成散餌也可以追求霧化;第二,軟黏餌蘸麻團,並且根據魚情來決定餌團的大小。當然了更復雜的也有,不過千變萬化都是萬變不離其中。

餌料和窩料的搭配其實就是利用手頭現成的東西,在具體的水情、魚情條件下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這種搭配絕無教條,關鍵是看怎麼用,不論是春釣鯉魚還是其他的季節釣別的魚種都是如此。同樣的搭配,會打窩子和會用魚餌才是關鍵。

打窩出奇跡,別人都沒釣到魚,我釣了20斤大鯉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