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军面对日军尚可一战,20年后面对八旗军却不堪一击?

与日军战斗的年代应该是万历年间,那时明朝国力还算充实,军队编制大多都算真实,不过到了崇祯年间,明朝国力虚弱,内耗严重,军队大多都是花架子,文官之间互相扯皮,陷害忠良。军队吃空饷严重,一个千户所,可战之兵不足百人,大多都是农户,军队缺乏训练。反观八旗军队,战斗力强悍,有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明朝中后期的万历朝鲜战争与明清战争,本质上是两场不同性质的战争,丰臣秀吉在朝鲜的日军与后来的后八旗军相比,缺乏高战斗力的骑兵,日军的骑兵规模和战斗力都在明军之下,更不能与八旗骑兵相提并论。这是他最终败在明军手下的一个原因之一。其实,在朝鲜的明军并不比萨尔浒战败的明军强多少,明军在朝鲜的战斗指挥等诸多方面其实对日军而言都有机可乘,明军的战斗打得那么艰苦也是这方面的体现。

为什么明军面对日军尚可一战,20年后面对八旗军却不堪一击?

其实打仗就是打钱,近代国家打仗的基本模式就应该是工商业出钱,农民出兵。八旗那种全民皆兵的模式和当年成吉思汗以掠夺为后勤的模式不同,满洲附近没有什么可掠夺的地方,长期消耗战打下去,女真人靠渔猎为生也是耗不起的,所以努尔哈赤一直采取急攻策略,其实在耗三五年,女真就不战自溃或者分裂了。但是工商业主的代言人东林党上台后,减免了工商税,加重了农业税,农民能有几个钱?加上灾荒只好造反,大明内外作战,国库很快枯竭。这个时候崇祯还不开皇库支援兵部,却去找大臣借钱。你的天下,你最有钱却不肯拿出来给大家做表率,别人怎么可能借给你?最后只有捂着银子上吊了。崇祯临死还好意思说:“朕非亡国之君,殿上皆亡国之臣”从整个明清对峙期间的兵力对比看,后金始终保持约五万多精干的骑兵,而明军如此庞大的国力优势,竟然连同等规模的精锐骑兵都没有,由此可见明朝政治组织力的低下。这其实也是明朝从朱棣以后开始就有的老毛病。当年戚继光曾经提议由他训练军队,表示最少要五万,才只能保边境安宁。可万历后期到崇祯上吊,这五万精兵也没有练出来,遇到朝鲜的日军可以靠低效率的量化优势抗下去,但遇到八旗军确实不行了。想想朱棣出征大漠,一挥手就是十万骑兵,那是何等的气概。

为什么明军面对日军尚可一战,20年后面对八旗军却不堪一击?

而努尔哈赤,在万历朝鲜战争的时候,还去北京朝贡过,见到了大城市,之后的二十年里,海西四部灭了三,实力翻了好几倍,兵强马壮。而20年后面对八旗军不堪一击应该是指萨尔浒之战,其实当时明军战斗力还是很不错的,但在真正交战时,明朝军队由于分兵作战,在与清军交战时,人数甚至还处于劣势。此战的转折点在于杜松的明军主力被歼。当时,努尔哈赤亲率六旗兵4万5千人进攻萨尔浒的杜松军,而当时杜松所部的兵力明显要少于后金军。如果明朝的政局还是保持对日战争期间的态势,理论上努尔哈赤最终会跟小行西长殊途同归。明朝经历一系列的挫折后,理论上还可以凭国力取得胜利。但政治本身就是一盘活水,军队战斗力是政治组织力的直接体现。明朝在萨尔浒刚刚吃了败仗,万历皇帝就蹬腿,这事实上是一次重大的政治变动。

为什么明军面对日军尚可一战,20年后面对八旗军却不堪一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