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後,老十四胤禵手握重兵為什麼沒反,甘心交出了兵權?

漁樵侃史

文/炒米視角

《雍正王朝》以外的雍正與十四弟胤禵真實交手其實更精彩!

應該說老十四有沒有反心,並不重要。因為歷史上老十四其實根本沒有反叛的機會。而且老十四其實在性情、犟脾氣上和雍正是不愧為親兄弟的。


但是爭儲鬥爭那麼激烈的情況下,不管你老十四是否有反叛之心,應該說雍正對此都是做了充分防範的。這就是叫不以人性做判斷,而已事情進展需要做準備。

那麼雍正對老十四究竟做了哪些準備呢?


第一,我之前在很多回答裡都講到了“四川總督”這一職務因其戰略意義,在康雍乾三朝,一直都是皇帝的親信。而當時四川總督(戰時權力更大川陝、川甘總督)就是年羹堯。不過年羹堯並不是《雍正王朝》裡,雍正的“包衣奴才”,雍正大力籠絡該人,和其聯姻,納其妹為側福晉,這才是根本性的政治同盟成立。四川總督牽掣著西北的糧餉、兵員、後勤補給。因此當年羹堯倒向雍正,這意義就非同一般。因此他也為什麼可以稱為擁立雍正兩功臣之一(另一個隆科多)。

第二,雍正進宮搶先登基,然後緊閉九門。隔了數日公佈“遺詔”,其間不允許任何皇子、國戚弔喪。這是法統搶先一步。以新君直接面對眾奪嫡兄弟。


第三,老十四在外,由於京城封鎖消息,他並不知道康熙駕崩和新君已經登基的消息。然後雍正以宗人府名義詔令(這地方應該是耍了手段的,或者老十四政治敏感度太低)老十四回京奔喪,並讓延信和年羹堯(一滿一漢)接替老十四的軍權。在老十四行至半路方才告知新君已經登基。快到北京的時候,老十四對此非常不滿,於是向雍正上奏了一封陰陽怪氣的奏報,意思說你這麼閃爍其辭叫我回來,是要我恭祝新君登極呢?還是喊我回來弔唁皇父?雍正接到奏報,大為光火,立即答覆:不許進京城,直接去景陵去守著。然而老十四性子也比較倔,幾次奏報懟新君雍正,雍正後來就乾脆把老十四幽禁起來了。雖然雍正並沒有像殺老八老九那樣,對待老十四,但是老十四,在圈禁的過程中受盡了委屈。

老十四隻是一個奪嫡時期的假想敵而已。他本人在爭儲的過程中,應該算是野心不是特別強,容易水到渠成、接受現狀的。如果提前得知雍正已經登基,他是否會反?個人覺得還不至於,畢竟受約束條件較多,自己的手腕和政治智慧還是差強人意。


炒米視角

愛新覺羅.胤禵是康熙皇帝的第十四子,與雍正胤禛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作為兒子,他天資聰穎,孝順雙親,深受父親康熙帝喜愛;作為大臣,他戰功累累,愛民如子,贏得百姓愛戴。


他手握兵權,雍正登基後,他如果擁兵自重,自立為王,也許命運就不是幽禁皇陵,而是成為天之驕子了。然而為什麼他沒有謀反呢?這還要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一、胤禵沒有謀反的必要


胤禵與雍正同是烏雅氏的兒子,兩人一奶同胞,如果兵戎相見,一定會兩敗俱傷,而這必然是他們的母親所不忍看到的。考慮到母親的心情,胤禵也不會謀反。


況且兩人血脈相連,無論誰當了皇帝,也不會冷酷無情到將另一方趕盡殺絕的地步。所以即使沒有登上帝位,也不會有性命之憂。沒有性命之憂,也就沒有謀反的必要了。



二、胤禵沒有謀反的動機


胤禵常年累月征戰邊關,對於京城的風吹草動都是後知後覺。公元1722年,康熙駕崩於京城的暢春園,還是雍正派人快馬加鞭地趕去西北通知胤禵,然後胤禵才十萬火急地趕回京城的。


不然,以古代通訊的速度,恐怕直到康熙靈柩下葬,胤禵才知道父親駕崩的消息了。


基於此,胤禵便失去了信息的敏銳度,也不具備成為皇帝的條件了。


況且古代打仗是個兇險萬分的事情,且時間非常漫長,一不小心就是馬革裹屍,客死他鄉。因此胤禵作為將軍,大部分心思都是用在如何打勝仗及讓眾將士榮歸故里上,其他都是次要的。


因班師回朝之日遙遙無期,又隨時可能戰死沙場,所以考慮不到謀反一事了。



三、胤禵沒有謀反的勝算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胤禵駐守西北貧瘠之地,由鰲拜在川陝一帶提供糧草。鰲拜是雍正的心腹愛將,一旦胤禵有謀反之心,鰲拜便可斷了胤禵的糧草供給,輕而易舉就將胤禵及眾將士一鍋端。


想必經常為打仗出謀劃策的胤禵也考慮到了這一層。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因此謀反之心還未生起就被扼殺在搖籃裡。


有了鰲拜的轄制,胤禵想謀反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歷來帝王之爭就是腥風血雨。爭奪之戰必有死傷,也許久經沙場的胤禵已經很累很累,並不想再看到這種無謂的犧牲,所以甘心為人臣子。


然而不管怎樣,他都成為歷史的過客,就給我們的只有無盡的猜測和遐想了。




有書共讀

雍正坐上了皇帝寶座,他的兄弟們,尤其是頗有實力的胤禵(康熙十四子)是很不甘心的。對待胤禵這位同胞弟弟,雍正感覺頗為棘手。胤禵曾是皇位最有力的爭奪者與繼承者、又加上朝野紛傳的雍正竊奪了胤禵皇位的流言,胤禵贏得了廣泛的同情,因此,他所具有的潛在號召力不容小覷,以雍正之精明,絕不敢掉以輕心,泛泛視之。

康熙一死,雍正火速令在外統兵的老十四胤禵回京參加父皇的喪事,並要他將前線的的軍事指揮大權交給自己的大舅哥年羹堯(年妹嫁給雍正為嬪妃)處理。史載,胤禵風塵僕僕的趕回北京,專門派人請示,是先拜謁父皇梓宮(指皇帝棺材),還是先朝見新帝。雍正命他先去父皇靈堂拜祭。

胤禵到靈堂,望著靈柩,情緒複雜,百感交集,一時哭倒在地。雍正遠遠地立在一旁,表情肅穆,不發一言。胤禵對這位以詭譎手法登極稱帝的親哥哥,自然切齒痛恨,但如今他上位已是既成事實,人在屋簷下,怎能不低頭?於是他不得不敷衍似的向皇兄叩頭。雍正為表示自己兄長兼新君的風度,忙上前攙扶,胤禵卻愛搭不理的,使雍正萬分尷尬,難以下臺。

此事讓雍正非常不快。他借這件事大做文章,先是申斥胤禵“氣傲心高”,削奪了他的王爵尊位,只保留一個貝子封號。一個月後,雍正和諸皇子扶康熙靈柩歸葬東陵。下葬完畢後,他突然下令胤禵留下看守父陵。這實際上已經等於把老十四圈禁在遵化清東陵裡了。接著,胤禵的幾個心腹也被一一緝拿治罪。

雍正對親弟弟胤禵的戾狠無情,使他們的生母吳雅氏很傷心,但她生性溫良,既管不住哥哥,亦幫不了弟弟。她見兄弟鬥狠,同室操戈,又氣又急,於雍正元年(1723年)5月23日急病而亡。關於吳雅氏之死,朝野間一直有這樣的說法:她要見胤禵,雍正堅決不許,她一氣之下以頭撞鐵柱而死。以雍正一貫做派與風格,此說法很有可信度。

雍正為告慰母親之靈,立馬封胤禵為郡王,但仍將他軟禁在遵化,不放他回京,胤禵的妻子也很快患病身亡。胤禵迭遭打擊,趕到絕望而沮喪,於是向皇兄表示自己已來日無多,即將走向生命的盡頭。他表示自己已萬念俱灰,什麼名利功業在自己眼裡都是浮雲,這才保住了性命。

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都是胤禵的堅定支持者,他們對雍正上位自是非常不滿。雍正在召回胤禵後立即命胤禟去西寧辦差,他剛一到就被年羹堯給拘禁了起來。同時,雍正找個由頭將胤誐的郡王爵位給革去,並將他囚禁起來。對已無威脅的廢太子胤礽,大阿哥胤褆,他也毫不客氣,照樣予以嚴加禁錮,監視居住。

雍正在處理諸兄弟之事上,初期並不殘忍,只是將他們軟禁起來,並不危及他們的性命。作為一個精於權謀的老練政治家,他深知若剛繼位就大開殺戒,必會激化宗室間的矛盾,局勢一旦失控,反而不利於夯實自己的統治。但他對諸兄弟的政治迫害卻從未放棄,而是一步步加緊的。

經過大約3年的醞釀與準備,他的權力已牢不可破,於是就開始磨刀霍霍,欲徹底解決“臥榻之側那幾個酣睡者”的問題了。

史載,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雍正帝羅列了八阿哥胤禩的種種不法劣跡,將其一擼到底,降為庶民。之後又將他圈禁在深院高牆內,賜名“阿其那”,滿語是狗的意思。5月,又當廷向內外臣工們頒佈了胤禩等人的罪狀,不久就死於禁所。九阿哥胤禟被賜名“塞斯黑” ,滿語豬的意思。同年九阿哥慘死於保定。同年9月,胤褆不明不白地死於禁所;雍正六年(1728),胤礽也在圈禁地中死去。唯有與雍正一母所生的親弟弟、皇十四子胤禵僥倖保存了性命,活到了乾隆二十年,死時已滿68歲。

至此,雍正帝徹底結束了與諸兄弟爭奪皇位的各種明爭暗鬥,鞏固了他的帝位,集中了至尊無上的皇權,確定了其毋庸置疑、不可撼動的絕對權威。雍正從激烈的皇室內鬥中擺脫出來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治理大清的繁雜事物中去,之後他的表現也算勵精圖治、有所作為。

至於一直被康熙看好且手握重兵的皇十四子胤禵在雍正登基後為何不反 ,而是“心甘情願”的交出兵權?其實,對這種潛在的可能,雍正早已想好了對策:康熙死後,雍正繼位,他立即下詔命胤禵將兵權交給自己的大舅哥年羹堯,並命他從西寧火速回京參加康熙的喪事,這一切進行的乾脆利落且毫無縫隙可鑽,胤禵根本來不及作出反應就稀裡糊塗丟了兵權,調不動一兵一卒,他拿什麼去反?

【答題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老十四當時雖然手握重兵,卻遠在大西北,軍務雖然是他說了算,可後勤供應卻掌握在川陝總督年羹堯手裡,而老年又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其時雍正已經正式繼位登基,老十四手裡根本沒有什麼理由和證據可以兵變造反,也就是說他沒有推翻雍正合法繼位的說辭。

當時的雍正初登大寶也是萬分小心的,就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就任命了延信為撫遠大將軍,並即刻上任接替老十四的兵權,當時的封建社會里封建意識太重,不交權便是抗旨,作為皇家子孫抗旨的後果他是非常清楚的。而作為一個帶兵打仗之人對局勢的分析也是有過人之處的,首先他知道指揮不動年總督,如果老年給大軍斷糧三天,不用說他明白後果會是怎樣,再說雍正還有西山銳建營,豐臺大營,步軍衙門及御林軍等這些龐大的武裝。而他造反則是名不正言不順,擁護者少而反對者多,成功的機遇太小,所以不敢冒險,一旦失敗就不是遺臭萬年那麼簡單了。還有一層概念就是萬一能僥倖成功,上位的很可能是老八而不是他,無論是在兄弟之間還是朝野之內他也是爭不過老八的,這點他自己非常清楚,與其老八上位還不如老四上位,因為畢竟是一母所生,是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親兄弟,,他可能分析到老八一旦上位他就是替罪羊,因為他太瞭解老八的為人了,恐怕想苟活於世都很難,至於老四執政總不至於要他的命吧,事實也證明了他的一切,憑心而論他也做對了。

這些就是老十四手握重兵而沒有造反奪位的眾多原因中的一些吧,當然也是旁觀者及後人的推理及時情的分析,真正他的想法也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其實後來乾隆對這個十四王叔可也不薄,晚年還是不錯的。

再次謝朋友邀,順祝大家開心每一天。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共勉。


方一夫1

看了各位的回答,闡述一下自己的理解:康熙老爺子根本就是要讓老四繼位,所以十四沒有任何機會!

首先,康熙沒讓十四繼位的意思。十四爺根本還不是個“爺”,他只是個貝子,封了個大將軍王的名頭,看著挺牛。如果康熙想給他建功立業的機會,樹立他的威信,怎麼不封個親王再上前線?難不成等打贏了回來再回朝冊封?康熙帝對自己的身體這麼自信?萬一何時自己不行了,老十四遠在西北,即使直接班昭冊封十四為皇帝,恐怕其它皇子也不會老老實實等他回來,必然會引起很大的內亂!做皇帝的最重要的就是皇權的代代相傳,皇權穩固,康熙帝如果想傳位老十四,肯定不能這麼安排!

第二,看康熙帝的安排,明顯就是要傳位給老四。年羹堯是老四的親信,康熙會不知道?安排年做西北現場的糧草總管(有說川陝總督的,也有說陝甘總督的,都一個意思),明顯是制衡老十四。以後傳位給老四,可以保證邊疆軍事穩定,剋制老十四。老八和原太子已經早早出局,還剩下誰啊?老八結黨被康熙痛批,老四拉攏隆科多,康熙不聞不問。如果隆科多不是老四巴結的,那就是康熙授意的,讓他全力支持老四繼位。

第三,老四登基後京城沒有哪個勢力能反抗,說明康熙已經佈局好了,所有關鍵部門的關係全是支持老四的。老八一黨只剩下在民間造謠了!如果其它人想造反,完全可以找一個篡改或偽造聖旨的藉口,實施政變。這些皇子也應該知道,不造反也沒什麼好結果,如果勢力可以一拼,哪有不拼的道理?康熙這些年眼看著諸皇子爭鬥,為了政權交接穩定,一定是早就定好了老四做繼承人,然後佈局安排,讓別人完全沒有機會反抗,才能保證皇權穩定。如果安排不利鬥起來,有可能兩敗俱傷,有可能被別人(大臣或外敵)趁機顛覆。即使有驚無險,皇權還在康熙自己兒子手中,那也毀了康熙的精明一世吧!

第四,老十四不可能是被信函騙走兵權。一個有野心稱帝的皇子,連個京城的密報都沒有,近期老爺子身體狀況都不瞭解?完全根據官方通告就交出兵權回京議事?半路才發現有詐?那還算皇子麼?如果他有野心,就一定知道近期康熙的身體狀況,甚至已經知道康熙已掛,不可能單憑朝廷的一紙文書交出自己最大的資本--兵權,所以這個情況下不反抗的原因見前三條。如果老十四沒有野心,就不用反抗了,但作為皇子誰沒有野心呢?

總之,老十四不是不想反,而是康熙沒安排他做接班人,處處掣肘,沒給予反抗的勢力,所以有心無力,一點機會都沒有,只有一絲幻想--或許老爺子是想讓他繼位的,只是被腹黑的親哥給奪走了機會。


校核琥珀

胤禵是康熙諸多皇子中的佼佼者,傳說康熙"九子奪嫡"中,康熙百年之後,胤禵繼位的呼聲最高,以至於後來雍正稱帝后,紛紛傳說雍正篡改了"正大光明"匾後的遺詔。   


(十四阿哥)

據說康熙在世遺詔原本傳位給"十四阿哥",是雍正派人把"十"添筆劃改為"於"。這樣一來,原本「傳位十四阿哥」就變為了「傳位於四阿哥」。當然這都是傳說,但"無風不起浪"並不是沒道理的。   

康熙在世時,胤禵很受寵愛,他從小聰明伶俐,心直口快為人剛正,表裡如一文武兼備。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胤禵被康熙任命西征統帥領兵出征西藏,事後證明胤禵做的相當出色,康熙很滿意,這可以看成是康熙考驗接班人的舉動,無疑胤禵是成功的。   

胤禵出征西藏,當時他手握清朝重兵至少十幾萬,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也就是胤禵手握重兵出征西藏第四個年頭,老爸康熙突然駕崩,雍正在朝迅速搶班奪權,胤禵得到康熙帝駕崩消息後,為何他沒有造反而是乖乖交出了兵權呢?這正是題主很疑惑的問題,接下來春秋君為你解開這個謎團。


 (康熙大帝)

其實不是胤禵乖乖交出兵權,實在是事情太突然,胤禵也想不到在老爸身邊的四哥和隆科多出手如此迅速,讓他始料不及,我覺的還是胤禵身邊沒有人出謀劃策,還有就是太過相信四哥了。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公元1722年五月,康熙去世,雍正和隆科多舅舅(隆科多的姐姐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隆科多的姑姑又是康熙的生母,隆科多是康熙的表兄弟又是小舅子,好亂的輩份)   

二人在康熙死後第二天就密謀好了,派得力親戚延信火速攔截往回走的胤禵,交待延信見到胤禵把他的大將軍印信先收了,把老爸和他的所有奏摺、所有硃批諭旨及家信全部收繳,然後封存送回。同時囑咐延信,這事要做的果斷和隱秘,不能讓任何人知道。  


 (九子奪嫡)

說實話,這就是雍正銷燬一切對自己繼位不利的證據,雍正害怕胤禵手中有康熙的遺詔,但是胤禵此時沒有料到事情發展的這麼快,他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他也沒料到雍正以雷霆之速已繼位了,於是他乖乖的交出了軍權。   

胤禵悲憤交加的進京了,但宮中一切都不在他的掌控中,軍權沒了,光桿司令一個,他還有什麼發言權呢?  

他抵京後,在景山壽皇殿拜祭老爸時,見到雍正,他不肯下跪,侍衛官拉錫見此僵局,連忙拉他向前下跪。他大發雷霆,怒罵拉錫,併到雍正面前,斥責拉錫無禮,說:“我是皇上親弟,拉錫乃下賤之人,若我有不當之處,求皇上將我處分,若我無不當,求皇上即將拉錫正法,以正國體。”  


(雍正和胤禵爭執)

胤禵說出這樣的話,也表現出了他政治水平不高,成王敗寇,親兄弟又如何? 

後胤禩(si)〔八阿哥〕從房中走出,“向允禵雲,汝應下跪”,胤禵“寂然無聲而跪”。 槍桿子裡出政權,什麼朝代都如此。  

儘管如此,雍正並不想放過十四阿哥,後來這件事情又成了胤禵的一大罪狀:“結黨背君,公然無忌。”不久被雍正軟禁於景陵讀書,同時命他看護康熙的皇陵,不許返回京師,並命馬蘭峪總兵範時繹監視他的行動。   

這就是英武一時十四阿哥的命運,在爭奪皇位的路上,仁慈講道理是很愚蠢的事情,沒有果斷出手,放棄兵權是造成老十四最大悲劇的根源。  


 (雍正登基)


秉燭讀春秋



缺乏理性思維和歷史常識的人總把造反說的像吃飯一樣容易,動不動就問“岳飛為啥不反?袁崇煥為啥不反?”等等。真要那麼容易造反,誰還願意冒著株連九族的風險去打江山?其實在封建王朝軍事將領想造反是非常難的。


封建王朝畢竟是家天下,為了保證江山永固、綿延萬年,當時有一整套防止軍事將領造反的制度,既限制軍事將領調兵的權力也限制軍隊的行動能力。

比如十四阿哥允禵,在雍正登基後,不是沒有動過帶兵回京的念頭,但是或許是康熙早就預料到這種可能,一方面讓他到西北統兵,封為大將軍王,另一方面又讓雍正的親信年羹堯出任川陝總督,實際上監管了整個西北事務,大將軍王打仗的人馬糧草都受到了他的節制。


康熙駕崩後,雍正嚴格對外封鎖消息,直至自己登基穩定了局勢,再通知允禵回京奔喪,允禵如果不奉詔,就是不忠不孝,雍正可以藉此興師問罪。

要知道允禵和朝廷之間還橫亙著一個陝甘,兩位名將,年羹堯與嶽鍾琪。而且如果允禵不奉詔,西北兵馬必須做出選擇,是跟著允禵反叛還是遵照朝廷旨意。如果反叛,就會立即被砍斷後勤補給,面對川陝甘及各路大軍的征討鎮壓。

如果允禵假意奉詔,回京奔喪不可能帶著大軍吧,而且要過陝甘地面,年羹堯一直虎視眈眈監督著的,隨時可能強制解除武裝,被以反叛論處。所以允禵根本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造反,只能在嘴上發洩發洩了。

結果這嘴仗打了,氣是出了,回京之後,這一輩子的政治前途也丟了。雍正直接獎勵他去給康熙守陵,實際上就是被軟禁了。


謝金澎

四皇子胤禛和十四皇子胤禵都是孝恭仁皇后烏雅氏生的,本來就是親哥們,但一直關係不和,各有各的小圈子,胤禛屬於太子黨一派,胤禵屬於八哥黨一派,但隨著太子兩次被廢和八哥黨的核心人物佟國維倒臺,這兩位儲君熱門人選紛紛落馬,剩下的幾位皇子胤禛胤禵變成大熱,甚至老十四胤禵比他哥胤禛還熱。

至於說雍正繼位的時候,對他不滿的胤禵手握重兵,北京還有八阿哥胤禩可以作為內援。歷史無法假設,但不代表假設沒有意義,假如說胤禵殺回京城,肯定是有非常大的贏面的,因為不管是隆科多掌管的九門提督衙門兵力和十三皇子胤祥奪取的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的兵力,都無法阻止胤禵的十幾萬野戰軍,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好的機會,兵力佔優,另外自己又是皇子之一,身份也合法,為啥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呢?




在清代皇宮內院活躍著一群西洋傳教士,是當時那段歷史的見證者和親身經歷的人,有一封寫於1736年10月22日的《耶穌會傳教士巴多明神父致本會杜赫神父的信》,作者當時正好經歷了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信中有這樣一段話:雍正帝剛繼位,就冒用康熙帝的名義,如同康熙還活著,派人六百里加急送到韃靼,命十四親王把印信交給信中指定的人,不用帶多少隨從,用最快的速度回京商量一件大事。十四親王當即領命,直到離京城還有三天的地方才知道京城發生的事。

寫封信寫於1736年,就是乾隆元年,離當時那場皇權更替已經有十三年的時間了,這封信告訴我們一個信息:雍正繼位的時候,對十四弟隱瞞了康熙駕崩的消息,矯詔騙回了胤禵,並利用康熙的口吻,派人替代了胤禵的兵權,直到胤禵到了北京近郊,才知道康熙駕崩,四哥上位的事。

這也就比較合理的解釋了,胤禵手握重兵,但卻只帶一點隨從回京,沒有造反的原因了。


深圳小左

不說胤禵當時想不想造反,就算他想造反,也不可能成功。

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發展到清朝,基本已經盡善盡美了,皇權已經達到了巔峰。這種情況下,武將造反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十四阿哥胤禵想造反,只有身敗名裂一個結果。

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將軍可以成功造反?因為中國在很多時期實行的是私兵制。

所謂私兵制,指的是一種由個人或者家族自主招募、訓練、指揮的軍事制度。也就是說,士兵是屬於將領個人的,而不是國家的。所以軍隊只聽命於某個將領,而不是聽命於中央政府。

這種情況下,皇帝不可能剝奪將領的軍權,如果某個將領勢力太大,他是有能力造反的,因為他的士兵與將官會跟著他造反。比如明朝燕王造反,他的士兵會誓死追隨。

但是清代基本沒有私兵了。胤禵雖然手握重兵,但那些軍隊都是國家的,而不是胤禵私人的。也就是說,胤禵能指揮那些軍隊,是因為國家把軍隊派給了他。只要皇帝下聖旨,立刻就能剝奪他的軍權。

如果胤禵想造反,那些將官與士兵是不會聽從他的。假如他是在京城握有兵權,還可以騙士兵說宮中有人作亂,自己接到皇帝旨意進宮勤王,然後再混亂中殺死皇帝。但是胤禵遠在西北,就算他能一時欺騙士兵,回京城的路途遙遠,只要皇帝下一道旨意說胤禵是謀逆,那些士兵立刻就不聽他指揮了。

事實上,到了明清兩朝,君主專制的制度設計已經足夠精密,哪怕皇帝再弱,他依然保持著足夠的權威,很難有人能謀逆。

比如魏忠賢權傾朝野,號稱九千歲,但朱由檢登基後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他拿下了。

咸豐死後,同治年幼,顧命大臣肅順等八大臣把持朝政,但是同治和兩宮太后一道諭旨,八位大臣就束手就擒了。


夢露居士

康熙去世,雍正登基的時候,老十四胤禵正在西北平定準噶爾之亂,當時他是大將軍王,手握三十萬兵馬。雍正登基的第二天,就任命延信接替老十四的撫遠大將軍之職。結果老十四既沒反,也沒鬧,乾乾脆脆的交出了兵權。

至於老十四為什麼沒反,原因有三點,第一他沒機會反。雖然他手握重兵,但後勤補給卻要靠後方時任川陝總督的年羹堯,只要年羹堯給他斷糧,他的三十萬大軍就會不戰而潰。

第二他沒有理由反。這時候雍正已經登基,他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雍正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登上的皇位,如篡改詔書、弒父奪位等。這種情況下,他若率領三十萬大軍打回京城去,就是亂臣賊子,天下人可共討之。

第三,當時他遠在西北,對京城內的形勢一概不知,作為八爺黨的成員之一,即便能率軍入京,把一母同胞的哥哥老四拉了下來,最可能上位也是老八,而不是他。老八上位了,擁兵作亂的黑鍋就得他老十四背了,說不定還會被老八給定個罪給斬了。而老四上位,怎麼也會念一點一母同胞的親情吧,所以都這時候,他又何必苦苦掙扎,找不自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