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為什麼建了一座清西陵?

葉子寫實


雍正沒有選擇葬在清東陵,而另建了一座清西陵,是因為自己的是篡位沒臉再見康熙了麼?答案當然不是。

雍正皇帝本來將自己的陵寢地址也選在了清東陵的九鳳朝陽山下,並運去了大量材料。但是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以那裡“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為藉口而廢棄了原有方案,進而另選陵寢地址。

之後就選擇了在易縣永寧山下,此地為“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也對此非常滿意,認為“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也就將此地選為了自己的陵寢地址。而為雍正找到這樣一塊風水寶地的不是別人,正是怡親王胤祥。原本雍正也想讓胤祥葬在這裡,但是在胤祥的執意堅持下,胤祥最終葬在河北淶水縣。


清西陵並不是只有雍正皇帝的泰陵,還有其他皇帝的陵寢。

乾隆由於對他爺爺康熙的崇拜,選擇安葬在了清東陵,同時留下了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陵寢的制度。因而,乾隆的兒子嘉慶皇帝自嘉慶元年(1796年)開始在清西陵修建陵寢,到嘉慶八年(1803年)完工。

除了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還有道光的慕陵以及光緒的崇陵,都在清西陵。此外還有3座後陵。,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14座。


另建清西陵,並不是雍正第一次打破滿清的殯葬傳統。

孝莊文皇后死後37年,康熙都沒有拿牌下葬,但是雍正一繼位,就主持單獨為孝莊修建陵寢,這也是清朝唯一的一座後宮單獨陵寢,地址選擇清東陵風水牆外側,既滿足了孝莊希望同兒子同葬的遺願,也表達了雍正對於這位太祖母的敬重,也算圓了康熙的一大心願與遺憾吧。

還有對於怡親王胤祥的母親章佳氏的安葬。章佳氏在康熙朝時為庶妃,死後被追封為敏妃。雍正登基後,“母以子貴”才被冊封為敬敏皇貴妃,棺槨也從原來的陵寢中抬出,重新按照皇貴妃的標準下葬,並且是同康熙合葬入景陵地宮中,這也開創了清朝皇貴妃從葬帝陵的先例。


雍親王府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傑出首領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十三副鎧甲起兵,草創後金。

1636年(清崇德元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稱帝,改國號為“清”。

1912年,清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宣告退位,清亡。

從皇太極稱帝到宣統皇帝退位、清亡,清朝一共歷經二百七十餘年。

在這長達二百七十多年的時間內,清王朝先後營造了多處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墓群。按區域劃分為關外和關內。

關外(3處):

——清福陵,埋葬有後金創立者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昭陵,葬有清王朝的建立者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永陵,又稱清祖陵,裡面埋葬有努爾哈赤歷代先祖。

關內(2處):

關內有清東陵和清西陵。

清東陵:

——順治皇帝的孝陵

——康熙皇帝的景陵

——乾隆皇帝的裕陵

——咸豐皇帝的定陵

——同治皇帝的惠陵

(清東陵各陵區分佈)

清西陵:

——雍正皇帝的泰陵

——嘉慶皇帝的昌陵

——道光皇帝的慕陵

——光緒皇帝的崇陵

末代皇帝溥儀死後被葬入距離清西陵崇陵圍牆外圍不遠處的私營商業墓地——華龍皇家陵園。

—————————————————

清朝入關後仿明朝帝王陵墓規制在位於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下為順治、康熙皇帝建造了陵寢。

遵從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規制,雍正皇帝死後也應葬在位於遵化市的清東陵,但這位皇帝卻為自己令擇吉地建陵。

關於其另選陵址建陵的原因有多種說法,其主要有:

1、清東陵後選陵址“風水”及土壤不佳。

雍正的陵址原本選在清東陵所在的九鳳朝陽山。但在其經過一番實地考察之後便放棄了此想法。原因是他認為“此地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意思是說這處陵址所在地雖然規模宏大,但大的格局尚未形成,因此“風水”只能說是一般,而非絕佳。

其次,此地的土壤中所含砂石較多,故不適宜修建地宮。因為砂石眾多,必然會使已建成的地宮不穩,且容易滲水。

現在來看這點也確實被雍正提前言中。康熙皇帝的景陵地宮和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均出現滲水嚴重的情形,特別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地宮。時至今日,康熙皇帝的屍體仍然被泡在冰冷的地宮滲水當中。

2、

清西陵新選陵址“風水”絕佳。

清西陵所在的易縣永寧山下是一塊難得的建陵“風水”寶地。

據史載雍正皇帝派出的選陵大臣回覆:易縣永寧山下“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處,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兼備。”

雍正皇帝聽完此回報後龍顏大悅,隨即就決定在此“萬年吉地”,為自己營建身後的陵寢。

3、篡改繼位詔書,害怕死後追責。

傳說雍正之所以能夠繼承大統是因為篡改了其父康熙皇帝的繼位遺詔。故害怕死後遭遇康熙皇帝追責,便避開清東陵另擇地安葬自己。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說法(雍正篡位)正史當中沒有任何記載可以佐證,故此說法沒有多大可信價值。

而第1、2種說法有憑有據,思路清晰,確實更值得參考。

事實上,清西陵所在地易縣永寧山下確實是一塊難得“風水”寶地。

清西陵北枕永寧山、南抵易水河、東有古燕都、西望紫荊關。

其距離北京城僅120餘公里,山下是一大片丘陵地帶,區域內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巒起伏、樹木叢茂、河道縱橫、可謂是地臻天成,物華天寶。

泰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開始建造。清泰陵是清西陵所有帝陵中,建築規模最為宏大、體系最為完整的一座帝陵。

雍正皇帝去世之後,乾隆皇帝為其舉行了盛大隆重的葬禮,後將其葬於清西陵。

乾隆繼位後原本也想追隨自己的父親,在永寧山下為自己尋找建陵的“風水”寶地。但又考慮到若自己葬於清西陵,其後世子孫必然也會效仿,死後也均在清西陵選擇陵址。如此一來葬有自己祖輩順治、康熙的清東陵勢必會“香火敗落,陵園荒廢。”

為避免使自己的祖宗死後落於孤獨與寂涼之中,乾隆遂立下一陵址選擇規制,後世稱這種規制為“兆葬之制”。

其實這種制度的最早來源為西周時期的“昭穆之制”。

(“昭穆之制”示意圖)

說白了這種規制的主要內容就是父子死後不能葬在一處,而是祖孫葬在一處。即“父在東,子在西”的交替分葬制度。

自雍正皇帝開始,清王朝的陵寢便以京師為座標,分葬於東西兩大陵區。

但令乾隆皇帝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死後僅幾十年,其孫子道光皇帝便違背自己定下的這一祖制。以東陵地宮容易侵水為由,將自己陵寢改建在清西陵。

除了道光違背祖制,同治皇帝去世後,也被其母慈禧太后乾坤獨斷葬於清東陵。

(今清西陵雍正皇帝泰陵)

也許是天意……

現在來看,雍正皇帝當初另改陵址的決斷是正確的。因為清東陵除了順治皇帝的孝陵地宮沒被盜竊外,其餘皇帝的陵寢地宮均遭破壞!不僅他們的陪葬品被盜,其本人屍首更是被隨意丟棄在地宮內,甚至遭遇毀屍的慘劇。而清西陵除了光緒皇帝的崇陵地宮遭遇盜竊外,其餘帝后陵寢皆算完整。


小司馬說


有人說,雍正之所以單獨建造清西陵,是因為他的皇位得來不正,不敢建在清東陵其父康熙的陵寢旁,怕其萬年之後在地下與父皇相見被痛斥。然而,真的是這樣嘛?

位於河北易縣西的清西陵和位於河北唐山馬蘭峪的清東陵筆者都實地探訪過,從二者地形風水上看,確實雍正後建的清西陵更勝一籌,這也符合雍正一貫的完美主義,下面咱就從歷史記載中探尋一下雍正胤禛的小心思。

最開始雍正在繼位後,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他有另闢新陵址的想法和念頭,反而據史載,他繼位後就命人在清東陵找尋萬年吉地,準備開始營建自己的陵寢,最後終於尋到一處吉地九鳳朝陽山,在開挖金井的時候,突然發現這裡的地質含水量很大,用史書中的話講,是“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於是,又命人在清東陵接著尋找,但幾乎都和此處一樣,不完美有地宮滲水的可能性。

然後,追求完美的雍正便開始動了在別處找尋萬年吉地的心思,他的最愛的老弟允祥也攛掇他,說要親自給他找一處完美之所,雍正默認了,於是,允祥還真的在河北易縣泰寧山下尋到了風水絕佳,各個因素都完美的好地兒,在奏摺上允祥說這裡是“山脈水法,條理詳明,為上吉之壤”,於是乎,雍正為了自己死後能有個消停的空間,也為了讓大清基業永固,下旨開闢清西陵。於是,在易縣西,氣勢恢宏的大清第二處陵寢(入關後)被營建起來了。

題外話:幸好雍正“一意孤行”在清西陵開闢新陵區,從而躲過了清東陵陵寢大都被盜的噩運,現在的雍正泰陵依舊全新未開封,這位雍正皇帝依舊安睡在自己的地宮中。


老豬的碎碎念


雍正執政十三年,整頓吏治,是歷史上少有的勤奮皇帝,民間和野史關於他的繼位和死亡更有著諸多版本的朴樹迷離的故事。


那麼一生勤勉的雍正為什麼不和康熙葬在一起,非要別出心裁的另墓地的呢,這個可能誰也說不清,也只能猜測。

皇帝的墓葬在剛繼位時就要開始修建了,雍正也不例外。雍正讓十三王爺允祥率領術士們,順治與康熙兩位皇帝陵寢附近選擇吉地,風水都不是很好。後來選中了九鳳朝陽山,離孝陵、景陵不遠,風水甚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但後來精通堪輿的臣僚術士再三相度,又認為九鳳朝陽山“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雍正又廢掉了這處陵址,讓臣僚們再行勘察。最後經過多處勘察,至易州境內的太平峪,興隆莊一帶發現了“萬年吉地”,並回宮竭力向雍正薦引。按照允祥等人的說法,此處西依雲蒙山,北靠泰寧山,東傍丘陵地,南臨易水河,堪稱:“乾坤聚秀之區,為朝陽會和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覽奏之後,也認為此處是“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命人修建陵寢,就是清東陵。



雍正修建清西陵的原因,真的是因為風水不好或塗裡含沙石太多嗎?這兩點原因顯然是禁不起推敲的。說清東陵的風水不好,後來的乾隆皇帝、咸豐皇帝和統治皇帝不也都葬在這裡嗎?還有歷史上有名的慈禧太后。他們選擇陵寢位置的時候,風水就會變好嗎?僅因為是土質的原因,可以再在周圍尋找。不一定非得去幾百裡之外的易縣呀。


雍正皇帝的繼位是清前期三大疑案之一,到現在的史學家們仍然分兩個派別,而雍正另選自己的陵墓也成為了“雍正篡位”派的證據之一。他們認為雍正皇帝之所以另擇陵墓,是因為畏懼自己的父親康熙才躲的遠遠的。至於他怎麼想的也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不過雍正的這一做法讓乾隆皇帝為難了。乾隆皇帝一生最崇拜的人是自己的爺爺康熙,他死後是葬在父親的西陵還是爺爺的東陵呢?經過深思熟慮,乾隆巧妙的沿用了老祖宗“ 昭穆相建”的制度,只不過這次東陵為昭,西陵為穆。他規定,如果父陵在昭,子陵則在穆,以此類推,孫子陪著爺爺,總是沒錯的,也完成了自己的心願。儘管後來有幾個皇帝沒有遵循這個制度,那就是後話了。


事實終究過去,只留下歷史讓人們評說遐想。

更多間接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清西陵始建於1730年,即為雍正八年。一般情況下皇帝繼位開始就要還是建陵墓,更何況雍正45歲才繼位,皇陵之事當然更不能拖了。那為什麼一直到了雍正八年才開始修建清西陵呢?

其實清西陵並不是雍正的首選陵址了。上位之初便開始在清東陵尋找萬年吉地,可是找來找去總是沒有滿意的地方。

雍正皇帝是一個非常追求完美的人,要找到絕佳風水之所。

(清東陵全景圖)

可是東陵沒有理想的地方了,那就在在附近找吧。終於,在九鳳朝陽山找到了吉地。於是各種砂石料運去了不少開始建設了。


後來雍正皇帝又以"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而廢掉。

“朕之本願,原欲於孝陵景陵之旁,卜擇將來吉他,而堪輿之人俱以為無可營建之處。後經選擇九鳳朝陽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願相合。及精通堪輿之臣士再另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清實錄》

所以,九鳳朝陽山就這樣廢掉了。

其實更多廢掉的原因還是風水原因,皇家自然要尋找至高無上的風水了。而雍正認為清東陵風水不佳。急於尋找一個好的風水來改掉祖輩放下的錯誤。

更有風水術士認為清東陵白虎過堂,勢必女強男弱,事實也證明了這點。而東陵的靠山下葬點有人指出“一山還有一山低,無能後人更無能。”而整個東陵的朝山,並不是金星山,而是貪狼星,也許東陵就是一場風水騙局,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清東陵金星山

或許雍正皇帝正式瞭解東陵並不是一個擁有完美格局的陵址,才命人另尋陵址的。想要從而改變大清國的國運。

當風水先生找到易縣太平峪泰寧山下的時候,已經被這裡的完美風水所吸引。上奏皇帝此處乃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裡“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

於是,清西陵正式開建了。直到光緒皇帝葬入,共計4位皇帝,三座皇后陵,其他阿哥妃子共計14座陵墓,八十餘人。

(清西陵全景)

雍正皇帝的泰陵所在地,此處有五條河,旁邊的村子就叫五道河村。此地九座山五條河,寓意九五之尊。

而東華蓋、西華蓋、九龍山、九鳳山、臥龍山等等。

名字寓意都非常的好,讓人一聽覺得吉祥。所以泰陵定在了這裡。


泰陵的風水確實也是獨一無二的,孕育了乾隆大帝、乾隆盛世。

只可惜,乾隆沒有明白他父親的良苦用心,又在東陵選了陵址。並定下了昭穆之制,導致清朝風水忽好忽壞,時局也不穩定。

所以說,雍正不僅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更是一個有遠見的皇帝。


像少年啦飛馳97


清朝皇帝陵寢分為三處:

一、關外三陵。

1.清永陵。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貼木爾、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臨追封猛哥貼木爾為“肇祖原皇帝”、福滿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為“顯祖宣皇帝”。

2.清福陵。清太祖努爾哈赤和他的皇后葉赫那拉氏。

3.清昭陵。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二、清東陵。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鎮以西的昌瑞山一帶,西與天津市的薊縣為鄰,北與承德地區的興隆縣接壤。

共建有皇帝陵五座:1.順治帝的孝陵2.康熙帝的景陵3.乾隆帝的裕陵4.咸豐帝的定陵5.同治帝的惠陵。

三、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

共建有黃帝陵四座:1.雍正帝的泰陵2.嘉慶帝的昌陵3.道光帝的慕陵4.光緒帝的崇陵。

雍正皇帝選擇建設清西陵的原因。

一、首先明確一點,清東陵和清西陵這樣的稱呼,是根據地理位置而定的。而真正左右皇帝陵寢的是清王朝的“昭穆制度”

。看一下週朝的昭穆制度如下圖:

始祖居中,1、3、5世居於左方,2.4.6世居於右方。清朝也是沿襲這種昭穆制度而安葬皇帝的。只有一位違反了清朝的“昭穆制度”,就是道光皇帝不該埋在那個位置。

二、清東陵選址不佳。本來雍正皇帝也選擇了清東陵所在區域的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意思就是選擇的這個墓葬的風水不是太好,墓穴中有砂石的話,這就意味著陵墓會漏水。康熙皇帝的陵寢,就存在這種現象,雍正皇帝是知道的。事實證明,以後乾隆皇帝的陵寢建設在清東陵,孫殿英盜掘時,發現乾隆帝和皇后的棺槨都因為漏水漂移了原來的位置。


三、再選陵寢風水上好。參與選陵址的官員,在“昭穆制度”規定下選擇吉地。後選擇河北易縣永寧山附近,稱該地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裡“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估計當時雍正親自或者派遣官員和堪輿風水著名者,看了該地的風水。隨即選擇該地為陵寢所在地,並進行建設。

四、後人傳說,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不和,改詔書而即位,到陰間沒有臉面去見康熙帝。這純粹是以訛傳訛。

根據雍正朝記載,康熙帝的墓葬在建設中嚴重漏水,這個雍正帝是清楚的。他選擇九鳳朝陽山在開掘初期就發現砂石,他就明白在這裡建設,陵寢肯定被水浸泡,從而選擇了新的陵寢地。孫殿英盜掘乾隆的陵寢時也證明了乾隆的陵寢漏水很嚴重。道光皇帝在東陵的陵寢還沒有建成就已經水患成災,從而移葬清西陵。試想一下,誰願意自己死後被泡在水裡面。

雍正建設清西陵,可能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得而知了。不過此後乾隆皇帝規定:自己的後世繼承人全部實行“父葬東陵,則子西陵,父若葬西陵,則子必東”的昭穆葬制。

也就是不違背“昭穆制度”的情況下,清朝皇帝多了一個選擇。


穿越再現彼岸


雍正在選自己的百歲後的吉地時,原本是要在老爸康熙的東陵找個穴位的。後來專家們認為地質不宜砂岩滲水會走元氣,就只好放棄去侍侯先皇的打算。讓專家們另覓地方。專家們找來找去,就發現風水寶地西陵峪了,便在地下樁掘穴。這就是清西陵。

如此以來,清三皇(順治另外算)中,就一處一陵,後世幾帝交替起陵於東陵和西陵,相互兼顧,共享後代祭祀,不偏不儻,祭祀浩蕩。可見這事死如事生的慎密心思,非禮儀淵博者莫能為之。

雍正是封建社會里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特別的經歷,也許讓他"特自起陵"也未可知。也許就是生前獨特,死後也該獨特才符合他的一貫行為。








劉一千五


簡單說,雍正節儉與其如何選擇陵墓毫無關係。帝王身後百年事,其重要性並不在江山社稷之下。雍正之所以棄東陵而擇西陵,真實原因肯定無人知曉。民間有言,多認為雍正因僥詔而不敢與康熙帝同居東陵,官方說法則認定東陵風水不夠完美,令雍正被迫重擇西陵。

在我看來,官方說法確實難以取信於人,而民眾說法又有些荒唐可笑,或許兩者結合才是歷史真相。即雍正自知康熙並不喜歡自己,將皇位傳了下來更多是因為自己的兒子弘曆,所以並不願意在死後再去挨在那位千古一帝的父親身邊。

同樣的道理,乾隆皇帝也不太喜歡自己的那位父親,反而是跟自己的爺爺更親。於是,乾隆在自己的晚年也找了些理由,最終是給自己選了東陵。


熬小魚SH


雍正為什麼沒有葬在清東陵,非要另起爐灶,建了個清西陵。

有人說他是無言面見地下的康熙。因為他篡改康熙遺詔,將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僅僅在十字上面加了一橫,便輕鬆奪得大位。登基後,完全不顧手足之情,對那些昔日與他競爭皇位的兄弟們,不是充軍,就是圈禁,更有甚者,直接逼迫而死。用心不可謂不毒,手段不可謂不狠,康熙若是地下有知,豈能饒過雍正!這就是他不敢葬在康熙旁邊的主要原因。

其實,以上說法完全是空穴來風,道聽途說。雍正繼位後,初選墓地是清東陵的九鳳朝陽山,後來經過勘察,雍正認為:清東陵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最終經過風水師一番尋找,選中了易縣的永寧山下,因為這裡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會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其實,雍正之所以不葬在清東陵,風水是其中一個原因,最主要的是:雍正自感他治理下的大清,繁盛程度比康熙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他才獨樹一幟,另立陵寢,以彰顯自己治國的雄才大略。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關於雍正皇帝為什麼非要違背祖制,不把自己葬在東陵,而是另外找了一塊風水寶地,建立了西陵。這個問題恐怕只有雍正本人來回答才能夠令人信服,因為史書上對這個問題的記載不詳細,咱們又很難推斷雍正的心理活動。所以,這個答案只能猜。我個人說個看法,不一定對,姑且算是一種猜測吧。眾所周知,康熙皇帝在位時間非常長,所以,太子之爭一直進行了很多年,這些鬥爭,表面上平靜,背地裡卻暗箭亂飛,想都能想到,在這個過程中,雍正有多麼煎熬。事實上,在爭太子之位期間,雍正對康熙的忌憚從史書中是可以看出一二的,所以,康熙駕崩,雍正皇帝也是鬆了一口氣,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真的不容易,但對父親的忌憚卻成了他內心的陰影,他不願意與自己的父親葬在一起。中國人一直都有一個觀念,那就是“事死如事生”,死了之後跟活著是一樣的,只是到了另外一個世界而已,如果死了還得面對自己的嚴父,雍正心裡多少有點不樂意,所以就派人另外看了一個風水寶地,為自己修了一座陵墓。

後來,乾隆即位,也得為自己身後事打算啊,於是就開始啟動修建陵墓的事兒。按照《清史稿》的記載,起初,乾隆是準備把自己葬在雍正身邊的,而且位置都已經選好了,但後來考慮再三,決定在東陵修建陵墓。為什麼呢,因為他一旦把陵墓修建到西陵,那麼他的子孫都會把陵墓修建在西陵,如此一來,東陵的香火就斷了,子孫祭拜就不會再去東陵,這樣的話,也會因為不孝而造人詬病。於是,乾隆就來了個折中方案,就是傳說中的“兆葬之制”。

什麼意思呢?通俗的說,就是“東邊一個,西邊一個”,孫隨祖父,如此循環往復下去,這樣,就不會冷落東陵,也不會冷落西陵,按照這個辦法,嘉慶皇帝就葬在了西陵,跟隨他的祖父雍正。但是,後來,乾隆的子孫也並沒有完全按照他的想法來修建陵墓,大權在握,誰想葬在哪誰就葬在哪,只要在東西陵就行。所以,嘉慶之子道光皇帝應葬在東陵,甚至已修好了陵墓,但又說地宮浸水,又移往西陵,這一下整個次序都改變了。就是這麼個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