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董萨:鬼神与世俗之间,传承与割裂边缘

德宏州盈江县卡场镇卡场村委会麻竹岭杆村,是一个靠近缅甸的景颇族山寨。近年来随着多种外来文化的涌入,小山村正悄然发生着改变。2018年春节前夕,麻竹岭杆村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农尚”祭祀。今天,今日君带你一起感受景颇族的传统信仰。

祭祀农尚

景颇董萨:鬼神与世俗之间,传承与割裂边缘

丨老人们在公房火塘边取暖 (熊思云 摄)

清晨8点,景颇山上的草叶还带着露水,空气凉而刺骨,麻竹岭杆举办“农尚”祭祀仪式的公房里,已经升起了火烟。

一群老人围坐在活动室的火塘边,加热昨晚没有吃完的稀饭和肉包,喝着用竹筒煮的茶水。此时,早相还没醒。他是这次祭祀的董萨。火塘边的被窝里传出了他沉重的呼吸声。昨晚,念鬼的仪式结束时已是半夜,他和其他几个参与的人就在活动室里睡了一晚。今天是祭祀“农尚”的第二天,也将是最忙碌的一天。对早相这位董萨来说,还有很多的鬼要念,很多的仪式要完成。

景颇董萨:鬼神与世俗之间,传承与割裂边缘

丨农尚 (熊思云 摄)

祭祀“农尚”是景颇村寨里的公共仪式,全村人都会参与。农尚,类似汉族的“官庙”,由一栋公房和周边的空场地组成。狭义上的农尚也指完成大部分祭祀活动的公房。

农尚(公房)中平时供奉着天神、地神、水神以及家堂神(山官祖先)的祭架。但在举办祭祀活动时,还要在农尚(公房)前的空地上,搭建加祭的鬼神祭架。祭架由竹子和茅草搭建而成。祭架上摆有若干个小竹筒,不同的竹筒代表不同的鬼神。

祭祀“农尚”,一般持续三天。第一天,完成各项准备工作。第二天,正式开始祭祀。因为每个鬼神都要祭祀,数量很多,所以第三天还要继续。

景颇董萨:鬼神与世俗之间,传承与割裂边缘

丨丰收神祭架 (熊思云 摄)

今天需要祭祀的鬼神就有水神、天神、口舌鬼“木让”、家堂神“载本瓦”、土地神“吉同”、风神“崩培”、破坏鬼“宁苏”和牲畜鬼“阿乌朗”。这些祭祀仪式由早相来主持。祭祀每个鬼神所需要的时间,短则10多分钟,长则2个小时。

传统上,每年会举行两次祭祀“农尚”的活动。通常在播种前会举行一次,这是向各种鬼神祈求关照,并许下承诺:若得丰收,年底还会回馈更丰厚的祭品。另一次则是像今天一样,在春节前举行。这是为了兑现之前的承诺,所以今天的仪式似乎也更为热闹。

当然,村子里若有重大事情发生,也会增加祭祀。

景颇董萨:鬼神与世俗之间,传承与割裂边缘

丨董萨带领村民在农尚广场搭设祭架 (熊思云 摄)

不过,在麻竹岭杆,祭祀“农尚”已经中断了3年。今年之所以开启祭祀,也是因为村民们觉得中断太久了。尽管中断了许久,活动开启后还是汇聚了旺盛的人气。村子里多了很多人,一些外出的村民也专程赶回来参加祭祀“农尚”。足见这样的公共祭祀活动,对当地人来说十分重大。

早上9点,祭祀农尚的公房逐渐热闹起来。有的男人开始搭木桩,有的男人在为杀牛做准备,还有的男人则在用竹子制作祭祀器具……

董萨

董萨是整个仪式中的灵魂人物,是祭祀时各种活动的中枢。

为了这次祭祀活动,早相几天前曾按过去的做法在农尚附近进行过一次占卜。他把一根翠绿的竹子放在火上烤。一段时间后竹子炸裂开来。早相观察裂缝处的纤维形状,并由此推断今年是否适合举办农尚祭祀,以及推断祭祀中需要什么祭品。

景颇董萨:鬼神与世俗之间,传承与割裂边缘

丨董萨念鬼 (熊思云 摄)

早相是麻竹岭杆唯一的斋瓦(景颇族级别最高的大董萨),也是整个盈江县为数不多的斋瓦之一。因此,他也是这一带的“大忙人”。尤其到了年底这段时间,早相越发忙碌。

在景颇山上,从收完谷子到春节的这段时间,是各家各户念家堂鬼的高峰期。每到这个时候,景颇山上的董萨们,几乎天天都得走村串寨。早相从上星期开始已经连续做了5场家堂鬼的念鬼祭祀。他非常忙,两场祭祀间短暂的闲暇时间里他才能回一趟家。前几天,早相家三女儿出嫁。在女儿嫁人的前一天,他还在卡场街做祭祀。

作为这片土地上最重要的宗教职能者,董萨们的生活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有时,哪怕自己家里有事,他们也要先帮别人完成祭祀。一年下来,他们在外忙碌的时间要比在家的时间多得多。

景颇董萨:鬼神与世俗之间,传承与割裂边缘

丨念鬼前的准备 (熊思云 摄)

在景颇山上,董萨是一份很特殊的职业。董萨帮别人家念经,通常有报酬,但这个报酬并不固定。通常,念一次家堂鬼要花1到2天。董萨会得到一些仪式中祭献过的肉以及额度不等的现金。普通景颇家庭有时只是象征性地给几十块钱。偶有富裕人家能给到几千甚至上万块不等。

景颇董萨:鬼神与世俗之间,传承与割裂边缘

丨分祭肉 (熊思云 摄)

董萨作为沟通人与鬼神的中间者,其劳动具有特殊性。帮景颇族家庭做各种祭祀仪式,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传统赋予董萨的一种义务,很难拒绝。那些景颇家庭付出的报酬也通常被视为表达尊敬和感谢,而不是视为董萨的“劳动薪酬”。

在卡场镇这个片区,有很多资历深浅不一的董萨。董萨讲究传承。早相有老师,而他自己40岁后也开始带徒弟。董萨如果忙不过来,会请其他董萨或者自己的徒弟来帮忙。大型的仪式更少不了各董萨之间的分工协作。例如这次农尚的祭祀,需要祭祀的鬼神有20多个,早相从外面的村寨请了两个徒弟过来帮忙。早相20年前开始收徒,他带出来的徒弟连他自己也数不清。目前,还有40多个徒弟跟着早相学习。

景颇董萨:鬼神与世俗之间,传承与割裂边缘

丨祭祀结束,村民会把祭肉送给董萨表示感谢 (熊思云 摄)

董萨的传承现在依然是靠口耳相传的模式。没有专门的课堂或者课程,老师和徒弟共同参与某个仪式的过程中完成相关传授。在这种传统模式下,董萨的培养需要很长时间。刚入门时,接触的学习内容是在仪式上处理祭品。在熟悉了各种仪式的流程之后,便要学习念诵祭品。念诵祭品的难度也是循序渐进,先是念诵鸡蛋干鱼之类的基本祭品。熟练之后,要念诵鸡、猪等祭品,念诵难度最大的祭品是水牛。

成为大董萨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一个董萨学徒到了可以念太阳神木代时就晋阶为大董萨(斋瓦)。从学做董萨算起,整个过程需要几十年。早相,22岁学习念鬼到54岁时才成为斋瓦。

景颇董萨:鬼神与世俗之间,传承与割裂边缘

丨景颇族的盛大节日目瑙纵歌节

在景颇山上,要成为一个董萨有太多的门槛。用他们的话来讲,首先要“带点仙”,这样才能获得和神圣世界交流的资格。另外就是要有“文化”,没有“文化”的人理解不了深奥的祭词。再有就是要记性好,这样才能记住复杂而冗长的祭词。

一方面董萨的进入门槛很高,另一方面董萨的待遇很差——至少不能靠做董萨奔小康——因此,今天的年轻人几乎都不太愿意做董萨。早相的学生里,最年轻的三十多岁,没有“90后”。比起早相20多岁时的光景,现在的传承环境已大不一样了。在卡链村的一个葬礼上,我们遇到了一个17岁的少年董萨。他告诉我们,在景颇山上,几乎没有他这个年纪的人学习做董萨的。

更严峻的问题是,无论是早相家里的孩子还是村里其他年轻人,对于董萨从事的各种传统祭祀活动,他们的态度与上一代人相比有很大不同。祭祀农尚时,年轻人尽管也依旧有敬畏,但这种敬畏多是对传统和规则的敬畏,而不再是对仪式背后的鬼神的敬畏。

代沟

景颇董萨:鬼神与世俗之间,传承与割裂边缘

丨目瑙纵歌节上的领舞者常由斋瓦担任

董萨传承的困难还不止这些。实际上,董萨在祭祀仪式上使用的语言很难被理解。这种神圣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所以即使是当地人也很难听懂。某种程度上说,学习董萨就是要再掌握一门语言。

从语言到仪式,年轻一代表现出一种陌生、疏离。笔者参加了多次祭祀家堂鬼的活动。活动中,年轻人对这些仪式并不完全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在按照长辈的指示完成仪式中的工作,避免触犯禁忌。

在邻村卡链,一个景颇少年对笔者说:“这种迷信是他们大人要搞的,我们嘛,就跟着他们说的做。这些东西我也不懂。”

景颇董萨:鬼神与世俗之间,传承与割裂边缘

丨犀鸟帽。景颇语里称目瑙纵歌的领舞者为“瑙双”,通常由斋瓦担任。领舞时,会戴上犀鸟帽

年轻一代,无论是外出读书还是外出务工打,都已经走得更远,他们的世界观已与父辈不同。即使他们最后还是回到村子里成家立业,但外出的经历影响依旧存在。不过,传统对于年轻一辈而言并非“不再相信”这么简单。事实上,传统仪式还发生了一种变迁,那就是它的意义在改变。


如果说,仪式原本的目的是为了与神圣世界沟通,那么,对现在的年轻一代来说,他们更注重仪式的另一重功能——社交。所以,年轻人在传统仪式中依旧在场,但意义已经不同——祭祀之后的聚会,对他们更具吸引力。

景颇董萨:鬼神与世俗之间,传承与割裂边缘

丨卡场地区景颇族的原始宗教仪式保留较好,素有“斋瓦之乡”的美称 (李鹏 摄)

卡场镇在盈江西北,距离县城40公里。盈江现在是坝区。坝区周边的山地分布着不同支系的景颇族。董萨的传承,是卡场景颇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早相介绍,盈江有3个斋瓦,3个斋瓦都在卡场镇。从卡场的麻竹岭杆的情况大致可以看出盈江地区景颇族传统信仰的生存现状。


麻竹岭杆,传统信仰是这个村寨尚存的民族文化底蕴之一。近年来,这个村子开始酝酿很多变革,比如正在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子里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也纷纷渴望着改变。

景颇董萨:鬼神与世俗之间,传承与割裂边缘

董萨是景颇族社会中的原始宗教问卜者和宗教祭师,他们是景颇族高级知识分子,是景颇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者。如果董萨文化消失,景颇族的大半传统文化将随之消失,这对景颇族来说将是最痛苦的事情。时至今日,董萨的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只有在“改变”和“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让“董萨”这颗民族文化明珠在当代能辉光日新。

景颇董萨:鬼神与世俗之间,传承与割裂边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