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俊秀、三世文名的东原宗家(扬州江都宜陵镇)

江都东原宗家,本系宋名将东京留守宗泽的后裔。其中一支迁兴化为土著,其家族在小海场经营盐场发达起来。到宗名世的父辈又举家迁到江都东原(宜陵)东南十二里的谢桥长庄,并以其姓氏命名住地为“宗家院”。从这以后,属兴化派江都分支的宗家,逐渐成为官宦之门与诗文之家。

一门俊秀、三世文名的东原宗家(扬州江都宜陵镇)

宗泽(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宋朝名将

宗名世初为绍兴教授,后升直隶河肥县知县。河肥县常年水患,宗名世筑堤捍之,遂擢为工部营缮司主事。后到荆州主管税收时,发现胥吏与商贾相互勾结偷税漏税,便下决心整顿积弊。由于触犯了地方的利益集团,反遭诬陷,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解职。后其子宗万化在景州知州任上为其上书称冤,才得以昭雪。

宗名世在绍兴为官时,一次夜泊笔桥,睡梦中突见一自称为江淹的人,授其三支笔,曰:“使尔三世享文名”。后果如此梦,其祖孙三代均以文名。

宗万化,名世长子。明万历三十七(1609)中举,为三甲一百九十六名。

宗万化任荆州县令时,地方有白莲教起义。他因镇压有功,事迹被刻在当地石碑上,其亦升任直隶河间景州知州。景州为畿南之首,在冀、京之间,乃幽蓟之外屏。由于宗万化治理有方,“悉意保障,屹为重镇”,故授直奉大夫。也许正是这一政绩,才使他为父昭雪成功。宗万化调任潮州知州时,总督熊文灿在镇压海盗之事上与其发生冲突,便以私通海盗的罪名,将其投入狱中害死。后来宗万化得到平反,熊文灿亦被处死。

宗万化死后,其长子宗元豫行万里扶柩归。但因资力已竭,不能归乡,乃疏食、不除服10年,始得买地以葬。

宗元豫(1604-1696),字子发,晚号半石,是宗名世长孙。

宗元豫生活在明末清初政权更迭的年代。“两都沦陷,风尘遍天下”,亡国的伤痛与父辈们官场蒙冤的屈辱,使他从理性与感性上都无意于仕途。这样,他就选择了一条隐居读书之路。在原籍兴化城西“避地荒原,戢影土室”,日夜苦读,博览群书。不久,因为生活实在难以维持,只得仍回江都,以授徒为生。虽然也还是“羹藜饭藿,时有不继”,但他甘于清贫,潜心经史,如是者廿年。论著之余,他也外出金陵等地,与一些遗臣逸士们烧灯夜坐,追述往事,常常是不堪回首,低垂哽塞,久无一语。宗元豫晚年多病,客死在镇江妻弟处。

宗元豫一生著作颇丰,传诵一时。其研究古文诗赋的专著,就有从两汉到唐、宋、明的5种、数十卷。此外,还著有《焚余稿诗文》3卷,《卧游录》2卷,《识小录》等。著名学者王岩对他诗文的评价是“子发高节自好,有古人之风。”

宗观,字鹤问,是宗名世次子宗万年之子,顺治十一年(1654)贡生,康熙四十一年(1702)副榜。著有《咸园集》,《咸园近稿》,《韦村集》,《山响集》。

宗观长于吟咏,为诗萧疏幽秀,在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之间,与刘梁菘、吴绮、宗元鼎并称“咸园四子”。他的诗和从兄宗元鼎的诗一样,也深得扬州推官、江南诗坛盟主王士祯的推崇,常常一起参加在扬州的雅集活动。

宗观勤学好古,亦善文。康熙十二年(1673)平山堂得以重修,为庆贺这一盛事,宗观应邀,不仅赋诗,而且撰写了《修复平山堂记》。王尔纲所辑16卷《天下名士诗永》,亦请他写了《咏永序》。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还与泰州名士邓汉仪、黄仙裳等人一起在南京编纂了《江南通志》。

宗观为官后,先在皖南贵池任教职,后迁江苏常熟任教谕。他为人襟怀旷朗,“以训士有方,为四方称道”,与官至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的徐乾学相处甚密,扬州一些文人名士亦乐于与其交往。

一门俊秀、三世文名的东原宗家(扬州江都宜陵镇)

宗元鼎字迹

一门俊秀、三世文名的东原宗家(扬州江都宜陵镇)

广陵艇子间花排,日送游人荡水涯。竟向五侯妆阁过,东门一带小秦淮(清宗元鼎 《小秦淮》)

宗灏,字开先,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是宋名世四子宗万国之子。

明亡时,宗灏潜回宗家院。后受清廷胁迫,不得不出任清兵入关后第一任常州府知府。南明弘光元年(1645)江阴归清,宗灏派4名公差送去“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激起民愤。江阴的百姓、乡绅、士子很快集聚在文庙内宣誓:“头可断,发不可剃”,并将知县方亨擒获,公差斩杀,以“大明复兴”为旗号,正式起义。宗灏仅派出300名士兵前往镇压,被义民歼灭在秦望山下。宋灏因此被贬,到满目荒凉的甘肃凉州任地方官19年,远离家乡,远离亲友。

宗灏为官之余,还工山水,名列《历代画家姓氏韵编》,顺治四年(1647)在高邮舟中曾为周亮工画晴雪小幅,评价不俗。

宗之瑾,字无度,号响山,又号珠船渔隐,宗灏之子。工诗,著有《耨砚堂年集》10卷,《怡云词》2卷。

宗之瑜,字大掩,号懒臞,宗灏之子。不信佛而茹素,工诗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