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皮也做过货币,这是真的

白鹿皮也做过货币,这是真的

白鹿皮币,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的货币,是中国历史皇帝独裁政治所产生的一种“货币”怪胎。如何稳定货币,健全钱法,是汉初统治者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课题,这一问题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变得更加尖锐起来。汉武帝凭着文景时期的积蓄,开始了对匈奴的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大增,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局面。同时,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生活也使西汉的财政出现捉襟见肘的状况。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支援战争需要,汉武帝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改革,币制改革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的过程当中,汉武帝曾根据御史大夫张汤的建议,于元狩四年冬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三品”。

白鹿皮币,是以禁苑的白鹿皮制成,以鹿皮一平方尺(一汉尺约23cm)存毛彩绘,中间以小篆书“四十万”三字,再钤盖武帝“刘彻玉铢”四字印玺,四周用采条绣纹,每张值五铢钱40万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白鹿皮币垫底,在上面放置一对玉璧配成一套,此称之为一荐,每次进奉最少一荐。因其作价太高,不久即废止。这种皮币在中国货币史上被视为纸币的滥觞。

为强卖发行此币,刘彻特别规定:凡王侯宗室朝觐皇上奉献玉璧,必须以这种白鹿皮币作朝觐玉璧的衬垫,然后才能进行朝觐进献仪式。因王侯宗室进献刘彻的玉璧实际价值不过几千钱,而按刘彻强制性规定作为玉璧垫衬的皮币却价值四十万,几千钱的礼品必须使用四十万的礼品衬垫,本末倒置。大臣颜异因对刘彻如此抢夺豪取行为提出反对意见而被杀,其实这种货币的怪胎,推行不久也就夭折。

《史记·平淮书》原文:“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值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

发行白鹿皮币,作为打击诸侯王、加强中央财力的手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白鹿皮币只有方尺大小,它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实在算不上什么实物货币。因为其作价太高,流通不广,所以也不能真正发挥货币的作用,严格说起来,它甚至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货币。但是,“方尺鹿皮作价四十万钱,已与大额虚价纸币无异。所以,白鹿皮币无疑是中国古代最大的虚值货币,也算是中国纸币的先驱吧。

白鹿皮也做过货币,这是真的

白鹿皮币模拟复原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