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引得進”,也“走得出”,資本市場雙向開放藍圖日漸清晰

近期,中國資本市場加快雙向開放步伐,如A股納入MSCI、放寬外資券商持股比例及收購境外交易所、滬倫通即將推出等舉措頻頻。業內人士指出,中國資本市場的全球化與國際化是金融體系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引進來”及“走出去”,中國資本市場站在新的起點,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既“引得進”,也“走得出”,資本市場雙向開放藍圖日漸清晰

“引進來”是必然

近期,我國通過逐步提高QFII、RQFII額度,提升外資機構在我國資本市場佔比,吸引更多境外資金配置境內市場,以主動開放推進資本市場國際化發展。

與此同時,證監會發布《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允許外資券商持股比例達51%。消息一出,瑞士銀行即向證監會申請股權變更並獲受理,這意味著瑞銀成為首家在中國內地申請控股證券公司的外資機構。據悉,野村證券和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也將緊隨其後。

既“引得進”,也“走得出”,資本市場雙向開放藍圖日漸清晰

“走出去”是趨勢

在外資券商“走進來”的同時,國內券商“走出去”的步伐也進一步加快。5月4日,招商證券、中信證券分別公告稱,經中國證監會批准,獲准試點開展跨境業務,業務規模不超過公司淨資本的20%。至此,獲准跨境業務試點資格的券商增至7家。業內專家認為,這是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鼓勵券商“走出去”的實質性舉措。

曹嘯認為,券商“走出去”有利於提高國際化水平,有利於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更有利於提高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隨著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聯繫日益緊密,未來或有更多券商獲准試點跨境業務,已獲准試點的業務範圍也有望進一步擴容。不過,曹嘯指出,目前中資券商的國際化水平較低,來自海外市場的收入佔比較低。因此,券商“走出去”首先要熟悉海外市場的監管與法律要求,尤其在業務開展過程中注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避免不當行為破壞海外投資者對中資券商的信任;其次,要了解海外市場的文化,瞭解海外投資者的需求,在此基礎上設計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提供高質量服務;第三,中資券商最大的競爭優勢是熟悉中國資本市場,中資券商應立足於連接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的渠道優勢,發揮海外業務與境內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

既“引得進”,也“走得出”,資本市場雙向開放藍圖日漸清晰

新機遇兼具新挑戰

我國資本市場擴大對外開放始於上世紀90年代,今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業內人士認為,新時代的資本市場開放是雙向的,是要實現中國資本市場與國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要以資本市場開放帶動整個金融市場開放,實現整個金融市場全球聯通。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引進來”和“走出去”,站在新起點的同時,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資本市場規模增速特別快,也有很高的融資效率,支持了中國經濟增長。但目前處於發展初期,有較明顯的新興市場特徵,主要表現在市場缺乏秩序、上市公司不當行為盛行、監管制度和法律體系還不能很好地約束上市公司行為、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缺乏信任,股市短期投機氛圍較重。”曹嘯指出。“1993年,中國資本市場在全球資本市場佔比為零,目前佔比為11.3%,併成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但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股票市場的股份只有1.15%,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遠低於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金融市場國際化嚴重落後。”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表示。

由此看來,中國資本市場全球化與國際化亦是金融體系發展的必然要求。曹嘯表示,在WTO框架下,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是義務和責任,也是一種國際壓力。以往中資金融機構開展海外業務受到其他國家限制和約束,原因在於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程度有限,而國際金融市場更強調開放的對等性。因此,雙向開放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中國資本市場已具備了開放的條件。

“國內金融機構有客戶網絡、資源、當地支持的優勢,國際金融機構有資本、風險管理、產品的優勢,兩種具有不同優勢的競爭將使中國資本市場非常精彩,並由此改變中國金融市場格局。”朱民認為,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會提高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效率,建立健康有效和穩健的金融市場體系。

曹嘯認為,在此過程中,中國的金融監管應借鑑國際經驗,在制度上夯實中資券商開展海外業務的監管要求,尤其在中資券商的治理結構、強化信披和投資者利益保護方面進行完善。“中資券商‘走出去’會對監管制度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券商海外業務的拓展,會加劇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之間風險的傳染,中國金融體系更容易受到外部風險衝擊,監管當局需面對更復雜的系統性風險管理的問題;此外,在監管制度設計上要考慮金融機構適應海外市場的具體情況,進行業務、產品和風險管理創新,在中資券商拓展海外市場的風控之間進行更好的權衡。”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