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宋朝,明朝是中國歷史的大退步嗎?

你白哥哥

人們一般會拿明朝和清朝相比,很少會有拿宋朝和明朝來進行比較的。誠然,不管是內外政策還是王朝氣質上,宋朝和明朝都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王朝,那麼相比於宋朝,明朝是否是如題目中所說是歷史的退步呢?

首先就應該看怎麼樣去定義倒退的問題?因為判斷某一歷史時期是否是倒退的實際上都是用後來的價值觀來進行評價。因此我們今天在評價明朝和宋朝到底哪一個是倒退的時候也當是用今天的價值觀來進行評價。

宋朝不管是北宋時期還是南宋時期,政治上雖然有朋黨之爭,朝臣之間也會互相傾軋,但是宋朝的政治運行基本上還是順暢的。而且宋朝是禮遇知識分子,兩宋時期幾乎沒有知識分子被戮。宋朝也沒有歷朝所存在的政治頑疾,比如宦官專政、外戚干政等等情況。而明朝則完全不一樣,明朝的政治說是黑暗一點兒也不為過,因為不信任文官集團,所以明朝的皇帝開始是用武官集團來平衡和牽制武官。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開國的武官集團損失殆盡,所以明朝的皇帝們開始大規模的提拔宦官,以牽制勢力強大的文官集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謂的宦官干政。雖然也出現過部分素質比較好的宦官,但是大多數宦官除了為自己撈取利益外實際上並沒有太大作為,反而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到了明朝末期,朋黨問題也出現,所以政治體制最終陷入僵化。

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看,宋朝也遠遠比明朝要進步。宋朝據稱是中國歷史上人口第一次過億的時代,而一直到明朝結束,中國人口都沒有達到一個億。宋朝的對外開放程度也遠比明朝要高很多,北宋時期有邊關貿易,南宋時期有海外貿易,而明朝則長期實行海禁政策。

所以,認為宋朝比明朝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青年史學家

明朝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轉折。從明朝起,中國開始進入真正的衰退期。中國不再是世界發展的中心。看看明朝時,世界上都發生了什麼,大航海時代的興起,文藝複習,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金屬活字印刷被髮明(德國)並迅速推廣,哥白尼日心說,伽利略奠定現代自然科學基礎……一系列驚天動地的事件,一個個閃耀著智慧思想的人物,太多太多了,每一個都可以改變歷史的走向,值得載入史冊。而同時期的明朝,一件都沒有。這一切都是和明朝封閉的經濟、禁錮的思想、黑暗的統治相關的。

下面,我就宋、明做一些最基本的對比。只說經濟上說。其實,明(中前期)經濟憑什麼和漢、唐比?更不消說宋了。靠種地?朱元璋的小農經濟無法理解海外貿易帶來的巨大利潤。比如南宋時,中國已經可以精製白糖,有製作工藝的《糖霜譜》出版。陸游曾記述他花了一文錢買了塊糖哄他表妹。而同時期的歐洲,卻沒有此項技術。白糖因而成為奢侈品。一磅白糖可以換取等重的黃金。至今,歐洲有依然受“吃白糖是超級炫富”的思維影響的遺存,喜歡把白糖加工成精巧的藝術品。從一文錢到等重黃金,這其中利潤遠不是農業能比的。宋時海外貿易有多大。這也遠超很多人的想象。(我 手頭上並沒有元的經濟數據。但元也是重視海外貿易的。)據記載,北宋某年,泉州市舶司有六百條海船的任務,結果他們一不小心造了一千條。也就是說,當年就有一千條新船下水。宋共有四個市舶司。他們的造船能力加起來,當時整個世界也比不上。而據考古和文獻記載一條宋海船載重量達四百多噸,出去人員及給養約兩百噸,還可以運輸兩百噸左右的貨物,這相當於七百匹駱駝的運量。因此宋時陸上絲綢之路完全被荒棄。這些海船源源不斷為宋帶來巨大財富。當時記載是“農人著絲履”。有人表示懷疑,說農夫穿著絲鞋怎麼勞動。這完全是誤解。應該理解為普通農夫也穿得起高檔皮鞋。還有類似記載: 雖蓬門貧女,亦有一兩件錦衣羅裙,幾樣頭飾。這也說明宋是藏富於民。
所以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全民超級富裕的朝代,只不過很多中國人窮慣了,不敢相信而已。宋朝經濟唯一欠缺的就是貴金屬。這導致宋錢發行量巨大。這被某些人認為是通貨膨脹。其實宋錢主要是金屬貨幣,本身就有價值。按購買力來算。 北宋,一頭牛,從三貫到十五貫。一隻豬約一貫。而宋時中產階級起步為三千貫。北宋一個小食攤一天利潤越一百文。(一千文為一貫)也就是說一個擺小攤的一個月收入在好的年景可以購買一頭牛了。這個購買力相當高了。宋朝缺貴金屬,摺合成黃金,實際上降低了宋錢的價值。即使這樣,依然很驚人。峰值是的一億六千萬貫摺合成美元約兩千億美元。無論人均還是總量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也遠超同時期世界平均水平。
關於宋朝商人地位、宋出臺促進商業發展的政策如退稅、國退民進等等。這又是另一個可以展開很多的話題。幾千字都寫不完。只能簡單總結一下。到了晚宋,已產生一個富裕、自覺並對自己鮮明特徵和特殊文化有強烈意識的城市中產階級。同時,以前富商和士大夫之間不可逾越的社會障礙開始崩潰。(自秦以後,除了馮京,也就是“錯把馮京當馬涼”的馮京,中國歷史上再沒有一個商人能夠做到丞相的位置。) 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條件到晚宋時期已經成熟。 以上兩句均摘自《劍橋中國史》。(前面的括號內是我自己加的)宋是唯一有可能產生現代資本主義的朝代。
而朱元璋的抑商政策,就使明朝社會發展開倒車。明中期官員俸祿甚至以實物支付,簡直要退化到以物易物的狀態。沒有商業發展,中國永遠被禁錮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態,永遠無法發展出資本主義。中國無可避免地落後了。雖然明後期,有部分開海關的形式這也是針對官方資本,嚴禁私人行為。眾所周知,國營企業不靠壟斷永遠幹不贏民營企業。於是曾經被當做倭寇的走私又開始氾濫。以前的倭寇頭子汪直曾說過,如果承認我的合法地位,我可以為朝廷獻上大半個日本。如若不然,即使殺了我,海盜依然無法平息。(原話不記得了,大致這個意思)後來果然如此。明後期即使白銀大量進入中國也已經無濟於事,(其實清前期一樣,也是大量白銀湧入)王朝發展已到尾聲,資本主義還沒發展起來,就又要被亂世打斷。
明朝有哪些政策抑制了商業發展?表面上看,明朝商業稅率低,商業就很容易發展嗎?宋的商業稅率明顯比明朝高很多,商業卻無比興旺。所以不光要看稅率。除了明朝時海禁限制了海外貿易,還有商人地位低等因素。像定貫造籍、路引等等。知不知道什麼是“路引”。就是離開出生地到外地去,官方開的“介紹信”。沒有路引,私自離開,刑罰最重是要被殺頭的。商人不能自由流動,資金、貨物都無法週轉,商業怎麼發展?想開路引,其中的竅門不過是官方的一句話。不光商業,這其實也限制了農民的發展。居然還有明粉認為農民是明朝最得利的朝代。不像奴隸被套上有形的枷鎖,這條措施實際上也為農民套上一條無形枷鎖,把他們鎖在出生之地,最終成為依附於當地大地主的農奴。明初時,有評價“遠邁漢唐”。這個其實是以糧價為標準的,明初戰後恢復,糧價曾一度低於漢唐。所以當時,統治者發出了“遠邁漢唐的”口號,這並不等於明初時的經濟就正常。也不等於明朝農民生活就過得好。限定人身自由,實際上也限制了思想的交流和傳播。現今很多偏遠山村,可能幾百年都一個樣。這簡直就是明朝統治的縮影。這樣更利於明朝的專制統治。這又是另一個關於它統治思想的話題。
明粉大都愛看《明朝的那些事》,《明朝的那些事》中就記載朱元璋還嚴格限定民眾職業。一個廚子世世代代只能做廚子,哪怕他有一顆做木匠的心。不能有任何夢想,怎麼能發揮能動性。用周星馳的話說,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分別。
朱元璋本身出身極為貧苦。他所制定的各項政策只是著重於解決人的基本溫飽。可以借鑑他對官員的態度。作為臣民,每天有倆饅頭吃就行了,至於富了後,想吃肉包子,那就是大逆不道。這些政策、制度在戰爭結束後的恢復期內,可以快速恢復生產經濟、生息。但在基本經濟發展起來後,就成了社會發展的阻力。
因此,明朝實實在在地阻礙了中國的發展,西方已經開始世界性的殖民,明朝還拘囿於自己的小圈子,眼界已經開始落後了。明粉還在為戰勝西方遠道而來武裝商船沾沾自喜的。落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已經落後。
沒想到光經濟,簡簡單單就談了這麼多。還有很多我都沒展開。政治上的黑暗(秘密警察性質的兩廣一衛)、思想上的禁錮(大規模文字獄、八股文)、專制的集權(內閣)我就不想多說了,畢竟時間有限。用《哈佛中國史》中關於明的副標題做個結尾:《掙扎的帝國:元與明》。
我只想明粉們好好看看真實的歷史,仔細想一想,明朝這麼一個政治上黑暗、經濟上封閉、思想上禁錮,實實在在影響了中國發展的朝代有什麼好粉的。
不幸的是,清朝繼承了明朝絕大部分政策,只能在沉淪的道路上繼續。明粉有多恨清,瞭解歷史後,就會有多討厭明。

臥枕梅聞花



明朝取代元朝,從疆域上看,是巨大的退步!明朝疆域遠遠小於元朝!元朝在朝鮮半島的領土,被朱元璋朱棣出賣給朝鮮,真是崽賣爺田不心痛!

從國際地位上看,是巨大的退步!明朝國際地位遠遠小於元朝,元朝時對外交流十分開放,連歐洲教皇都派使者鄂多立克向元朝進貢馬匹,楊維楨的《佛郎國進天馬歌》就有記載,如下:

龍德中,元氣昌,天王一統開八荒。

十又一葉治久長,前年白雉來越裳。

中國聖明日重光,仁聲極沓動嘉祥。

烏桓部族號佛郎,實生天馬龍文章。

玉臺啟,閶闔張,願為蒼龍駕東皇。

瑤池八駿有若亡,白雲謠曲成荒唐。

有元皇帝不下堂,瑤母萬壽來稱觴。

屬車九九和鸞鏘,大駕或駐和林鄉。

後車獵俟非陳倉,帝乘白馬撫八方。

從文人言論自由度上看,元朝遠遠高於明朝,在元朝,知識分子言論自由,而在明朝,大興文字獄,虐待文人,把文人當作奴才!朱元璋腰斬高啟,朱棣雪埋解縉充分說明了明朝對待知識分子的野蠻。

從老百姓生活水平上看,元朝大部分時間百姓生活平均水平遠遠高於明朝,葉子奇記載:“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後,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矣。”而明朝在朱元璋朱棣時期就爆發了大面積的農民起義,到了後期更是國內天災不斷,到處人吃人。

從人民道德水準上看,元朝人基本是健康的,尚武的,陽光的,自信的。而明朝人則是陰暗的,壓抑的,變態的,奴性的。


夢裡的月亮er

由於時間和技術的進步,明在某些方面比宋進步不小。

但是在幾個核心制度上,明大概是中國王朝最差的。

第一就是科舉的八股化,將讀書考試的實用性下降到了一個歷史的最低谷。明代的讀書人,其行政能力,骨氣氣節,都是歷代最低。八股取士,是第一罪魁。

第二個是藩王制度,明的藩王制度是漢以來中國最糟糕的藩王制度。明亡,有一半的責任在此。但凡藩王多的地區,哪怕是太平年間,民也如地獄。如山東等地。

第三個是衛所為中心的兵制,導致了軍隊的戰力不再是軍隊的裝備數量,而是各級將軍手中掌握的家丁親兵數量。導致了明形成了中國曆代,大戰無論勝敗,戰鬥中軍官戰死比例超高的怪現象。如果不考慮裝備的進步,明代軍制,是歷代以來最糟糕的。

第四是明的官員晉升系統,是歷朝最差。行政官員晉升僅有八股考試一條路。武臣則完全取決於將門。而那些實際執行中能力出色的實幹者,除非你去當太監,否則絕無上進可能。

第五就是文臣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的海禁。

明本身有著歷代以來最好的基礎環境。他驅趕蒙元,繼承的不但是宋,也是遼金。周邊國家普遍偏弱,外貿興盛,內部由於湖廣的持續開發,外來物種的引入,讓民間糧食生產力大增。但是一系列制度上的設計錯誤,和朱家的私心,則逐漸把一把好棋拖入深淵。

相比唐有明確的安史之亂形成的藩鎮節點。宋先天不足,面對外敵只能死守。明就像個慢性病人,被一點點耗死了。


方士的知識樂園

長期以來,對明代的經濟,存在著一種非常腦殘的謬論,那就是明代的商業稅收遠低於宋代,因此,明代的商業發展並沒有宋代繁榮。得出這樣結論的人對於經濟和財政的基本概念都沒有搞清楚。他們是不是可以得出現在對高科技產業採取低稅收,所以對高科技產業是一種打壓的結論呢?實際上明代對於商業稅收低,正是對商業發展的一種保護。這種精神,類似於現在香港所實行的簡單稅制(simple taxation system)。

“關市之徵,宋、元頗煩瑣,明初務簡約”(《明史》)

甚至有人不加思索的說,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是農民出身,所以不重視商業。純屬一派胡言。

朱元璋對商業和商人採取了保護措施,定商稅“三十稅一”,還規定書籍筆墨農具,……、舟車絲布之類皆免稅,並下令裁撤稅課司局364處,使商稅較元末大大簡約。明初朱元璋下令工部在南京建有16座大酒樓,“待四方之商賈”,時人李公泰用集句歌詠十六樓,比如詠南市樓“納納乾坤大,南樓縱自初。規模三代遠,風物六朝餘。”

實際上,明代對商業採取了比宋元更為保護的措施。而明代經濟的特徵是鹽鐵的私營,手工業的大發展,以及晉商,徽商,鄭芝龍集團這些商業團體的崛起。

明代對商業有更好的保護,經濟發展在宋代之上。

許多人還在混淆視聽,把宋代稅收高當成是宋代比明代富裕的證據。

但實際在前資本主義時代,並不是國家隊經濟控制力度越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就越高。

有些人所謂宋朝如何比明代富裕,不過是混淆了政負對經濟管制盤剝力和民間經濟發展程度。

要說民間私人經濟的發展,明代的束縛和管制遠比宋代要小,稅收負擔更是輕到不成比例的程度。

宋朝和明朝的區別在於,宋朝對私人工商業的控制遠比明朝嚴厲的得多,宋朝徵收賦稅的剝削程度也比明朝大得多,論政負財政收入,宋朝確實比明朝多。

如果要論民間的富裕程度,要從類似人均國民收入的角度來衡量,宋朝能達到明朝的一半就不錯了。

一般人所謂宋富,無非是不動腦筋的直接把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和政負財政稅收掛鉤,卻不知道,在不同發展時代,政負對經濟控制力度根本不一樣,野蠻人的政權基本上全部經濟能力都能轉化為軍力,轉化為政權調動的資源。如果是戰國,秦漢時期,那政負對民間經濟控制力度也要大多了,所以戰國人口數量這麼少,卻動輒五六十萬軍隊作戰,而且是連年作戰。而在資本主義大機器工業化以前,中國的情況就是越是往後發展,經濟越是發達,私人經濟力量越大,政負的官有經濟就越是萎縮,對私人經濟的管制能力也越低。


曉沐分享

兩者相比,需要進行全方面的對比分析,需從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思想五個方面進行比較。首先以經濟而論,宋朝航海貿易和國內寬鬆的經濟政策是每個朝代望塵莫及的,其雄厚的經濟實力超越任何朝代,即使與對遼,金,西夏每年進行歲幣輸出,但是通過經濟貿易的方式,對外族國家的經濟利潤是百分之三百。相比明朝而言,鄭和下西洋無非是炫耀國力,又因為倭寇發佈海禁政策,對外貿易採取高壓政策,國內經濟在晚明時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而也有歷史學者提出,再南宋時期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城市的發展,宋朝的城市化率佔全國百分之七十,而明朝不足百分之二十(或許會有人提問明朝版圖遠遠大於宋朝版圖)。其次,關乎軍事,宋朝在武功方面差強人意,多是求和停戰,疆域較小,但是在軍事武器發展方面令人歎為觀止,火藥在這個時期形成。明朝在武功方面展現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實力,以及精神氣節,疆域的實際有效控制區比宋朝多了燕雲十六州,隴西,雲南。武器方面也相對有所進步。再看政治,宋朝的政治沿襲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幹強外弱,也導致邊境軍事頻頻告急,可是官員冗雜,管理不善,幾經改革,皆以失敗而告終。反觀明朝,形成內閣制,集權的趨勢有所緩和,即使皇帝不上朝,國家機器運轉自如,較為進步。文化方面,宋朝乃至華夏文明之巔峰,無可替代。而所謂明朝的永樂大典不過是收集前人經典編纂而成,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等等故事的形成和發展皆在宋朝,而八股取士則禍患無窮。思想方面,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壓抑人的思想和本性,而明朝的陽明心學則啟迪人的思維,釋放了一部分人的本性,相比程朱理學是極大的思想進步。綜上所述,兩者相比,各有千秋,相對而言,明朝有所退步。其實,我們看待歷史需要用一種文明史觀的眼界去看,看這個國家,這個事件,這個人物是否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如果推動力,則是進步,若未推動,則是停滯或倒退。望諸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LG1495992

相比明朝,元朝才是中國歷史的退步。

雖說明朝是由漢族建立,但明朝的很多方面都受到元朝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對士大夫的侮辱。

再比如中國曆代王朝的國本——農業。可以說,雖然唐朝、五代十國時期戰爭頻繁,但總的來說,農業一直在發展。經過兩宋發展,農業生產達到頂點。

但在蒙古侵略後,農業生產遭到很大破壞。有多大呢?直到明朝才恢復。

這問題範圍很大,我自己下個結論:元朝對中國歷史影響重大,它改變了中國王朝的發展軌跡。明朝是在元朝的基礎上發展,元朝對於中國負面影響是很大的。

但除此之外,元對中國也有貢獻。明朝的疆域就直接繼承元朝,西藏便是在元朝納入中國版圖。


春谷小生

自從宋代太祖趙匡胤重文抑武以後,中國就開始退步,整個宋代,一直被遼金夏這些北方民族蹂躪。尤其是朱熹把孔孟之道放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讓中國人都一心只讀聖賢書,強令所有女人纏足,就把中國發展的腳步纏住了。

&朱聖人,學孔聖人學得走火入魔,把中國文人弄得文不能安邦,武不能保家。

宋代以前,中華民族思想奔放,不拘小節,花木蘭可以替父從軍,武則天可以君臨天下,到了宋代,把儒家思想歪曲,只講究溫良恭儉讓,想以此奴化百姓。



&熱烈奔放的唐朝,女人能騎馬,在宋代就會被打死。

人人都說宋代如何好,百姓安居樂業,但事實並非如此。整個宋代最好的年代不過宋仁宗一朝,其他時間基本上都是在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對外賠款向遼金求和。整個宋朝近三百年,就發生了四百餘次農民起義,平均每年一次多,在歷史上的所有朝代中農民起義最多的朝代。


&一幅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只看到汴梁的熱鬧,卻沒看到宋徽宗時期宋江、方臘等各地的農民起義。

都說宋朝有錢,那是官僚政治勢力有錢。宋代每年的歲幣全部靠搜刮百姓而來,導致大量的銅錢流向遼金。政府又變本加利的發行紙幣來盤剝百姓,到了宋徽宗時期,市場上楮紙成災,又被不法分子製造假交子衝擊市場,百姓手裡的紙幣大量縮水,生活都難以為繼。

&讓兩宋經濟混亂的交子

整個宋代,一直都是缺錢的,到了明代,缺錢的問題更加嚴重。再加上明代禁海,基本上斷絕了海上和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錢荒更是嚴重。這使得從宋代以來的走下坡路在明代顯得越加明顯。



&南宋時期的鉛質行用錢牌,連銅都沒有了,讓每年的歲幣弄得山窮水盡。

宋明兩代貪官和黨爭最為嚴重,派系互相傾軋,很多有才之士在黨爭中沉沒,也大大削弱了每次變法的力度。土地兼併嚴重,官員貪得無厭,這是農民起義頻繁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從整個歷史看,宋代是退步的開始,一直到清末已經變得病入膏肓。導致這一切的就是獨尊儒術,漢代董仲舒沒有成功,讓朱熹做成了。凡事都不能走極端,儒家學說也不是讓中國人一味地迂腐的啃八股文,也沒讓女人裹小腳,孔子也是提倡要結合法家手段治理國家的。結果被宋代一幫子文人捨本逐末,弄得宋代沒一天好日子過。


風雲說收藏

宋真宗時代,國家財政收入1.6億兩白銀,而據黃仁宇計算,明朝在1570~1580年間,平均每年財政收入是3078萬兩,不過是宋朝的19%。更主要的是,農業稅佔明朝政府總收入的81%,工商雜稅只佔總收入的12%

這裡面的原因很多,我這裡選擇幾個點來回答。

1:商稅。

宋朝的經濟很發達,內地商貿,海外貿易都十分發達。北宋的時候開封就是一個十分超級大城市,人口的匯聚與交通的發達,加上政治中心的原因淤積下來的財富都十分眾,讓開封是一座商業十分發達的城市。

而宋朝,是對商業收稅的,明朝則是實際上不收,明面上商稅十分之低,三十稅一,同時明朝江南大多數官員家族背後都是經商的,收商稅就是要從他們手裡搶錢,所以商稅規模一直處在一個很低的水平。

宋朝的基層官員的治政水平,或者說斂財水平也是很高。只要能給朝廷撈到錢,什麼法子都想出來過。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動力就是缺錢。

2:宋朝的文官治政水平與財政制度比明朝要優越。

宋朝的時候,文官的執政水平比明朝是要高出一個水平線的。簡單說基層官員的素質,宋朝也要比明朝強得多。

這個是很深刻的印象。具體史料與文案稍後按出來。

就說這個財政制度吧。

明朝有一個很奇葩的財政政策,叫士大夫免稅。於是搞得家裡只要出來一個秀才、舉人、進士就統統把田地納在士大夫身上,這個在當時叫做詭寄。給衙門的收稅造成了極大的困難,而且還都是收實物稅,一條鞭法過後搞出來折色更是又將小老百姓颳了一遍。

3:貨幣。

宋朝的交子、會子的信用度還是不錯的,一開始是商人自己高,信譽度十分看重。後來朝廷把這個收進去了,信用度就下降了很多,但還不至於搞得朝廷紙幣成了廢紙。

到了明朝,這玩意就成了比廢紙還嫌棄的東西。


金山萬丈

明朝步兵相比宋朝的在前期並沒有退步,反而是提升了。但是這種提升很快就衰退,最終明朝步兵其實就是退化成為宋朝步兵的樣子。

明初的步兵巔峰

由於地處江淮流域,明初的軍隊主要由步兵隊伍組成,騎兵的數量相比之下就很少。與傳統上很多人認為的情況非常不同,明初步兵隊伍主要由兩種成分構成:

長槍兵與弓箭手。

這樣的構成雖然看著簡單,在實際作戰中卻是非常高效的選擇。在當時,明朝軍隊以每一百人作為一個基礎戰術單位,這當中就包括了40名長槍手與30名弓箭手,此外還有20名刀盾手負責支援作戰。值得一提的是,每支隊伍中還包括了10名使用原始火槍的火銃手,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

無論是敵軍的騎兵還是步兵,明初的步兵都會使用手中的長槍發起勢不可擋的衝鋒。

長槍作為冷兵器時代最適合團戰的武器被明朝步兵很好的加以利用。縱觀人類軍事史,使用長槍為主要武器的軍隊無疑例外的都需要比較好的訓練與較高的士氣,才能發揮這種武器的最佳效果。無論是古代的馬其頓帝國還是中世紀的瑞士人,又或者是近代開始後崛起的西歐地區,長槍都是軍隊長槍依仗的標配。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明初軍隊也以其獨特的長槍方陣戰術,獨樹一幟。

明朝步兵的宋朝化

不過,在明初一統江山後,明初的軍事優勢便開始慢慢喪失。一方面是由於大規模戰事告終後,很多處於內地的軍隊馬放南山,訓練難免懈怠。另一方面,由於朱元璋開始推行異常理想化的衛所兵制度,將大量軍隊舒服在有限的土地上,而不給於足夠的供養資源,造成了軍事人員的生活貧困、訓練廢弛,以至於兵員的逃亡等不利因素。

同時,明朝對於內地地區實行嚴格的文化控制,力圖根除元朝時期外來文化影響的因素,使得民間尚武文化迅速喪失。如此一來,維繫著軍隊使用長槍方陣和招募弓箭手的社會資源都不斷減少。明朝軍隊註定將在之後的日子裡發生重大變化。

這個變化在朱元璋死後已經初露端倪。1399年,靖難之役爆發,南北兩股勢力的明朝軍隊狹路相逢。朱棣麾下的燕軍雖然在騎兵上佔據了絕對優勢,但戰場上相互廝殺的絕大部分,依然是步兵隊伍。南京朝廷派來的南方軍隊已經開始有了使用弩的記載。這一不同無疑反應了明朝軍隊因為前文所提到的幾個因素,正在逐漸喪失自己的光榮傳統。北方的燕軍由於一直處於同蒙古軍隊交戰的最前線,這一變化並不明顯。這一差別,也是最終燕軍戰勝南軍,保送朱棣登上大明皇位的原因之一。

勇武的朱棣登基成為明朝新的皇帝,並沒有止住朱元璋時代就開始的明朝軍隊頹廢進程。朱棣之後,明軍越來越難以大規模深入蒙古地區進行懲戒作戰,入侵越南的佔領軍也在當地人的汪洋大海中折戟沉沙。退到長城內的明軍不斷丟失著自己當初的優勢,為了繼續與逐漸強大起來的敵人對抗,明朝軍隊採取了很多補救措施。

其一便是前文多次提及的為部隊開始大量裝備弩及原始火器。在弓箭手當家的明初,弩一般被明軍用於守城,而到了明英宗的時候,弩已經被很多步兵用於野戰。相比明初,長槍與弓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步兵隊伍,明英宗時候軍隊往往將十名火銃手,十名弓箭手,十名刀牌手,十名弩手以及一些負責管理火藥的雜役編成一隊。不僅人數上比明朝的少了一半,戰術也變成了單純的以遠距離射擊為主,缺乏近身肉搏戰能力。其中早期火器的運用雖然看著非常超前,但由於當時的火門槍在填裝及發射過程中有諸多不便,造成了這種武器的效率不僅無法比擬弓箭,連一般的弩都有所不如,其殺傷能力並不比噪音與煙火帶來的心理震撼更強。

其二便是希望越來越少的近戰戰士,擁有更強的個人技藝,彌補群體中其他人的缺失。由於明朝軍隊的兵員素質與訓練水平的迅速跌落,到了明英宗的時代,很多部隊中已經不見了長槍方陣。刀牌手作為一種主要近戰力量,得到了保存。這些士兵在訓練與作戰技能上無疑是超過任何一個長槍兵的,然而在強調團體作戰效率的戰場上,這些刀牌手的效率又遠遠及不上結陣的長槍兵。

當英宗在土木堡被俘,蒙古軍隊進攻北京。守軍多次組織敢死隊發起夜襲,分發的兵器包括長斧和長刀一類非常倚重使用者個人武藝的武器,卻是不利於結陣的選擇。這個趨勢最終在明朝的歷史上,愈演愈烈。而英宗出征土木堡的時候,這個進程已經不可逆轉的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