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蘇聯不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反而搞好國內經濟,那麼蘇聯會在冷戰中勝利嗎?

額火山君

這個問題有點亂。

題主應該明白的是,首先經濟不是蘇聯輸掉冷戰的最重要因素,其次蘇聯解體不是美國軍備競賽拖垮的,而是從內部解體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1、冷戰是兩個陣營的全方面競爭

二戰後,蘇聯和美國成為兩個超級大國,並各自組建了屬於自己的陣營,冷戰隨即開始。

美蘇兩國從政治、經濟、文化到軍事層面,都進行了劍拔弩張的對峙。其中1950年爆發的半島戰爭就是美蘇爭霸的一場熱戰。

為了確立自己的霸權,美蘇兩國不僅大舉拉攏衛星國對抗,同時還在海外大建軍事基地,和軍事基地相伴隨的,就是軍事上的“秀肌肉”。

為了凸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蘇聯除了在政治宣傳上下足了功夫,還不斷通過不斷推出新軍備的形式來彰顯社會主義的強大實力,在潛移默化中就開始了和美國的比肩。

而美國在提出“星球大戰”計劃時,美蘇的軍備競爭已經進行了數十年,包括核武器、航空母艦、衛星、導彈等。

很多時候,甚至可以理解為蘇聯主動挑起了軍備競賽,因為蘇聯更具有侵略性,而且,蘇聯只有通過這樣秀肌肉的方法,才能給周邊衛星國帶來安全感,從而鞏固自己的地位。

2、計劃經濟積重難返導致蘇聯崩潰

蘇聯解體前,莫斯科民眾排長隊買麵包,很多人說蘇聯走到了末日。

的確,很快,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事,排長隊買麵包的事情,並不是蘇聯解體前的現狀,這樣的場景,至少已經有二三十年。

是蘇聯經濟不行麼?不是的,是重工業立國坑了蘇聯。

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時代的強力作用下,蘇聯很快完成了崛起,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之一。但是,缺乏活力的經濟制度最終讓蘇聯輕工業止步不前,最終坑了廣大蘇聯人民。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是斯大林時期確定的,但是它的生命力遠比斯大林頑強。在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時,曾試圖進行經濟改革,但是最終歸於失敗。而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試圖通過大力發展軍備完成蘇聯國力的提升,事實上確實辦到了,但是距離健康的發展之路越來越遠。這些都直接導致戈爾巴喬夫接手時,蘇聯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然後,束手無策的戈爾巴喬夫想到用政治改革為蘇聯續命,不曾想反而將蘇聯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蘇聯解體,根源還在內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可以參考下民國。

國民政府誕生的時候,也面臨著先發展輕工業還是重工業的問題。 考慮到重工業投資大、週期長、沒有競爭優勢,最終決定先發展輕工業,改善民生,完成積累,再發展重工業。 民國也進入了“黃金十年”,國民財富大幅提升,上海成為與紐約、倫敦並列的三大經濟中心,中國首富也是世界首富。

結果,抗戰爆發,當侵略者用飛機、大炮、軍艦入侵的時候,中國卻連像樣的武器都生產不出來,只能用“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仗怎麼打?最終用大量的人口和國土面積才拖垮了日本,取得抗戰的慘勝。

反觀蘇聯也一樣。 蘇聯自誕生起,就面臨著惡劣的生存環境:建立時,外部有帝國主義封鎖,內部有白匪作亂。穩住陣腳後,又是法西斯入侵。好不容易二戰勝利,西方又發表“鐵幕演說”,拉開冷戰序幕,北約軍事集團在臥榻之側,美國又在臨近的土耳其、意大利部署導彈,瞄準莫斯科…… 這種環境下,蘇聯如何能安心發展輕工業?為了生存,只有投入到軍事工業、重工業,以保證生存下來。

其實,蘇聯也多次向西方釋放和解信號,但樹欲靜而風不止。至於說經濟困境,哪個國家沒出現過經濟危機?蘇聯的經濟困境還不至於讓他垮臺。

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應該是自身戰略選擇錯誤。

1.不該同中國鬧翻。 中蘇關係破裂,使蘇聯失去最強大的盟友,反而增加了一個強勁的敵人,從遠東到中亞腹地均受到威脅,消耗了蘇聯巨大的國力。

2.對阿富汗局勢誤判。 首先是沒料到親蘇的政府會倒臺,其次是沒料到貧弱的阿富汗會得到全世界的支持,成為拖垮蘇聯的關鍵。

3.輕信西方。以為只要按西方的要求改造,就能與西方和解,獲得西方支援。結果西方只是為了整垮蘇聯。蘇聯自廢武功後,西方反而踩上一腳。

如果中蘇關係依然良好,從阿富汗及時脫身,對內部問題漸進式整改,那麼冷戰結局很難說誰會取勝。


雁去無痕ty

第一,蘇聯解體與經濟問題無關。

第二,即使經濟極大繁榮,蘇聯也會解體。

第三,國家會不會分裂,起覺於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結構關係。

第四,由於地理原因市場經濟不適和與俄羅斯。由於計劃需要計劃經濟不適合與地方與中央各部門權力過大!

第五,既然民主就要專政需要一個強力機構與組織來執行人民的意志。不然的話一切都是掛在牆上的牌牌。

第六,行政不能搞民主,必須是專任獨段!可以有協商!但是最終還是要專任獨斷。

第七,遇見阻力,就向地方放權,換取地方支持!只能讓地方越來越大!最後失去控制!中央權柄全失!

第八,蘇聯的集體領導是錯誤的。實質是培育了頑固的山頭與地方勢力。

第九,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顛倒了主次。

第十,蘇聯要存在只有兩條路可以走。要麼削蕃,要麼放棄荒唐的集體領導,選出新斯大林。是他們選了一個腦袋上有疤的人。

11,沒有什麼,一切註定的。事在人為!蘇聯的解體是因為80年代的蘇聯人是廢物。是慫包!而不是因為什麼蘇聯註定會完蛋。

12,即使蘇聯一切都做的很好,美國未必會失敗。由於地理原因生產成本與運輸成本,流通成本。美國以及歐洲日本,他們的成本大大低於蘇聯。而且掌握的資源於人口。都是遠遠超過蘇聯及其掌握的東歐集團。

在競爭中,他們處於優勢地位。

十三,美國建國以來,遇見事情就加強中央的權力。這已經成為一個慣例!而一個國家是不是解體奇崛於地方權力的大小與中央的關係。美國有一個強力的中央,即使遇見問題。也不至於解體!

所以,即使蘇聯佔到優勢,冷戰也不會結束。因為美國即使是衰落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解體。畢竟他不是一堆民族自決,國家形成的聯盟。而且也沒有一個強大到足以架空中央的州!


莊楚狂


蘇聯的解體是一種冷笑著的必然,但即使沒有美蘇間的冷戰,蘇聯一樣會走向解體,只不過時間會推遲幾年甚至是幾十年。

在很多人的眼裡,蘇聯的解體外因就是美國的冷戰政策,雙方大量的投入資金進行軍備競賽,但是美國畢竟是世界第一的經濟體,其強大的國民生產能力,工業體系的完備更為其提供了各類生產資源的可靠有力的保障,從重工業基礎還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輕工業體系,從第一產業到服務行業,可以說當年的美國已經是非常的體系化建設了。


而蘇聯則是在犧牲輕工業的基礎之上一味的強調重工業的地位,的確蘇聯同樣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國防工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也是足以和美國抗衡的基礎,但是單一的工業體系,最終帶來了無法挽回的後果,那就是經濟體系嚴重缺失,大量國民經濟轉向了國防建設,這位蘇聯整體經濟的崩塌埋下了伏筆。

但是這只是經濟層面的問題,但令蘇聯解體的最重要的問題卻是思想意識領域的瓦解


美蘇爭霸,所謂的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不單只是軍備下的經濟較量,美國更多的是從政治理念和思維意識上對蘇聯的瓦解,伴隨著蘇聯整體國民經濟的衰退,蘇共內部貪汙腐敗想象浮出水面,這也是美國戰術上的成功,糖衣炮彈最終打垮了一個政黨。

蘇共內部貪汙腐敗成風,直接的導致國內矛盾的激化,最終戈爾巴喬夫再也無力挽回蘇聯的徹底分解。

綜合,即使蘇聯一味的去抓經濟,而忽略執政理念和思維意識深處的教育和整頓,蘇聯一樣會敗!


冰雹藍天

蘇聯的領導人不是傻子,既然你這麼想過,人家也肯定考慮過。

共產主義在歐美可以說就是一個貶義詞,它們聽到你說“共產主義”時的感受和中國人聽到南京大屠殺的感覺差不多。想想看,德國人雖然二戰和英美開戰了,但是它們的關係都好過英美與蘇聯的關係。

所以啊,蘇聯誕生的時候,就面臨著被消滅的風險,蘇聯的周圍除了蒙古以外全部都是敵對國家。

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曾經的蘇聯人眼中斯大林如此偉大。一戰中的沙俄軍隊連人手一把步槍都做不到,僅僅30年後的蘇聯軍隊的表現要比一戰的沙俄強得多。英法陸軍在德國陸軍面前不堪一擊,然而德國陸軍還是輸給了蘇聯紅軍。

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打贏了二戰,周圍再也沒有敵對國家了。但是此時的蘇聯工業實力相比美國仍然是差了一大截。西歐的法國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而英國是殘了一大半。中國又不願意加入社會主義陣營,怎麼辦呢?

蘇聯仍然承受著不小的國防壓力,它威脅不到美國本土,要維持戰略平衡只能依靠對西歐國家的戰略威懾。說白了蘇聯必須與美國搞軍備競賽,避免不了。

另外啊,蘇聯時期蘇聯的經濟是不差的,20世紀80年代,蘇聯的人均收入即使按照美國標準算都有美國人的65%,住房醫療教育全部免費。而今天的中國人平均收入換算成美元能有多少?君不見北上廣深一套房都能淘汰掉全國95%以上的人。

總之,蘇聯人的生活水平是很高的,也許跟美國比不上,但是我想說,比蘇聯窮的國家多了去了也沒見解體啊。總之一個國家經濟上出問題一時半會過去了說不定就好了,但是政治上出了問題,那才是大麻煩。


貞觀防務

蘇聯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那是不得不競賽的,你不競賽,你的軍備就會落後,落後就會產生危機。國在江湖,身不由己。

題主說不搞軍備競賽,搞好國內經濟,這就相當於閉關鎖國,自行發展。但是要明白一點,那就是你不競爭了,但你還在發展,你的發展就是對別人的威脅,總有一天,別人會對付你。蘇聯如果不與美國競爭了,搞好國內經濟,就是對美國的威脅,美國會讓你蘇聯安心搞好國內經濟嗎?肯定不會!

冷戰蘇聯的失敗,與軍備競賽沒有關係,為什麼?因為美國也在跟你蘇聯競賽啊,美國怎麼沒有因為競賽就輸了。

蘇聯的失敗,在於經濟發展不平衡,重工業牛逼,但輕工業不行,要知道重工業能讓國家強大,輕工業能讓老百姓生活幸福,蘇聯重輕工業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蘇聯雖然國家強大,但老百姓生活不太幸福,蘇聯這個國家華而不實,虛!所以輸給了美國!

個人看法,見識淺薄,大家當娛樂娛樂吧。


那人燈火

這問題問得就有問題。

首先是問題的產生,蘇聯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好像蘇聯是發起方,其實則不然,美國靠原子彈經常威脅蘇聯。更深刻的是,蘇聯自從一誕生開始就受到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圍攻,當然在二戰中斷了一段時間。也就是說,軍備競賽是蘇聯立足的一部分。作為美蘇競爭的一部分,才是美蘇軍備競賽。實際上,軍備競賽一直存在,差別在於程度。

其次是軍備競賽在冷戰中的作用。蘇聯在一開始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曾經實行過新經濟政策。但是稍微立足以後,對內政外交的認知便展現出膚淺的一面。內政上,就是經過斯大林的重工計劃主義,彷彿發現了經濟社會運營的鑰匙,忽視了社會經濟肌體的整體關係。導致了計劃經濟、重工經濟的畸形發展。外交上,產生了依靠軍事競爭來左右國家競爭、國際團體競爭的片面想法。發展過了頭,就是霸權主義。最後主要是在競爭思路上,思路太窄,認識膚淺是主要弊端。像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一個妄想和美國聯手,一個想單手開碑對付美國,沒有整體戰的思路。

結論是,軍備競賽是不可避免的,蘇聯是在具體處理軍備競賽的程度和方式上出了問題。如果像提問者想的那樣非此即彼的發展經濟,結果不會有太大區別。兩個國家、兩個國際團體的競爭是整體性競爭,文攻武衛,處理好各方面的關係,找到自己的利潤點形成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鬥爭態勢才是第一位的。這一點,毛主席是大家,蘇聯人差的遠。


行雲8519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性的。如果沒有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那麼就沒有所謂的冷戰可言,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誰在冷戰中獲勝的問題。至於誰更願意發動冷戰?是蘇聯還是美國?其實這是一個用極其簡單的邏輯就可以回答的問題。搞經濟競賽,蘇聯無論是地域環境、民族品質、經濟基礎和民眾素質方面都全面落後於美國。如果大家只是進行經濟方面的競賽、各方都在同一個市場規則下發展經濟,蘇聯的瓦解可能更早、更徹底。所以,通過冒險取勝才是蘇聯獲得世界霸權的唯一途徑。另外,就戰鬥民族的自身劣根性出發,也很難讓其有通過自身長期勤苦勞動而獲得世人尊重的內在動力,靠暴力掠奪是他們更加喜歡的一種發展模式。如此,我們應該明瞭,搞冷戰和軍備競賽的主動方是蘇聯而非美國。俄美之爭,有點類似於三國時代的魏蜀之爭,蜀國只有主動示強,才有可能險中圖存。


大明雄魂

這個問法有問題,蘇聯一定是想搞好經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這點誰否認那就是立場問題,只是後來蘇聯上層人物腐敗,脫離了群眾,加之出現了赫魯曉夫反對斯大林,引起了蘇聯出現思想混亂,又出現了戈爾巴喬夫,葉利新,蘇聯這樣不不倒老天都說不過去了。


東風大英雄

如果蘇聯,不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而是搞國民經濟的話,那可能很快就解體了,因為不進行軍備競賽,他就無法凝聚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無法有效的從俄羅斯以及其他的加盟國大理,榨出足夠的資源,俄羅斯就很快恢復到沙皇俄國那種狀態,也就是一個農業國。他在二戰時期得的利益,也很快就會喪失,因為不搞軍備競賽,他根本控制不住東歐那些國家,甚至可以說,蘇聯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蘇聯存在價值就是,從民間獲得財富,然後跟資本主義世界進行對抗,等到它燒光了俄羅斯的資源,那麼也就解體了!蘇聯的出現本身就是為了懲罰俄羅斯,讓俄羅斯膏脂耗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