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巨頭在家電稱霸後的新動作:轉戰上游製造?

電商巨頭在家電稱霸後的新動作:轉戰上游製造?

當零售商越來做大,並越來越強後,如何不斷創新、謀求自身在新的商業零售體系中的地位,正被提上日程。介入上游製造、發力自有品牌業務 ,是否成為零售商未來的“秘密武器”?

近日,德國商超麥德龍在中國推出METRO Chef、METRO Professional和METRO Premium三個全新自有品牌,並把自有品牌提升到公司戰略層面,計劃在2020年把自有品牌產品將增至4600多種,銷售額佔提高到20%。

麥德龍中國總裁康德稱,希望通過開發高性價比和高品質的自有品牌產品,全面建立差異化競爭體系,提升顧客忠誠度。

其實,推自有品牌在傳統經濟時代,就是零售商集中發力的一個方向,沃爾瑪、家樂福、華潤萬家等連鎖巨頭都在做自有品牌。沃爾瑪主打的3個自有品牌Great Value(惠宜)、Mainstays、Simply Basic分別涉獵食品與非食品、家居用品、服裝製品。

華潤萬家旗下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從2003年面世以來,發展簡約組合、潤之家、Tesco等品牌,涵蓋食品類和家居日化用品類。這些自有品牌因為是零售商自己組織生產、銷售,省掉中間層層分銷成本,從工廠到用戶家中就一個環節,故而定價也相對便宜,因此給零售商們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那麼,快消品零售市場的這一現象,是否會在家電零售市場上演呢?當前,京東、阿里、蘇寧等大渠道商的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成熟,平臺規模也越來越強大,在供應鏈環節上的話語權也逐漸增大。隨著它們的競爭力越來越大和強,那麼推自有品牌也被其認為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因為,當家電渠道商的平臺強大之後,它們推自有品牌就至少擁有三大便利條件:一是,京東、阿里、蘇寧等都有自己的大數據系統,可以精準分析出目標消費人群的購物行為、對家電功能的偏好、消費趨勢的更迭等,進而自有品牌生產出的家電就能夠精準滿足消費需求;二是,大零售商本來就掌握著流通渠道,省去進場費等成本,可以實現薄利多銷,在家電產品定價上擁有先天優勢;三是,自有品牌家電背靠零售商的品牌資產,可以大大降低廣告推廣費,也能快速讓消費者產生品牌認知。

不過與快消品不同的是,家電產品屬於全產業鏈下的科技型、耐用型產品,家電更是重製造行業,除了銷售外,對研發、生產和售後服務這三大環節的要求極高。因此,對京東、阿里、蘇寧等家電零售商來說,推自有品牌可能是把雙刃劍。因為,缺乏研發團隊和多年的技術積累,可能會導致推出的家電產品科技含量不夠,只能靠價格吸引消費者;另外,自有品牌家電只能靠代工生產,一旦代工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倒黴的不僅僅是自有品牌,可能連零售品牌的聲譽都會受損。

但是早在10多年前開始,蘇寧、國美都已經推出自有品牌的家電產品,甚至還租用外資洋品牌,用於發展自身的家電業務。特別是最近兩年來,蘇寧國美在京東、天貓的強勢衝擊下,正在不斷加碼對自營品牌家電的比重,產品線涉及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廚電、小家電等諸多品類。

與此同時,京東、天貓雖然還沒有發佈實施自有品牌家電經營的戰略,但是也基於自身的用戶大數據,加大對定製家電產品的拓展力度。特別是在每年的618、雙11前後,各大電商都會推出專門定製的各個品牌家電產品。從而謀求與市場產品的差異化經營。

有業內人士擔心,渠道商進軍家電產品自營,有點與互聯網品牌涉足家電領域的邏輯是一樣的,而互聯網家電品牌近兩年的市場遭遇也為零售商推自有品牌提供了前車之鑑。故而,對家電零售商來說,自有品牌成敗的關鍵還在於產品品質、技術和功能創新,而這不僅僅是擁有渠道優勢、龐大的用戶數據、充足的資金流等就可以的。

從京東、阿里、蘇寧等公佈的戰略規劃來看,自有品牌也暫未被列入其中,至於未來如何,可能還要根據家電行業的整體情況和發展趨勢來定。當然,也不排除一些渠道商在自營品牌的操作上,因為擔心家電大企業們的反對,可能先期會採取“先做不說”的經營策略。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