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多字,串讲秦始皇在位时发生的事!

历史很繁,我来把它简化;历史很乱,我来把它梳理;历史很枯燥,我来让它有趣起来!

一万多字,串讲秦始皇在位时发生的事!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陆续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秦王嬴政发布了一到命令,如今七国已经变成了一国,如果我还是叫秦王的话,那就和六国的国王没有什么区别了,你们都好好给我想一想,给我取一个新的称呼,名字要响亮,听起来要有气势。

这命令一下,大臣们就开始商量了,自古以来,牛逼莫过三皇五帝啊,可看咱们这位主子的意思,是想超越古今一切啊,干脆就综合一下,叫皇帝算了。嬴政很满意这个称呼,他还添加了一点自己的思想在里面,我是古往今来第一个皇帝,就叫始皇帝吧。为了让后代子孙不为称号犯愁,我也给他们都想好了,我以后的皇帝,就叫二世、三世、等等等,一直就传到千世万世好了。

名字取好了,该干点正事了,以前秦国过的是小日子,土地人口就那么多,管理起来也方便,现在不同了,平地一声雷,陡然而富,转眼富家翁了。地盘大了,人口多了,要考虑的问题也复杂了,那么该怎么治理这个新的天下,秦始皇很明白,这还是需要大伙的智慧。

有些臣子比较循规蹈矩,他们说,周武王初年,为了治理天下,分封了好多诸侯帮他管理,我们觉得,皇帝您应该把自己的王子们分封到各地去,帮您治理天下。这时候李斯站了出来,他极力反对分封制,意见如下:当年周武王广封诸侯,可后来诸侯之间矛盾越来越大,最后互相撕咬把天下整的乱七八糟。我建议陛下按照之前秦国的习惯,在全国实行郡县制,至于那些有功之臣和王家子弟,多多给些物质奖励就是了。

其实秦始皇心里早就明白,以前天下之所以乱糟糟一团,就是分封诸侯闹的,现在我做主,一定不能让这种悲剧重演了。这个时候李斯提出了郡县制,一下子就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他就让李斯协助自己,把天下按郡县制划分。

就这样,天下被划分为三十六个郡,郡的下一级单位是县,每个郡有三个直接管理者,郡守、郡尉和郡监,这三个人由中央直接任命。其中郡守是老大,统一管理郡里的一切事物;郡尉是军事一把手,统领郡里的军队,负责郡里的安全;郡监是裁判,负责监管郡里的大事小情。

地方就这么着了,接下来中央的部门职务也要排一排了,秦始皇规定,设左右两个丞相,你们都是我的超级助手,帮着我治理国家;设一个御史大夫,责任嘛,第一是掌管国家的重要文件,第二就是负责监察官员们的工作;设一个太尉,负责国家的军队建设,国家的安全就是你的责任了;设一个廷尉,来掌管司法,制定法律,审判案子;还要再设一个治粟内史,你就负责国家的税收和财政开支吧,反正就是收钱和花钱。官职我是给你们了,可你们的任命和调动,都要由我皇帝说的算,你们都是工资制,从国家拿俸禄,当然了,干自己的就吃自己的,这个官是不能传给子孙的。

上面这些东西,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可他们都是对国家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制度,就是后来的各个封建王朝,它们的政治体系,也都是依据秦制来的。看不见的出来了,秦始皇还要弄点能看得见的,当年大禹收集天下铜器,制作了九鼎,结果九鼎就成为尊严地位的象征,我也要来一个。秦始皇下令,把原来六国的兵器给我收缴上来(这些兵器基本也都是铜的),把兵器都重新回炉,铸造出十二个大铜人,剩下的就铸成若干铜钟。我不像大禹一样,怕人偷把宝器藏起来,你们把这些铜人铜钟树立在咸阳宫的两侧,这样才够威风。

就这样,秦始皇一则耍了威风,二则一定程度上预防了原六国臣民的作乱,一举两得。威风啊,秦始皇威风啊,可威风的不止他一个,还有一个人,就是李斯。李斯这个时候已经贵为丞相了,之前为了统一六国,他给当时的秦王出了不少阴招。现在他要光明正大的干点事情了。先前我们说过,秦始皇在李斯的提议下没有继续分封制,改用郡县制来划分天下。我们接下来的时间里,再来说一说李斯的另外几个超级贡献。

战国时期,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各个国家的文字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字,在赵国通用,拿到秦国可能就没有人认识了。现在大家都在一口锅吃饭,以后可能还要同读一本书,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李斯向秦始皇建议,要全国统一文字。秦始皇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他下了一个命令,从今往后禁止使用以前诸侯国的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字体,而后命令李斯。完善和推广秦篆的工作,你来搞定。

领命之后的李斯,加紧时间制作了新的字体,这就是小篆,完了之后李斯又亲自操笔,写下《仓颉(音同节)篇》七章,作为学习课本,供世人临摹学习。小篆凝结了李斯的心血,可不久之后他发现民间流行着另一种字体,这种字体书写更方便,李斯就重新把它整理了一下,作为官方文字,这就是隶书。

统一了文字之后,李斯再接再厉,向秦始皇上书要求统一度量衡。原因很简单,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规范不一样,长短轻重甚至大小的规格名称都不同,现在多家变成一家了,老百姓免不了要多打交道,一个统一的规范尺度是必须的。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议,同样交由李斯全权办理。

新的规范很快就出来了,长度以寸、尺、丈为单位,采用十进制;体积容量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重量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度量的标准制定下来了,李斯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要求大家去执行,而后又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对制度进行了保护。

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这都是影响千秋万代的大事,干完了这些,您要是觉得李斯会休息了,那您就错了,李斯还干了几件类似的事情。

李斯做这几件事情的原因,还是天下一统之前的各国有不同的制度,战国的时候商业已经比较发达了,有了商业就避免不了的要有货币,可诸侯国的货币又不尽相同,不但颜色款式不同,就连重量都有很大差别。国家统一以后,这些都给国家和谐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为了以后不再麻烦,李斯决定再麻烦麻烦自己。

李斯干劲十足啊,我们接下来再介绍一下他的另一个大举动。新问题,还是老原因,原来的诸侯国都有一套各自的生活习惯,他们的车辆宽窄各不相同,对应的道路的宽窄也不同。这要是放在以前还好,最少还能给入侵敌人的战车制造点麻烦,现在就不行了,大一统大一统,统一了标准,才会有方便的生活。

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全国上下,车辆要有相同的宽度,对应的还要修建相同宽度的道路。秦始皇明白,这是为了国家好,就下达了命令,而后还是交给李斯去全权办理。于是全国上下,重新制定了车辆的宽度标准,你是什么档次的车,我不管,但是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必须是六尺。与此同时,从京城咸阳到全国各个重要的地方,都要修建大路,大路路面的宽度,一律五十步(一步六尺)。

经过秦始皇和李斯的辛苦努力,这个组合起来的新国家,终于有点统一的样子了。原来的六国和是秦国统一起来了,可华夏大地实在是太过广阔,在原七国之外,还有着广大疆土等着秦始皇去收编,那秦始皇的军队是怎么收编这些地方的哪?咱们下回再说。

一万多字,串讲秦始皇在位时发生的事!

上回说到秦始皇要统一华夏的广大疆域,这里就先从南方说起。那个时候,华夏大地的南方,特别是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以越族人为主,他们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部落联盟,这些越族部落,不但内部之间会打打杀杀,也经常会到中原去劫个财劫个色,之前七国之间征战不断,没有人去管那些小骚扰,现在秦国大一统了,不管是出于面子,还是出于扩大领土的需要,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五十万大军南下,要荡平南越。

秦军这次是来势汹汹啊,他们兵分五路,从广西、湖南和江西一带进攻南越(以后统称岭南)。开始打的比较顺利,毕竟秦军是刚刚从中原战场历练过的,越族人还是处于部落时代的杂牌军,很快秦军就占领了岭南的一部分土地,然后就开始深入岭南腹地。到了越族人的大本营之后,秦军发现自己不好使了,因为岭南地区山地水路都比较复杂,秦军一时半会摸不上头绪,可人家祖宗八代都在那里生活,跋山涉水都是轻车熟路,那里的山山水水就都变成了越族人攻击秦军的武器。

这么一来,秦军可就吃不消了,白天找不到敌人的踪迹,夜里人家指不定就从那里钻出来,搞自己个措手不及。最要命的是,越族人利用地理优势,还把秦军的粮道给断了,你说这不倒霉吗,挨揍受气不说,现在还要挨饿。到最后问题更严重了,秦军的主帅之一屠睢被杀了,秦军只好后撤到安全地带,双方进入了对峙阶段。

为了解决粮草运输的问题,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监御史史禄,在现在的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这灵渠一凿通,内地的水系和广西的水系就连接起来了,秦军的粮饷和军用物资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岭南。解决好了后勤问题,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嚣和赵佗再次攻击岭南越族。

以前吃过一次亏了,这次就不能再上当了,秦军总结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们带领大批移民随军进驻岭南,每占领一地,就在当地驻扎一批移民,这样既可以使秦军有了后方根据地,也可以及时给军队进行人员补充。在秦军这么巨大的优势下,越族人扛不住了,他们屡屡败退,最后岭南终于被秦军拿下。

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秦始皇决定,全部南下将士留在岭南,而后又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这些将士和移民们大部分都和当地的越族人通婚,就这么几代过后,岭南真正的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南边搞定了,秦始皇也闲不下来,他又开始对北方进行作战。北方的敌人就是匈奴,战国时期,居住在北方的匈奴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他们和秦赵燕这几个北方诸侯国经常发生摩擦,当时中原各国混战,也都没有把和匈奴的关系当做主要矛盾,现在七国变成了一国,匈奴面对的是一个统一强大的秦国,南越只是偶尔搞搞摩擦,秦始皇都把它给灭了,对于给自己造成不少麻烦匈奴,打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公元前214年,为了彻底解除匈奴对秦国的威胁,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没想到匈奴兄弟还真是不经打,一打就跑了,为了保住战果,秦始皇采取了对岭南同样的策略,从中原迁徙大量移民去原来的边境,让他们在那里开垦荒地,安家过日子。没想到这秦国的大军刚撤回来,新移民的庄稼还没有收割,匈奴人又杀了个回马枪,他们又过来抢庄稼了,把这块土地的新主人闹的不得安生。秦始皇只好再次派蒙恬率军北征,这次秦军打的比较狠,就算匈奴人已经跑的很远了,也要跟在后面扔几块石头过去。

匈奴人本以为,可以和秦人玩个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的游戏,可没想到秦人玩恼了,跟自己下了死手,也只好离开了他们多年收保护费的地方,向北迁徙了。因为上一次被匈奴打了个回马枪,这次秦始皇就加了个心眼,不但穷追猛打了一通,他还要给匈奴人再设一道屏障,那就是长城。

说起这长城,那可历史悠久了,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为了更好的防备邻居们,诸侯国们都多多少少的修了点长城,比较特殊的是秦赵燕这三个国家,因为他们不但要提防中原哥们,还要防备北方的匈奴兄弟,所以这三个国家,都在北方修筑了针对匈奴的特色长城。当然了,现在这三部分长城所有权都归秦国了,秦始皇就下令,动用全国劳力,把北方的这三段长城给我连接起来。

修筑长城,从一定程度上断绝了匈奴南下的路,这是秦始皇留给千秋万代的一笔财富,可在修长城的过程中,无数的百姓被征集去做民工,累累白骨都被埋在城墙脚下,是非功过留于后人评说把。

秦军赶跑了匈奴,这是一件大喜事,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摆筵席,庆祝这次胜利,文武百官都参加了这次宴会,几十个在学术思想有名望的博士也受邀参加。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都纷纷举杯向秦始皇表示祝贺,皇帝英明用军,赶跑了匈奴,可喜可贺啊。看大家都这么拍马屁,这几个博士有点坐不住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博士的领袖周青臣站了起来。

要说这博士就是有水平,只见周青臣双手举起酒杯,朗声说道,原来啊,这秦国不过一千里的土地,全仗陛下的英明,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如今又收服了南蛮,赶走了北夷,普天之下凡是太阳月亮照到的地方,都归陛下统治。就凭这些,陛下就能称得上是古往今来的雄主,可陛下更进一层,废除了分封制,设立了郡县制,为千秋万代避免了战争,使得我们世世代代都能过安乐日子。陛下的雄才大略,陛下的仁慈大爱,就算上古的三皇五帝,也望尘莫及啊。说罢,周青臣弯下老腰,把酒杯举过头顶,向秦始皇致敬。

哎呀呀,这一番吹捧,真是惊天动地,惊世骇俗啊,听的秦始皇浑身上下每个汗毛孔都透着一股子舒服,他不禁连连点头夸赞周青臣,说得好,说得好啊。

与时俱进的周青臣得到了表扬,可一些顽固守旧的博士不爽了,开始听周青臣吹捧秦始皇的功绩,他们还觉得,这是代表我们博士群体在表态,可后来越听越不对劲了,因为周青臣扯上了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要知道,有不少博士,那是熟读古书的,他们依旧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分封制才是最好的,今天听周青臣为了献媚,居然公开反对起了祖宗,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实在忍不住了。

他赶紧站起来,向前走了几步,急急忙忙的说到,陛下,我听说商周两朝一共延续了上千年,他们就是分封子弟功臣做诸侯,像众星拱月一样拱卫着中央朝廷,这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如今陛下得了天下,您的子弟却毫无实权,万一,陛下恕罪啊,我是说万一哪天出了一个当年田氏代齐的人,他想谋逆篡位,又有谁能挽救局面那?如今周青臣不但不指出陛下的过失,就是捡您爱听的说,这是在把您往火坑推啊,我看他不是忠臣,陛下,您还是应该重新考虑分封制的事情。

秦始皇这个气啊,刚刚舒服起来的汗毛孔,现在全都闭合了,他大手一挥,正好今天人来的比较齐,来来来,你们给我讨论一下,看看究竟是该搞分封制,还是搞郡县制。说是让大家讨论,可大家心里都清楚,秦始皇是支持郡县制的,刚才要不是被周青臣刺激,估计淳于越也没有胆子跳出来反对。

看大家都没什么反应,丞相李斯站了起来,那么李斯会有什么高论哪?咱们下回再说。

一万多字,串讲秦始皇在位时发生的事!

上回我们说到,秦始皇让众臣讨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到底哪个好,看大家都没什么反应,丞相李斯站了起来:有些人啊,老是拿古代说事情,那古代和现在一样吗?不一样的情况还想套用一样的规矩,这才是真的行不通。李斯站在秦始皇下方,扫视了一圈群臣和众博士,接着说到,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也制定完备,老百姓就该好好种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读书人不但要好好的读书,更应该好好的学习一下新的法令制度。有那么一些读书人啊,总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喜欢用古书上的一些东西,来攻击当前的制度,这不但愚蠢,而且对国家不利,应该严厉禁止。

说完,李斯转过头来对着秦始皇,陛下,臣建议国家收藏的图书,凡与秦国历史无关的,都应该拿来烧掉,不是国家许可收藏的书籍,比如《诗经》《尚书》之类,民间都不允许保留,应该一律拿来焚烧,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杜绝那些旧思想的产生。

李斯这番话,完完全全说到秦始皇的心里去了,秦始皇明白,如果任由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到处宣扬旧制度的好处,很可能就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下令焚书。具体实施如下:出于对国计民生的考虑,医药、占卜、种树这几类书留下,其他凡不是秦国史官记载的史书,凡不是官方收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一律烧掉。命令下达后,三十天内,所有该烧的书。都要给我变成灰。三十天以后,该烧的书还不烧的,当事人脸上刺字,去长城工地做四年苦工。从今往后,凡有谈论古书内容的,处死;凡借古时事情评论当下的,处死;当官的知情不报的,处死。以后大家要是想学知识和法令,去和官家学,不许偷偷摸摸学古代的东西。

这命令一下,各郡各县当差的就忙起来了,他们挨家挨户的搜书,很快全国各地到处火光,这真是,辛辛苦苦几百年,一把大火都烧完。秦始皇点了一把焚书的火,不仅痛快了他自己的心,也烧痛了天下读书人的心。从此以后,不但那些有旧思想的人更痛恨秦始皇,就连那些本来持有中立态度的读书人,还有朝廷里的博士们,都对秦始皇产生了反感,他们表面不说,暗地里都在议论,说秦始皇这么干太缺德了。

在焚书的第二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当时,秦始皇请了几个术士给他寻找长生不死的仙药,其中的两个术士是卢生和侯生,这哥俩不知道是不是法力不够,折腾了好久也没把仙药弄到手,哥俩一琢磨,这秦始皇为国家稳定点,就把天下那么多的书给烧了,现在我们把他长生不死的事情给搞砸了,他肯定不会轻饶了我们,干脆,咱们还是溜吧。就这样,这哥俩卷着求仙药的公款就跑了。

这么大事情,很快就惊动了秦始皇,秦始皇不是糊涂人,他一打听原因,原来和自己焚书有关,再仔细一追查,什么,天下不少读书人还在议论我,这还了得,秦始皇就下令,追查所有诽谤自己的读书人,再给我把那两个术士找出来。

这下可好,一些读书人被抓来受刑,他们为了给自己开脱罪过,又胡乱的招认了不少同党。同样,也有不少术士被抓了起来,据说当时一共有四百多人被抓。秦始皇一看,老子辛辛苦苦建设国家,你们居然还有这么多人给我使绊子,一怒之下也没有详加核实,就叫人在咸阳挖了个大坑,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不应该啊,不应该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把反对国家的苗头扼杀在萌芽里,可他做的太极端太过分了。焚书,破坏了秦朝以前长时间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坑儒,又杀害了国家的精神财富创造者。从此以后,秦朝宫廷之内人人惧怕秦始皇,真正有学识的人被压制,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抬头,秦朝刚刚开始,就已经走下坡路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多少还有点为了国家的意思,可他干的另外几件事情,就纯粹是为了自己了。早在消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就下令,占领各国都城以后,要把他们都城的宫殿绘制成样图,他要以这些为模板,在咸阳修建更多更好的宫殿。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兴建朝宫,这朝宫的规模那是相当的大,它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里面可以容纳一万多人,四周还要竖立起五丈高的旗杆。您觉得这已经够大了吧,可这还不算完,在朝宫的后面,还要修建后宫,这后宫规模更大,据说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那房间是一个邻着一个,一个挨着一个,远远望去,就像蜂窝一般。渭水和樊水穿过宫墙,在亭台楼阁之间曲折回流,一座座长桥仰卧在河流之上,好似一条条正在饮水的蛟龙,从宫殿到南山之巅凌空架起天桥,就像彩虹一般挂在空中。这一片建筑,方圆三百多里,共有七百多座宫殿,因为占地面积庞大,又在山水之间,所以一天之内,各个宫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这就是传说中的阿房宫。

秦始皇占了那么大的天下,又修建了那么好的房子,为了能多享受些日子,他就派人四处寻找长生不死的仙药。之前我们说过的卢生和侯生,就是替秦始皇办理这个业务的,当然了,干这个工作的不止他们哥俩,他们还有一个有名的同事,名字叫徐福。

徐福告诉秦始皇,东海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莱、方丈和瀛洲,山上住着神仙,神仙那里有不死仙药。于是,秦始皇就派徐福带领几千童男童女渡海去寻找仙药。也不知道这徐福是自己吃了仙丹升天了,还是道行不够在半路被海龙王给截胡了,反正是一去之后,杳无音信。秦始皇不甘心啊,他又几次派人去找仙丹,可始终没有结果。

秦始皇一看仙丹是求不到了,也不指望着长生不死了,行,死就死吧,我死也要风风光光的死,于是下令,给我修建坟墓。秦始皇琢磨啊,我活着住那么大的房子,死了以后也不能亏待自己啊,他就在骊山北麓给自己选中了墓址,而后开工修墓。

这座坟墓,那也是相当的气派,深有五十多丈,方圆也有五里之多,深埋在地下的墓室里,修筑了各式各样的宫殿,宫殿里陈放着秦始皇最喜欢的奇珍异宝,用明珠做成日月星辰,来象征天体,用水银制成江河湖海,来代表大地。为了防止有人进来盗墓,又在墓地内部设置了很多消息机关,只要有人进入墓地,就会自动发射弓弩,把盗贼射死。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修阿房宫,修骊山陵墓,每一样都要征集大量的民工,耗费无数的财物。这些活秦始皇是不会去干的,大臣们也不会去干的,当然了,他们也不会出钱,都是老百姓在出钱出力,结果搞的老百姓日子越来越难过,民心也越来越不稳了。河水产生了波澜,坐在船上的人肯定有感觉,秦始皇就觉察到了民间的动向,为了以防不测,他先后五次到民间巡游。

一万多字,串讲秦始皇在位时发生的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自己的第五次巡游,和他一同前往的,有丞相李斯和他最喜欢的小儿子胡亥,还有一个掌管车马的宦官,赵高。话说秦始皇这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去南方巡视,去的这一路也还算平安,就在往返的途中,出事了。

那个时候正是三伏天,最热的时候,秦始皇一个不留神,中暑了。这个暑可不轻啊,老头隐隐约约的,就感觉自己不行了。反正陵墓也修的差不多了,自己操劳了一辈子,秦始皇也打算休息休息了,他估么自己熬不到咸阳了,就写下一封遗嘱,让赵高去交给长子扶苏。那扶苏公子到底有没有收到这封信哪?咱们下回再说。

上回说到,秦始皇在南巡的路上中暑了,他感觉自己要扛不住了,就写了封遗嘱,让赵高交给长子扶苏。我们这里交代一下扶苏,扶苏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据说此人刚毅勇武,又十分的仁义,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他就极力劝阻老爹,父皇啊,现在天下刚刚安定,很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归顺朝廷,那些读书人,不过是学习孔子的言论,也没干出什么危害国家的大事,您要是这样对待他们,恐怕会伤了天下人的心啊。

开始的时候,秦始皇还跟他解释,老爹我这么干,是为了将来天下的安定,也是想给您们清扫障碍,可扶苏这个人有点认死理,认准的事情非得干到底,不断给老爹进谏。这下子把秦始皇给整烦了,干脆就让扶苏去了北方边境,去和大将蒙恬戍边外带修长城去了。

也许秦始皇的本意,是想让这个儿子去锻炼锻炼,看看真正战争的残酷,看看老百姓到底该怎么治理,等他接受好了锻炼,再来接自己的班。可没想到自己身体不争气,巡游的路上就要交代了,这才给扶苏写下遗嘱,要他把手头的活交给蒙恬,赶回咸阳,来处理自己的丧事。几天以后,秦始皇死在了回咸阳的路上,他死的很安详因为他觉得,自己把后事都已经安排好了。

秦始皇算的很好,自己回到咸阳往陵墓一趟,扶苏回到咸阳把后事一办,可是还是他漏算了一个人,那就是赵高。赵高虽然是个太监,可身残志不残啊,他一心想着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干出一番事业来,由于身体和身份都不太方便,他就把自己的前途,都压在了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的身上。

赵高是读过书的人,这在太监里算是难得了,再加上自己一直追求进步,所以他曾经受命给胡亥当过老师,胡亥那,也一直很信任这老师。现在这封遗嘱拿在了赵高的手里,他要把握这个机会,搏上一搏。赵高拿定了主意,就去找胡亥,刚开始胡亥还有点不好意思,可架不住赵高晓之以利害,说如果你不当这个皇帝,那扶苏继位以后,肯定没你好果子吃,就这样胡亥就同意了。

随后赵高告诉胡亥,要想把这个事情给办成了,光靠你我二人那是不够的。

哦,那还需要谁?

此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李斯李丞相。

胡亥觉得有点为难了,李斯都已经是丞相了,不像我们俩,事成之后都会有大好处,总不能让他当皇帝吧!赵高脸上露出一丝奸诈,这不是问题,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会为了得到什么去冒险,有的人会因为害怕失去什么而冒险的。

这时候,秦国最有权势的皇帝躺在车里,新的皇帝还没有产生,很多事情都要由李斯来打理。秦始皇有很多儿子,生前又没有确立太子,为了防止这些王子争皇位,造成天下大乱,李斯决定秘不发丧。每天百官照例去秦始皇的车前行礼禀报事情,一日三餐也要照例做好送过去,当时除了李斯胡亥赵高之外,只有五六名秦始皇的贴身之人知道秦始皇已经归天了,其他人都被蒙在鼓里。

李斯还是比较满意目前的局面,只待巡游的车回到咸阳,等待扶苏继位就好了,可还没等扶苏出现,赵高先找上了李斯。赵高也没有废话,上来就开门见山,李丞相,现在皇上驾崩了,外人还都不知道,给扶苏公子的遗诏和符玺都在我手里,立谁为太子,全看您一句话了。

李斯吓了一跳,他知道赵高脸皮厚,可没想到他敢说出这样的话,条件反射之下,他一口回绝了。赵大人,你怎么敢说这样大逆不道的话,那可是皇帝的遗嘱啊!我出身低微,全凭皇帝提拔,才有了今天,现在皇帝把身后之事托付给了我,我怎么敢辜负他老人家。

李斯说的是义正辞严,可这些早在赵高的意料之中,他抽动一下嘴角,阴阴的笑了一下,李丞相,那我来问你,依你之见,论才能、论功绩、论谋略、论取信天下,以及在扶苏公子心中的地位,你与蒙恬将军谁强呢?李斯没想到他会这么问,沉默了片刻,闷声说到,我不及蒙恬。

赵高看李斯这幅表现,心中顿时踏实了许多,继续问道,丞相想想,如果扶苏公子继位了,那这丞相的位置,有没有可能就是蒙恬的了。说完赵高顿了一下,看了看李斯那阴沉的脸,就怕那个时候,丞相大人你难以自保啊!

赵高这番话,就像一通组合拳,拳拳砸在李斯的胸口,让他喘不过气来。李斯有今天不容易啊,如今一把年纪,刚过上几天舒心日子,又面临下岗的危险,他实在心有不甘。沉默良久之后,李斯长叹一声,哎,赵大人,那你说该怎么办?

赵高已经等李斯这句话很久了,马上他就告诉了李斯自己的安排,首先,伪造一份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而后篡改给扶苏的诏书,数落扶苏的罪过,让他自裁。为了让扶苏不至于寂寞,自裁的名单上,还添加了蒙恬的名字。

再说扶苏,看到了催命书以后,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哭了一会,觉得自己有点失态了,再想想父王的要求,得,他转身回到帐中,抽出宝剑就要自尽。这时蒙恬及时制止了他,蒙恬很理智,因为那催命书上有自己的名字啊,公子啊,我觉得其中似乎有诈!

哦,将军何出此言?

你想啊,陛下现在外出巡游不在朝中,国家又没有设立太子的位置,所有公子都对皇帝的位置虎视眈眈。陛下让你在我身边担当监军,这分明就是为了历练你,培养你当皇帝啊,可今天突然有使者来索取我们的性命,你不觉得这里有问题吗?

扶苏一愣,那该怎么办,我们总不能违抗父皇的命令吧?

公子,依我之见,不如我们先向皇上提出申诉,等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再死不迟。

扶苏听蒙恬这么一分析,也觉得有点问题了,就转过头去看送信的使者。那使者本来就是赵高的人,只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二位,我只是传达一下皇帝的旨意,希望二位快点奉旨,我好回去复命。

听使者这么一说,再看看那道要命的旨意,扶苏又有点心灰意冷了。将军啊,我当年屡次触犯天威,这才被轰到边关来督军,父皇早就没有立我为太子的意思了。现在已经定下胡亥为太子,胡亥年纪最小,皇上害怕诸位公子不服,特别是害怕我不服气。现在你我领军三十万镇守边关,我们对朝廷足以构成威胁,皇上对我们肯定有了防范之心,我一日不死,他老人家是一日不得安心啊,所以才让我自尽的。说完就自刎而亡。

使者一看,任务完成了一半,侧过头去看了看蒙恬,蒙将军,你什么意思?蒙恬是不肯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但是谋反,他还真没有这个胆子,就想当面向秦始皇问个清楚。于是,使者就把蒙恬囚禁起来,又在军中安排好了李斯的亲信,而后回去复命。

听到扶苏死了,胡亥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这回应该没有障碍了。想到蒙恬一家对秦国还是有功劳的,胡亥就想把蒙恬给放掉,多少也能为秦国守卫边疆不是。这个时候,代替秦始皇去名川大山祭祀的蒙毅回来了,这蒙毅是蒙恬的弟弟,也是秦始皇宠幸的大臣,当年他和赵高有点小恩怨,现在赵高刚要上位,当然不希望给自己对头机会了,找了个机会,就跟胡亥打了个小报告。

其实啊,先帝本来就想立您为太子的,就是因为这个蒙毅,他一直说您的坏话,先帝这才把立太子的事情给耽搁下来,要不然,扶苏公子也不用死了。这回可好,把一切罪过都推到了蒙毅身上,胡亥也觉得自己好像没做错了什么,为了给哥哥报仇,就下令把蒙毅也给囚禁起来。

赵高一看,蒙氏兄弟被抓了,李斯也被自己吓唬住了,没有障碍了,就建议胡亥赶快返回咸阳,登基做皇帝。这天气是越来越热了,秦始皇的尸体已经有点不保鲜了,一阵阵恶臭从车里飘散出去,为了掩人耳目,赵高很创新的让人买来大批鲍鱼,鲍鱼车的臭味掩盖住了秦始皇的臭味。可怜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威风八面,刺客都不能近身,死去之后却被臭鱼包围,真是世事难料啊。

这一行巡游的人马,就浩浩荡荡回到了咸阳,这才公告天下,给秦始皇治丧,太子胡亥称帝,就是秦二世。赵高劳苦功高,被封为郎中令。不久,赵高又怂恿秦二世杀害了蒙恬蒙毅兄弟,秦国失去了两个栋梁之才,从此赵高开始把持朝政,朝廷也开始乱了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