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權力落空後,是怎麼讓三千死士依然對他死心塌地的?

獨狼

陰養死士三千,靠突然發動高平陵事變鹹魚翻身,然後屠殺曹魏宗室,寵樹同己,侵蝕魏國社稷,這是司馬懿晚年所做的事情。

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個疑問,司馬懿怎麼做到在自己被曹爽壓制的時候,還能夠讓三千死士對自己臣服,還能養的起三千死士呢?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司馬懿其實遠遠沒有電視劇裡面所描述的那樣危如累卵,只是在權力上被一定程度的架空了而已,其仍然掌握著不可忽視的實力。

話說司馬懿和曹爽並受託孤,兩人同時『錄尚書事』。這個『錄尚書事』可是非常不得了的,東漢魏晉時期的實權宰相都要帶這個銜,才能名正言順的處理國家大事。開始的時候曹爽對司馬懿也很尊敬,但是後來不久就聽從丁謐的計策,讓司馬懿明升暗降。

本來司馬懿是驃騎將軍,從一品,曹爽就想把錄尚書事去掉,然後加封司馬懿為大司馬,不過大司馬這個職位似乎不祥,因為之前的大司馬曹仁、曹休和曹真都是上任不久就去世了,於是經過人提點之後,曹真決定改尊司馬懿為太傅。太傅為上公,地位尊崇,還有很多的面子活:

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蕭何故事。

即便如此,曹爽早期輔政的時候還是經常請教司馬懿的,雙方一度合作的親密無間,非常友好。但是漸漸的,曹爽開始任用自己的班底,也就是何晏、丁謐這幫人,和司馬懿疏遠了。

外以名號尊之,內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得制其輕重也。

司馬懿也知道這一點,於是自請外出去防備東吳,曹爽和司馬懿兩邊也算是相安無事。

後來等司馬懿回到朝廷,基本上政務權力就都已經被架空了。但是其實司馬家依然勢力不小: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是尚書令,這是當年荀彧做過的職位,名義上的尚書檯的長官,雖然曹爽錄尚書事,導致司馬孚沒有實權,但是有這個職位,還是能讓司馬家多預政事——畢竟橡皮圖章,那也是圖章啊。

然後司馬師是中護軍,曹爽的弟弟曹羲是中領軍,可以說司馬家依然有一定的洛陽的禁軍軍權,而事實證明,就是這一點軍權,給了司馬師騰挪的空間,也給了司馬家翻盤的機會。其實在司馬懿圖窮匕見起兵的時候,就連曹爽的家將都拿不準是不是應該對司馬懿動手:

初,宣王(司馬懿)勒兵從闕下趨武庫,當(曹)爽門,人逼車住。爽妻劉怖,出至廳事,謂帳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憂。”乃上門樓,引弩注箭欲發。將孫謙在後牽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過去。

司馬懿要去武庫,就要經過大將軍府的望樓,曹爽雖然人不在,但是曹爽的妻子劉氏在,劉氏就請帳下督幫忙,說曹爽在外,現在有兵事怎麼辦呢? 帳下督於是就準備放箭。

和電視劇中司馬懿王霸之氣迸發,一眼瞪過去兵都不放箭了不同,在歷史上是一位叫做孫謙的偏將把帳下督的牽住了,說:”這天下事還不一定呢,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帳下督反覆要放箭,孫謙反複製止,好幾次之後,司馬懿也就過去了。如果司馬家族已經落魄到一點權力都沒有了,你說孫謙和帳下督還會猶豫麼?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高平陵之變之所以被稱為險棋,險就險在司馬懿的基本盤太弱,具體來說是:他只有這三千死士。

當時的洛陽城中,軍隊茫然無措,不知道聽誰的好,還有相當多的曹爽的勢力。大臣們首鼠兩端,見風使舵,還有像桓範這樣去投奔曹爽的,太尉蔣濟等人也不是真心和司馬懿結盟,所以司馬懿擁有的,就只有這三千死士了。

那麼司馬家族,是如何讓這三千死士效勞的呢?

其實題主這個問題就屬於外行了,司馬懿手下的亡命徒對他的忠誠度如何,與司馬懿的權力大小沒有任何關係。司馬懿手下養的這群人,可以叫門客,可以叫家丁,也可以叫親兵。無論叫什麼,都與司馬懿的官職無關,是純粹的個人行為。

只要肯花錢就行。

早在戰國的時候,豪強們就有養門客的傳統,歡迎五湖四海的人來自己家蹭飯,反正家裡有的是錢。如孟嘗君,信陵君等人都擁有成千上萬的的門客,這些人流落江湖,各有所長,但也不乏濫竽充數之徒。不過他們為了報答主人的恩典,倒也願意出力氣,比如孟嘗君曾經被秦昭王扣住,就是靠手下門客學狗偷東西賄賂秦王的小妾,學雞鳴騙開城門才得以逃生的,所以留下個成語叫“雞鳴狗盜”。

而司馬懿的這種行為,和後世的將領一樣。明清時期的將領,在朝廷派給的軍隊之外,一定要養著為數眾多的親兵,數量視財力而定。這些親兵吃的好待遇好,打起仗來願意拼命,是軍隊的中堅力量,如明末吳三桂的親兵,就很有威名。

所以如司馬懿這樣的養門客,只要有錢,肯花錢,就可以組建一支私人軍隊。而司馬懿雖然沒有了權力,地位待遇一點都沒降,是用的明升暗降之法,財力沒受損的情況下,養一點門客自然很容易啦~


小約翰

高平陵之變發生在公元249年,是司馬懿對曹魏的一次絕地反擊。此事變之後,曹魏勢力雖有幾次反擊,但於事無補。終於在公元266年,被司馬家代魏而立。在此期間,263年滅蜀漢。代魏後,280年滅東吳,三家終歸晉。但僅僅37年後,西晉八王之亂後就滅亡了。

魏晉南北朝的這種城痛變換大王旗的事情特別多,這現實背後有著不同於表面的東西在起著作用。高平陵之變看似司馬懿與曹爽的對決。事情發生時但曹爽和曹芳在外,居然沒有一點辦法,灰溜溜回來投降;這充分顯示出曹魏勢力已經失去對局勢的控制。已經不是所謂的好人壞人什麼的故事,也不是什麼曹爽排擠大臣、眾叛親離的故事。這背後的故事是中國統一之難。君主專制和皇權的單薄的矛盾,自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開始,集權裡於中央已是趨勢,但這之中的道路卻迂迴曲折。

皇權看似威嚴不容侵犯,但實際上呢?君主是一個人而已,他必須依靠一定的人去管理。具體到中國,中國太大,實際上依靠的就不是個別的人,想長時間、有效力管理這個大國家,就必須依靠一大批人,這一大批人就是中間層次的人。皇權控制的只能是管理這中間層次的人,皇帝不可能去直接管理一個村莊。皇帝依靠什麼人?這就是中國朝代變換的核心問題。秦二世而亡,依靠僅僅是秦始皇的個人威力,始皇一沒而秦亡,時間短很多事情沒有暴露。而西漢開國到東漢滅亡前後有四百年,在這長時間跨度裡,充分暴露了皇權的單薄,西漢初年,劉邦一死,皇權就落入呂后和諸呂之手先後達十多年。後在西漢開國元勳抵抗下,才得以滅掉諸呂,開拓出西漢初年文景之治。在這之就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漢武帝時期就已經開始突顯出地方豪強勢力對中央的威脅。經漢初的文景之治,輕徭薄役、休養生息後,財富積累過程中,地方經濟勢力逐步做大。部分商業勢力開始影響帝國政治形態,漢武帝時期的鹽鐵論,遷豪強於邊塞等措施,有打擊匈奴的作用,也有限制地方豪強的目的。但這些僅僅治標不治本,經濟的總是發展,財富總歸要積累,地方的勢力一定會抬頭的。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大統一、長時間的大王朝,應付這些問題是歷史上沒有的。可以說沒有任何經驗,也不知道如何控制這些地方勢力。漢武帝后,西漢多有幼帝登基,這不免又增加了皇帝的不穩定性。西漢統一的王朝在這時還沒有太好辦法去管理這些,從官吏來說,自然而然直接採取了薦舉法,以及以後的察舉法,這類辦法太依賴於當事人的操行了。最後這些都受制於地方豪強勢力,被門閥士族把持。等於帝國被這些人控制了。漢武帝獨尊儒術策略是對的,錯的是方法,應該是如何利用儒家形成思想上統一,保證意識形態的上的統一,來維護國家統一。但在實行過程中,儒家有其道德上追求,一直有想恢復周禮,以德治國等不切實際理念。王莽篡漢的理論基礎就是禪讓和以德治國的理論。這也是曹魏代漢,司馬代曹魏的理論基礎。

但高平陵事變已是玄學興起,玄學興起的主要原因就是儒家治國理政的虛幻性和不切實際,在經過西漢東漢的獨尊儒術後,士大夫們思考中感覺到了儒家的道德的虛幻性,反思中,走到另一個極端,玄學興起背後經濟原因是門閥士族的興起和穩固。這一切的都表示從思想上,政治上,經濟上,帝國均處於分裂的事態中。皇權此事只是一個符號,被迫依附於某個勢力。從西漢漢武帝后,匈奴等外患消失後,地方勢力開始興起後,皇權就開始受制於,外戚、宦官、太后。其背後的原因就是皇帝沒有依靠,依靠任何一個勢力,這個勢力最後都會在宮廷鬥爭中壓制皇帝。東漢更不要提,除光武帝和他兒子漢明帝還能控制一下,以後諸帝大多幼齡登基,受制於太后外戚,為反抗不得已重用宦官。東漢就這這樣連皇帝都無法平衡,地方豪強就逐步和儒家大族合一形成了門閥士族。完完全全控制了中層以下地方政治形態。

高平陵事變時,有人說曹爽幹嘛不帶著曹芳脅天子以令諸侯啊,幹嘛投降啊。這是高看曹爽了,當時曹魏勢力為防止出現漢朝的弊病。防宗室、外戚、太后、宦官等,弄的曹魏才從220年到249年才三十年時間裡,曹魏勢力沒有了任何助力和依靠,只能被騙投降,然後司馬懿為絕後患,只有誅殺曹魏勢力。誅殺曹魏勢力只是漏出司馬家的膽怯,司馬家也是沒有依靠的。

從當時的政治形態看影響統一的是門閥士族勢力,任何一個朝代想長時間統一,必須要想法剷除門閥士族對地方政治形態的把持,不如此則國不可久也,司馬家沒看到這一點,僅僅37年後,西晉就滅亡了。東晉也是在,南下士族和本地士族的爭鬥中搖搖晃晃維持了一百多年,最後滅於北府兵的劉裕。


沙中土大溪水

司馬懿的權力其實從來沒有落空過,只是沒達到他的理想狀態,即一個人說了算。而且權力大小也不完全取決於職務高低,高平陵兵變前司馬懿是太傅,兵變後還是太傅,然而這時皇帝都得看他臉色了——《晉書》中所謂“每有大事,天子親倖第以諮訪焉”。歷史上還有不少太監專權的呢,那將軍、丞相照樣得聽,關鍵是能否左右皇帝。

人們之所以誤會司馬懿沒權,是因為他上面還有個曹爽,這也是他想弄死曹爽的關鍵。曹爽是魏明帝曹叡託孤的第一輔臣,司馬懿是二把手,即便掛個太傅的空銜,他的身份、地位和影響力也不是別人能比的。而他和郭太后攀上親戚後更是和曹爽平分秋色,爭鬥中也從未落在下風,曹爽集團的“正始改制”歷經8年才進入快車道就是證明。期間司馬懿對改制工作不斷掣肘,還質詢過改革派中堅人物夏侯玄,夏侯玄也恭恭敬敬地書面作答。

曹爽將郭太后遷居永寧宮和皇帝分開後司馬懿開始裝病,但他裝病並未辭職,身份、地位仍在,依舊比別人高一截,依舊是曹爽之外的第二權力核心,他能順利發動高平陵之變並擔任總指揮即為佐證。關於裝病的原因,馮夢龍在《智囊》一書中說得比較透徹:“曹爽擅政,懿謀誅之,懼事洩,乃詐稱疾篤。”是為了弄死曹爽的退隱,不是權力落空的失意。太平御覽引《魏略》說,當時市井有謗書傳出,說“曹爽之勢熱如湯,太傅父子冷如漿”。我懷疑這誹謗信就是司馬懿讓人寫的,因為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曹爽無法撼動司馬懿,還因為司馬家沒有任何損失的事實。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依然是尚書檯一把手尚書令,是曹爽集團核心人物何晏、鄧颺和丁謐的頂頭上司;長子司馬師是掌管禁軍的高級軍官中護軍;次子司馬昭擔任散騎常侍。司馬懿的權勢一點也不比曹爽小,只是二人想法不一樣,曹爽想排擠對手多攬權,司馬懿想弄死對方一人說了算。而弄死的難度係數和成本顯然要大得多,換做曹爽也辦不到,所以司馬懿才裝病憋大招,養死士出陰招。

死士多是亡命之徒,有錢花有飯吃就替你賣命,而這些對司馬家來說不是什麼難事。這幫人也不一定有行政職務的概念,四朝元老、皇帝老師、託孤輔臣這些頭銜哪一個拿出來都亮瞎眼。而且這些人的直接操控者是司馬師,“總六軍之要,秉選舉之機”的中護軍可是個肥差,錢不是問題。


路衛兵

簡單來說,司馬懿權力是落空,但司馬家族沒有,司馬懿是司馬家族的代表,但這個家族還有其他人,他們的權力依然很大,加起來只是比之前降低了,在曹魏國內的權力地位處於下風,比不上曹爽而已,並非沒有權勢了。

司馬懿和曹爽作為曹睿託孤的兩位重臣,在開始時相處還是很愉快的,但在權力面前,什麼都是浮雲,兩人的蜜月期只有短短一個月。

在曹芳登基後次月,丁謐給曹爽獻策,把司馬懿的太尉換成了太傅,當然按照《晉書》記載,曹爽開始是奏升司馬懿為曹魏當了幾年就昇天大司馬,後來怕誤會,才換成太傅的。不過都一樣,就是明升暗降。

這件事,表面上看是司馬懿由“三公”提拔為“上公”,還給了“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這一大堆的特權,但其實,太傅這位置比太尉更虛。做了太傅以後,司馬懿雖說還有朝政大事的決策權,但是曹爽只要說:“司馬太傅德高望重,這點小事怎能勞煩他呢?尚書檯的公文還是先交給我來處理吧,我解決不了的話,再去麻煩太傅。”

太傅與太尉的最大區別就是虛,一般是作為榮譽官職,如果曹爽明目張膽架空太尉,吃相太難看,必然招致非議,政治形勢大大不利,所以他將司馬懿搞成了太傅,冠冕堂皇地專權。

曹爽達成了初步目標,但不宜過快,所以此後一段時間,曹爽都是很謙虛禮貌地向司馬懿請教,司馬懿又不傻,自己怎麼"虛",即便再怎麼想接過來,也得把它推出去,推給曹爽處理。

表面上,兩個人互相謙讓,你推我讓,一團和氣,還都因此獲得了好名聲。

但隨著時間推移,曹爽開始啟用自己的班底,何晏、丁謐和畢軌等人先後被啟用,丁謐等人又勸曹爽乾脆架空司馬懿算了。

就這樣,曹爽與司馬懿開始分道揚鑣了,專心提拔自己的族人、親信進入朝廷高層。

而在曹爽逐步專權的同時,司馬懿還被掉往淮北,在那裡一待就是好幾年,幹著修漕運和抵禦孫吳的活,等他在正始六年(245年)十二月回朝的時候,司馬懿的決策權已經被架空,軍權也被剝奪。

失去權力的司馬懿在朝廷裡是說不上話了,不論他如何發對,曹爽的決議照舊。正始八年(247年)五月,司馬懿稱病,不再參與政事,後來還有裝瘋賣傻的事。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高平陵事變爆發。

在稱病到發動事變,司馬懿似乎一直沒什麼動靜,但卻搞出來這麼多死士,結合司馬家族當時的官職,司馬孚(司馬懿之弟)是尚書令,要職,司馬師(司馬懿長子)是中護軍,軍權,司馬昭(司馬懿次子)是議郎。

司馬家族的權勢依然很大,而且就養死士來說,司馬師最具有條件,因為他本來就有軍權。

死士本來就以忠心訓練為本,在主人權勢依舊很大的情況下,沒有道理不死心踏地。證明司馬家族權勢的還有一件小事。

那就是政變的時候,司馬懿帶兵去控制武庫(兵器庫),要經過大將軍府(曹爽府邸)門前的闕(箭塔),曹爽不在家,但他老婆劉氏在家,劉氏請帳下守督幫忙。

帳下守督準備下令放箭攻擊,卻被手下的將領孫謙阻止,反覆幾次後,帳下守督也放棄反抗,司馬懿就這樣過去了。如果司馬懿沒權沒勢的人,帳下守督和孫謙根本不需要猶豫。


平沙趣說歷史

馬懿權力落空, 這僅僅是對他個人的描述,不代表司馬家族(包括司馬師、司馬昭、司馬孚)在朝廷中沒有地位。而且司馬懿當時只是沒有過多的兵權,不能說沒有權力。偌大一個司馬家族和與之附屬的朝廷官員大臣不在少數



所以司馬家族的三千死士,只是計劃中的一部分而已,這三千死士並不能說是司馬懿的全部,只能說棋子。下這盤棋的人就是以司馬家族為代表的司馬懿和已封建宗親貴族為代表的曹爽之間的鬥爭。


曹爽說到底還是不如司馬懿經驗老道一些,他自恃年輕,不把年老體衰的司馬懿放在眼裡。但實際上司馬懿卻一直在暗中準備,他命自己的大兒子司馬師暗地裡豢養著三千名死士,等到著時機一到,就會將曹爽勢力一網打盡。




馬懿趁著曹爽跟曹芳一同到高平陵參拜魏明帝的時候,發動了政變,向皇上列出了曹爽的幾大罪狀,逼曹爽交出兵權。最後曹爽以謀逆罪被處死兼夷滅六族,下場悽慘。



接下來再說說養死士,養死士其實是司馬師一手掌管的 就連司馬昭也未能知曉 而死士大多是為了錢財和報恩而死不足惜的一類人 ,司馬師錢財從何而來呢?要知道當時司馬懿可是四朝老臣而且戰功赫赫。所以司馬家族並不缺這錢。洛陽之大,容三千死士並不困難,這些死士跟隨司馬懿,無疑在進行選擇,一贏榮華富貴,一敗不為足惜。


居然不讓我用標點符號

在我回答問題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司馬懿何許人也。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其實大家對司馬懿都不陌生,我再強調一遍他的官職和貢獻,只是想說明司馬懿晚年期間,雖然有被魏王冷落的跡象,但是他可不是政治犧牲品,他依然是位高權重的太傅,戰功赫赫的大將軍,就算沒有掌管軍權,也依然拿著朝廷俸祿,位極人臣。

一名將隱忍之術玩到極致的拖孤輔政重臣,根本就沒能讓他的小主子找到任何的罪辭,當朝太傅,大都督可以不要軍權,不要特權,甚至可以在家裝病告假不理政事,這些都是常人不可想象的舉措。也正是司馬懿的隱忍給了新魏王的誤導,同時也給了我們的錯誤判斷,任何時候他都沒有權力放空,只不過是明哲保身罷了。
看看這位文謀能勝諸葛亮,武謀能領百萬大軍的曠世奇才――司馬仲達,那可真是風裡浪裡啥沒見過,他的戰功足可以嚇破多少大臣膽,小魏王在他眼裡也就是娃娃,誰想對他動手還真得掂量掂量著。別說三千死士依然對他死心塌地,滿朝文武對他有異心的也為數不多。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的司馬炎稱帝后,沒有天下大亂依然舉國太平了。


象棋銀川府迷弟

魯肅對孫權說過,當今天下君擇臣,臣意擇君,孝莊太后也說過,我什麼都沒攢下,只攢下人心。司馬懿不論在雍涼抵抗諸葛亮,還是遼東剿滅公孫都盡的人心,這是長時間積累的,不像曹家這種坑爹的富二代。

司馬懿比曹爽肯定高几個段位,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出來,尤其如果政變成功了,這些人都得算開國元勳,功勞自不必說,尤其在封建社會,君榮臣辱 ,君辱臣死,司馬懿被架空了,手下的門客,死士也就沒有出頭之日,不如拼個魚死網破放手一搏,以小博大.

司馬懿是心理學大師,他能讓你相信他說的話辦的事到了有宗教信仰的程度,就像現在的傳銷組織,老年人保健品等等,如果人真的到了宗教信仰的程度,身體和意識就已經不受外界的干擾了,無論做什麼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有兩個例子,一 秦檜,蔡京大家都知道,禍國殃民的奸相,但他們寫的字確是正氣凌然,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堅信自己做的壞事都是正確。二 有個腿瘸的人,走路一瘸一拐的那種,可晚上有人看到他走路很正常,發現他有兩種人格,他的第二人格覺得自己是正常人,在第二人格出現的時候他走路就是個正常人。

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都是個中高手,曹家到曹爽那代也已經是秋後的螞蚱了。不論心計膽都不是司馬家對手,司馬懿可是把諸葛亮生生的耗死了,雖然司馬懿算不上算無遺策,但當今世上也確實沒有司馬懿的對手。


小夥子1983

我在頭條上寫過幾篇關於司馬懿的文章,喜歡司馬懿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看一看。

那麼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曹芳這位國君,並不是曹睿的親子,在非常注重禮法的漢末三國時期,這本身降低了本朝的合法性和諸多官員對皇室的忠誠,大家對於一個養子的忠誠和對於前代君主嫡長子的忠誠是兩碼事。

第二,司馬家本來就是天下聞名的大世家,高祖父司馬鈞在東漢安帝時為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尤其在司馬懿和陳群推行新政把選官的權利從宗室還給朝廷也就是士族之後,司馬懿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士族領袖。

第三,司馬懿作為四朝元老,勞苦功高,曹操時期主持屯田,曹丕時代是國家的御史大夫,曹睿時代更是四位輔政大臣,幾次總督雍涼兵馬擊退諸葛亮,同時平定遼東叛亂,又提拔了一大批士族和寒門子弟,其中出色的無外乎鍾會鄧艾郭淮等等,使朝野之上多其門生故舊。這種影響力在曹家皇權屢次更替中,無疑扮演了定海神針的角色,得到廣泛的尊重和信任,按照現代的話說就是集黨【世家】、政【錄尚書事】、軍【大都督】於一身。

第四,如果曹爽是一個才能不下於司馬懿的高手,司馬懿仍然機會不大,曹爽的倒行逆施觸動了士族敏感的神經,大家已經無法容忍第二個強勢的宗族領袖出現了,尤其是在皇帝如此年幼的情況下,這種不被掣肘的權利會引起世家的恐慌,而德高望重的仲達公無疑是各家的希望寄託。

第五,明眼人都看出曹家到了這一代嫡脈已無,氣運已失,若是曹爽有曹操的才能或者劉備的大氣,大家擁立也無不可。天下世家都傳承已舊,追隨強者傳承家族乃是本能,司馬懿卓越的能力和威望,司馬家悠久的傳承和強大的勢力,同時長子司馬師和次子司馬昭傑出的才能,無疑讓天下世家覺得,司馬家的興旺絕不是一代兩代,這是極為重要的。在這裡,司馬師承載了司馬家非常多的氣運。

第六,曹操本身是宦官之後,代表的是寒門利益,壓制世家,同時晚年殺了不少人,以荀家為首的很多士族都並不在支持曹氏,這些當年的星星之火放在威望遠不足祖先的曹芳曹爽時代,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基於以上種種:做司馬家的死士,明眼看上去就知道,這是通天之梯而非火坑,你真當整個洛陽所有人十年時間都不知道北邙山住了幾千死士?無非不想告訴曹家耳。


魚大嘴

答 | 江隱龍

司馬懿被架空,其實有點類似於暫時被壓制成了“在野派”,雖然名義上無法左右朝政,但勢力是不小的。要解釋這一情況的原因,就要講起曹魏官員組成的幾個集團了。

我們知道蜀漢的官員大至分為荊州集團、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其實自曹操起事以來,他的臣下也大致分為汝穎集團和譙沛集團。這兩個集團有什麼區別呢?我報一報名字你就知道了:汝穎集團的代表人物是荀彧、荀攸、陳群、郭嘉等;譙沛集團的代表人物則是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惇等。曹氏與夏侯氏很可能是同一宗族,縱然不是,其關係也非同一般,所以也可能將譙沛集團視為曹操的“魏室宗親”。

不難看出,汝穎集團多文臣,譙沛集團多武將。這是巧合嗎?當然不是,這背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的。汝穎一帶是儒學極度發達的地區,名士極多,他們基本能夠代表當時士族地主這一階層。這些人擁護曹操,未必是希望曹操能代漢自立,只是因為曹操文韜武略,的確能帶來一個太平盛世。之後曹操進九錫,荀彧第一個反對,正是此理。

而譙沛集團代表的是宗族地主階層。這些人跟隨曹操起兵征戰,屬於創業之將,所以容易有代漢之心,對曹操個人的忠誠度也比較高。後來漢魏雖然易代了,但兩個集團、兩個階層的矛盾,不會因此而消失,所以曹爽與司馬懿之間除了個人爭權,還包含了兩個集團、兩個階層之前的爭權——司馬懿雖然是河內郡人,但當時已經是汝穎集團的代表了。

曹叡死後,曹爽畢竟的“魏室宗親”,得以專權,並給了司馬懿一個“太傅”的虛名。但他的改革是不得人心的,其軍功也是敗多勝少。朝中不少官員的心,的確有反曹之意;縱然沒有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也可能有其它事變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司馬家庭能養一批死士為自己效忠,也是不奇怪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