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火烧上方谷下雨时,为什么不用弓箭?

谈谈价值投资

不是不用,是没来得及用。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最主要的目的是消灭司马懿。

用火攻是最好的办法,大火可以造成无差别杀伤,比弓箭的杀伤力要强的多。

大火一起,玉石俱焚。尤其是上方谷葫芦形的特殊地形中,大火堵住出口,司马懿必然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铠甲再厚、卫兵再多也没用。所以诸葛亮精心谋划了这个火攻计划,只要司马懿进入上方谷,正常情况下必死无疑。所以诸葛亮就没有准备用弓箭。太过于自信了。

弓箭很难杀伤司马懿。

诸葛亮军中肯定有很多弓箭手,包括先进的诸葛连弩。但是要想射杀司马懿,也是难上加难。首先,司马懿身披重甲,弓箭的很难穿透,造成实质性伤害。其次,司马懿位于中军,身边亲兵卫队数不胜数,有这些人挡着,很难直接射中司马懿。第三,大军混战之中,很难确定司马懿的具体位置,要想射中,更加困难。即便是万箭齐发,有众人保护,司马懿也能顺利逃脱。在三国演义实际的描述中,上方谷火刚灭,司马懿就冲出了包围圈,逃之夭夭。可见困住司马懿的是大火,而不是蜀汉的军队。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上方谷之所以没有用弓箭,是因为他精心谋划用火攻,认为万无一失。没有做好用弓箭的准备。火一灭,司马懿就迅速逃走,诸葛亮没有用射箭的时间。而且就算使用弓箭,也很难杀死司马懿。


上将嗳福斯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时候,用的是疑兵计。


因为司马懿多疑,恐怕被诸葛亮算计,所以诸葛亮让少量的兵押送粮草,故意让司马的军队截获自己的粮草,如此半个月让司马懿放松了警惕。

然后又让被截获的军士故意透露诸葛亮打算和司马懿打持久战,还泄露了诸葛亮办公的地点就在上方谷。而且,上方谷还是蜀汉的粮草储存地。司马懿觉得自己捞了个大便宜,于是决定出奇兵奇袭上方谷。


诸葛亮事先已经让马岱在葫芦谷准备了干柴火药等引火之物,单等司马这只老狐狸咬钩。


葫芦谷这地方嘴小肚大,两面都是高山,一旦两边出口被堵,在中间用火攻,准能烤成烧猪。


然后诸葛亮又让魏延领500兵丁在葫芦谷诱惑司马懿,且败且走,把他们引进葫芦的肚子里。


注意,不管是在上方谷的诸葛亮,还是作为疑兵的魏延,都不可能世人很多,因为要诱多疑的司马懿上当,人太多了肯定露馅。

即使这样,司马懿还是疑心重重。让张虎、乐綝领了一万人马在外接应。


这时候上方谷火起,如果没有下雨,司马父子必备烧死,但是天不绝司马,因为司马父子一死,后面的西晋就没戏了。


所以哗啦啦下了一场大雨,为什么诸葛亮不趁机用箭?


很简单,弓箭的射程有限,即使诸葛亮在山上埋伏了人马,乱箭齐发,射到司马父子跟前时,那箭也没有什么准头和力量了,跟挠痒痒差不多。


而且,司马懿进葫芦口偷袭上方谷的大军是数万,而诸葛亮为了诱惑司马上当,把他们引到必死之地的葫芦口,把所有的精锐部队都撤了,最大的部队不过是魏延领导的五白先锋军而已。


所以即使箭有准头也射不死几个魏军。

上方谷之后,诸葛亮也迎来了他的大限,上方谷是他最后翻盘的机会,可惜天不佑,丞相也只能无语垂泪了。


这是《三国演义》上的故事,在《三国志》的真实历史上,火烧上方谷根本没有发生过。


薛白袍

首先,正史中是没有上方谷之战的,就是野史中也找不到记载,所以上方谷之战是三国演义作者虚构的!诸葛亮设计引诱司马懿进入上方谷中,然后雷炸火烧准备致司马懿与其大军于死地,但是天不作美,下起了瓢泼大雨,火被浇灭,司马懿逃得性命!诸葛亮见下雨,为什么不用弓箭呢?我来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诸葛亮为了准备火攻,压根就没有准备那么多的弓箭!



诸葛亮费尽心机,为了使聪明才智不下于自己的司马懿上当,进入自己预设的包围圈,已经把木牛流马等辎重全部扔在了撤退的路线之中,当然包括弓箭兵器!司马懿也是能谋善断之辈,若想让司马懿上当进入山谷之中,必定要放弃很多军用物资,这样作出溃败状才能骗的了司马懿!所以不是诸葛亮不用弓箭,而是确定了用火攻之后,军需物资已经按计丢掉了,包括弓箭!


二,山谷很深,弓箭作用不大,谷口安排射杀漏网之鱼的弓箭手,又不宜太多!


上方谷很深,若是安排弓箭射杀的话,由于弓箭射程的问题,很难造成大规模杀伤,所以诸葛亮才做了火攻的计策!而在谷口安排的弓箭手,只是为了射杀逃跑的漏网之鱼,还不宜过多,否则精明的司马懿就会从蛛丝马迹中察觉出不妥!

三,正史中,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晋朝政权的奠基者,小说中再怎么演义,主线还是要尊重历史的!

在正史中,上方谷一战是没有记载的!所以这是三国演义作者杜撰的情节,作者通篇其实是抑曹扬刘的,上方谷之战的目的,是为了显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天命属曹的无奈!而因为司马懿不能死,所以作者在这里,把司马懿写成了天降大雨,从而得以逃得一命!


方外谈客

文/炒米视角

不知道小时候有多少人看《三国演义》的时候 ,和炒米有同样的想法?“草船借箭”的时候,雾那么大,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马跃檀溪”的时候,的卢马是怎么飞上去的?“华容道”的时候,为什么赵云、张飞拦而不截,非留给关羽去放?“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为什么不派少量部队冲进去试探一下?“上方谷”诸葛亮可是都可以借东风的人,却算不出会下雨?

幼时太多疑惑解不开。直到长大后看了《三国志》,看了更加“人性化”的《三国》后,才有所感悟。任何虚构的东西,必然有不贴近实际的逻辑漏洞。《三国演义》过于优秀,过于普及,这让我们对里面很多人物形象和情节 ,深信不疑。这个世界上最难看清的过程就是,看回头的路。目光所及,淡化了艰难抉择的心境,却又神话了正确的结果。

所以再去复盘那些失败的案例,哪怕是真的事件,也难以得到一个正确的路径。更何况那只是一个虚构的情节。以故事结果去推导事件动因 其实是荒唐的。

如果真的有”上方谷”事件,那也必然不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因为该谋有太多的bug。“上方谷”本来就是山谷之中,周边树木重峦叠嶂,烟气氤氲。有过在山里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山雨不是气候,云漂何处,雨落何处?所以既然火攻,怎能不算雨落?这应该是考虑问题如何也逃不过的选项。

或许有人提出北方的荒山不同南方的山。上方谷谷地入口窄、腹地阔,两边高、中部低。那么上方山堵住出入口后,就像一个瓶子。这种地理环境其实更容易造成对强流天气环境。瓶底部烧灼,产生大量热气。学过中学物理的人都知道,热气上升,冷气下沉。冷热气交汇,形成强对流天气。这雨怎样也逃不过。

那个懂天文、地理,精通奇门遁甲之术的诸葛亮物理常识不如如今的中学生。

那么既然下雨了,为什么不用弓箭?复盘来看,根本无法使用弓箭。当上方谷内燃烧起来的时候,诸葛亮和他的蜀国军队应该在哪?有人说,当然是在山坡上了。我说不在,原因很简单,一旦谷底烧起来,温度最高的地方是哪里?不在谷底。而就在山坡。什么?怎么可能? 学过中学物理的认应该懂得“焰心<内焰<外焰”温度吧!所以如果蜀军仍然伏在山坡,那么最先烤焦的是蜀军。所以诸葛亮的蜀军应该是撤出了“上方谷”,那么弓箭俯射,威力较猛。离开这种环境,弓箭还能有多大效果,不用讲了。

所以看《三国演义》,开心就好 ,无需较真。因为在这一套理论里,有个甚为煽情的解释。因为诸葛亮泄露了太多天机而遭到的报应,所以在上方谷之战后,诸葛亮借七星灯失败不久便病逝在五丈原。这个解释过于合理,竟然无法证伪!


炒米视角

火烧上方谷是发生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期间,但是纵观《三国志》中都没有找到火烧上方谷的记载,而且在记载中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期间,司马懿基本没有出战,一直在五丈原把诸葛亮耗死了。

所以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应该是《三国演义》作者虚构的,至于为什么说不用弓箭?我认为是作者写的故意为之的。

我为什么说故意为之?我们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看诸葛亮应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诸葛亮神机妙算,自信满满;后半部分,诸葛亮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是有算不到的地方。

诸葛亮一出场便是“三分天下”,接着就是舌战群儒,又算的老天必出东风,助周公瑾赢的赤壁之战;可是到后半场,错用马谡,过于谨慎而放弃魏延的奇计,还有上方谷没有算到会下雨。

如果按作者之前对诸葛亮的描述,诸葛亮可以算的老天几时有风,几时有雨。那么后期他应该也是会算到上方谷有雨的,可是偏偏没有。

所以我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写的,为了承接后期诸葛亮多次出现决策的失误;也为了突出后期蜀国人才接二两三去世,蜀国大任都压在诸葛亮身上对诸葛亮的影响。


综上,我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写的,突出后期诸葛亮的特点。


震霜秋


星下静思


仰天笑


历久不忘

火烧上方谷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发生在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一场战斗。真正历史上是没有此事的。


老版《三国演义》和新版《三国演义》中,都采用原著的说法,只用了火攻。不过,在最近吴秀波主演的《虎啸龙吟》中,有了改变,诸葛亮不仅用火了,还用了弓箭!

当司马懿父子三人被火围困时,司马懿走头无路。诸葛亮在谷顶,看见天色要变,忽悠司马懿抓紧自杀,可以放过他的儿子。此时,魏延等不及,还射了司马懿一箭。结果,司马懿命大,这一箭刚好射在“心猿意马”(司马懿养的那只乌龟)上。司马懿高兴的对诸葛亮吐舌头!



此时,大雨倾盆而下,魏国盾牌兵冲进来护住司马懿父子。司马懿父子三人在盾牌的掩护下,爬出上方谷。

《虎啸龙吟》改的比较大胆,但是已经注意到前面电视剧中诸葛亮没用弓箭的问题。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首先这段故事,是《三国演义》虚构的,那么就根据作者的意思,分析一下下雨时,为何不射箭?



第一,歼灭战。

上方谷之战,诸葛亮提前做好了计划,把司马懿引到上方谷,目的是要歼灭魏军进入谷中的部队或者司马懿本人。不是击溃战。

第二,弓箭的威力。

弓箭作为歼灭战,威力最大化就是火箭了,可以点燃周边的一切易燃物体,这种附带的效果才是歼灭有生力量的威力。

第三,暴雨的影响。

原文中,黑气漫天,狂风大作,倾盆大雨。这样的气候能见度,弓箭的力量和准确度都会受到影响。

第四,有弓无箭了。

刚开始,司马懿被截断在谷中,这么好的时机,弓箭手的箭是不会保留的,应该都作为火箭射出了。到不是要射死司马,最主要是想烧死司马懿。



第五,张虎,郭淮接应。

大雨浇灭了大火时,张虎他们已经杀过来接应了。

第六,作者的意愿。

作者要表达司马懿有老天罩着,不然要被诸葛亮给收了。否则,作者也可以让司马懿被流箭射中或者被洪水淹没。

作者也不能让司马懿死了,但又要表达诸葛亮的智慧在司马懿之上。所以,《三国演义》里的意思是客观因素使得司马懿逃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