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學生:這裡都是高能的故事

文/顧木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博物館則是凝固的歷史。我們遍遊其中,讓文物不再沉默。” 作為保存中華文化和江蘇地域文明的寶殿,南京博物院有42萬餘件古文物和珍貴館藏博物院,不僅存渾厚凝重之魂,也藏江南精緻雅巧之秀。初至南京,不遊一趟南博,不算來過金陵城。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學生:這裡都是高能的故事

圖為南京博物院大殿

央視《國家寶藏》第三期來到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明代的《坤輿萬國全圖》、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三大國寶的前世今生令世人驚豔。今天,我們走進南博的幾件國寶文物,通過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來探尋一座城市,乃至一個民族行路的步幅。

大報恩寺琉璃塔構件:一座城市地標的童話夢境

在南京市博物館歷史館“江蘇古代文明”展內,一座用瑰麗鮮豔的琉璃構件搭起的頗為引人注目,這正是大報恩寺琉璃塔殘留下的建築構件。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學生:這裡都是高能的故事

大報恩寺琉璃拱門

明朝宣德三年,公元1428元,一座周身用絢麗斑斕琉璃瓦搭建,高77.55米的佛塔在聚寶門外長幹裡的大報恩寺上正式落成。這座耗費248.5萬兩銀子,動用十萬軍人和工匠修築起的佛塔,建造的工期長達十六年。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學生:這裡都是高能的故事

古書中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形象

因為它的巍峨高聳,因為它的光彩奪目,因為它的巧奪天工,大報恩寺琉璃塔在落成後,便吸引了眾多文人騷客,甚至名揚海外。

公元165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遣一支使團前往中國,使團中的素描畫師約翰·尼霍夫在為琉璃塔的精美壯麗所傾倒後,留下了關於這座佛塔的精緻素描畫和詳細的文字,其遊記在歐洲出版後,立刻引發了歐洲人對大報恩寺琉璃塔的嚮往和追捧。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學生:這裡都是高能的故事

約翰·尼霍夫繪製的大報恩寺琉璃塔素描

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受遊記影響,於1839年在《天國花園》中寫下了“我剛從中國來——我在瓷塔周圍跳了一陣舞,把所有的鐘都弄得叮噹叮噹地響起來!”的文字。而此刻的中國,正進入天翻地覆的近代史的前夜。為南京、為中國代言數百年的琉璃塔也將迎來自己的劫難。1856年的天京變亂中,琉璃塔被北王韋昌輝的軍隊徹底炸成一片瓦礫。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學生:這裡都是高能的故事

清代歐洲人所繪的大報恩寺圖畫

由於當時剛剛發明的照相術還沒來及給琉璃塔留下最直接的光影,如今的我們也無法直接感受周身琉璃的這座佛塔是怎樣的斑斕瑰麗。所幸琉璃塔在修造過程中,總共燒製了三份琉璃構件,三份構件統一編號,一份用於建造佛塔,另外兩份埋入地下,以便寶塔上的構件出現損壞時進行更換。這批備用琉璃構件的埋藏點,就在如今的南京窯崗村一帶。1958年,一批帶有墨書編號的琉璃構件在這一帶出土,經鑑定正是琉璃塔所用的構件。

今天南京博物院內展出的琉璃構件,正是在那時出土。在博物館的展廳內,這批琉璃構件還能以明麗的光澤和瑰麗的色彩吸引人們的目光,可以想象千千萬塊琉璃塔在晴朗天光下熠熠生輝時,是怎樣一副令人驚歎而沉醉的景象。

讓中國人第一次知道世界全貌的神圖

公元1598年的某日,一位身穿直裰、頭戴東坡巾作儒士打扮的外國人出現在南京街頭,這位外國人的名字叫做瑪提歐·利奇,但他的名字還有一個更為中國人熟悉的譯法——利瑪竇。這是他第三次來到南京,而距離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內地,也已過去了十五年。

在利瑪竇定居南京後,利瑪竇應南京本地官員之邀,印製了一批中文版的世界地圖。利瑪竇這次的地圖印製活動,也為今天的南京博物院留下了一件鎮院之寶——《坤輿萬國全圖》。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學生:這裡都是高能的故事

《坤輿萬國全圖》

這幅地圖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獻給大明萬曆皇帝的禮物,備受萬曆皇帝喜愛。在地圖上,利瑪竇繪製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在各大洋中,繪有不同類型的帆船9艘,在各個大陸中還繪有各種生物,並以註釋的形式,介紹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

除此之外,在地圖圈外還繪有九重天圖、天地儀圖、日蝕圖、月蝕圖、赤道北地半球圖、赤道南地半球圖、中氣圖等小圖,包羅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學生:這裡都是高能的故事

《坤輿萬國全圖》中的南極洲

這份世界地圖對於中國的意義,不僅僅讓國人第一次知道真正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模樣,也開啟了中西方交流史上的一個特殊時代。

伴隨著利瑪竇以及其它來華傳教士帶來的西方先進科學知識,以徐光啟、李之藻等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開始“睜眼看世界”,大量學習引進各類科學技術和知識,開啟了“西學東漸”的風潮。這股對先進科學技術渴求的態度,一直延續到清朝初年。但從清朝中期開始,整個國度又再度變得固步自封,以至於當鴉片戰爭爆發時,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正鎖在深宮之中。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學生:這裡都是高能的故事

清朝畫師所作的利瑪竇與徐光啟交流圖

因為積貧積弱帶來的戰亂,這幅世界地圖無意中落戶於利瑪竇曾經落腳的南京。而近代中國的墮落,何嘗又不是這個國度後來對於利瑪竇帶來的那幅世界地圖的淡忘和忽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盡顯魏晉風流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在南博老大殿負一樓展出,嵌在牆上,觀眾可以近距離觀賞。畫面中,人物以銀杏、槐樹、青松、垂柳、闊葉竹相隔,他們都席地而坐,但各自呈現出一種最能體現個性的姿態。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畫面中,8 人均席地而坐,人物之間以銀杏、槐樹、青松、垂柳、闊葉竹相隔,各呈現出一種最能體現個性的姿態。嵇康頭梳雙髻,手彈五絃;阮籍口作長嘯狀,一手支皮褥,一手置膝上;山濤身前置一瓢尊,一手挽袖,一手執杯欲飲……磚畫生動形象,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這塊畫像磚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學生:這裡都是高能的故事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這組壁畫由300多塊磚拼成,在燒磚前,要先把畫面繪出來,然後把白描畫變成木模,再用木模將畫面以線條的形式壓印在統一編號的磚坯上,經燒製定型。每塊磚背後都有編號,燒成後,按照編號順序嵌砌在墓壁上,組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專家說,出土後,專家們也是根據磚上的編號,像“拼圖”一樣拼成。

保存在南京的國寶文物,數量龐大數不勝數,蘊藏著特殊底蘊,有著傳奇過往的文物,也並不僅僅是這三件。那些有關南京的歷史過往,往往都可以在各類文物中尋見痕跡。朱自清說“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鋪子”,而對於保存著不少古董的南京而言,卻也可以通過古董,來追尋不凡的歷史。

在博物館修文物的大學生

遊覽期間,恰逢文物修復特展。走進展館,只見一張鋪著白布的長桌上一盆清水、一列排筆,一位身著白大衣的老先生正伏在案前小心翼翼地用蘸溼的大刷子在一幅幅字畫上反覆淋洗。志願者介紹,這是一種傳統的書畫保護技藝——清水洗畫。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學生:這裡都是高能的故事

洗畫人在展示

“紙和人一樣,都有‘生老病死’。”洗畫者——南京博物院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的欒承素教授向遊客介紹,歷經百年,許多民國的文獻資料只要輕輕一碰就會碎成一堆紙屑,“紙質文獻老化酸化的問題日益嚴重,需要通過專業方法對其進行修復,延長壽命。”

“由於紙張脆弱,許多近現代紙質文獻不能進行數字化掃描。如果不及時搶救,它們將在50年到100年內消失殆盡,如此,中國的文獻歷史將出現一個無法彌補的斷層。”欒承素教授一邊洗畫一邊說。

在南京博物院,除了欒承素這樣的老教授,還有不少年輕力量,他們共同做一件事:在博物館修文物。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學生:這裡都是高能的故事

修文物的大學生

南京藝術學院的吳笑琪便是其中一員,她每個週末都會到南博來,跟著老前輩學習修復文物。“文物修復是一門極強調專業性、技術性和經驗性的學問,一幅書畫從‘確診’到‘出院’,至少經過數十道程序,短則一兩個月,長則數年。”楊婧說,這種傳統技藝需要我們年輕一代來傳承。

展覽現場,還有不少來自南京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科技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他們都是文物修復工作的傳承者。

看完一件件展品,感覺時光在飛快地流逝。我們被古人高超的技藝深深的折服,亦被今人的情懷所打動。站在蜇伏在地下的沁園裡,我們看著圍牆上栩栩如生的清代磚雕刻畫,鴻門宴、岳母刺字、桃園結義、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故事似乎穿越時空,眼前在呈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