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学生:这里都是高能的故事

文/顾木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博物馆则是凝固的历史。我们遍游其中,让文物不再沉默。” 作为保存中华文化和江苏地域文明的宝殿,南京博物院有42万余件古文物和珍贵馆藏博物院,不仅存浑厚凝重之魂,也藏江南精致雅巧之秀。初至南京,不游一趟南博,不算来过金陵城。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学生:这里都是高能的故事

图为南京博物院大殿

央视《国家宝藏》第三期来到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明代的《坤舆万国全图》、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三大国宝的前世今生令世人惊艳。今天,我们走进南博的几件国宝文物,通过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来探寻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民族行路的步幅。

大报恩寺琉璃塔构件:一座城市地标的童话梦境

在南京市博物馆历史馆“江苏古代文明”展内,一座用瑰丽鲜艳的琉璃构件搭起的颇为引人注目,这正是大报恩寺琉璃塔残留下的建筑构件。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学生:这里都是高能的故事

大报恩寺琉璃拱门

明朝宣德三年,公元1428元,一座周身用绚丽斑斓琉璃瓦搭建,高77.55米的佛塔在聚宝门外长干里的大报恩寺上正式落成。这座耗费248.5万两银子,动用十万军人和工匠修筑起的佛塔,建造的工期长达十六年。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学生:这里都是高能的故事

古书中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形象

因为它的巍峨高耸,因为它的光彩夺目,因为它的巧夺天工,大报恩寺琉璃塔在落成后,便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甚至名扬海外。

公元165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一支使团前往中国,使团中的素描画师约翰·尼霍夫在为琉璃塔的精美壮丽所倾倒后,留下了关于这座佛塔的精致素描画和详细的文字,其游记在欧洲出版后,立刻引发了欧洲人对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向往和追捧。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学生:这里都是高能的故事

约翰·尼霍夫绘制的大报恩寺琉璃塔素描

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受游记影响,于1839年在《天国花园》中写下了“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的文字。而此刻的中国,正进入天翻地覆的近代史的前夜。为南京、为中国代言数百年的琉璃塔也将迎来自己的劫难。1856年的天京变乱中,琉璃塔被北王韦昌辉的军队彻底炸成一片瓦砾。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学生:这里都是高能的故事

清代欧洲人所绘的大报恩寺图画

由于当时刚刚发明的照相术还没来及给琉璃塔留下最直接的光影,如今的我们也无法直接感受周身琉璃的这座佛塔是怎样的斑斓瑰丽。所幸琉璃塔在修造过程中,总共烧制了三份琉璃构件,三份构件统一编号,一份用于建造佛塔,另外两份埋入地下,以便宝塔上的构件出现损坏时进行更换。这批备用琉璃构件的埋藏点,就在如今的南京窑岗村一带。1958年,一批带有墨书编号的琉璃构件在这一带出土,经鉴定正是琉璃塔所用的构件。

今天南京博物院内展出的琉璃构件,正是在那时出土。在博物馆的展厅内,这批琉璃构件还能以明丽的光泽和瑰丽的色彩吸引人们的目光,可以想象千千万块琉璃塔在晴朗天光下熠熠生辉时,是怎样一副令人惊叹而沉醉的景象。

让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世界全貌的神图

公元1598年的某日,一位身穿直裰、头戴东坡巾作儒士打扮的外国人出现在南京街头,这位外国人的名字叫做玛提欧·利奇,但他的名字还有一个更为中国人熟悉的译法——利玛窦。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南京,而距离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也已过去了十五年。

在利玛窦定居南京后,利玛窦应南京本地官员之邀,印制了一批中文版的世界地图。利玛窦这次的地图印制活动,也为今天的南京博物院留下了一件镇院之宝——《坤舆万国全图》。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学生:这里都是高能的故事

《坤舆万国全图》

这幅地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献给大明万历皇帝的礼物,备受万历皇帝喜爱。在地图上,利玛窦绘制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在各大洋中,绘有不同类型的帆船9艘,在各个大陆中还绘有各种生物,并以注释的形式,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除此之外,在地图圈外还绘有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蚀图、月蚀图、赤道北地半球图、赤道南地半球图、中气图等小图,包罗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学生:这里都是高能的故事

《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南极洲

这份世界地图对于中国的意义,不仅仅让国人第一次知道真正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模样,也开启了中西方交流史上的一个特殊时代。

伴随着利玛窦以及其它来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开始“睁眼看世界”,大量学习引进各类科学技术和知识,开启了“西学东渐”的风潮。这股对先进科学技术渴求的态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但从清朝中期开始,整个国度又再度变得固步自封,以至于当鸦片战争爆发时,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正锁在深宫之中。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学生:这里都是高能的故事

清朝画师所作的利玛窦与徐光启交流图

因为积贫积弱带来的战乱,这幅世界地图无意中落户于利玛窦曾经落脚的南京。而近代中国的堕落,何尝又不是这个国度后来对于利玛窦带来的那幅世界地图的淡忘和忽视?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尽显魏晋风流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在南博老大殿负一楼展出,嵌在墙上,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画面中,人物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他们都席地而坐,但各自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画面中,8 人均席地而坐,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嵇康头梳双髻,手弹五弦;阮籍口作长啸状,一手支皮褥,一手置膝上;山涛身前置一瓢尊,一手挽袖,一手执杯欲饮……砖画生动形象,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学生:这里都是高能的故事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这组壁画由300多块砖拼成,在烧砖前,要先把画面绘出来,然后把白描画变成木模,再用木模将画面以线条的形式压印在统一编号的砖坯上,经烧制定型。每块砖背后都有编号,烧成后,按照编号顺序嵌砌在墓壁上,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专家说,出土后,专家们也是根据砖上的编号,像“拼图”一样拼成。

保存在南京的国宝文物,数量庞大数不胜数,蕴藏着特殊底蕴,有着传奇过往的文物,也并不仅仅是这三件。那些有关南京的历史过往,往往都可以在各类文物中寻见痕迹。朱自清说“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而对于保存着不少古董的南京而言,却也可以通过古董,来追寻不凡的历史。

在博物馆修文物的大学生

游览期间,恰逢文物修复特展。走进展馆,只见一张铺着白布的长桌上一盆清水、一列排笔,一位身着白大衣的老先生正伏在案前小心翼翼地用蘸湿的大刷子在一幅幅字画上反复淋洗。志愿者介绍,这是一种传统的书画保护技艺——清水洗画。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学生:这里都是高能的故事

洗画人在展示

“纸和人一样,都有‘生老病死’。”洗画者——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栾承素教授向游客介绍,历经百年,许多民国的文献资料只要轻轻一碰就会碎成一堆纸屑,“纸质文献老化酸化的问题日益严重,需要通过专业方法对其进行修复,延长寿命。”

“由于纸张脆弱,许多近现代纸质文献不能进行数字化扫描。如果不及时抢救,它们将在50年到100年内消失殆尽,如此,中国的文献历史将出现一个无法弥补的断层。”栾承素教授一边洗画一边说。

在南京博物院,除了栾承素这样的老教授,还有不少年轻力量,他们共同做一件事:在博物馆修文物。

在博物院修文物的大学生:这里都是高能的故事

修文物的大学生

南京艺术学院的吴笑琪便是其中一员,她每个周末都会到南博来,跟着老前辈学习修复文物。“文物修复是一门极强调专业性、技术性和经验性的学问,一幅书画从‘确诊’到‘出院’,至少经过数十道程序,短则一两个月,长则数年。”杨婧说,这种传统技艺需要我们年轻一代来传承。

展览现场,还有不少来自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科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他们都是文物修复工作的传承者。

看完一件件展品,感觉时光在飞快地流逝。我们被古人高超的技艺深深的折服,亦被今人的情怀所打动。站在蜇伏在地下的沁园里,我们看着围墙上栩栩如生的清代砖雕刻画,鸿门宴、岳母刺字、桃园结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似乎穿越时空,眼前在呈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