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昭武九姓的面紗(二)

文|小二

曹國,在不同的時代及不同的記載中又分為東曹、中曹、西曹等,大致對應於蘇對沙那(Sutrushana / Ushrusana)、劫布坦那(Kaputana)、瑟底痕(Ishitikhan)等。從這些中亞地名的對音似乎很難找出“曹”這一漢譯名稱的來歷,然依下述論據來看,“曹”很可能如“石”、“康”一樣源於西遷之前的月氏部落名,而與中亞粟特地區的地名無關。目前可以確定為昭武九姓的曹國人來華者最早出現在北朝後期,當時他們來到中國為何以“曹”為漢譯之姓?

大唐|揭開昭武九姓的面紗(二)

一種可能,其部落名稱本與“曹”發音或意義接近,另一種可能,在華早有其同部落之人以“曹”為姓,遂依其傳統取漢姓“曹”。這兩種可能並不矛盾。據東漢《曹全碑》,當時曹氏子孫繁衍,散處隴西、安定及敦煌、武威、張掖一帶,上述地域正為從前月氏人的活動中心,而中原的漢族曹氏此前似並無大規模西遷至彼處之跡象,因此,出現在河西的如此眾多的曹姓族人之中,恐怕有相當一部分是月氏後裔(亦即昭武九姓後裔),只是已開始漢化;而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中也曾經出現若干曹姓胡人,例如苻堅時有匈奴右賢王曹轂(左賢王即為赫連勃勃之父劉衛辰),曹轂死後其部落也曾由其子分為東西二曹,另外還有河西胡曹龍等,由此可推測曹姓胡人與石姓胡人一樣也都是從前的月氏部落,其未西遷者成為匈奴別部,當匈奴的地位下降之後,屬下別部逐漸浮出,石姓羯胡建國稱帝,自是最高境界,而曹姓胡人做到左右賢王,與屠各(獨孤)部的劉姓胡人分庭抗禮,也屬顯赫,且遠遠高於沮渠那樣的小官。此外還有一點,“曹”本為三國時魏國國姓,以譙郡為郡望,已升入世族之列,則粟特之曹國人以其為姓除了繼承月氏傳統以外,尚可冒姓華裔,掩蓋其胡人出身。

大唐|揭開昭武九姓的面紗(二)

據此,曹國漢譯名稱的來源,似可追溯到月氏內部的部落名,而其本源,依石國之例,不妨也暫且推測為月氏國內官職名稱之意譯(類似的,五胡時期建立北涼的沮渠氏本屬以月氏部落為主體的盧水胡人,以“沮渠”為姓緣於其祖先曾在匈奴國中擔任過該職,而“沮渠”則為匈奴國內一種低級官職之音譯)。敦煌沙州歸義軍後期的統治家族曹氏,已基本推定為粟特後裔,這可算是曹姓胡人在國史上的最後輝煌。此外,宋初著名將領曹彬,真定靈壽人,其父曹芸曾任成德軍節度都知兵馬使,武人世家,又出身河北藩鎮,頗有粟特後裔之嫌疑,不過從其從母張氏(郭威之貴妃)並非粟特姓氏來看,曹彬即使真是粟特後裔,漢化也已極深,其生平不妄殺一人,路遇士大夫必下馬禮讓,被譽為“良將第一”,其後代也很有名氣——八仙中的曹國舅,《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如今都是婦孺皆知的人物。

大唐|揭開昭武九姓的面紗(二)

石國,也稱者舌、赭時、柘析(Chach)等,位於粟特地區的東北端,今塔什干(Tashkent)附近,唐朝時為大宛都督府。經過陳寅恪、蒲立本等人的考證,已基本弄清其漢譯名稱之來歷:“石”為義譯,“羯”、“柘析”、“赭時”等則為音譯,本為月氏內部的部落之名,大月氏西遷將其一部分帶往中亞粟特,而另一部分則流入匈奴之中。石姓粟特胡人在隋唐五代時期並不多見,然而與曹姓相比仍然可觀——後者只有屈指可數的曹將軍、曹閏國等安史部將,殘唐五代時即幾乎不見蹤跡,前者則湧現出了以石敬瑭為首的又一建國稱帝的家族,與五胡十六國時的石勒家族遙相呼應。此外,宋初著名將領石守信,開封人,妻魏氏,也有粟特後裔之嫌疑,不過證據太少,已很難求證。(點擊下面鏈接閱讀全文)


好文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